有关战乱的作文

【篇一:一封家书】

请听我述说心中的挂念。——题记。

家书是封诉尽思念的书信,也可以是家族文化的延续,家族的精神信念的一种传承,种种蕴含的深意都体现了家书的珍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科技落后的战乱年代,人们没有通讯工具,只能通过最原始的口头带话或是书信给远方的人带去自己的讯信。

在一个访谈节目中有一个国外的老人在里面很特别。故事开端总是让人惊喜的,在上个世纪的战火连天的年代,一个来自中国陕西的妙龄女子,她好学、温柔、十分有趣和一个国外的医生两人相识。他们的恋情十分令人羡慕的时候,女孩已经有三个月没有收到家里寄的生活费,当女孩了解到原来自己的祖国在战乱纷争中的时候,她离开了这位外国医生,她要回到家乡寻找亲人,医生决定处理完事后到中国去找她。可是在那纷争年代谁又能真正去按照计划去做事呢。医生被强行要求参军,时间过的很快,医生也变成了一个老人,他去过女孩家乡很多次也找过却从来未找到过。在迟暮之年他决定在节目中念他给她写众多封信未发出的信里面的一封。

那则家书中他述说的是他的挂念,问她是否健康,是否幸福,希望她能够安详的度过晚年。

家书是对亲人的挂念,也是对家族精神的传承。

在《朗读者》中,曾有过一位年过五十的老婆婆,她在短视频中念的是她父亲写给她的信,其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的:“女儿,你是一个大人,你要照顾你自己,也要照顾你的弟弟妹妹,你要做一个正直、说实话的人。正如你姓白一样,清清白白的来到世上,那也要清清白白的做人,做一个合格的老白家的人。”

在那段是视频中,我看到的是家族精神的传递,家书是述说对家人的挂念之情。

家书代表着种种也意味着传承。

【篇二:我有什么资格去忧伤】

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悲痛得无法自拔,常常绝望于这世界的太多的不公,常常认为自己是最不堪的人所以总有不堪的结局在原本未能治愈的伤口上撒着盐,喧嚣着却又孤独着,可是追根溯源,命运究竟待我如何?忧伤源于哪?我任什么去忧伤?

我有什么资格去忧伤?论小家,父母有爱,师生有情,同学有礼,有我栖息的港湾,有我哭泣的肩膀,有我奋斗的平台,想想被抛弃的孤儿,想想无处安家的流浪人,想想贫困山区未能坐在教室里的孩子,我失去什么了么?我拥有的还不够多么?他们亦能幻想美好的明天,亦能为美好的明天做今天的奋斗,我为什么不能?他们亦能用微笑承载苦难,亦能为承载苦难而磨炼自己的意志。我为什么不能?面对这些人,我有什么资格颓废?

我有什么资格去忧伤?论大家,天空多姿,大地多态,万物多趣,有我飞翔的云际。有我潜入的深海,有我震撼的生命,想想战乱纷争的利比亚国,想想饥饿贫穷的落后国家,想想地震灾害的日本。我在害怕什么?我所看到的还不够美好么?他们亦能满情斗志迎接灾难亦能为迎接灾难而勇敢的站起,我为什么不能?他们亦能怀抱希望走向未来,亦能为走向未来而坚定的守护所奋,我为什么不能?面对这些人,面对我脚下这块完整没有战乱的土地,我有什么资格绝望这个世界的命运?

我有什么资格忧伤?谈不上倾国倾城,闭月羞花,却有鼻子有眼的凑出一张对得起观众的脸,谈不上凹凸有致,却占不了大地妈妈多大点地盘,再说品行,谈不上伟人的高尚,却也不害人害已,做有辱于国家形象的事,倒也算是烂好一个,识得几个字,懂得几个理,四肢健全,无不良恶行,面对还能散发点魅力的自己,我有什么资格自卑?我有什么资格顾影自怜,庸人自扰?

我没有资格忧伤,最后的最后,也许终是一个人,自己的舞台却从不会离开。在这个绚丽的舞台上,胆小的蜷缩在角落只会显得自己愈加渺小,我何不怀抱平静的心灵勇敢的去演绎自己的精彩人生,去舞动存在的价值来吸引我的观众呢?

乌云会来的,晴天也会来的,没有永远的乌云,却有永远的太阳,只要心中的太阳一直在,唤醒生命的力量,唤醒存在的意义,一切多么美好!我!又有什么资格去忧伤呢?

【篇三:汉字随想】

自从我们的祖先从龟甲上刻下一个个形象鲜活的符号起,便产生了汉字。

从记录到交流,从记叙到抒怀,从分离到归一——汉字历经几千年的岁月洗礼,积淀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将个体连接成部落,从城池统一到国家,用超越时空的凝聚力延续了“中华民族”这个传说。

正是汉字,连接古今,沟通每个有灵魂的中国人的内心,完整地保存下了珍贵又珍贵的文化记忆。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经过唐宋文人的歌咏诗赋,到后来明清小说的世间百态,又历经民国年间爱国志士的竭力呼喊,最后延续至今天的文化多元,汉字犹如串着珍珠的绳,连接了战乱到盛世,盛世又到战乱的分分合合,连缀了世事沧桑今昔难比的时时刻刻。一撇一捺,遒劲的笔力抒写了人世的真情,有喜有忧,饱含人世的活力。

随着岁月的变迁,汉字日趋工具化:从软笔到硬笔,从手写到印刷,追求着效率,从宣纸柔软的触感演化成了数据格式化的冰冷,不仅是冷却了汉字饱含的温度。尽管有数不清的字体、大小,甚至颜色也可以随意调换,然而一个人写的多种字体,表达不出一个人自己风格的真实。

字体也从繁到简,简化了繁琐的笔画,也节约了大量时间和油墨,让普通人能够更顺利地运用文字,让文化更加的普及。但好事也不尽好:文字的沉重不是简化就能减轻,而不是每个人都能用真心去敬畏传承几千年的文明。如今,各种店铺纷纷争着举起各式各样字体的招牌以吸引眼球,而错字快赶上英文翻译注释中的语法错误;更有甚者,明知正确写法,以求新意而妄加改动原词——从店铺,而后到了网络,甚至还“研习”了外国的文化加以“修改”,最后用于生活以至写作、评论。

文化的多元也引起了汉字的多元,向外国人宣传的同时我们渐渐同外国人相反,悄悄放下了对汉字的重视——于是,就有了各地兴起的“汉字听写大赛”等活动。仿佛一丝曙光,人们渐渐回想起了让自己曾感动的汉字——那暂被忽略的文化。终于学会了珍惜。

然而浪潮终会过去,到时候,还有人会回想起,有这么个活动让我们回忆起对汉字的情感,有没有人心底依旧保留着,对汉字的信仰?

但我相信,这不止是浪潮,而是一个临界点。这是凝聚多少年的对母语的对汉字的思念在一刻间由于一个契机,被泪水决堤。

【篇四:三毛解放记读后感】

回望历史珍惜当下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生动有趣的连环漫画书——《三毛解放记》,这本书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大师张乐平爷爷根据自己和旧社会千千万万受苦受难儿童的经历亲手创作的。《三毛解放记》这本书分为“早期三毛”、“战乱中的三毛”、“战后的三毛”、“三毛外传”、“三毛的控诉”、“三毛翻身记”以及“三毛迎解放”。看三毛的整个故事,就好像是在看一部中国现代史。

张乐平爷爷笔下的三毛,大大的眼睛,圆圆的鼻头,特别是他那光光的大脑勺上竖着的三根短毛,别提有多神气啦!这么有趣的名字再配上滑稽的长相,让人一看就会忍不住笑起来。三毛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并且有着坚持不懈、与坏人作斗争的决心。翻阅三毛的各种遭遇,会时不时让人为他同情落泪,对坏人恨得咬牙切齿。

早期的三毛滑稽幽默、调皮捣蛋,闹出了种种笑话。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三毛很热,于是他把一盆水放进冰箱,自己坐在盆里,结果自己冻成了冰雕。有一次,学校举办图画竞赛,三毛偷偷从书上剪下了一幅画作为自己的作品参赛,居然得了冠军,当他的小把戏被揭穿时,只能灰溜溜地抱着不该属于自己的奖杯赶紧逃跑。

战乱中的三毛父母都被日本鬼子残忍杀害,三毛便成了孤儿,到处逃亡。抗战胜利后,有钱人整天花天酒地、大吃大喝,而穷人没饭吃,没衣穿,更没有房子住,许多小孩子流落街头,成了流浪儿,张乐平爷爷借助三毛“八不管”的故事来讽刺当时的政府很无能,对这些情况不管不问,根本不顾普通老百姓的死活。而“三毛外传”里的三毛又成了城市里顽皮、淘气的小男孩,头脑灵活,能随机应变。他偷了两个鸡蛋准备煮了吃,便藏在裤子口袋里,谁知温度太高,居然孵出了小鸡,着实令人捧腹大笑。

在“三毛的控诉”、“三毛翻身记”和“三毛迎解放”中,三毛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吃了许多苦:被日本鬼子弄得家破人亡,被有钱有势的人欺负,见证了美国兵在上海犯下的一系列罪行……让人看了悲痛不已。后来三毛参加了革命,机智勇敢地协助地下共产党,经常弄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妙点子,当然偶尔也会弄巧成拙,让人忍不住笑出来。最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终于为大家带来了翻身解放的好日子,迎来了新中国,三毛就和无数小朋友一样,有衣穿、有饭吃,可以上学读书,最后加入了少先队。

张乐平爷爷非常同情穷苦的老百姓,通过自己的画笔创作出简单易懂好玩的漫画,为劳苦大众打抱不平,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不平事。三毛在当时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漫画明星,他就像一个真实存在的小孩子,和大家生活在一起,成了大人和孩子们共同的好朋友,他的经历是旧社会受苦受难儿童真实的生活写照。漫画中解放后的三毛过上了幸福生活也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的共同渴望。

看了三毛的故事,回顾他的悲惨遭遇,直到最后迎来解放,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旧社会人们的悲惨生活,明白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当好好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美好幸福时光,刻苦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篇五:乱世中的那一抹芳华】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貌春松。

——曹植

她,是三国战乱时期中的一抹亮丽。

“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甄宓的芳名,在当时可是家喻户晓。作为袁熙之妻的她,在袁绍战败后被遗弃在故居中,被在院中搜查的曹操发现,虽然当时满面灰尘,头发散乱,却仍给士兵们留下了惊艳的印象。曹操当时也愣住了,连连感叹甄宓的美貌。曹操并未杀她,许是她的容貌使曹操心生怜惜,但我相信,一定是她那“三求不为己”的从容无畏震撼了曹操,当时如此有气节的女子并不多见。随后,她因曹植的才情对他心生欣赏,两人经历的相似、心志的相投使得他们在这个战乱的时代惺惺相惜。可造化弄人,她被许配给了后来当上储君的曹丕,但她没有任何怨言和不满。对经历过背叛、抛弃、洗劫和死亡的甄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保全生命。

曹丕和甄宓相敬如宾,曹丕对她有爱慕之情,可她却冷淡不回应。她抚琴、吟诗作赋、读曹植的诗。她在宫中的日子很寂寞,但她却活的清闲自在。宫中勾心斗角的日子果然不适合她,宫里的妃嫔,自恃出身高贵,见她少言寡语,便有事无事找她麻烦,她也不恼。

有了曹叡之后,她便用心培养她的孩子——宫中的嫡长子。曹叡日渐长大,也十分体恤母亲。但因为曹植和她不太一般的关系使曹丕起了疑心,曹丕对她一天比一天不信任,随后,甄宓被郭照陷害,她自知与俗世不合,没有理会任何曹丕的挽留,毅然决然地饮了鸠酒。临死之前,她托孤于司马懿,要求他扶持曹叡当上太子。这份做母亲的爱子之心被包裹在她坚硬的外壳之下,细腻柔软。

我和曹公子都清清白白,若陛下不信,我便以死证明。大殿诀别之日,她这样对曹丕说。她的背影清瘦坚绝,不留有任何余地。甄宓宁可选择死也不愿被人怀疑,不愿背着不信任度过余生,她清高,她有才情,她就像一朵冰山上的雪莲花,冰冷自洁,让人不敢轻易靠近。只是可怜了甄宓,生错了时代,偏偏身处三国乱世,在战争中颠沛流离,最终也不过被当作挑拨曹氏二兄弟的棋子罢了。

那个美艳不可方物的女子,清冷孤傲的甄夫人,就是那乱世里的一抹芳华。

【篇六:有趣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还被称为“寒食节”,在农历三月初一这一天,习俗可多了!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来历吧!

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叫重耳的人,与他的战友介子推在一起作战。在打仗的过程中,突然没有粮食了,这可把重耳和介子推急坏了,于是,介子推忍着疼痛,用刀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献给重耳吃。终于在十九年以后,重耳经过了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皇上,也就是晋文公。于是,他决定奖赏那些在战乱时帮助他的人,所有人都奖赏过后,唯独少了介子推一个人。有一位大臣提醒了晋文公:“皇上,您还没有奖赏在战乱时帮助您的介子推呢,他曾经割下自己的肉给您吃!”皇上听了,一下子想了起来。决定重赏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并不在乎这些奖赏,便去高山里照顾自己的老母亲。因为母亲居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而且偏僻,为了找到他,晋文公就在山下派人放火,想把介子推逼下山来。但没想到:火烧的越大,介子推就和母亲越往山上跑,最后,介子推和母亲被活活烧死了。火停后,晋文公去山上搜查,最后发现介子推和母亲相拥的尸体,他们已经永远沉睡在一课大柳树下了。因此,晋文公感到伤心,便称这棵树为“清明柳”,还禁止人们在这一天用火,只能吃冷的食物。后来,人们就叫这一天为“清明节”。

怎么样,清明节的来历是不是非常有趣呢?

【篇七:我眼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阳都人,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大名可谓闻名天下,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诸葛亮被历代人所称颂,原因有很多。他是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学识渊博的俊杰。他精通政治,综观天下,所以才会在隆中被刘备咨询时作出“天下三分”的英明论断;他足智多谋,了解别人的性格,所以才会有“草船借箭”、“空城计”的故事流芳百世;他心胸开阔,明知周瑜是嫉妒他的才能而专找他的麻烦,但为了东吴和西蜀两国的友好,他从不计较;他公私分明,内外同法,陟罚臧否,不曾异同,赢得了将士们的爱戴和尊重;他从不偏私,曾挥泪斩马谡;他自出山辅佐刘备兴复汉室以来,就一直对刘备对蜀国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他为刘备外平战乱,内修政理,从未有过一丝松懈。在他40岁之际,还亲自带兵伐魏、伐魏前还满怀深情地向蜀后主上书,提醒刘禅要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治理好国家。诸葛亮可谓一片丹心昭日月,一生无私献蜀国啊!

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习诸葛亮这种为国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论年龄、种族、宗教、信仰的不同或文化的多少,都应时时刻刻想着为国家服务,为民族服务。

诸葛亮确实不愧为一代忠臣,一世良相。但是,我个人认为诸葛亮也有不可取之处。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平平凡凡、安安静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没想过要平定乱世,没想过要解救百姓于战乱的水火,这就不免太狭隘,太自私了。不但如此,他还非要刘备委自枉屈,三顾草庐,才肯与之见面,看来,诸葛亮是太耍大牌了。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社会严峻的竟争,决不能隐居“山中”;不能怀抱利器而不去施展,不能消极等待别人来拜访自己,发现自己,而要学会主动出击,自己推荐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我们现在要努力学好本领,将来只要祖国一声召唤,我们就应该随时随地站出来为国家作贡献。我们的能力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国家给的,人民给的。为国家效力,为人民办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或许有些人有这样的想法,管他什么国家,我只要自己过得宁静,过得舒适就对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哪来个人的宁静幸福?我们生是国家的人,死是国家的鬼,我们就是为了能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添上自己的色彩而出生,而来这世上走一回的。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点瑕疵的玉才是好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一个人都有优劣两面性。就像事情一样,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所以,我们对于人或事,应从多方面去认识、评价。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伟哉,诸葛亮!

【篇八:儒学】

我们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文明古国。文化极其渊远。

学过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时期。周王分割下来的诸侯国,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近1000年的战乱之后。统一天下的诸侯国也只剩下了秦朝一个。这几句话就足以表达当时战争的残酷与激烈了。

我们都知道,越是在战乱时期,文化和各种思想就越昌盛。在春秋战国时期也不例外,毫不夸张的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隋朝之前各类思想主张最多的时代。当时很多思想都被后代君王所沿用,举两个典型的例子吧,秦王采用了韩非子的思想。儒家思想在汉后被立为正统思想。

那么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他们的思想主张又是什么呢?

老子:无为而治

孔子:墨子兼爱、非功。

韩非:刑法。

……

在这之中,我独爱孔子。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吧!

【篇九:少年说】

国旗下庄严的唱着国歌,戴红领巾时的队歌,入团的团歌以及以后的种种,无不在告诉我们: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2019年的今天,我们站在国旗下,看着五星红旗升起,心中是油然而生的自豪。想到当今社会的5G或是华为,贸易战,无不彰显中国的强大,足以让人忌惮。现在的我们在国家庇护下茁壮成长,远离战乱,学习仿佛是我们的首任。但不可忽视在国家利益面前,我们学生也会关注国内时事,也会牵挂着我国和别国的关系,我想这是身为学生所具备的责任。

2019的今天,中国的高速发展使我们这一代的孩子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正如战乱时期的梁任公的击节高歌“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西南联大的校歌“中兴业,须人杰”无不在强调少年对中国的重要性。我们应怀揣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小小志向,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回想1919的五月四号,多少青年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这是他们的勇气和胆量,这是中国少年的刚正不阿,冒着被逮捕的风险,依旧迎难而上,毫不畏惧。这是那个时代少年对国家的重视,他们愤慨地指责那些毫无底线,卖国求荣的不堪行为。这是他们思想的解放。

着眼今天,我们要继承那个年代的勇气,要用自己的合法方式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的发展掌握在青年人的手中,我们要在为国家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去拼搏,都说少年人有的是热血。积极阳光,彰显少年风貌,怀揣梦想,心有国家。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年少成名,潇潇洒洒,名声远扬,现如今的中国少年也应斗志昂扬。正如前几年大火的《最强大脑》节目,里面有许多年轻人他们毫不畏惧,展现自信。记得有一位14岁的男孩,他在面对比自己年纪大的对手时表现的异常淡定,在对战外国名校的学生也胜则不骄,败则不馁,展现大国气度和风貌。这样一位中学生,却打败了外国的高材生,让人赞叹不已。“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心有山海,以梦为马,风华正茂少年郎。

【篇十:万里桥西——草堂】

薄雾迷离,竹影深深。较之北方,浣花溪畔的春天来得似乎是早了一点,在将将立春之际,我便看到了枝头上嫣红的花朵,嗅到了带着露水气味的芳香,一簇一簇高大碧绿的竹子更为这里增添了盎然的生机,目之所及尽是浓郁的碧色。在这个偌大的园子缓步前行,一派悠然闲适,这里,便是杜甫草堂。

与其说是遗址,倒不如说是纪念馆。向着茅屋故居走去,绿竹始终相伴两侧,一路经过诸多景点,诗史堂,工部祠,杜甫安坐在神龛中,以微笑的神色俯视着敬仰他的人们。而就他为文学作出的贡献,确实当得起今人的供奉,他的后半生与安史之乱紧密纠缠,他的诗歌忠诚的记录了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变化。他青年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毕生未能实现,却不幸地遭遇了“城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战乱之苦,目睹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悲惨嘲讽至极的一幕。乱离人,不及太平犬,杜甫之一生,或许真可以用一个惨字概括,可也是因为苦难,造就了流芳百世的“诗圣”。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使为君开"如今杜甫草堂的花径依然存在,却干净整洁,小径两旁清一色地长满了冲天的翠竹。若当漫步散心之所,这里确真是个好去处,可是,隔了近千年的时光,走在整洁的石板路上,我却并无多少触碰到历史的感觉,料想这条花径也是后人重修,或许位置也不大相同,先人的痕迹,着实是很遥远了。

直到走到唐代遗址,才有了来到杜甫故居的真实感。杜甫之于我,更像一个伟大的符号,他有很多称呼,杜甫,杜工部,诗圣,他的诗被称作诗史,他是应当学习,是值得瞻仰,是万古流芳的大诗豪。而现在,在离地几米的坑里,存在着散落的瓦片,破败的枯井,以及辨不出颜色的水缸。经年的风沙掩盖了它们,再多年后又重现于世。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到有血有肉的杜甫存在过,他与常人一样地生活。我们与唐代的现实距离是两米的黄土,可是时光却早已一去不返。它带走了无数灵魂,伟大的,卑贱的,无耻的,侵蚀了一切有形的物体。不过幸好,它还为我们遗留了精神,文明,让我知晓在自身都难以过活的情况下,有人能够依旧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创造出诗史上不朽的华章。

茅屋故居依水而立,相传是唐末诗人韦庄寻址重建,使其得以保留。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间茅屋简陋至极,桌子,椅子,床,以及四面空空的墙壁,着实是乏味可陈。它也一定与从前的样子相去甚远。因为除了简陋,这件茅屋四壁完好,房顶也不漏风,丝毫无“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之境况发生的可能。杜甫在草堂里的生活虽相对安逸,但却绝无我如今在草堂里闲逛的悠然心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是他生活的写照。漏雨的房屋,顽劣的孩童,懵懂的幼子,以及因战乱而产生的恐慌,都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杜甫的身上,心上,在如此境遇下,我们却可以看到杜甫人格中最闪光的地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不惜以冻死的代价换取所有穷苦人民的幸福,他同情着世人,我怜悯着他,一个饱受时代的阴暗摧残的中年人,与青年时的理想渐行渐远,生活诸般不如意,却未曾绝望,始终怀着悲天悯人的胸怀,去同情千万与他同样遭遇的人,着实是高山仰止。可惜这样博大的灵魂,在经历了半生的漂泊后,病死在了江舟之上,他是乱世中的一朵浮萍,漂泊无依,半生流离。

我离开的时候,阳光尚好。此时的草堂修葺完善,适宜欣赏,适宜漫步。若诗圣的灵魂依旧漂泊,希望他在这里稍稍驻足,获得安定与悠然。

热门推荐
1年味包饺子
2成长路上,我撞过南墙
3堆沙堡
4有一种爱叫牵挂
5关于代沟的作文
6文明的韧性
7海边那一道风景线
8青春无悔
9雏鹰争章
10共享时代的好?坏?
11给妈妈的一封信
12感谢那次遇见
13心中的家园
14哈利波特读后感
15新年
16我最喜欢小狗
17田园美景
18二十年后回故乡
19植树节的作文
20共享时代——无处不在的共享
21人生银行
22欢乐的“六一”儿童节
23我有一位好老师
24有趣的实验
25法在我心中
26找眼镜
27跆拳道比赛
28坚持就是胜利
29与朋友一起走过的日子
30一位热爱舞蹈的女孩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