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龙应台的作文

【篇一:读《目送》有感】

“我渐渐地,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们的一生,总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告别:与友人一同吃完饭后的告别,上学时与父母的告别,与已逝的人生命的告别……而每次告别,离去的人总会给留下的人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这也许是永远的告别,也许还会有下一次的告别。

“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过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目光隔空相会。”

华安上小学时,龙应台牵着他的手,将他送到维多利亚小学。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母亲独自上学,也是母亲第一次放开他的手让他独自离开。孩子们对新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期待,盼望着第一声上课铃的响起。

“铃声一响,校园里人影错杂,奔往不同的方向。”他们身后的父母望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小成一个点。孩子的眼中有对新校园的向往与胆怯,而父母的眼中则充满了不舍。他用一个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华安十六岁时,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龙应台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但华安已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小男孩了,他有些受不了母亲的深情。他走向边检,等候护照检验,母亲站在外面,目光紧着他。但他没有回头,而是留给母亲一个无法触及的背影。这个深沉的背影是他长大的标志,也是短暂别离的结局。

“我每天打一通电话,不管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电放接通,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你的女儿。”

作者龙应台的母亲得了类似老年痴呆症的病,她开始忘掉她的儿女,甚至忘掉她自己。每每回家看望母亲或与母亲通话,总要先介绍自己:“我……是你的女儿。”当龙应台与母亲告别时,母亲总是充满了不舍:“你走了,我也跟你走。”

到潮州看她时,本习惯独睡的龙应台便她陪睡,像带孩子一样用被子裹好她的身体,然后在她身边躺下,等她睡着,再起来工作。但即使是珍惜与母亲在一起的一分一秒,可还是敌不过时间的流逝。早晨阳光透过窗帘泻到地毯上时,分离的时刻也就到来了。

作者龙应台坐在车上,望着阳光下母亲越来越远的背影百感交集。这会不会是最后一次分离?是否还会有一次?她不知道,母亲那瘦小的背影告诉她,分离的结局便是那充满岁月痕迹的背影。

“他仍旧把背对着你,阳台外强烈的阳光射进来,使他的头发一圈亮,身影却是一片黑,像轮廓剪影。他始终弯着身子在浇花。”

龙应台八十多岁的父亲动不动就说要开车到台北看她,她很害怕,而父亲兴高采烈。想起多年前父亲开车送她去学校,却总是把车停在了学校旁的小巷子中:“这样的破车不配送一个大学教授。”说完,父亲带着几分愧疚离开了,留下了一片被阳光拉地很长很长的背影。想到这里,龙应台的心中有些隐隐的酸痛,时间使一个强壮的父亲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老人。但父亲最终还是在冰冷的病房里静静地去了。

父亲走的时候,并没有给他穿上寿衣,而是穿上之前为他准备好的远行的衣服。“妈,你看,他穿得暖暖的走。”她搂着母亲的腰,望着父亲干瘪的身驱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走去。这是她最后一次用望着那熟悉的背影,只是,她再也无法拥抱。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便开始终生流浪。远去的背影是别离的结局,也是相聚的开始。在人生的单行道上,我们望着别人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身后的他们也望着我们的背影向前返去。但愿我们活在当下,不负今朝。

【篇二:致我亲爱的弟弟】

亲爱的弟弟,你是我们兄妹三人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唯一的男孩,在我们农村,乡亲们总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我们家没有。我们家虽然穷,但你的两个姐姐均都考上了大学,并在北京有了很好的工作。我们现在的生活,过的自由且有尊严。因此,我也希望你能考上大学。虽然说,上大学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是,上了大学,你会变成一个优秀的人,你会在这个社会有属于你自己的自由人生,你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你会活的有尊严。

龙应台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将来你会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弟弟,再有两个月你就要参加高考了,我希望你不要放弃,你常常跟我说,你有心学习,却使不上力。弟弟,我告诉你,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便有一片坚实的土地。只要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我相信,你一定会攀上自己理想的高峰。

弟弟,我是从高中过来的人,我知道,高中的课程量大,尤其是高三,简直就是魔鬼训练,但是,弟弟,你要忍耐,人生的路还很长,只要你坚持不懈,你将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明天。

记得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说过,用平平常常的心做实实在在的事。因此,弟弟,我们要不望过去,不畏将来,活在当下。

弟弟,你不要怕,只管努力就好,只要你尽力了,就算你考不上大学,姐姐也不怪你,只希望你这一生能够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弟弟,今后不论你在哪儿,姐姐都会在远方深深地祝福你,希望你一生安康,岁月静好。

弟弟,这会已经下班了,姐姐就写到这儿了,姐姐在这里祝您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天都有进步,能够用60天创造一个奇迹,加油,弟弟!

【篇三:写给龙应台的一封信】

“那个娇羞的女儿,此刻望着镜里三十六岁的自己,觉得宇宙的秩序正踩着钢铁的步伐节节逼近,从开幕到落幕,节奏严明紧凑,谁也不慢下来。”当我读到这里,突然有些害怕,怕什么?怕当我长大时回忆起“龙应台”这个名字时,只透过有限的书本……

我第一次接触您的作品是在初一。那时,语文老师推荐我们读您的《目送》。这本《目送》不只是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也告诉我,原来有时候把自己想记录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读《目送》时,我有和您一样的心理,只不过我比您的年纪小一点,通过您的文章,我看出您的后悔和忧虑同时也有对现在的珍惜,有些您悔不当初的事情,在我这个年纪可以说是正好的。您的指导下,我就一步一步地走,想要走得踏踏实实、稳稳当当。

都说“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我想是的。透过您的文章,我仿佛明白了一些懵懵懂懂的事理吧,不算很懂事,只是比以前更加乖巧了。您给我的心灵指导,像在我受伤时候轻轻抚摸着我的头,给我一个心灵停留小憩的小窝。

不只在《目送》,体会到您对老人的愧疚之情,儿子对您冷漠时的心灰意冷,寒假,我看了您的《孩子你慢慢来》。当看到《一只老鼠》那一篇的时候,真的,我的情绪也得到了一个发泄,我就像是安安那么小的小孩一样,泪珠从眼眶里顺着脸颊落下来,那个过程真的很漫长,你静静地感受这颗泪珠从滚烫到心灰意冷,很漫长……

我有个弟弟,虽不是亲的,但平时在一起玩,一起学习。从小到大,我和他在一个学校、一个年级,几乎每次考试,父母都会拿我与他做比较,接着就是和其他孩子比,我想这也是很多和我一样孩子的烦恼。我……也想有一个得“一只老鼠”的权利,只是这权利太小,太小了,已经不为我所控制。又或者说,这“几只老鼠”对于父母的意义重大。

或许,这就是拼搏,是父母认为正确的“攀比”;这就是努力,我们这样的学生都深深知道:我们一同在成长的路上奔跑;这里也有无奈,甚至一点小虚荣,我们多么希望自己成为万众瞩目的学霸,可又不想努力;这就是现实,当有人考上大学时,会不会有学生被父母训斥呢?或许,这种种就叫做成长,我们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并保持着一颗正直的心吧!

我羡慕华安与华飞,他们有您这样一个母亲,当然,我自己的母亲也不差哟,——只是羡慕。很希望有一个和您见面的机会,也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谢谢您的文字,给予我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动力!

您无意浇灌却受恩惠的土地 许世一

20XX年2月17日

【篇四:我的小世界】

世界很大吧,你我很远吧。不,有时候只是心的距离。嗯,就和拳头一般大小,在这“小”世界。

总说时间和距离可怕,隔得远了,见得少了,记忆就顺理成章般地变淡。只可惜,这道理就像经手的教科书,必须被读滥。

有一个更可怕的词,叫“咫尺天涯”。对龙应台描述的“父女母子一场”只记得三个字“不必追”。母亲拥抱着儿子华安,离别时分热泪盈眶,虽然头只能勉强靠上儿子的胸脯,母亲依旧坚持将距离缩到最短。可儿子,明显在忍受母亲的温情。半生的陪伴,在离别时母子几乎近到贴合,可心却仿佛远隔重洋。无意想到自己曾在母亲絮叨时塞上耳机,避开母亲常走的路,更喜欢一个人。“青春”的优越感,在这一刻荡然无存。

落寞的感觉仿佛公交车带走站上唯一的候客,绿皮邮筒微微颤动。

“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前一秒龙应台恍若仍在父亲的轮椅前,后一秒眼前便只有凄风晦雨与诀别。生与死,看来是不可逾越的距离吧,甚至无法用远近衡量。小世界容不下这两个人的灵魂。但相信在梦里,幻想中,回忆间,逝去之人的背影依旧浮现,虽然仓皇,但足以纪念。可以说远,可以说近,幻境下,触手可及,因为有情的牵系。

小世界里除了血浓于水的情愫外,还有万千气象。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友情向来为人传颂。白居易游玩正尽兴时,忽然想起被贬的故友元稹,便在烂漫美景里赋诗一首,表示对友人行蜀道的担忧。令人咂舌的是,元稹当天梦中就见自己与白居易一行人同游。一个在美景中念念不忘故友,一个在失意凄惨中仍向往与故友的同游之欢。

再串联起元稹于“影幢幢”“垂死病中”“惊坐起”。两人已不能用“心有灵犀”简单形容,这是不畏距离,不惧时间,不信苦难的执着。纵使千里,心在咫尺,相信两人同处于,一个小世界。

英国诗人哈宾顿说“你的视野一转向内心,发现,自己心中就有一千个地方”是小世界,你我的世界,无论距离,或时间。

【篇五:学会生气】

生气这个词似乎总代表着负面的意思:生气损害健康,生气是慢性自杀,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成千上万本书告诉我们应当怎样调节心态不生气,然而龙应台却质问我们“为什么不生气”。

什么是生气。

生气是非常近似于发怒的一种状态,是因为某事不合心意而表现出的一种不愉快的态度。生气的方式十分多样,但目的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

为什么要学会生气。

常常被人们提起的是生气的害处,但即使这样生气也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就像微笑可以表示善意,哭泣可以表示悲伤一样,用来表示不满、愤怒的生气也是十分重要的。学会生气就是学会表示不满,只有正确表达出自己的不满,不满之处才有可能得到改善。

怎样学会生气。

首先要明白什么值得自己生气,什么是应该不满的。要做到这点,就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和顾全大局的态度。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过错,我们大可一笑而过,但当遇到那些事关原则而又十分重要的缺陷或不足时,我们却万万不可坐视不理。其次,我们要敢于生气。中国人对于一些小事大动肝火,对于许多社会上真正存在的问题却默不做声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有恐惧造成的。对于一些小事,由于犯错的是和自己一样的个人,所以大打出手;而对于社会上真正存在的问题,由于犯错的往往是有关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帮凶,迫于压力,人们总是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而选择忍气吞声。但这种时候生气是必不可少的,不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存在的不足就可能损害到自己未来甚至其他更多人的利益。所以敢于表达出自己的不满,由于生气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我们还要知道应该怎样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气愤与不满。表达不满与宣泄愤怒是不同的,生气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提高音调、拉大嗓门。生气时万万不可丧失理智,在表达不满时要准确地指出不足所在。就像在发现社会问题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而不能一味散布谣言。毕竟生气的目的最终还是在于解决所存在的不足。

中华民族是个很会忍耐的民族,但有些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生气,学会让别人知道他们的不足,这并不是冒犯,而是为了改善作出的努力。

【篇六: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你终于有机会在这个时候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放着轻轻柔和的音乐,有时,你甚至忽略了这音乐的存在。

现在,翻开书,你开始沉浸在龙应台与华安的对话,这是因为一本作业而引发的争吵。妈妈认为安安应该再工工整整的写一遍。这让你想起你很小的时候,那时你才一年级,妈妈给你买了一摞生字本,说是要让你好好学习,虽然你内心极其不愿意,可是还是照做。没错,妈妈说的对,每次生字你都不会出错,你其实也很得意,但是每次写那几遍的时候,还是会不甘心。

“为什么我要再多写一行?你总是要我写的好、写得漂亮,我只是一个小孩,我没办法写得像你那么好——”

“你总要我得两只老鼠三只老鼠,这么好那么好,我有时候也要得一只老鼠——我也有权力得一只老鼠,就得一只老鼠啊……”

看到这,你的眼圈红了,看看在干活的妈妈,于是低下了头,憋住了。你从未想过,原来也有孩子和你一样的想法,可是他说出来了,你并没有。

从小学到初中,你从未甘心落后,并不是你想得第一,而是妈妈想。妈妈总觉得你要超过很多人,这样才能证明你不弱。你也知道这样很累很累,以至于也想过做一个坏孩子,可是你更知道妈妈这样做是爱你。于是就这样,你一直在向前跑,努力地跑,觉得累了就慢跑,因为你知道你不跑,别人就会跑。你就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城市里生活,就是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生活。

有时候,有些时候,慢下来,回过头来看看你所跑过的路程很长很长,也许会惊叹你自己的勇气,其实——没必要那么强。你正视前方,从现在开始,你开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慢慢得去欣赏这一路来的风景,把它们时刻铭记在心中。

【篇七:目送】

“爷爷、奶奶,再见——”爸爸启动了车子,车窗被放了下来,家渐渐地离我们远了。后视镜里,我看到了爷爷奶奶站在门口,他们神情黯然目送着我们远去。我似乎看到了奶奶眼里隐隐的泪光……

正月初六,妈妈起了个大早开始收拾行李,因为明天爸爸妈妈要上班了。奶奶也帮忙着一起收拾,但是奶奶说话的语气里似乎少了往常的快乐,反而多了那么一丝丝的悲伤。爷爷也一样,打一早开始就坐在沙发上,一言不语地看着我们,眼中有些不舍。是呀,一年365天,能够回家陪着俩老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足20天。

开始装车了,后备箱被塞得满满的。有奶奶昨晚一个一个包好的土鸡蛋,有她亲手包的肉粽,有刚刚地里采摘的绿色蔬菜……要是后备箱再大一点,估计奶奶把家里能带的东西都塞进去了。这时,爷爷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站在门边,看着我们。自从爷爷病后,他不爱说话了,因为他说话有些含糊不清了。可他还是喜欢和我嗑叨,可我总是不耐烦地应两句,有时还会发脾气。可他总是点点头,笑笑,然后看看窗外。奶奶一直帮忙着搬东西,一丝不苟,生怕落下了什么。这几年,她照顾爷爷,原先的活力仿佛也退了几分。她和爷爷一样,也是这样一直站着,看着,等着,等着车子离开的那一刻。车轮移动了,我们要离开了。在车后是两道目光,温情、不舍、夹着泪光。在我的身后是一场目送,一场无声的目送。

不禁想起来前不久才看的龙应台的《目送》。你无法挽留,只能目送他远去,只留下个背影,消失在拐角。同样有些悲伤难过,不同的只是这一次是老人目送子孙罢了。

其实,这样的目送,不知道已经发生了多少次。每次我们回家,爷爷奶奶欢欢喜喜地迎接我们,好吃好喝地招待,然后到离开的那一天,他们都是这样站在门口,直至车子不在他们的视线里。

突然想起全国各地,家家户户这样的目送不是一样在上演着吗?时代会变,演员会换,但是藏在演员心里的那份赋予目送的真情是不会变的,所以观众总能看到这一场场煽情的目送。

所以,不为什么,就为这无止境的目送,放下手头工作,抽个空闲,常回家看看吧。不需要礼物,不用大包小包,回去看看家里的老房子,回去看看那望穿秋水的老人,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好的礼物。

【篇八:人之常情】

“看昨天的我们走远了,在命运广场中央等待,那模糊的肩膀,越奔跑,越渺小……”,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刚升初中的一次校庆活动上,演唱者是一名女生——她是当届最优秀的同学,被提前选入春季班。在这一曲终结后,她将告别母校,迈向新的征程,进入高中和学习。

舞台上的她化淡淡的妆,在歌声中翩翩起舞,最后灯光明亮起来了,她要化作一道光影,奔向属于她的明天。

要走了,一行师生将她送到校门口,大家依依惜别,尽管她们都知道,要忍住,这是一件开心的事啊——但很快,女孩两颊上不争气的眼泪掉了下来,仿佛是一场春雨一般,从淅淅沥沥最终最变成号啕大哭,而老师和同学们也只好哄着,闹着,陪着早已失声的她。

末了,她擦干了泪痕,只道了一句:“再见,我的初中,你好,我的高中。”

我就站在楼道口,就这样静静地注视着她。忽然想起龙应台也是这样注视着儿子的背影,渐行渐远;而年幼的我,也曾默默地注视着姐姐毅然向前的背影,渐行渐远……

这也许就是人们常提的“人之常情”吧,不愿分离,但我们正是在数次彼此沉默的背影里成长,却又常常幻想如果彼此分开后彼此又会怎样?

“又想你姐姐了?”

我回头一看,同桌不知何时下来了。

她也想姐姐了。

我们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想起某个早已分开的人。

“那就好好努力,成为像你姐姐一样的人,然后我们一起去找她?”

人之常情,因为彼此被分离,却又不愿忘却,只好靠着来自对方的心的沟通,给予自己力量,然后不断前行,向明天大声说“你好”!

【篇九:星空下的遐想】

从旧书市场淘书出来已是傍晚了,此时这条街上的店铺已多半打烊了。一弯若隐若现的月亮悬在天边外,星星似乎在云的背后潜伏。现在是盛夏,虽然这个时间灼热的阳光已经鸣金收兵,但余热仍是我感到略微沉闷——好在还有精神食粮与我作伴。

我淘到一本较为新的二手书——《孩子你慢慢来》。在扉页的右上方有几个横写的黑色钢笔字:怡藏书99·3·21、华灯初上,我翻动着略微泛黄的纸张,书内没一点涂画,也没有折叠,倒是几篇文章的旁边有几句这个姐姐的批注。整本书只是书脊上下两端有些微的破损。不过这也足以看出书的前主人把书保存地多么好。

夜色渐渐降临,残缺的月亮嵌在了淡蓝色的幕布里。出人意料地,头顶上还出现了点点星星,仿佛在为此时归家的人护航。沿着青龙桥边走,触摸《孩子你慢慢来》的封面和轻薄的纸张,不禁想到,第二版的《孩子你慢慢来》,十多年后又成为我的书。尽管与这个姐姐素未谋面,但这种美丽的邂逅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我不禁遐想,都说字如其人,那么这个叫“怡”女孩是不是也如她的娟秀的字一样使人喜爱呢?我想她一定是个爱书人,要不然这么多年书怎么保存得这么好。我也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目送》,读这本书时能感受到她展现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当她到中年时,明白了身为母亲和女儿双重身份的她要承担什么责任,自责及爱子之情展露无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子会在那个年代喜欢上龙应台的文字?

但是,她怎么忍心把喜欢的书遗弃?照她在书上做的笔记看不出是她不喜欢这本书了。是乔迁新居吗?亦或是在学海中拼搏以至于放弃了她喜欢的书?这个叫艺的姐姐现在应该也不年轻了,她是否在功利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浮躁呢?或者她还是保持了自己的初心,不忘去给心灵耕耘呢?

星星还在天空围绕着我——或许它是对我手中的书感兴趣吧。我必须加快速度赶回家了,星星仿佛随着我的步伐奔跑,也洒下更多的星星。希望这些星星能化为一个个祝愿,带到那远在天边或同在一座城市的女孩身边,只愿她不忘初心,在浮躁的社会如龙应台在书里的文字一样明净、细腻。

我看见所有的星星穿过黑夜,付诸行动。

【篇十:顺应时间,顺应生活】

生活有时是一种沉重,沉重得让人难以下笔;生活有时是一种愉悦,愉悦得让人不能自已;生活有时是一把刻刀,刻下难以消解的皱纹;生活有时是一把量尺,记录孩子生长的力度。生活有时带来生,有时带来死。因果是必然的,所以你无需介怀,用努力在时间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时间是让龙应台目送父亲渐老的背影,时间是余光中越发浓郁的乡愁,时间是让余秋雨追寻的苦旅。人的一生,如果不努力进取,又怎能让时间记忆?

但生活本就是一场艰辛的历练,因此我们只有把努力交给自己,把结果交给时间。岁月在呢喃,要去顺应。

顺应时间,要让心学会坚定。罗曼罗兰说过:“我无需嘉许给我以希望,也无需成功激励我坚持。”一战爆发时,法国人罗曼罗兰定居在日内瓦,利用瑞士中立国的环境,写出一篇篇反战的文章。但是,由于他未与同胞同甘共苦,一度让自己的国人和敌人唾弃。罗曼罗兰有一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心,面对全世界的厌弃,他毫不动摇。他只是用笔去书写对战争的愤懑。时间终于给出了对努力的答复,罗曼罗兰成了一种信仰,在一战风暴中屹立不倒。

顺应时间,要让心学会成熟。余秋雨说,苏轼在黄州突破了这围困。由于“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时间和苏轼开了一个玩笑,要他在这里垮掉。龙应台在《跌倒》中说,“跌倒,可以变成一种行远的力量。失败,往往是人生的修行。”跌倒,有时是一种财富,苏轼的苦难积累到了某一种程度,终于学会了成熟。那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苏东坡,学会了顺应时间,苦难再也无法在灵魂上留下创伤,剩下的只有自己默默地付出。时间最终给出了他的答案。苏轼的《赤壁赋》和《赤壁怀古》惊鸿出世。

顺应时间,是因为努力是必然而结果往往需要裁断;顺应时间,是因为相信因果之间的某种联系,所以尽己所能,去等待时间来答复;顺应时间,是因为相信时间的答复,而去改变自己错误的航向。所以,因果是必然的,要去顺应。

时间有时带着一种不可逆转的气势,催人老去;时间有时带着数不尽的恶意,催人崩塌;但时间有时又是化不掉的甜蜜,常驻足人们的心田。因果是必然的,要学会认清时间的本质。

忘记该忘记的,记忆该记忆的,坚强该坚强的,淡漠该淡漠的。灰色的日子只有经过了努力才会过去,剩下的只用交给时间去裁断。

时间,是最后的法官。

热门推荐
1流过心田的那场雨
2公交风波
3习惯
4以琴为友,伴我远航
5读《神医是这样看病的》有感
6梦靥
7写好朋友的一封信
8校园的四季
9我家的小猫咪
10美丽的夏夜
11文明美德,伴我成
12我战胜了谎言
13致远方朋友的一封信
14快乐的旅行
15花开花落
16文具盒里的故事
17野菊
18未来的手机
19没有想到会因为太爱你而失去你
20难忘的小学生活
21煎鸡蛋
22六一儿童节
23沂山游记
24爱睡觉的同学
25她真美
26春游
27寻书记
28暑假帮妈妈做家务作文
29青春路上永远的记忆
30站在高处高中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