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间桃源】
寒风凛冽,万物萧条,河水携带着时光往东跑,一去不复返。忆当年,这儿还是黄泥小路,尘土飞扬。看今朝,已是阳光大道,亭台驿站,小桥流水。漫步在长达42公里的绿道上,四处张望,风景非常。
感受着脚下平坦的道路,聆听着溪水奔涌。虽身处严冬,但也有别样的情趣。
看,右手边山上是千奇百怪的岩石。有的像迷路的羔羊,抬头张望;有的像饥饿的雄狮,张牙舞爪;还有的像下凡的仙女,嬉戏打闹。但最著名的是那位无头婆婆和小媳妇。她们的故事都家喻户晓,我便不多说了。
再走下去便是倪翁洞了,这儿最著名景点是那“阳谷三窍”了。她的三窍分别是灯盏洞、米筛洞、读书洞。在早晨太阳升起之时,阳光射入三个洞穴中,由此得名。倪翁洞边上是独峰书院。背倚好山,面临练溪,为宋元人大书院之一。此等悠远历史底蕴,也难怪仙都有争夺5A景区的力量。
走出倪翁洞,扭头便可以看见镶嵌在山间的小赤壁。她好似神龙盘踞过后留下的痕迹。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绝美风景。
再向前走,便到了仙都的鼎湖峰。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到她“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雨天点来。皇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鼎湖峰作为仙都的“C”位担当,真是名副其实!其东靠步虚山、西临练溪水,状如春笋,直刺云间,高170。8米,被誉为“天下第一峰”。山脚下是来来往往的游客,半山腰是爬山登顶的游客。如不便登山,则可以坐缆车上山。山顶上有商贩叫卖着,增添了许多乐趣。而那棵偌大的许愿树上挂满了红红的条子,迎风飘扬。从这里往下看,壮观的鼎湖峰一览无余。“好高啊!好美的石笋啊!”“不愧是5A景区”不断有人赞叹。作为缙云人我感到骄傲与自豪。我放慢了脚步,加入他们中间,也当作是第一次来玩。重新认识她,她确实改变了很多。平坦的道路,崭新的建筑,多样化的设施,越来越为游客着想。“以人为本”,这大概就是5A的一个代表吧!
离开鼎湖峰就往朱谭山,这里是仙都最浪漫的地方。平静广阔的水面,古老的石桥立于溪上。可以漫步在小桥上,看着溪水翻滚,听着哗哗流走的声音。如在清晨,小桥便在雾气缭绕中,偶遇老汉拉着老牛从桥上而过,宛如世外桃源般,清静而美丽。桥的二头有大片的平地,一片种满了玫瑰花,另一片种满了向日葵花,仿佛置身花海。你若到此处,还有机会遇到拍婚纱照的新人哩!这美丽的花海既见证了他们的幸福,又送给他们美好的祝福。
最后一站,便是铁城了。这里是烧烤、爬山的好地方。宽阔的溪边干干净净的鹅卵石,炉子一放,便可以烧烤,香气四溢。溪对面便是风景优美的芙蓉峡,游客可以坐着小筏过溪而至,然后顺着小道爬上山顶一睹风光。至山顶还可以大吼一嗓子,听着峡底悠扬的回音。
近年仙都的旅游人数越来越多,而且很多电影电视都在这边拍摄,带动了缙云的经济增长。政府不断在景区投入的建设,我相信仙都会变得越来越好。
返程路上,回首再望。阳光大道上有快乐驻足,林荫小道上有笑声回荡。即使溪水携着时光向东跑去,但随着一起逝去的是当年。而今朝,是一个焕然一新的、与时俱进的世外桃源——5A仙都!
【篇二:桃花源】
回不去的曾经,就要成为可以过去的过去。
偶然的,我在整理抽屉时摸出了儿时的随笔本。翻开纸页,一篇记录望云感受的文章跃然其上。有多久没有想着去观赏造化之神秀了?我不禁扪心自问。
“云会体现出你内心所想。”我曾听老人们如此说过。于是儿时的我频频望天,看着那朵朵棉花变幻着,渐渐聚成某个极类事物的形状,又被风吹散成一缕缕云丝,随后故作深沉地提笔记录下感受。然而随着学业的繁重,我放下了这种业余的爱好,将那本本子压在作业本下,直到这段记忆被网线和各类琐事切割成碎片散了一地。
“收拾东西去上课,别看书了。”思绪被催促自书海中拔出,悻悻合上书本拿起书包。而等回家后便以“刚上完课很累”为由拿起手机刷朋友圈,一会又被闪烁的QQ吸引了注意。于是那本书就这样一直躺在沙发角落,等待着我下一次想起它。然而等“下一次”来临之时,前文的情节已经淡忘,书本内容形成断层,最后留下的印象便是断断续续的碎片。
这是在现代无法避免的,虽然无奈但也并非十全的坏事。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生活……确实,生活碎片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并且我们一时并不觉得有什么可惜之处,但除了外出旅游,我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去做一件完整的事。
我曾随母亲去到湖南的桃源拜访她的爷爷奶奶。依稀记得两位老人领着我坐在门前庭院静听夏夜蝉鸣,望夜空百里星汉。我甚至想过就这样定居在这里,就算没有网络,也能于闲时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然而想象终归是想象,我终归是要投入繁华尘世的忙碌和学业的疲惫中去的。
青砖黛瓦,绿树红墙,娟娟杨柳映水梳妆,十里桃花扶风浅吟。清风徐徐,叶片轻颤,醉了一地细碎斜阳。这里是桃源,这样的生活亦是桃花源。
坦白地讲我是不排斥生活碎片化的,若是合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各种机会做一些零星地小事,同样能从中得到乐趣。只是极偶尔极偶尔地幻想同古人一般优哉游哉地活着,看透所有的风景,接着与某个人去看细水长流。
【篇三:去“诗外”寻桃源】
假期里,阳光明媚,我和爸爸来到了美丽的良渚,参加张语嫣姐姐的诗集发布会。到了活动现场——诗外空间,张语嫣姐姐送给我了一本她亲手签名的诗集,我开心极了。它的封面上有一个月亮,到了晚上就会发光。
接下来张语嫣姐姐朗诵了很多她写的诗,我最喜欢她写的《月光》:
月亮一如往常升起,
那一束光照在大地上,
我们是背后发光的人。
那一束光照得耀眼,
它是带着天空的力量而来的吗?
希望是的,
我不要翅膀,
只要永远拥有月光照亮。
这首诗我觉得很好听,听完了诗朗诵,我们一起去良渚文化中心欣赏诗歌音乐会。音乐会上有许多节目,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张语嫣妈妈赵老师教的学生刘可夫把张语嫣写的《月光》编成了一首歌,非常好听;还有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赵老师和刘可夫的师生对话,很让人感动。
吃了晚饭后,我们一起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看电影《我的诗篇》,里面讲述了一些志向很大但是暂时没有能力去实现的打工者,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爱好:写诗。后来他们把所有的诗收集起来,编成了一本《我的诗篇》。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女打工者邬霞的《吊带裙》里面的这一句:
吊带裙,
它将被打包出车间,
走向某个时尚的店面,
等待唯一的你。
这是很有意义的一天,我读到了几首很好的诗;也了解了一些写诗的方法;我还感受到了打工者生活的窘境、工作的辛苦,但是他们又很有梦想。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我也要不畏艰难、积极向上。这一天,我收获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找到了“诗外”的桃源。
【篇四:又见桃源】
太守派人苦苦寻找了多月,终于如愿以偿的找到了桃花村。他带着一队人马进入桃花村,村中人很纳闷,太守怎么会知道桃花村就在这个地方呢。村中人眼睛扫视一四周,才发现上次那个来到桃花村的渔人跟在太守身边。村中人怒火中烧,想不到渔人竟是这种不守信用的人。
太守约见村长会谈,村长听到这个消息脸色惊慌,以为太守要攻略桃花村。而太守的本意和村长是相反的。他跟村长协商说大力建设桃花村,让更多因战争流离失所的百姓来到这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们自由平等、幸福快乐的世外桃源。村中人本不好战,而且心地善良,听到太守这般话,貌不犹豫的答应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二年过去了,桃花村的占地面积大大增加,那些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难民优先被邀请入住桃花村,人们在这里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人们各尽所能,品味着经过自己劳动所换来的果实,这果实的味道是甜美的、幸福的。
好景不长,由于渔人本性贪婪,不守信用,受人贿赂。将桃花园的地址告诉了某县城的一个贪婪无比,势力超强的大官,这个大官想将桃花园占为己有,于是夜集部队去偷袭桃花村。一夜之间,桃花村从一个被人人仰慕的世外桃源变成一堆废墟,所有的房屋都被烧毁,村民们也不幸受难。这个大官花了几年的时间重建了桃花村。这是桃花村已经是属于他自己一个人的了。但是这个桃花村不再有昔日的欢声笑语。
一道雷声把在睡梦中的渔人惊醒,原来一切只是一场梦。渔人吓的冷汗直流,这是他才意识到信用是有多么的重要,自此,渔人做任何事都非常守信用,受人们尊敬。
讲信用,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美德!
【篇五:走过桃源】
丛中小径下,抵我外婆家,穿着暖布鞋,踏着青青草走过我灵魂紧紧守护的一方净土,我世外桃源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的桃源便有这样的山山水水,令人安然。
山不是很高,一伸手便是一片碧绿,远远近近,参差不齐。山上有稻田,春耕秋收。乡亲们的身影不曾停歇;夏绿冬白,色彩悄然变化。山上也有花有树,也可东篱弄菊,悠然遇南山。山上演绎着四季变换,山下屋前那洼小池塘便是我的第五个季节。
第五个季节是拿着外公自己做的鱼竿,带着地里挖的蚯蚓,往身后绿绿的芳香的草地一躺,双手枕着被被草帽遮住了脸的脑袋,嘴里含根狗尾巴草,二郎腿一翘。鱼在水里,鱼钩也在水里,鱼上来也好不上来也罢,我都愿意享受这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时光。
闲适的时光舒缓了我,也滋养了一方特别的人。一方住在七倒八歪,泥垛垛老屋中的人。
外婆的房子便是这些泥垛垛老屋中的一个。
石砌的梯子,春履和秋痕都不失为景色。正对梯子的是堂屋,小格小格的正方形拼凑成的大正方形木窗户,修饰着堂屋,剥落的红漆愈显老屋的古老破旧,这种气息远比城市中冰冷的钢筋水泥的味道要熟悉,要亲近。两边是厨房(这里唤做火坑)和卧室。楼上也有卧室。
屋内的摆设也同样让我窒息。
不太平坦的地面上,摆着张褪色的小木桌子,左边靠墙是一张小竹床,熏成了灰黑色,床的上方悬挂着一根手腕大的竹竿,同样被染上了岁月的颜色,上面随意摆放着几件衣物。边上是一根细线,那是最老式的拉式电灯。用的灶台,是烧柴的,放在那上面的一只白色崭新的电饭煲倒也不显得突兀,那是过年时,舅舅带回来的,外婆应该格外珍惜吧。外婆身上流动着艰苦朴素的血液,她特有的气质似乎感染了家里的一切,丝丝缕缕都格外有灵气,与宽厚的土地融为一体,分外和谐。
家禽家畜的也是如此,灵跳的小猫在外婆的怀里变得温婉可人,大黄狗收起了凶猛一个劲儿地蹭着外公的腿,鸡鸭都特别听使唤,要他们出屋便听话地忙出屋去了。
这般的心照不宣,想必是外婆他们对远方儿女的一片慈爱都给予了他们,必是悉心照料着的呀!
外婆他们的性子很慢,走路是缓缓的,干活是缓缓的,就连和我们讲话的语气也是缓缓的。一种爱意缓缓蔓延,让人舍不得离开这样的温暖而紧紧依偎。他们赚不到什么钱,靠着子女为数不多的养老金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外婆的手艺出奇的好,味道不咸不淡,刚好安慰味蕾,香到心底。外公的编织功夫也还不错,竹篮竹筐竹椅子,都从他手上变化着来。大概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熬出一双绝妙的手,比如外公外婆。他们虽不会吹笛弄画,不过柴米酱醋盐的生活也不乏诗情画意。
他们也很好客,逢年过节,一向幽静的小山村倏的闹腾了起来!从天南地北赶回来的一大家子人儿,围着小木桌,吃着大块的肉,互相寒暄着,从早晨到傍晚,橘黄色的灯光照着一屋子的欢声笑语……在山林回转……
我的世外在大美安化的一隅,小星点儿似的点缀着……我的世外是一朵白莲,我觉他清新脱俗,超然物外;我的世外开放在幽静的小湖,淡淡的香气,不紧不慢用心嗅才会陶醉;我的世外,我爱的世外……
【篇六:古风·古韵】
翻开陈旧泛黄的历史长册,便嗅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檀香味,是绮丽氤氲的绚丽古风。
读古辞。不知何时,喜欢上了含蓄婉转的古辞。半杯茶半杯湖底沙,半句话半首蝶恋花。独倚高楼,便想到蒋捷。那年少听雨歌楼上的不羁与洒脱。而如今听雨憎庐下,鬓已星星也,是历经诸事后的大彻大悟。却还道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希冀。要说豁达,就不得不读苏轼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的宠辱不惊,心中的如水明镜,是溶入了他的兴致,才有漫观万卷云舒的坦然。多少前人大彻大悟的深思,才留给后人一句箴言。
读古曲。听是用耳,读是用心。乐音似流水。远离喧嚣的乱耳,没有娇柔甜美的声线,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只能感受呼吸的起伏,似慢慢划过筝的波澜不惊。案上放的是笔墨纸砚,指上奏的是高山流水。古风被渲染上优美的声韵。有没有想过断壁残垣,隐约有人轻哼胡笳十八拍;有没有想过花飞花谢,有人含泪弹唱梅花三弄;有没有想过乌江自刎,虞姬的一曲十面埋伏。多少过往,眼中早已是冽滟如波。尘埃不染,晃若隔世,陶醉于古曲。
读古文。桃源一冽流水,流过天涯海阁苍松迎客神仙也驻足。莫不是陶渊明采菊东篱的雅致,哪能梦到这仙境!仙子凌波微步,罗衫飘忽十步一回头,梦中桃源,梦外桃花依旧盛开。也曾倾慕王勃,年少十九,能赋《腾王阁序》,写的是景,却抒出心中大志。那份才情,让人怎能不服。读古文,觉得那么的高不可攀。前人思想之精华,流转几世几年,让后人得以传诵。以文明志,以古鉴今。
一盏青灯,一杯淡茶,一塌黄卷。游历高山断桥、赤壁苏堤、大漠荒原。人生起起浮浮,何时能醉古风。辗转来到昆明,看轻影瘦湖边透张绿,心似琉璃。
【篇七:我家楼后的桃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家楼后的那个花园,在我心头,就是第二个实实在在的“桃花源”。它虽然面积不大,却别有一番意境。
花园里面盛开着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鲜花,生长着数累郁郁葱葱、青翠欲滴的草木。有人工栽培的,也有野生的,四时交错,从无间断。
说是花园,其实也不尽然,它更像是一块公共的土地。它和一般的花园不同,没有围着花园的一圈圈的栅栏,没有专门修剪花草树木的懂技术的园丁,也没有寻常花园里的一些珍贵的花草。它的外围什么阻挡物也没有,里面也大多是一些普通的花草植物,像桂花树、枣树、芭蕉,更多的则是像黄瓜、玉米、向日葵等一样的农作物。
花园很随性。没有人去专门照看这些花花草草,也没有人刻意去欣赏花园。也许你要问,这样一个无人问津的花园里的植物是怎样存活并繁茂生长的?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没错,就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一些植物缺水了,住在花园周围的人们便会提着家里的水桶给植物浇水,今天甲浇些水,明天乙浇些水,有时候一天便有好几个人自发地去浇水,也正是因为人们“随性”地浇水,花园里的植物才会在“无人”照看的情况下存活下来。
花园也很奇特。一般花园里的植物通常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栽种的,而楼后的花园却并不是这样。花园里的植物是由许多人一同栽种的,里面有一些老人们无事时种的花草,有一些喜欢吃无污染蔬菜的家庭种植的蔬菜,也有一些孩子们在植树节或“五·一”节时种植的小树苗,花草种类更是繁多,数不胜数。
花园也是一方老少爷们休闲的场所。花园里有几个石桌和石凳,每当天气晴朗的时候,常有一些老人在花园里聊聊天,打打牌或者悠闲地听收音机。初春时节,会有一些蝴蝶、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时便会有一些儿小孩子拿着网追着蝴蝶绕着花园跑。这一个小小的花园在喧嚣纷扰的城市中显得格外安静,只有孩童追蝴蝶“咯咯”如银铃般的笑声在耳边回荡。
我家楼后的花园小而精致,远离车水马龙的街道,虽不如一些大城市的花园富丽堂皇,也比不上苏州园林的巧夺天工,却别有一番韵味。
它,是我精神的栖息地,是我灵魂深处的“世外桃源”。
【篇八:我家住在常德桃源】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读到《桃花源记》,我立即想起老家桃源。桃源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绿草如茵,真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家乡常德市桃源县漆河镇石板坪村,村子里总共有四十八户人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挣钱了,只有黄发垂髫在家中怡然自乐。
我老家的房子修建在一座小山包上,独门独户,颇为清静,房子背后靠着一片小树林,房子左右两侧则是草地和柚子园。我回老家,夏天见到的往往是这样的景象:外公外婆坐在树荫下,悠闲地看着偶尔过往的摩托和行人,见到乡亲,总是热情地寒暄:他婶子,你要去河边放鸭呀;小果爷爷,进屋坐坐……几只母鸡却在一旁争抢谷穗,见来人后,就咯咯地地跑开了。
走进堂屋,屋内最醒目的位置端端正正地张贴着毛主席的画像,令人肃然起敬。从堂屋走进饭厅,饭厅只有简单的一台冰箱、一个餐桌,四条长凳,靠墙散放着几把矮矮的竹椅,爷爷奶奶的生活简单朴素。
冬天常见到的是,爷爷奶奶常坐在饭厅内,八仙桌下烧着一盆红通通的木炭火,俩老打着“跑胡子”。
奶奶说:老头子,你蒙我呀,你“诈胡”了!
爷爷爽朗地大笑:“老婆子,看看你是不是眼花!”
我喜欢暑假回桃源,走出门外,放眼一望,山下有一大片绿油油的麦田,麦田旁边不远处有一条小河,身体透明的稻花鱼一见人就四散开来;水蜘蛛身体一曲,从水面跳走了,河里还有一些微小的浮游生物……
记忆中,最让我觉得好玩的则是秋天与老爸一起打柚子了。老家养鸡的院子里,有四棵枝干粗壮树叶茂盛的柚子树,树上挂满了黄澄澄如胖娃娃般的柚子,老爸手持一根长竹竿,哗啦哗啦打枝上的柚子;我的任务是在柚子落下时把它们接住。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柚子们常因为竹竿地拨动,在树叶间来回晃荡,然后在树枝的另一方落下,弄得我东奔西跑,晕头转向。最终,大部分的柚子被长腿善跑的我接住,但有几个柚子因为掉在地上,不能长时间保存,被我们快速消灭啦:酸甜多汁自家种的柚子啊!
现在,听老爸说,桃源也要开发,要修路建高楼啦!也不知是让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麦田小河柚子之属泥土味十足的桃源永葆原汁原味呢,还是让桃源与城市接轨,让泥泞小径变成柏油大道;让炊烟袅袅变灯红酒绿;让柚子摆在超市而不是挂在树上呢?
真的变了,让我到哪里去寻找捉鱼或者打柚子的快乐呢?
十四岁的我疑惑着……
【篇九:我心中的桃花源】
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秦观
相传,在武陵郡的一处溪边,有一席世外桃源。
桃源被一群在秦时避乱的人们发现,并在此定居,不再入世。代代相传下来,谁也不知外面的风云几何。曾有一位捕鱼人意外地闯入,之后便再也无人踏足。
通向外面的洞口新栽了两颗柳树,已不知落叶抽新更替了几回,春花秋月的轮回中,它们目睹了桃源中的所有。
当清晨的阳光拂在柳叶上,几只小燕小雀便开始鸣啼。村里已没有鸡犬了,总会有人先起床,在晨风中跑起步来,沿着林荫小道,不一会儿便会路过一个人家。若门还未开,晨练者多会停下,轻叩门,以示问候,沿途会遇些在道边乘凉的人,也会有在溪边游泳者。
相视而笑,便胜过千言万语。
和沐的风从早一直到晚,越过桃源的翠柳,青山,碧湖,吹过村中人们的发梢。
桃源多有饮酒者,闲时与友人举着觞,游山玩水一日。或将酒壶分给众人,一齐酩酊大醉,聊以度日,所谓争吵,在人们的心中,早已是虚无的代名词,也更不必说战争与乱世。常常有人流连黄昏之景,便爬至山头,静凝着斜阳透过空尘,一目千里地覆着整个村庄。直到夕阳的余晖渐渐消散,观赏者才恍若隔世地返回。
傍晚,通常变得无比寂静了得,在白日的游者,便以地为枕,沉醉于幽幽星辰中,山水吹奏,分明是寂静,却好似游人们满耳优美的乐曲一般。得此意境,即便昨日在多愁,如今也将其抛之于脑后,任它消失在脑海中了。
悠闲自得。每一天无比充实的同时,他们似无忧无虑的知更,循着自己所想的路,随意飞翔。
如此美好,众人齐乐。
也有人提问道:“天下纷纷,几经秦!”
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在意,他们与门前的柳树一起成长着,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并将日后的桃花源,充盈得更加美好。
【篇十:梦中的桃源】
一千六百多年前,在东晋浔阳柴桑有一个人,缔造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在那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这样的桃源,确实很吸引人呐!
在我的梦中,也有一个桃源,和乐、美好。
“幽幽幽幽谷溪水鱼儿美,天天天天蓝拥着燕儿飞,轩窗外美景看得心儿醉,什么道德经实在太乏味”。弯弯曲曲的溪流尽头,小桥边上,一颗百年的老树伸展着布满褶子的枝叶,看似强壮,却不知何时便会倒下,努力的守护着这一片净土。刚好,树底下有一个小老头儿,一群小孩围着他,听他讲故事,讲那些他曾经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见过的湖光山色。一条小径通往村庄,有在溪边洗衣的妇女,有在田里劳作的男人,有从学堂里传出的阵阵书声,却总有那么几个人的心思早不知道飞到了哪个美丽的秘密基地。转眼已快到晌午,一个个房子上缓缓的冒起了炊烟。“哎~丫头哎~小哥哎~吃饭啦~”一阵呼唤,将桥头听得入迷的小孩儿们叫回了家,开始了一天的午餐。“幽幽幽幽谷溪水鱼儿美,天天天天蓝拥着燕儿飞,遥看无边无际云霞成堆,百年老松下听那笛声醉”。在安静的午后,坐看云卷云舒。
这样的场景总是出现在我的梦中。经常在想,人这一生不就图一个衣食住行,和乐安稳吗?再有志向一些,就做一些对人类有利的事情,充实自己的人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让人眼花缭乱,难以辨别真真假假,只求自己的初心犹在,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
小时候,总是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飞离家的“牢笼”,去追寻更加广阔的天地,可是只有离家之后,才会发现家才是心中的桃源,让人魂牵梦萦。那个小老头总是满嘴的嫌弃我,却会在家门口一直等我回家,在我生病时急得不得了,明明年纪一大把了还非要帮我拿重重的行李。而那个呼唤小孩回家吃饭的老太太,每一次都说下次不叫你了,却每一次都把我的碗装的最满;眼睛不好却还要帮我做鞋子,就怕我冷着了。却原来,一直出现在我梦中的场景就是我家,他们从来不会给我压力,每一次通话都报喜不报忧,独自承受来自生活的压力和身体的病痛,只为给我一片最好的净土。所以,我就装作我什么的不知道,装作看不见他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皱纹和越来越佝偻的脊背,有事没事的向他们撒个娇,装作他们想象中的样子,无忧无虑,一直都是那个惹他们烦的小姑娘。
公元2017年,距那个爱菊的隐士一千六百多年的我,步入大学,远离父母亲人,当自己很忙的时候无暇顾及,却总会在夜深人静无所事事时想起与家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他们给了我一个小小的乌托邦,虽然没有陶潜的国度大,不是他所希冀的那种希望与光明,但是它是属于我的,在那里,有着独一无二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