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聆听自然】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对自然的向往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习惯了车水马龙的喧嚣后,有多久没有坐一叶轻舟荡碧波,踏满蹊花径独徘徊,林幽谷静,心境澄明?
自然是本心之源,忘我于自然,可以洗涤心灵;寻道于自然,可以明晰哲理。艺术源于于自然,聆听自然的声音,此间自有深意。
心灵
聆听自然之音,洗涤喧嚣杂尘,拥抱自然,可以收获一份淡泊,感受一份幸福。以宁静之眼观天地,花开花落皆有声。当我踏上西藏的土地,那湛蓝的天空,那洁白的云朵,以及那瞬间空灵的心境,被自然之音召唤着,让生命在繁杂中贴近本源,让灵魂在琐碎间得以安静,那在尘世中已不知归路的心灵,于浩浩天地间找到一片神圣之地,返璞归真。那一刻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面朝大海,寄心灵于自然,才能春暖花开,感受此间真意。
哲理
聆听自然之音,感悟世间哲理。大自然很美好,同时也很残酷: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大自然教会了我们丛林法则。大到国土之争,小到人际竞争,让我们在适应中发展,在发展中强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就是大自然之书跋。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生存都有所凭借,正如鹏鲲“转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我们也应借有利条件,才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水流到了尽头,已经无路可走,便从悬崖飞泻而下形成瀑布,这也正是大自然所告诉我们的:当人陷入绝境,会激发潜能,最终克服困难,获得重生。水到绝境是飞瀑,寻觅自然之哲理,它会告诉你:人到绝境是重生。
诗意
聆听自然之音,山水皆有诗韵,鸟兽都是图画。艺术源于自然,因为泰山层峦叠嶂、凌空高耸的巍峨之势,才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诗句;因为琅琊山林壑尤美、水声潺潺的风光,才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传世佳句;逆风拔节,傲雪欺霜,哪怕只是贫瘠的山岩,青竹也能顽强生长,所以才有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石图》。
风轻有痕,水静有声。聆听自然之音,便可知道:世间自有深意。
【篇二:远去的乡村】
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地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还有的在我掉在地上的眼泪中清洗清洗身子。我扑哧一声被它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它们玩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它们,开始我最初的自然探究。
屋梁上的那对燕子,是我的第一任数学和音乐老师,我忘不了它们,至今怀念它们,它们一遍遍叫我识数1、2、3、4、5、6、7;它们一遍遍教我识谱“哆来咪……”;它们一遍遍告诉我每周是七天,分别是星期一、二、三……
更为特别的是我的祖母,七十多岁的眼神,还保持着少女的纯真与清澈,我想这其中的缘故,就是在清晨,在黄昏,在百万颗露珠的佛照里,无法藏下一丝杂尘。
一个人若很少在“露珠”面前停留,惊讶,洗涤于心灵的杂尘,那么,他的内心和眼神就少了某种天然的神赐,一人很少将目光投向满天的星辰,那么他内心终将狭窄,眼神定当少了某种悠远的深邃。
我的祖母,低头与露珠交换眼神,抬头与星辰交换眼神,俯仰之间她都多了一种神秘的馈赠,她识字不多却有心趣,因为她心有天真;她阅历不多却心胸宽阔,因为她的胸中装有天地,原野与天空是她最好的心灵教师。
祖母最爱的是蹲在我家屋顶上反复说着一句话的鸟儿,那是什么?是格言、是故事、是民谣,是提醒,没有人知道她在说什么。但是若有一天她不见了,没有了她的话语,空空的院落的寂寞就成了祖母心中的寂寞,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我想,在祖母心中,她是出没在高大的田野,又依恋故土的亲切,又反复吟唱的是一种情愫,是祖母心中那难以名状的牵挂感动和安憩的心境。
而如今,祖母与我们同生活在钢筋水泥混或的城市中,出了寂寞的电话线、楼房、电脑,已多年没有了鸟儿的身影,没有了露珠的清澈,没有了漫天的星辰,只留下了满心的寂寞。
【篇三:当晚风拂过树梢时的感觉真好】
夏季的傍晚,我经常坐在门外冰凉如水的石凳上玩儿。当晚风拂过树梢时,总会有些美妙的事情发生。
当第一阵晚风吹过,吹到我眼前两张笑脸,一位姐姐扶起了一位跌倒的老人,两人相视而笑,姐姐在确定老人无恙后,不留名地走了。老人感激的目光向她的背影望去,她却灵巧地拐进一个小巷子不见了,我的心也仿佛被晚风吹了般,舒爽又温暖。
当第二阵晚风吹过,吹到我眼前一个坚强的残疾人。他,没有腿,却靠一个带轮木板行走,到处捡大家不要的矿泉水瓶。我望着他,心里却五味杂尘:有惋惜,惋惜这么好的人怎么残疾;有敬佩,敬佩他的勤劳和坚韧;有自信,我相信我们健康人能做的更好。
当第三阵晚风吹过,吹到我眼前一个破涕为笑的小女孩与一个默默无闻的身影,那身影帮小孩找到了家人,说了声“看好孩子”就走了。我明白:他和第一阵风让我看见的姐姐一样,都是不求回报的。
当第四阵晚风吹过,吹到我眼前一个平凡的身影。他,低头走着,仿佛世界与他无关。但很快我就发现,我错了。他不时捡起地上的垃圾扔进垃圾桶。我突然感到,这里如此干净,是因为有这样的好人辛苦维持着。
当第五阵晚风吹过,吹来了我人生的真谛,它告诉我:要做一个乐于助人、坚强快乐、善良勤劳的人……
我多么喜欢晚风拂过树梢,那感觉真好!
【篇四:习惯】
我是一个安于习惯的人。习惯一切已成为我循规蹈矩的生命中的'一部分。
习惯每天早起喝一杯纯的透明的水;习惯每天对着东方的太阳说早安;习惯每天漫步于宽宽长长的马路上,尽管没有绿荫;习惯幻想着做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如果说我的生活中有什么错误的话,我会全部都归罪于习惯。来自作文吧zUOwENbA.net
习惯真的是一个很广义的东西,我坐在习惯的肩上,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预见大千世界。我一个人站在路口,等候着什么;身边的一片树叶落在长椅上——你也在等些什么吗?口袋里也只剩下一个硬币,就给我一份夕阳吧。格外得艳。我会发现,每一天的习惯中,会隐蔽着所有的不相似。
有时候我们几个人会坐在阳光下看着天空的蓝色。这似乎我为一种定律了吧。放飞心情,青春的脚步,留不住我们飞翔的歌声。我们的世界里有无数双眼睛,看透一切的雾与泪。也许习惯在不经意中,带走了一切的杂尘与哀,风景变得更美丽。
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没有后悔过感受习惯在生命中所占的重大比例,我反而觉得开心了——该做的,不该做的,大胆尝试的,正在给世界上色——绚丽的色彩。
敲击心灵的音符,弹出最快乐的歌。
【篇五:七年级描写夏天的作文】
夏天的夜,是如此的宁静,就像躺在妈妈怀里听故事的小娃娃。天上的星星眨呀眨的,可爱极了。最令人喜爱的还是那梳月亮,那皎洁的月光温柔的照耀在水面上,这是,月光似水,由于它已经和水融为一体,静影沉壁。此时在赏月的人们一定是幸福的,看着那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的和谐美景,定是感慨万千吧!
农历八月十五又来临了。我多么期盼这一天啊!由于每年一到这时,月芽就会变成满月。是的,每年的满月都是最圆的,但不知为什么,今夜的满月特别的圆,也特别的亮,而且今晚的夜也特别的静。月光照耀,秋风轻拂,树影婆娑,月光似水,一切都好似沉醉在梦里,倒影在水中,静固在画中。夜也沉醉,我也陶醉。
一切都是那样的幽静,静如止水,就连呼吸声都是那么的清淅。只是从远处传来几声清脆的蝉鸣,让我还能感觉这世界还没有熟睡!白日里湛蓝的天空此时不知被哪位书法之神喷上了一层浓墨,是那么的静,那么和谐,那么的美。除了一轮朗月和几点零星的星光,几乎全被夜幕笼罩,不见一点杂尘。就连那天边朦胧的乌云,此刻也像美丽的睡人鱼般沉睡了。一切仿佛都在黑夜女神的轻拂下睡着了,只剩下圆圆的月,亮亮的星,静静的夜,就连往日里叫得最欢的麻雀,此刻也像喝了月光酒般熟睡了!几缕微风,就像游戏的孩童般在花间树丛嬉戏着,惹得树枝随着风轻轻的摇晃着,将影子在地上拖得很长,很长;惹得菊花儿也发出轻轻的笑声。它们都仰着头,红着脸对着圆月微笑,就像孩子对着母亲微笑!此刻,一切都是那么和谐,那样宁静,一切都醉了,我也醉了。我感觉似乎已经完全超脱了白日里的喧哗,溶入大自然之中。
此刻的夜,仿佛只剩下一个夜,一轮月,一颗星,一个我,一个梦!而我也早已沉醉了,沉醉在这宁静的月夜!
【篇六:在书海寻觅】
高尔基曾说“文学使人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科学更能给予人思想以及强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
栩栩然蝴蝶,遽遽然庄周。品读传世之经典,徜徉远古之文学,感悟古人之风雅,何其快哉!
“封狼居胥”是无畏的霍去病,读他,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怀激烈:“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意气风发的周郎,读他,是年少有为,匡扶社稷的拳拳之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诗鬼”李贺,读他,是悲天悯人,报效国家的忠肝义胆……唯有读书,遨游于书的海洋之中,憧憬文学,才能汲取其中的意味,走出那彳亍彷徨的迷惘。
嵇康,一代才子却在竹林里过着铁匠的生活。你一定不愿意看见他绝世的才华被淹没吧!何不劝他入仕?仍记得山涛之劝,可嵇康毅然选择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可见,他不愿入仕,甘愿守着清贫,守着内心的宁静。而我也在书海中,在那长存的文字中读懂他,为他甘于内心那一片净土的逍遥快活而喝彩,为他淡泊名利,邺下放歌的竹林生活而陶醉,透过墨香,轻抚隽永的文字,我寻觅到了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难以寻觅的到的安宁与自在。我悟到了他淡然的人生态度,看见了他在内心在闪耀的心灵之灯。
犹记得那些万籁俱静的夜晚,一盏孤灯点亮心头邈远的梦想;犹记得那些月光如水的夜晚一支狼嚎温暖了一地萧瑟的清辉,犹记得那些阒然无声的日子,三尺寒牍安放多少诗意,多少文雅。文学,诚如《抱朴子外篇》云:“秘六奇以括囊,含琳琅而不吐。”
莫然光阴赓续的风雅翰墨随变革而消失,多给那些文字一抹流转的目光。去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妙,在书中,收获你独有的安宁,在书中,体悟前人的哲理……
捧一卷七绝,风雅长存。
挥一副山水,翰墨隽永。
让心灵在书海中畅游,让心灵在书海中洗去这浮世的杂尘,让心灵在那片净土中寻觅片刻的安宁,让情感在书海中迸发,在书海中得以升华。
【篇七:凌寒白梅】
我漫不经心的一瞥,竟在墙角捕获几株白色的腊梅,与周围的皑皑白雪融为一体,却透着几分高贵,几分冷艳,几分遗世独立。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啊!
我不由被其吸引,俯身细观:它有五片洁白的花瓣,不染纤尘。如雪的花瓣近似圆形,黄色的花蕊悄悄地探出头来,似乎在感叹雪花的净白,又似乎在探寻雪花的香蕊。繁花压枝,宛如片片白云。我以为它的美丽也需有绿叶的衬托,可我把整棵树都寻遍了,却依然不见绿叶的身影。我不由感叹:“不需衬托依然倾国倾城,它的美无与伦比。”
雪白的梅花,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无奇的花瓣却透着惊人的刚毅。它若是男子,定是不为浮尘所动的磐石男子!飘逸出尘,卓尔不群,却又岳镇渊渟。
惊艳的同时,我却又抱有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梅花倾国倾城的容颜足以与桃花、梨花、杏花媲美,争出个名堂;再娇艳欲滴的玫瑰也会失了颜色;再凌霜盛放的菊花也甘拜下风。它有足够的实力,为什么不争,却隐于永恒的冬天?徘徊于我脑海中多年的疑问,在我此次看到梅花时终于迎刃而解——梅花的确清幽绝伦,可是它淡泊名利,始终保持本心;它在寒冷的冬天凌寒怒放,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堂;它退出杂尘浮世,隐居不为人知的角落。春暖花开,百花争艳,梅花浅笑,离开人间,归于永恒的冬天。
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
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
梅花的貌,苍古而清秀……
梅花,在山则开于山,移园则香熏于园。梅花啊,你天使般清秀的容颜,倾国倾城;梅花啊,你扑鼻的清香,沁人心脾;梅花啊,你在冰天雪地中的身影,绝美无双。梅花啊,愿你将一半的清香赠予我吧!
【篇八:华夏之痕】
利刃雕琢着磐石,虽百经风雨,但那铭文亘古不磨,永不退色;碎石激起了涟漪,虽稍纵即逝,但那晕染的水痕却永存心间,浸润灵魂。
华夏民族向来是懂得铭记的。把前人的遗迹视为神圣与珍宝,即使是穿越千年的文物,也要让其熠熠生辉,以为那是历史之痕;把古人的思想奉为准则与标杆,即使人已逝世不返,也要将其精神流传万世,因为那是灵魂之痕。
沿着茶马古道,访着古遗迹之痕。远离闹市,少了几分喧嚣,地处群山深处的茶马古道,至今仍是当地人的生存经商之路。古朴的石板路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台阶上的青荇素数着远古的故事。当外界都已在隆隆的机器声中变得浮躁时,这里依旧古朴清静,不染杂尘。马颈上的铃铛,自古至今,清脆得响着,永不停,永不灭。
中华的痕迹,如那镂刻的磐石,纵沧桑巨变,也不改自古的本性。要寻找探索丰富精彩的文明,就出来走走,亲身感受一下脚踏古路的深沉,手触石墙的震撼。
顺着镂空书廊,寻着显现思想之迹。一幅幅缥缈的山水图,一幅幅刚劲的书法,向我们吐诉着先人的高雅与不羁。手捧几卷书,口中吟诵着。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们领略到杜甫的阔达壮志;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我们感悟着文天祥的爱国正义。渐渐地,先哲的处世之道,育人之方,克己之法,兴国之理,如清流般涌淌着,丰富着我们的思想;前辈的雄才大略,坚韧之志如陈酒般至今仍芳香四溢,感染升华着我们的灵魂。
华夏的精神,如那荡漾的涟漪,纵使先贤身躯已孱弱,亦或远逝,但那高昂的灵魂仍鼓舞影响着现代人,思想的痕迹无形胜于有形,贯通古今。炎黄子孙们寻着古痕古迹,继承着发展着。
斗转星移,铭文不灭;水波虽逝,气韵悠长。古人虽已驾鹤西去,但其传下的有形与无形华夏之痕,都已铭记在后人心中,代代传承。
【篇九:底色】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人之底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成分,也不乏在成长过程中受纷繁世界的影响、
底色,非一朝一夕即可沾染永固,经一番精心加工方可愈加绚丽多姿。
李健,十年隐没于人流,将人生慢慢酝酿。正如他的歌词一样“生命的河从身旁流过,将回忆慢慢淹没,那年春天燃起的篝火,多少年以后泛着泪光闪烁”,看过一年又一年的流水,让火焰点亮最纯真的自我,十年后的一举成名也就将他的人生抹上最美的底色。
反观当下,底色似乎成为了大众眼中可有可无的存在。碌碌无为者从不在乎自己的底色暗淡无光,也不在乎成功者的光芒万丈。殊不知“细雨湿衣看不见”,一点一滴的累积方使那底色逐渐光鲜亮丽,不受杂尘的玷污。
苏子自成一派,非欧公慧眼识才,尽力提举,而是饱读诗书,腹有豪气的壮志底色;仲永失才,非年少之祸害,而是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阴暗底色;红楼惊世,非词藻华丽,而是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绝美底色。
对于每个人来说,底色是属于自己的颜色,不要指望你生来就是快乐的、幸福的;人生底色需要你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渲染,就像在你的人生画布上努力地涂抹其他色彩。
柏柆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有时我们所期待的,往往是我们所得到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却忽略了我们所想要的。”诚然,我们总是想将人生步入最辉煌的一瞬,然而过分的渲染让底色娇艳,却不免让人感到一丝厌恶与不安。因此无需刻意,只要做好一点一滴,便是给底色最好的一丝渲染。
程银彦曾说过:“你真的读懂人生了吗?你真的了解什么是安好么?那是一种平和的感受,是无论何时何地、睡梦中醒来,都十分确定的安适。这种安适就是人生的底色。”
踏花归来马蹄香,纵马,过花,让最美的底色留在的你脚下,留在你的生命中。
【篇十:北京的美】
小时候,总是会去昌平与妈妈一同看望姥姥,并且路过那个夺人眼球的“粥铺”时,会可怜巴巴的请求妈妈带我进去喝碗黑芝麻糊。
又是晌午,我与妈妈路过粥铺,一片青砖灰瓦浮现于眼前,墙体的磨砖对缝,像刚出生时自己住过的老北京四合院。在一条长长的胡同里两扇门内是一个方方正正的院子,院子分四个部分,东、西、南、北全部有房子,分散的人们住在那里,形成了有标志性的建筑。因此我小时候就对四合院或与它比较相像的建筑非常敏感,一旦见到,就会第一眼认出。慢慢的,我被吸引进了粥铺,又迅速的跑到了相识的那窗口想多看几眼在那个窗口里的服务阿姨,仿佛看见了他,我就像屏蔽了一切外物,心无杂尘,专心地看她工作。我对阿姨说:“阿姨您好,我想要一碗黑芝麻糊。”说完并开始期待着阿姨用温和的语气回答我,那种温柔是我一见钟情的。果然,不出所料,阿姨对我说:“好嘞,瞧这么大一碗黑芝麻糊拿好咯啊”。我接过黑芝麻糊,馋的口水横流。黑芝麻糊,不一会儿就被我捞空,捞空后便会有小心思
想再来一碗,于是我又去那窗口。可谁知不一会儿的功夫,黑芝麻糊就被买光了,阿姨说:“小姑娘啊,今天的黑芝麻糊卖完了,明天你再来,阿姨给你多做点儿!”看着阿姨那可惜的眼神,我也可惜。
想想以前的寒假,我也曾对黑芝麻糊和窗口的阿姨有过如此留恋……
雪花漫天飞舞,寒风呼啸,我们一家人进了一个欧洲的中国餐馆,黑芝麻糊必然是有的,我要了一大碗,顺便望了望餐馆儿的四周,努力地寻找几丝四合院儿的迹象与阿姨的些许温顺,可惜没有,四合院儿呢?在北京呢!我回想起窗口阿姨的样子又看了看我面前的这位,她说着人人皆会的普通话,又没有几丝热情。这阿姨像是失了她应有的风格。
有个熟悉的身影在熟悉的地方说着熟悉的话:“黑芝麻糊出来咯。”别的服务员儿问:“你找谁呢?”阿姨环顾四周说:“我找一个小姑娘,她刚刚要了一碗黑芝麻糊来着……嗨……这不是我以为今天黑芝麻糊没了嘛,跟她说错了!”
从此粥铺更加夺目耀眼,每次路过,我都会放慢脚步,看着青砖灰瓦的房屋隔着玻璃,看着热情好客,北京口音的阿姨,然后感叹:“北京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