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嵇康的作文

【篇一:一次跨越时空的邂逅】

我是天地间的一抹色彩,是反射在人们眼角膜上的真切感受。但当我融入人们那多愁善感的情思中时,我便有了人性的蕴意。

在苍茫的文化时空中,一颗孕育了五千年文明的星球闪烁着我五彩的光芒。那是我自由流转的地方。随着涌动的时间云河,邂逅着一颗饱含深情的心。

青青竹叶,沙沙奏鸣,此时的我穿行在千年前的华夏大地上,穿行在这茂密的竹林深处。

清澈的溪水在我的脚边潺潺流淌,头顶的竹叶洒下片片阴翳,似乎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这片竹林中归于沉寂,落定于这醉人的静谧中。突然,一阵铿锵地打铁声在远处迸裂开来,如同一把利剑划破了这无声的静谧!这铿锵之声如同一匹不羁的野马,在这片广袤的竹林间自由得驰骋,带着坚定的信念,带着不愿屈服的魂魄,撼动了每一片竹叶,发出震天撼地的巨大回响。

一声!两声!三声!这打铁声并未就此停歇,反而变得愈加强烈,愈加坚定,愈加无所畏惧!打铁声声,响彻山林,也在我的心灵深处久久回荡,让我的身躯也不由地随着这声响贴近竹林深处。

于是,此时的我终于明白了———这铿锵有力的打铁声里,深藏的是嵇康那颗无畏不羁的赤心啊!此刻我的眼前,是嵇康那坚定挺拔的背影,虽不见正脸,其中深藏的那颗如铁般坚韧的心。一声,两声,三声!每一声都伴着火花四射。这又黑又硬的铁,在嵇康上下挥动的衣袖里,在迸出的火红焰花里,炼铸而成的是高贵的犁具,喷薄而出的是文人那不驯的龙性啊!

他坚定的双眸,映出茂密的青青竹林,映出火红的迸射焰花,相互交融,成为嵇康那胸腔内巨象的灵魂。他那紧握铁锤的手,一下一下地,有力地锤击着眼前那块赤铁,也抨击着我的心房。在我的胸腔里,仿佛有一股炽热之流在涌动着、震颤着,似乎会在顷刻之间喷涌而出!

终于,在嵇康的最后一击中,我无形的身躯开腾成了一抹鲜红。

我是红,是鲜艳的红,是坚定的红!我是迸射而出的焰花的颜色,是嵇康身体里澎湃激昂的热血的颜色。

鲜红的我陡然开腾而起,将身躯贴近嵇康那一身的凛然傲骨。于是,此时的我才真正邂逅了嵇康的心,那颗饱含着深情的心啊!

他在倾诉——向我倾诉他对这广袤自然的深深爱慕;他在怒斥——怀着一腔的愤慨呵斥司马昭的使者;他厌恶虚假的人性——一篇《与山居源绝交书》便充斥着以明心志的决心;他深蕴浩然的气魄——一曲《广陵散》便淋漓地呈现着那愤慨不屈的灵魂!

一声,两声、三声!一阵阵铿锵有力的打铁声仿佛又在我的耳畔响起,承载着嵇康那饱含着的一切情感,越竹穿林,声声入耳,震天撼地,直击心灵……

在这片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我用鲜红的躯体,真正邂逅了嵇康广阔胸襟里的那颗心。面对着这颗五彩的星球,这悠悠的天地,着茂密的竹林,我的一抹鲜红流转在这片千年土地,流转在嵇康那坚定不变的胸腔里,只是对着这颗不停跳动的心感叹。

那是一颗如火般炽红的心啊!

【篇二:选择一颗足够明亮的星】

在学业颇重的青春时期,从习题书卷中抬起头来的我们往往会寻找各种各样的方式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不少人选择了将目光投向娱乐圈,“追随”某个影视或音乐明星并以“真爱粉”的名号标榜自己。总会听说有同龄人因为狂热“追星”而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但是在我看来,给自己一个欣赏的对象本身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如果建立在理智和冷静的基础上从某种程度上这甚至还应该是值得提倡的。只要你“追”的那颗“明星”是真的耀眼,那么多仰起头看看它又有什么错呢?

选择一颗足够明亮的星,而不是一盏忽明忽暗、甚至可能熄灭的小油灯。这并不是指他们的事业或生命——人们仍深爱着张国荣、迈克尔杰克逊之类的人不是吗?因为他们的光芒是不会褪去的,在如今甚至更远的将来还在温暖照亮着许多人。他们值得被铭记,但如果你崇拜的明星是一个污点不少、争议很多的问题人物就不见得也能带来持久的光了。去年曝出了很多公众人物有吸毒的违法行为,网上有很多“粉丝”一味地为自己的偶像辩护,甚至在新闻下的评论区里和人争吵。然而法律是所有人行事的底线绝对不能触碰,如果连这一点都抛之脑后的话,只能说他们已经被自己的崇拜冲昏了头脑。并不是说追星一定是为了对自己有积极的影响,只是你崇拜、敬仰的对象必须要值得你这样做。如果是为了看清一颗光芒微弱的流星,何必要凝视得脖子都变得僵直。

选择一颗足够明亮的星,要让自己即使身处几万亿光年外也能被它的光芒感染。不论是演员、歌手、作家还是其他,也不论他或她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值得自己花费时间和心思去关注,去敬佩的人一定要能带来积极向上的能量。魏晋时有位文人名叫山涛,与嵇康是密友,同时也非常钦佩他。对于嵇康,山涛曾有这样的形容:“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他的妻子韩夫人好奇是什么样的人让自己的丈夫如此着迷,于是在与山涛商量后她偷听了山涛与嵇康、阮籍的谈话—结果韩夫人也对他十分赞赏,还告诉山涛他的才智和气度情趣根本不及人家,只能以见识和气度与他们为友。山涛遗憾地说:“他们也总认为我的气度胜过他们。”哈哈!这样的崇拜能让人产生向所谓的“明星”学习、提升自己而和他们更靠近的动力。望着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想要与它并肩,因此努力让自己飞得再高一点,身上的闪光再亮一点,变得更像它……这才是“追星”的最佳做法。不盲目,不痴迷,安静地为自己付出。

关于“追星”这件事,不同的人也许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就像小王子临走之前对飞行员说的那样:“我会住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在某一颗星星上微笑着,每当夜晚你仰望星空的时候,就会像是看到所有的星星都在微笑一般。”选择一颗可以仰望的星星能够让我们更想要努力去变得更好。因此,如果可以的话,给自己选择一颗足够明亮的星吧,让它指引你前行。

【篇三:生命因你而美丽】

大约古往今来,“色衰爱弛,是美人心事;尚能饭否,是将相块垒”。能否博得更多宠幸与优待,是诸多人悲恸愤懑的缘由。但顺应自己心仪,斩钉截铁地隐于绿杉野屋的人,虽无所求却较前者更加矢志不渝。“脊梁”,存活在他们的生命里,使生命变得美丽。

“倾昧修身,惠音绝响。钟期不存,我志谁贷。”嵇康,他是尘世翛然而来翛然而去之客。嵇康,也是中国文学中极其少有的阳刚的诗。中国文学大多是月亮的文学,恬淡亦柔软。而嵇康,则如同太阳,他的诗,百家评说之后回字最妙:兴高采烈。嵇康,一如文学与人生场上的烈士,堪称一代敢爱敢恨的一介之士。嵇康有着与中国其他文人不同的心意,他难以在花前月下吟风弄月,亦难以在柳岸灞桥诵离愁别绪。他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中国文人的脊梁——不在罅隙中愔愔无语,用兴高采烈的笔触,使世间对身为墨客的他有着论肌挟髓的情感。傲岸的脊梁,使嵇康的生命变得美丽。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陶渊明从未涉足中国文学的尖塔,他始终在塔外,木心先生评价他是“中国文学的塔外人,因其隐士性,生前死后,默默无闻”。他因梁代昭明太子的错误解读而名声大噪,陶渊明的知名度来自于无解,但他并非万古流芳,而百姓自始至终的不寂寞与太寂寞。他悠然自得采菊东篱,听写声嗈嗈,如风筝。“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陶渊明,他闲得真诚。闲得精致,闲得有种超然屋外的奢侈。不卖弄、不骄傲、不卑微,是他身为隐士的脊梁。大气朴素与真挚,是他生命里的美丽。

鲁迅先生曾在《淡淡的血痕中》一文里说:“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未改和现有的荒坟……飞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与未生。”中国的猛士也是中国的脊梁。他们绝非造物者怯弱的良民,他们从未接受天地给予的麻痹自己的苦酒,他们清醒地活在人世并去接收漫无涯际的苦痛。猛士,因有脊梁而得已挺起胸膛,而得以使天地激变,使“良民”警醒,使灵魂奋起。脊梁,使生命化作传奇。

如今,的确不乏在滚滚浊流中不染风尘的清流名士以及血荐轩辕的猛士,却也有趋炎附势暗自戚戚的小人。中国的脊梁,他们给予世人震撼。使世人清醒,使世人变成同样的人,一代一代背负中国。脊梁使猛士看透造化,使文人墨客高洁傲岸,使隐匿之人笑看云卷云舒。脊梁,生命因你而美丽。若生命为丹青长卷,你便是中央一道朱笔,笔劲锋芒,眩若残阳。若生命为群山,你就是山中氤氲雾气,使青山遥见更妩媚。

【篇四:永远的绝响】

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拍打窗户,雨点淅淅沥沥,飘忽不定地进入窗内,洒在了我的桌前。

趴在桌上,还未定神,就恍惚记起今日上课老师所为我们介绍的魏晋南北朝——一个真正的乱世,而我心口堵着的,却是敬佩、无奈与惋惜。因为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却出现了一批名副其实的英雄,播扬过一种烈烈洋洋的生命意志,可当英雄逝去以后,人民又利用种种手段策反,谋害,反而成为了时代的主题。

而嵇康和阮籍,就是不得不被提到的当代的英雄。

阮籍,字嗣宗,性颇狂傲不羁,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子。阮籍少时常有济世之志,但在看清现实的无奈和生命的无常之后,便以隐逸为旨趣,每日以酒为嗜。

阮籍在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以保全身。史传司马昭欲篡权夺位,需大臣书写一封劝谏魏帝自行退位的谏书。大臣们深知这是件对魏不义的事,便将其推给了阮籍。阮籍也知此文不好写,无奈之下便整日饮酒,不管他事。临到用时,司马昭差人去取文,却发现阮籍已是酩酊大醉,正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使者大急,叫醒阮籍索文。阮籍醉眼惺忪,取出纸笔,临场发挥,借着几分醉意将《为郑冲劝晋王笺》一气呵成,文辞清正,令使者叹为观止,阮籍醉酒成文的故事也由此传开。阮籍爱酒,更善醉酒。因为“醉酒”是他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自保的一种工具,也许“醉翁之意不在酒”,说的便是这般明明一身才华却又无处施展抱负的无奈的阮籍吧。

生活中的阮籍,却是放浪不羁爱自由。他不受制于人际关系的重负,扯断了如此多的世俗经纬而只取本义。他只是“玩”了一下,便留了一个官衙敞达的东平在身后,这让多少其他的在他身后欺诈百姓的官员无地自容?他只是经过了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却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泪雨滂沱,只为青春与美丽,哭得淋漓尽致。

而在这看似荒诞的行为背后,阮籍又可否尝遍世间最无法言语却又最折磨人的孤独?答案是肯定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是一个个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夜晚,傲然于物的背后的阮籍明显写满了孤独。清冷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纱射进室中,清风徐拂,孤雁嘶鸣,只有阮籍自己那幽愤的琴声伟传进耳膜。一切都是那么的寂静,月下独自踯躅着,品味着孤独的滋味。这个世界太乱了,或许只有孤独才可以将阮籍的灵魂拯救吧!

所幸运的是,阮籍遇见了他一生的挚友——嵇康。让阮籍在这茫茫的黑夜里,寻获了明亮了他一生的光芒。

与阮籍所不同的是,嵇康更加明确透彻,谱写出来的生命乐章也就更明亮。他重情重义,友情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他却太看重朋友,因此以一次次的绝交,来论定朋友的含义,也许是他不懂:“握不住的沙,扬掉也罢。”

他厌恶官场,却也不像五柳先生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两耳不闻窗外事”,只顾自己的小家利益,他,留在了官场。他在政治斗争中有明确的态度——倾向于皇室,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姿态,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琴很快取来了,在刑场高台上安放妥当,嵇康坐在琴前,对三千名太学生和围观的民众说:“请让我弹一遍《广陵散》。过去袁孝尼他们多次要学,都被我拒绝。《广陵散》于今绝矣!”刑场上一片寂静,神秘的琴声铺天盖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弹毕,从容赴死。

而《广陵散》之所以能成为绝响,嵇康、阮籍他们能成为我们永远绕不开的一座座高碑,我想,是因为这些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国文化史作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而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

阮籍与嵇康也许是魏晋时期大千有识之士的一个缩影,他们也许是以悲剧的收场结束人生。但他们勇于开拓、放浪形骸的精神不正是当代中国所缺失的吗?永远的绝响,却永不会成为绝响,人们需要它,在心中弹唱。

【篇五:我和王维去旅行】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殿,凝碧池头奏管弦。”

虽然安史之乱的血雨腥风已过去,但这首诗被谱曲成歌,在长安城的市井街巷中仍能隐约地听闻。

我预料着时间,眼看将要下朝,遂徘徊于紫禁城前。少顷,百官杂沓而出,一番风雨之后,唐不再是那个雍容大气的泱泱大国。“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场景想来也未能见了。百官面上多有頽丧之色,唯有一个人衣冠飘荡,面色平和,我料想他便是王维。

迈步至前,略作一揖,言道:“我乃嵇康,嵇叔夜是也。阁下可是王右丞乎?”他微现惊异,倒退一步,款款言道:“莫非竹林七贤之嵇康?”“正是。”我自傲地说到,“邀我至辋川一游,可乎?”他淡淡一笑,于是我们便来到辋川。

时至薄暮,雾霭纷纷,流云阵阵。虽未有晴空朗照之俊秀,偏增淡月微光之空灵。我心中暗叹:“得有如此居所真乃我辈中人。”想到此,我不禁向他投去欣赏赞叹的一瞥,他谦和地向我微笑,引我来到竹里馆。

移步换景,道旁翠竹猗猗,亭下清风徐徐。这令我回忆起当日在竹里馆中饮酒清谈之佳期。兴趣渐生,方欲索酒,只听他言到:“先生之琴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亦略通琴术,不知可否赐教?”我心中暗想,他定是不信我乃数百年前的嵇叔夜。要说我是嵇康,非《广陵散》不可证也。也是一声朗笑,捋着胡子说:“如此正是我意。”

安然而坐,调丝拨弦,回想着当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气度,映着着幽竹明月之景,清雅之曲于手底弦上汩汩流出。一曲罢了,他不紧不慢,安然相和。“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曲中的乐山乐水,温厚平和令人聆之击节不已。我再奏一曲,不再为清闲之音。而为高亢,潇洒之曲。弹出了我的本心,弹出了我的性情。他抚琴而笑,我亦随之长啸。辋川之行不仅让我们走进这清幽的山庄,更走进了彼此的心。随后,我们便海阔天空,相对而饮。

于是我开口言到,“唐朝虽遭大乱,然元气未伤。吾观卿之面色,虽然闲散之气可佳,然报国之志不足矣。”他眉头一皱,似被我提到了伤心事,随即舒展,说:“囹圄中的沦落,羞耻,破寺中的白眼与孤苦令我更明白了人生在世贵在温和圆融啊。先生不也是镇日痛饮,畅谈竹林吗?”我抚心而叹:“倘若没有济世之志,法场上的《广陵散》怎会弹得热血奔涌,慷慨豪迈。人皆说我以道,而谁谓我没有儒者之心!”他紧接到“人皆以我为儒,谁知我亦具释道之风!”

那是一次令我难忘的旅行,我们各有各自在世人心中的印象,又各有各自在内心深处的坚守。世殊事异,趣舍万殊,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一番风采。跨世之谈给予我心灵上一种反证。正如长天秋水蓦然相映,长天更知其为长天,秋水更知其为秋水。我,嵇康,还是我。他,王维,还是他。

【篇六:寂然筑歌】

说起“筑歌”,偶然想起的是高渐离送别荆轲时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以及《谓我》里:“谁在远方击筑悲歌,歌我王师好男儿,铮铮铁骑曾响彻山河。”想必在历史的长河中,悲壮依然是大部分歌颂历史人物的主旋律。

《说文》中写,悲,痛也。《广雅》中写怆,伤也。可到底所有人物的悲伤都要直抒胸臆,悲恸决然吗?有时沉默,有时无法诉说,那些情绪却飘散在空中,犹如击筑不止,余音久久不散。

我在九年级时曾经特别迷恋嵇康。那时被学习压力和自我期待的落差来去折磨,内心向往酣畅自在的生活,便被生活在那样一个乱世中的竹林七贤所吸引,自然更加欣赏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叔夜,为他那句“广陵散于今绝矣”心疼和感动。如今重读《思旧赋》,字里行间却隐约浮现那个赤膊打铁的男人身后的另一张宁静、安详的脸。

在那个光彩照人的叔夜身旁,向秀想必是淡薄沉稳的。那段怡然自得的竹林时光,便是用一生相忆,追悔而不可求。黑暗恐怖的乱世,终究扰乱了竹林里的清欢。古书中记载:“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然”字原可别有陈说,“疏”和“放”便点出了嵇康和吕安的性格,终究是太刚烈不肯屈服司马氏政权,性格决定了命运,两人被安乌有之罪,壮烈赴刑。作为挚友的向秀,可曾痛苦的表达“将命适于远京兮”。她终于一步步走向洛阳,保全性命,不作声,不抗争,把一切的波澜隐藏在内心深处。

后世对向秀贬褒不一,李贽说他:“此为最无骨头者,莫曰先辈初无臧贬‘七贤’者也。”(《焚书》)颜延之却说:“向秀甘淡薄,深心托豪素。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交吕既鸿轩,攀嵇亦凤举。流连河里游,恻怆山阳赋。”(《五君咏》其五)可在《思旧赋》里,我感觉到他的悲痛无奈,对往事的悲凉伤怀,对黑暗社会憎恶悲愤,但却欲言又止,欲说还休。往事历历在目,好友却已不在人世,生亦何欢?可他必须选择活下去,走他们当年走过的路,看遍物是人非,听故地笛声哀婉凄绝……

大概与嵇康的极度反抗不同,淡泊的向秀反而更能接受现实的变故。他宁愿向黑暗屈服,赔上一生的孤寂与怅然。以前,我欣赏嵇康面对死亡的坦然与豁达,后来才明白隐忍与深藏才是最深沉的难以名状的悲伤。死亡的阴影紧紧压迫着心灵,回忆,断断续续。那个曾经笑言大论庄子的向秀不见了,因为没人再陪他豪情疏狂。我只记得他那淡薄的目光背后温和的灵魂。曾经那么温柔的只愿意注视他人的灵魂,却在悄悄沉没,掩盖他复杂的情感,掩盖他的一身光华。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赋短情长,已写尽所有。只伴着那笛声悠扬,带着离人瑰梦回到故时旧地,妙声绝而复寻。还差问他一句:“知音三世,叔夜,你可知我心?”

故人不在,只余寂然筑歌。

【篇七:遥远的绝响读后感】

不是所有的风流,都显得壮丽而又难以触及。

称此独为“魏晋人物晚唐诗”,绝不为过。

魏晋之风流、魏晋的洒脱与不羁,魏晋的处处透着锒铛之气的“潇洒”,之所以独特于现世,或许是因为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所说的,它诞生于“黑暗、混乱、血腥的挤压”。

先是阮籍,他那种难以掩藏的文化感、历史感,在魏晋这个纷乱的时代与无数的鲜血与头颅碰撞、融合之后,超脱出一个更有标志性的洒脱的形象。“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当他驾着木车悠闲游荡,在绝路前眼眶喷涌而出热泪的时候,那必然不是悲哀于无路可走。那是一种错杂而浑厚的情感,是一种找寻,是只哭给自己听的来自心底对现实对生活最为真实的嘶吼。他的狂放、他的不拘礼法,至今都难以被人接受,可何尝不能试着去效仿他在穷途时的大哭呢?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真实地面对并释放自己的心思,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末路之前长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我们不懂他究竟此言何意,但我们懂他的充满寂寞感的豪情——那蕴藏在面向天地之间一声震颤万物的长“啸”中的厚味。他不想做英雄,因而他只叹英雄,叹这纷纷乱世、竖子称王。他已将世事看得透彻而深刻,因而他只要由着心去表达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我们学不来,因而只能仰视于他的洒脱,那种不满足于世俗的追求乃至到了戏弄的程度的洒脱。我们,最多也只能活得潇潇洒洒罢了。

再是嵇康——对于余秋雨先生将他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一可爱人物”的说法,无可争辩,他的个人形象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比阮籍高出许多。他的潇洒,甚至近乎漠视一切。他选择了隐居,像世世代代众多文哲圣贤一样过着自己不受打搅的生活,但他又不与那些深居山林的弃世者等同——他竟略显荒唐地在洛阳城外叮叮当当地打铁。他不在乎尘世的热闹与繁杂,他甚至对此感到鄙弃,他所追求的只是自己真真正正所想要的,那永远的安宁与满足。他坚守着自己最不可侵犯的界限,一条已近乎到略带傲慢的界限——但那不是傲慢。他的风流洒脱已将他隔绝在一个常人无法触及的安宁而和谐的圈子里了,因而他能看到旁人是何等的呕哑嘲哳。他会写一脸的嘲讽与不屑,却绝不会被那些无用的音响搅乱了心思。当他最终淡然地坐到刑台上将一曲就此失传的《广陵散》弹毕从容赴死的时候,历史这一端的我们,也被震撼了。这是何等的风流,何等的淡泊万物?他的风流与超脱已在他身首异处的前一刻,毫无保留地弥散进历史的长河之中。

可叹的是,阮籍穷途的悲鸣长啸,嵇康赴死的一曲广陵,竟会成为历史的绝响。

抑或说,他们那种难以复制的风流,也成了转瞬即逝的一缕青烟,只存在了他们的那个时代,那短短魏晋之中又更显渺小的那一段历史之中。连他们血肉中剥离出来的后代,也完全不曾流淌一点点风流的血液,忠心耿耿地终命在官场之中。

我不知该如何悲于这已逝的风流。

转视现今,当风流被冠以贬低的意思的时候,又一批已在中国的时间轴上销声匿迹的“风流”者乌泱泱地重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不谙世事,放荡形骸,趾高气昂地从人群中走过——他们是“风流”了,他们甚至已经超出了“风流”所能包纳的范畴而到了狂妄而放纵的地步。他们自以为已经达到那些“冥顽的古人”苦苦追寻一辈子却也只能在日薄西山的岁月里短暂享受的那种独立于浮世万物的境界。他们以为那样高傲地俯视一切、鄙视一切、将尘世污秽的万物看得一文不值的时候,他们可以孤高地活。但他们可曾知道,他们这样的流里流气早已将“风流”二字抹得乌黑乌黑。他们也许可以“孤高”地行走在这个社会,但重点必然会是落在那无情的“孤”字上,他们也将必然成为这个他们眼中“俗不可耐”的世界上最终腐朽在这“俗”的泥沼中最另类的极端。

还有谁记得那个风流的年代,那些风流的人物,那份真正的意义上难以企及的风流呢?

当我们向往着“诗意地栖居”的时候,不要忘了还可以追求“风流地生活”。风流,是一个时代的财富、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而它更能是一个人真真正正作为有思想有自我的个体存在过的体现。

【篇八:我喜欢的历史人物】

我最喜欢的魏晋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嵇康。

不畏强权

嵇康从没怕过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这倒不是因为他本身官位不低,而是国为他瞧不起那些有钱有势的贵人。一天善于言辞的钟会领了一帮达官贵人去拜访嵇康。而嵇康却仍按自己的爱好在树底下叮当叮当地打铁,无视面前的一帮官爷们,钟会他们就站在那看了很久,就在他们要走时,嵇康才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此后,这人就一直记恨着嵇康,总向司马昭说他的坏话。

正气凛然

嵇康的正义是世人皆知的,有人说:嵇康身上总有清气缭绕,这种清气想来便是正气的化身。嵇康有一朋友叫吕安,他的妻子徐氏长相极美,竟被他的哥哥给羞辱了。吕安得知后十分生气,要到官府告他哥哥,这事被嵇康知道了。他以家族清名为由,劝吕安不要告官。谁知,这吕安的哥哥竟先下手为强,告吕安不孝,于是吕安就被官府抓走了——然而嵇康不乐意了,他担保吕安无罪,并告发了吕安的哥哥,他这一举动得罪了司马太守,再加上钟会在司马昭耳边吹风,于是嵇康也被抓走了,有趣的是嵇康知道自己要死了之后,没有逃,而是坐等官兵。

镇定自若

嵇康被抓进了大牢,他并没有认输而投降,而是每天背读孟子的话,且时不时带上嘲讽司马家族和钟会的话。这一骂,司马家族的人就气死了,于是嵇康就领了个免费死刑。行刑当日嵇康衣冠整齐,甚至还让人搬上了古琴,悠闲地弹起《广陵散》。快行刑时,有三千太学生请愿赦免嵇康,愿以嵇康为老师,但遭回绝,于是嵇康被斩了。之后,竹林七贤也非死即伤。

嵇康的为人及品德一度影响了后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令人感佩。

【篇九:解读作文】

【篇一:解读作文】

俗话说得好,“命运在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也会为你关上另一扇门”。命运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地抓住你。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其实就是对命运的解读。你正确看待,生命就会散发出光辉。消极处世,便会跌入深不见底的黑暗深渊。

著名作家史铁生对命运的解读近平完美。他一生几乎都在病魔的折磨中度过。正如他自己所说:“职业是病,业余是写作。”21岁,正值是今人羡慕的年龄,美好的生活,甜蜜的爱情,光明的前途……但命运仿佛与他开了个玩笑。21岁的他两条腿瘫痪了,从此他将永远与轮椅为伴。也许他也曾狂躁过。也曾怨恨过……但一切过后,他又重新变得平静从容。

因为他明白了“死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到最后为了和朋友聊一个小时,必须提前卧床一整天养足精神。在这种情况下他任然坚持写出了《病隙碎笔》。

他对命运的解读就是以精神为舟。他用自身对命运的解读给无数身处痛苦绝境之中的诗人以安慰、以坚持的力量。

海伦·凯勒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小时候聪颖过人。然而,一场疾病使她失去了光明,将永远处于黑暗之中。处于幼年时期的她愤怒过,绝望过……甚至有一次他发现妹妹睡在她的摇篮里,认为妹妹会夺去父母的宠爱,推翻了摇篮,幸好母亲及时赶到。

处于黑暗深渊中的她,像一只受伤无助发狂的小狮子。直到盲文教师沙利文老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她开始慢慢去抚摸身边的事物,用心去感受他们。正如她在《假如给我三年光明》中写的一样,因为我们在光明之中,所以对身边的事物习以为常,而他就不一样,她会用双手去摸,用心去感受,感受那些不一样的美好。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她以惊人的毅力上完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勇敢、伟大的女作家。

她对命运的解读就是用心去感受,她用她对命运的解读,给千千万万处于在黑暗之中或者身处逆境之中的人带来希望,如同点亮了一盏盏明亮的心灯。

命运的解读,无疑是对生命对个人价值的最好诠释。解读好命运,做命运的把握者。无疑是对解读命运最好的诠释。

【篇二:解读作文】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不慕名利、孤傲清高,不惜以死明志;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忠于国家、坚贞不屈,不惜边境牧羊;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忧国忧民、渴望报国,用尽毕生光阴。

“《广陵散》自今日绝矣!”这是嵇康在行刑前的悲壮之语。那个生性不羁,归隐山中,以打铁为乐,悠然自得的嵇康这样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因友人邀请他做官,而愤然写下绝交信;因知交受到冤屈,愤慨地写下诗文批驳原告;因喜爱自然,归隐山林,以打铁为乐,悠然自得。却又不因显赫之官造访而阿谀逢迎,终是泰然自得,不理外物;不因名臣想听《广陵散》,就投其所好,终是不为所动,不惧权责。

有人说,正是他这样生性不羁、清高自傲的性格造成了他的死亡。但如果不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怎能拥有如此大的名望与声誉,以致临刑前三千太学生请求为他免刑?又如何造就《广陵散》的一段神秘音乐呢?

解读嵇康,我读到了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的铮铮傲骨。

苏武,作为汉朝使节,出使匈奴,却意外遭遇一场叛乱,他心系国家,坚贞不屈、至死不渝。

单于赏识他的才能,钦佩他的气节,想让他归降于己。卫律劝降,赏官封爵,马畜弥山,风光无限,他却丝毫不动心,怒斥卫律畔主脊亲,不愿与他同流合污。李陵劝降,道其家事,兄弟皆亡,妻子改嫁,亲人生死早已无信,国主年事已高,刑法无道,他却始终坚守信念,以死明志。

那漫漫的牧羊生涯中,他掘鼠咀实,坚贞不屈的赤子之心。

辛弃疾,他终其一生都做着一个杀敌报国、保家卫国的梦,却穷其一生都未实现。统治者不重视他,权贵排挤他,他郁郁不得志,却始终没有放弃信念。

醉里挑灯看剑,他渴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却只能可怜白发,带着一颗忠心这样死去。

解读辛弃疾,我读到了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忠义之心。

总有这样一些人,带着一种精神、一种品格,给我们启示,以鼓励、以信念指引着我们前进,充当我们人生的道路中,那个最耀眼的指明灯。

【篇三:解读作文】

我们每天都学习着,每天都在解读题中的秘密,每天都在做一样的事情。然而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解读难道仅此而已吗?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人都被经历过解读或自己解读,他们被理解,被研究,被体会着。

解读是一种艺术。在唐诗中李白的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伴随着我们多少年却仍被铭记,只因我们解读了心头的思乡;诗圣杜甫则用他的博大胸襟书写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壮志豪言,让我们体会到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隐士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让我们体会了千年以前古人的潇洒自由,无拘无束。解读是一种享受,让我们了解古人。解读更是一种艺术,让我们升华心灵。

解读是一种成功。

众所周知,刘半农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创作的“她”字被今人广泛运用,然而大家是否知道他为了编书所经历的故事呢?

刘半农为解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编著一本关于“国骂”与“地方骂”的书籍。之后几日,周作人用宁波话来骂了他一遍,他的学生也在课堂上用广东话、湖南话、四川话等地方方言骂着,弄得人啼笑皆非。然而他却没有放弃,不断研究最终解读出来。

解读让我们向未知领域不断深入,解读是一种成功。

解读是一份礼物

宋代词人李清照,前半生无忧无虑,后半生却颠沛流离。因为解读她致力于金文保护与传承的信念,我体会到弱小身体下心灵的强大;因为解读她面对晚年时凄惨生活而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无奈,我了解她的苦难与愁思;因为解读她跟随宋皇帝逃亡却被皇帝丢弃的处境,我体会到她对生活的无助与顽强。因为解读,带我领略了那个时代,让我们拥有了一份充满她的礼物。

学会解读,了解历史的辉煌与沧桑;学会解读,探索生命的甜蜜与苦涩;学会解读,品味诗歌的甘甜与浑厚。

让我们学会解读,一起解读,一起领略。

【篇十:文化血脉】

历史,是一个可怕的东西。

它吞噬了过去,觊觎着现在,永远不停地消灭着一切。站在历史的边缘,感受的永远是赤裸裸的孤独,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

但,我们并不寂寞,不是吗?

在每一个冷雨夜,沏一壶茶,捧一卷发黄的线装书,就能听到那古典文化的潮流在血脉里翻滚。那是今人与古人精神共鸣的声音。总以为时间隔断了一切,才发现,在我们的心灵中,血脉中早已与祖先们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条永不枯竭的文化长河。

古典的女子,溯着那条河,听到睢鸠关关,看到蒹葭苍苍,等爱的心那么美好!岁月如梭,女子已成为一抔黄土了吧?睢鸠也已飞远,生命都已逝去。可是,当我捧起《诗经》却又分明看到了女子俊俏的模样,看到沙洲之上睢鸠对鸣蒹葭尽情疯长。难道是时空错乱?不,当然不是。只是看不见的文明长河,把那古老的爱情再现,让我知道,过去与现在,并不是两个孤立的个体,在看不见的灵魂深处,我们一直交融着。

魏晋的风雨那么乱,即使在暗夜,也有风雨混杂的声音。这,是个多难的时节。而他,嵇康,却依然那么洁净,安然。弹奏古琴,听到的是安适;竹林打铁,敲出的是淡然。好像他永远都那么不紧不慢。可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血性:这个孩子气的人,是那么固执地追求友情的美好,脏了,就把它扔掉。而我又分明知道,绵长的绝交书里,充溢的,仍是对山涛的珍惜。朋友让他生气,是因为他在乎。这种绝交,就像现在的我们与彼时的嵇康一样,看似断了,散了,两清了,可骨子里,心深处,氤氲的都是绵绵的情与牵挂。山涛,让嵇康疼痛与叹息;而嵇康,让我们惋惜和心疼。我们,犹隔了这两千年的岁月,让感情回溯着。

唐时风,宋时雨。一个豪放大气,一个婉约柔弱。两种不同的精神,汇向文化的长河奔涌而来。历时千年了,可河水依然真实地残留下了那千年前的感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太白的寂寞而豪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柳永多情而伤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千古不变的思乡情,“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辛弃疾壮志未酬的悲愤。诗词,是一根绳索,那头,是古人,这边,是今人。顺着它,沿过的就是文化长河。

诚然,我永远也不能走进先人们生活的时空,可我并不孤独,《诗经》《史记》唐诗宋词顺着文化的血脉,走到我面前。而我,也沿着历史的暗道,与他们相会于与时空无关的精神境界。

热门推荐
1军训的日记
2当我跨入中学校门作文
3日照游记作文
4写景的作文
5植树节作文
6消防的作文
7春节优秀作文
8教师节作文
9劳动节见闻作文
10观察日记
11暑假趣事作文
12国庆节作文
13五一劳动节作文
14寒假趣事作文
15秋天
16五一劳动节作文
17彩虹的作文
18妈妈,我想对您说
19新学期新打算作文
20暑假趣事作文
21写给男朋友的一封信
22妈妈我想对你说作文
23教师节作文
24我的快乐暑假作文
25心愿作文
26暑假我学会了弹吉他作文
27我的快乐暑假作文
28回味作文
29给一年级新生的一封信
30我喜欢的小动物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