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删去父爱的《背影》】
初二时学过的《背影》,至今还记忆犹新。朱自清用朴素真切的语言讲述了父亲给他送行买橘的事,表现了父亲爱子之心。《背影》给我们留下的绝不是一点点的感动,更多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去领悟父爱。
而在前几个月,经典散文《背影》却遭到另类质疑。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建议中学课本中删去《背影》一文,因为《背影》中的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成为感人的事迹,是非理性和实用主义的一个表现。无独有偶,民意测试中中学生不喜欢《背影》的主要原因是文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以及形象不潇洒等。
丁教授犯的就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他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背影》这篇文章,用自己的标准来否定经典。以他的眼光看,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要删,因为太过血腥暴力;《西游记》也得删,因为里面纯属空想,不切实际;《红楼梦》更要删了,因为会误导青少年。那中国的四大名著岂不得重新再选?那我们中学生还有什么可以读的?而且,丁教授删掉《背影》这篇文章的理由中,大部分是说朱自清的父亲是如何如何不是一个好父亲,不是一个令人尊敬的父亲;很少有提到关于《背影》本身在文学上的观点。所以说,丁教授删去《背影》的理由是不充分的,他忽略了字里行间中真情实感的流露。当初,编者将《背影》列入语文教材,就是希望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父母的关爱,理解人与人之间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没有什么文章是十全十美的,免不了一些小的瑕疵,而鸡蛋里挑骨头的理由是不会被大众所接受、认可的。
最可笑的就是认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不够潇洒”而删掉《背影》的理由。难道我们的课本中必须出现高大英俊的父亲吗?难道只有高大英俊的父亲才能被中学生所接受吗?难道我们是用长相来衡量父爱的吗?“违反交通规则,形象不够潇洒”都只是片面之词,一篇好的文章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情感不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不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味,不随社会的肮脏而污染。《背影》就是这样一篇好的文章,像一坛珍藏的好酒,经过时间的沉淀,越加香醇可口。这就是永恒的经典。
《背影》在多次的课改中都没有被删去,这已足以证明它的生命力。那些以经典为噱头的人,只不过是在炒作自己罢了。我相信《背影》一定会成为语文教材中不老的常青树!
【篇二:读《背影》有感】
这周语文课上老师讲的朱自清的《背影》,我感触颇多。
我的爸爸也像朱自清父亲一样,胖胖的。但他不像朱自清的父亲那样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他爱我、疼我,我是心知肚明的。他会为了我的一句“想你来接我了”,而在回深圳时,二话不说开车从南山到坪山来接我回家。
我去深圳聚橙剧院比赛,他不辞辛苦了,既当司机又当小二,在烈日炎炎下背着比他还高的古筝,爬了好几层楼。
只是现在想来,我当时不懂事,还怪爸妈没看清时间很晚才到场地。只是现在我回想起来,还看得到,爸脸上挂满了闪闪发光的汗水,挺着一个啤酒肚,轻轻的把背上背着的琴立在地上。然后一只手扶着琴,一只手腾出来飞快的抹掉几把汗水。继而又把琴背起,默默加快脚步,追上了对他生着气的女儿。爸会因为我突然嘴馋我给他发的一句,“我想吃大闸蟹”而给我寄来一箱三百多块一只的肥螃蟹。而他会大手一挥,财大气粗地说“想吃螃蟹就跟我讲,包你吃的买满意。”
今年暑假,我去杭州培训了一个月的画画,一周就周日放一天假。他常驻滁州,离得相对深圳比较近,于是每周六他中午会坐两个多小时高铁到我这里,提早订好附近的酒店,等我上完下午的课就接我出去玩,周日晚上就回培训机构去。
几周以来,我们一起参观了灵隐寺,一起游了西湖,一起看了电影,一起逛了中国美术学院,一起吃楼下的面条,一起聊天,一起默契的玩手机。某天醒来后,我突然一时兴起,用酒店的小便签纸和劣质铅笔,用了几分钟,照着他画了一张很简单的速写。因为没有橡皮,也没有想多认真画,最后出来的成品并不是很好。
但是我没想到,他却爱不释手,因为这是我目前为止给他画的第一张速写——现在想想,我画过那么多人,那么多物,最后却没有专门为爸妈画过一张速写,不免有些心酸——于是他把他万年不变的微信头像改成了我给他画的、那一点也不精致的小小的速写。后来,他还很乐呵的告诉我,有同事说他的头像还很像自己,他就欣然告诉同事说:“哈哈,这是我女儿画的。”
其实,我比朱自清幸运,因为我比他早了十几二十几年明白了自己的“聪明过分”,也因此比他多了无数时间陪伴自己的爸爸、自己的家人。我才十几岁,还是学生,既没有工作的束缚也没有自己家庭的困扰,因此,我可以比朱自清多很多他多没有的精力和时间多和家人聚在一起。所以我很高兴,极其高兴。
但是很少有人像我这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就连朱自清也是在很久很久以后、在他父亲时日不多且他也无暇顾及亲人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所谓“父爱”,才明白自己的过分“聪明”。因此我又很悲伤。悲的是向朱自清、像许多我的同龄人一样的人;伤的是自己竟然十三岁才明白这个道理,那我之前的种种行为岂不是伤狠了爸妈?太晚了。为什么我没有再早点意识到这个问题呢?
想至此处,情不能自己。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我哭了。于是之后讲《背影》这篇课文的两节课,我都哭了。或许班上有许多人都在可怜我哭得如此伤心,在嘲笑我是个离不开爸妈的孩子,有许多人都不解我的泪点在哪里。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我是在虔诚地忏悔我十几年来的过错,而他们以后全要忏悔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多年四十多年以来的错。到时候,他们哭的就不是几节课的时间了
【篇三:《背影》读后感】
妈妈给我买了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虽然朱自清老先生只活了50岁,但他那简朴的文字,却令我十分感动。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他描写自己父亲《背影》的一文。老早之前曾听过这篇文章的有声朗读,最熟悉的要属他描写父亲去买橘子的片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双手攀在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此处,最令人动容。朱自清在描写自己父亲的动作、神态上都花了很大的笔墨,写得十分细腻,情感处理恰到好处!父亲给儿子去买橘子时,他也用最最朴实的文字刻画了朱自清的父亲对朱自清深深的父爱。在《背影》一文后段,他安排了一段对父亲经历的描写。虽然父亲的来信带古文的味道,但我能读懂朱自清父亲一颗想宽慰儿子但又不舍离去的心。
读到朱自清的父亲表示去世的日子就要到来时,我也不禁难过起来,不知后来这位伟大的父亲何去何从,期待读到朱自清先生更多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