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在记忆中重逢】
一直以为,再激烈的往事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平淡,再鲜艳的色彩也会随之褪色,可当我回到氤氲的记忆中时,却总有这清晰的闪着光芒的往事、故人与我重逢……
重逢屈辱历史
薄暮中飘着淡淡的雨丝,我托腮凝思,但有一两滴雨滴滋润了我的面庞,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硝烟弥漫,雾气凝重,一个个炮弹扔向祖国大陆。英国有16艘军舰、4艘武装轮船、27艘运输补给船、装载火炮540门,而中国水师这些梳着长辫子的水师仅仅只有小舟,落后的靠火绳点捻儿炮弹,如此大的差距,结果只有一个,中国水师输了,输的很彻底,随之而来的就是签定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就是鸦片战争,这让中国走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道路。
“中华商国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那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得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还。它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船不会立刻沉没,它就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海岸撞得粉碎”。这是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对中国的描述,曾经的大国变得如此的破旧不堪,是什么让她衰亡,是什么让她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被肆意侵略?
国家之沦丧,验证了海权理论是生存真谛。有海无防,国家必亡!
屈辱历史,印在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苦,所以才会铭记!
重逢辉煌历史
摊开地图,我望着那条航海路线,兴奋、自豪,那是郑和下西洋的路线。郑和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澳洲等地。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古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七下西洋的船队编制在历史上,在当时全世界上都可以称之为绝无仅有,无论航行在什么地方,郑和率领的大明皇朝船队在当时都是唯一强大的、不可挑战的力量,它把中国海洋事业推向高峰,对人类有海洋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功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辉煌历史,让国人为之振奋、欣喜,与辉煌重逢,感受历史带来的喜悦、自豪。
与现实重逢
翻弄一张张报纸,我的手指在纸张上慢慢地移动着、摩挲着,带着欣喜、带着自豪。中国拥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是当今所有战斗舰艇中吨位最大、战斗力最强的舰艇,被誉为“海上霸主”、浮动的海上飞机场。2011年8月10日,中国首个舰艇进行了出海航行试验,中国研究发展航母,是为了增强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的能力,如今的中国再也不会象那段屈辱历史中的中国任人宰割,血染海疆,羊亡牢未补,而是不断的强大!
悦过神,望着淡淡地雨丝,我收紧的心如花瓣般展开了。太多的往事像未经影的底片存在心灵的暗室,只要我们找到那个与之契合的密码,我们便回到往事的记忆中,与我们认为遗忘的往事、故人重逢……
【篇二:读《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有感】
我利用了秋假的时间看了一套记载中国历史的书,这就是共14本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书,这套书主要写了中国从夏朝到清朝的精彩历史故事,这套书使得我爱不释手,因此我津津有味地一口气读完了。
书中有许多我熟悉的故事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张骞出使西域”、“班超联络各国”、“郑和下西洋”,也学习了不少原来不知道的知识。郑和下西洋原本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新莽·由假皇帝到真皇帝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区分东汉与西汉……这些让我明白了不少历史典故。
但这套书也写了中国人在清朝的时候忍受的屈辱。每次看到中国被战败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我都情不自禁为祖国捏一把汗;当祖国快要成功时,我会欣喜若狂,却又由于某个原因又失败了,我又十分沮丧;最后终于成功了,中华民国成立了,我才露出了灿烂的笑脸。
我认为虽然现在祖国已经比较强大了,但是我依然会想起“圆明园毁灭”的耻辱,回忆起“中日甲午海战”的悲壮,要让这些惨痛的记忆刻入我们新一代的心中。警告年轻的一代人别只顾享受先人留下的财富,而应该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打拼出一片天下,不然历史上的那些悲剧,肯定还会再重演。新一代的我们不能过着慵懒的生活,要时刻保持警醒。
让我们一起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爱我中华,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篇三:这一次我收获了什么作文】
【这一次,我收获了友情的温暖】
——记江海博物馆之行
王依岩
已至江海博物馆门前,面前矗立的是博物馆极具民俗风情的大门。心中说不清的是激动与忐忑。
激动,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来参观;忐忑,是因为我不知道要看什么。就在这时,一根“救命稻草”出现了。
是的,就是我那顽皮的徒弟——吴昊阳。他对我说:“哈哈,你肯定没来过吧?我来带你参观吧!”一时间,感到一股暖流从心田喷涌而出,流经身体的每一寸血管。心已飞向馆内,我赶紧道:“好呀,谢谢啦!”
步入大厅,“吴导”指着一根刻满浮雕的铜柱介绍说,它的原形是神话中的定海神针。仔细端详,颇有几分相像,仿佛眼前便是巨浪滔天。
跟随着大部队,我们步入了江海之光展览区。解说员在绵延数十米的队伍之前,我能听到的只有脚步声和一片嘈杂。队伍的行进速度比较快,精致而又充满历史感的文物也只能浮光掠影,囫囵吞枣一番。
我想,既然来了,就要全身心投入,去好好体会海门的民俗文化、江风海韵,怎能如此“浅尝辄止”呢?
很快,我们就从一层展区到了二层。这时,吴昊阳突然神秘兮兮地带我离开了大队伍,下到一层。他凑在我耳边说:“走,带你去一个一般人不去的地方!”
会是哪里呢?带着疑惑,他引我多次转弯,进入一个小巷内——原来是诗韵倪琴展示馆与海门特色老家具展示馆。除了陈老师与我们俩,这里没有任何人,安静得只听见陈老师轻轻的脚步声,似乎“与世隔绝”。看墙上挂着的明清时期的古琴,欣赏那在灯光下泛着琥珀色光泽的琴身,耳畔似乎萦绕着梅庵琴派幽婉的乐声。我沉醉在此,竟不愿移步。
“哎,走啦!”吴昊阳的一声春雷,终于惊醒了我这株春笋。跟着“吴导”,又看到了一些古色古香的家具,不禁又想起老家里奶奶那儿的宝贝。
果然是个一般人不会来的好地方,小有收获。咳咳,吴昊阳,我跟定你了!
等大队伍参观完二楼,便再次下楼。此时,大家都已渴得“七窍生烟”。不知谁发现了“新大陆”,大家便像一条流线一样,纷纷涌向了小小的茶水间。带着我,吴昊阳一番滔滔不绝的演讲,也早已是口干舌燥。好不容易挤到饮水机前,却又突然想了什么,便折了出来,神秘地说:“还没带你去看特展区呢!”说罢,又拉着我向名为“美轮美奂”的展区奔去。
精致小巧的扇面画,晶莹美丽的玉如意,栩栩如生的铜仙鹤,光鲜亮丽的瓷面盘……真应了门上那句“美轮美奂”,我又一次沉醉了。
不由想感叹一声,却不是叹那海门的江海历史与文化,而是友情的温暖——没有吴昊阳,我能看到些什么?
阳光,照得池水泛出了耀眼的金光……
【这一次我收获了文化】
———记江海博物馆之行
范思杰
“我们江海博物馆……”每当想起那次行程,解说员阿姨自豪的语气就回荡在我的耳边。的确,在海门我也是第一次看见这种如此盛大的博物馆。
四汀沟的建造方式,成千上万的珍贵文物。从旧石器时代到清末乃至现代,从青铜器到玉器乃至印章,从生活用品到礼器乃至蔬菜。一个占地2800平方米的博物馆着实让我们震惊。四个展厅紧紧扣着江海一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水的力量。滴水成洼,万洼成池,池汇成河,河聚为海。水养育了我们,哺育了我们。而江海博物馆更用智慧演绎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步入“我们的过去”展厅,一个个名人映入我的眼帘,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微电视里饱览了各种名家的舞姿后,我们半有意半无意地进入了一条深深的胡同。
那是一个仿古的胡同。路两旁都是古时的药铺、酒店、旅馆、器乐店等。只见那药铺里有个硕大无比的柜子,里面似乎可以塞一个人。而上面有无数个抽屉,上面爬满了无数种药名,让人眼花缭乱。酒店门前插着一面旗,上面的“酒”字大到似乎想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看见。酒店里摆放着几大缸的酒坛,桌子上还有几盆小菜,让人不禁跨入,来一碗与同伴斟酌一番。旅馆里有着小楼梯,双脚疲劳的我也想登上二楼找个床铺,休息一番。而在柜台上,还有算盘纸笔。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老板在辛勤地记账。而在乐器店里,还有一个老爷爷在专心调试着古筝,似乎准备大秀一手。就连那店里的墙画也十分精美,引得同学们一头撞了上去,真可谓以假乱真呀。
折出小巷,不得不赞叹起古人真有智慧,万物连结一起,方便多了,更感叹事物变迁之快,回看唐宋的小巷,如今已经成了大公路了。
这趟旅行,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江海文化的源远流长,更让我站在这时光的驿站,眺望江海文化更美好的未来。
【这一次我收获了风土人情】
施睿祺
记江海博物馆之行
她,巍然屹立在城市的南边。
来到大门口,朝思暮想的它,与我遥遥相对。
入馆,大屏幕上播放着宣传片,三厂的钟楼,汹涌的江海……这些历史留下的遗迹出现在屏幕上,正在欣赏这些古典的美,渔民打鱼的场景突然出现在眼前,还在思考他们如何打鱼,嘹亮的山歌又在耳边回荡,意犹未尽。
最逼真的,是那些人像。一位俏丽的女子正拂着偏偏长袖,身后两人手中各拿一个乐器,看着看着,我竟有些入迷,双脚不由自主地停下了,乐曲声若有若无的响起,那女子挥着衣袖,是那样的如痴如醉,渐渐地,我似乎又看见了一只轻巧的蝴蝶,美的艳丽,美的动人。一曲毕,终于回过神来,环顾四周,这才发现没有了多少人,于是匆忙往前走。
最繁华的是那条街。药店,粮店,商店……真切地还原了当时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其中有户人家,家中有几碟小菜,我仿若看见了这户人家坐在餐桌上,谈笑风生。在粮店门口,有几个捏着手中的粮票,等着换粮食的人。大街上人来人往,中间混杂着几个孩子,手中高举着风车,在人海中来回穿梭,再抬头,是一片模拟出的蓝天,若不是有几个小灯星星般闪烁,谁会记得这是在博物馆。
那最精美的是烧香用的器具。金黄色的围罩,中间镂空,听说是那时的皇帝用的,顿时起了些许的敬意,仿佛看到了在几百年前,它被使用时,那缕缕薄烟从空格间慢慢溢出的情景……
接着,闲晃着来到了书画区,闺阁女子的字画震撼了我,谁说女子不如男,看她们的字,柔中带刚,煞是好看。突然被一副莲花吸引,那清婉的莲花浮在水面上,花瓣尖端是深的粉,渐渐淡下去,然后又是较深的粉,恰到好处的展现了“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
海门,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是我的故乡,我在今天,在散发着历史气息的江海博物馆,领略他的风土人情。
【这一次,我收获了敬佩】
——记江海博物馆之行
唐雨葭
从小到大,我走过许多地方,看过许多船下海的情景,有时,只是一叶孤舟,风雨兼程;有时是一支船队,浩浩荡荡……可之前所看到的所有的下海场景,与今天在江海博物馆所看到的郑和七下西洋的模型比起来,差远了。
这个模型,长也就三四米,宽也只有一两米,上面的船也就四五只,可是看着这个模型,我却感受到了郑和下西洋时的斗志昂扬,充满信心。
这些船,说不上华丽,上面没有任何装饰物;称不上宏伟,远不似现代船的高科技。黄的甲板、船身,白的帆,完全没有雍容华贵的感觉。皇帝派出几支的船,能够这么简洁、干净,也是不多见了。但那些船的做工,却是相当精致。
白色的帆高高扬起,仿佛在告诉全世界的人们:“我们来了!”黄色的甲板上,走着各种各样的人:使臣、官兵、翻译、医生……他们有条不紊的工作着,不出一点儿差错。
再看看介绍上所写的郑和七下西洋立下的功绩,那海水,仿佛不是一般的海水了,那是一条让中国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传送带;那船只上所承载的,仿佛不是货物了,而是一种种中国的文化。
呆呆地立着,周围的聒噪。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海水发出的“哗哗”的声响,从我跟前走过的同学们消失不见,眼前只剩下海、船。仿佛来到七百多年前,眉清目秀的郑和站在甲板上,风吹动他的衣襟,让这个平日有勇有谋的郑和变成了一位美如玉的翩翩公子,他的嘴角挂着一抹微笑,眼里放出的,是自信的光芒,他仿佛知道,他这下西洋,会为后人提供多少便利。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这一次我收获了文化韵味】
朱以晗
云淡风轻,相逢一个尚好的三月天,来与江海博物馆一场文化的邀约。
十字路口一转角,匆匆瞥见那座浓郁着古风文采的博物馆。古色古香,青瓦白墙,似来到了一条老街。微微翘动的屋檐上,整齐地排放着一块块青石瓦。而后的蓝天白云,不高,不深遂,单纯得却能汪出一潭清泉来。心中的那根弦忽得“嘣——”了下。它就在那里,不嚣不喧,已坐落了日月霜旦,看透了人间情味。
文化之情操,在这里欢聚一堂;风光之流骚,在这里悄然流淌。而这博物馆里的笔墨书画,别有一般韵味,应是熠熠发光的一颗明星罢!
我,跟着讲解员踏入书画卷。灯光打着暖暖的淡黄,安逸地照在了一幅幅书画中,一派弘扬,又不失儒雅。随着同学们“哇”的一声惊叫,便各自窜到了大厅的各个角落里。我踱着步,表面冷漠似冰,在一幅幅画前打量转悠着,其实内心已到了狂喜的地步。
只见那一把精巧绝美的扇子挂在墙中央,一排排,一列列——整齐。那是一片荷塘月色;粉红如胭脂般艳丽的莲,不蔓不枝,窈宨着身姿;眼波流转,笑靥芳菲,是位成熟的大姑娘了;而有的莲花,莲叶儿微卷,欲放似不开,欲开似不放。层层瓣儿下,怀着无限心事,难免显得羞涩;而更多的,是一些略小的莲,它们没有这么华丽叹人的身姿来过分展现艳丽。它们就如一群看烟火尘世稀奇的小女孩儿,清新脱俗,不禁令人莞尔一笑。
多么细致的笔墨,就连肉眼也看不出这是画上去的。似锦缎,柔软触心底;如泉溪,清新洇指尖。一笔一触,含脉着古人的审美情趣;一花一木,缠绵着前人对世物的入微之观。当下愣住,文化的发源追溯,在这儿演绎着高潮。
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不觉中踏入一个书法展览室。体似窈窕的精美楷书,形如蛟龙的狂笔草书,亦或万丈狂澜的泼墨大字。都蕴含着千古文化的发源流淌,艺术情操的追溯宛转。
相遇三月,相约情操。那几抹宛转华丽,或朴素淡雅的艺术文化,将无疑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道风景线,永远地永远地……
【这一次我收获了感动】
原创:茅妍丹
我们排着队伍,带着满心期待和欢笑,去参观江海博物馆。
在合影后,我们随解说员姐姐来到了特展区二。在诺大的博物馆之中走走停停,听着解说员姐姐自豪地,眉飞色舞地讲述着江海地区的风俗文化,位置特产。我们领略了长江的波澜壮阔,瓷器的色多精美,古街的安宁幽静……其他班的人早已走散,解说员姐姐身后只跟着我们班的同学了,大家随着她,时而惊叹,时而兴奋,个个听得津津有味。我不禁为这源远流长的历史感动,也为同学们认真倾听的身影感动。
在走遍了半个博物馆后,大家都又渴又累,坐在门厅休息了,一旁的吧台自然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水、饼干、面包很快就被一抢而空。大家定是很饿了,但又像是不饿。只见到桌子边五六人围着小小一包薯片,也不知谁买的,都吃得津津有味,个个面带笑容的在聊天。看大家开始的架势,似乎十几包的薯片也不在话下,但此时他们正在其乐融融的分享。还有些同学则在打水喝。打水的时候,思杰匆匆的跑过来,在杯子中,到了满满的一杯水,但是自己却也不喝,这是转身出了茶水间。原来他是给陈老师送水去了,是因为陈老师说了一句想喝水了。等思杰再回来的时候,他倒了一杯水,一饮而尽,他也一定是渴坏了吧。买薯片人的大度,同学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对老师的尊敬令我心中有一股暖流,弥漫了整个心房。
吃饱喝足后,又要重新踏上回去的路程了。此时快十一点了。一个大大的太阳洒着格外耀眼的金光,同时也把炎热带给了大家。还没走几步,就快满头大汗了,同学们纷纷脱下了外套,只是,放在手里实在是麻烦。“我来帮你们拿吧。”小赵同学发话了。同学们还巴不得摆脱这个包袱呢!许多人给了小赵同学,步伐也一下子轻盈起来。而小赵同学却抱着大堆的衣服,满头大汗。我问:“要不要我给你拿一些?”他笑道:“不用。”那个笑容是那么灿烂,那么令人动容。
回到教室,心中沉沉的,满是快乐与感动……
【篇四:舟船精神激励我成长】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传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而舟船文化也闻名于世。人类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是浮具,在浮具诞生时,人们就已经在水上与汹涌的波涛作斗争了。
我们中国的第一位航海家是“三保太监”——郑和,在他35岁时,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随行的总共有两万七千八百多人。郑和在大海上经历了汹涌的波涛和海盗的袭击,但他没有退缩,仍然逆流而上,奋勇向前。郑和七下西洋,促进明朝与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怪不得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呢。
这种奋勇向前的精神也要用在我们的学习上。作为学生,我们主要的事情就是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课内的知识,还要增加课外的知识。在学习的大海上有着各种险恶的风浪,但是我们不能退缩,要对风浪发起挑战,最后战胜它们,那我们就是胜利者!
逆流而上,奋勇向前的精神是可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句话说得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要逆流而上,战胜困难。
【篇五:十年后的我】
十年前的自己:
你好吗?
我是十年之后的你,在给现在的你写一封信,感觉挺酷的。
你曾经在三坊七巷给十年后的自己寄过一封信,你对我说“愿你归来仍是少年”,我收到了那封信,我一直在努力着。
你猜我在哪?你一定猜不到,我现在正在印度洋上漂流。我是一名史学家,我的主要研究路线便是明朝的历史。是不是很酷?我知道你一直强烈崇拜七下西洋的郑和以及“成功骏烈,卓平盛矣”的明成祖。最向往的便是那“幅陨之广,远迈汉唐”的大明朝。所以,我正循着郑和下西洋的足迹,计划将他当年经历的风光无限重新经历一遍,虽远远不及当时的万国朝贺之胜景,却也了浮生之愿。
我的船当然没有郑和堪比舰队的船队那么大气磅礴,雄伟壮观。只是一叶小舟,动辄便会湮没于水中。好在,这种神圣而孤单的旅行并不是我一个人,我还有一只猫,一只中国花狸猫,它叫永乐。一人一猫在船上无数个日夜,纵使时光漫长,但心中有目的地,路途便不再遥远。我现在也是一个学会等待,学会慢慢发现美的人了。而郑和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打算去郑和一直心之所向的麦加看看,那里到底有什么“十里桃花”。他最后一次下西洋,去的便是麦加,史料记载,他于最后一次海上航行中死去。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去过麦加,但我希望他是去了的,他会宁静诚恳地抚摸圣石,虔诚地对着真主安拉朝拜。这一刻,他不再是大明帝国的使者,他是一位忠诚的穆斯林,同那千千万万的穆斯林没有什么区别。他很幸福。
我不是穆斯林,但我愿意去看看那个让万千穆斯林倾倒的圣地究竟是有多么的神圣。听说广袤的沙漠如同金子一般,每一颗沙砾甚至都能反射出太阳的光彩。人们爱安拉,就像爱他们自己那样。
我已经去了他在东南亚的几个落脚点,我去了马来西亚和文莱。似乎并没有那么现代化,高楼大厦也没有过多的将大地侵蚀,摩登时代的印迹也并未留下太深。人们仍愿意住在木头搭起的房屋里,驾着小舟,朝着地平线方向驶去。一切是那么自然与原始。当时的原住民,也是驾着这种木质小舟,去迎接大明帝国的船队吗?
我还想去非洲看看那只中国人寻觅千年的麒麟——长颈鹿。虽然在动物园见到过无数次的长颈鹿,但在草原上自由奔跑的长颈鹿才更像是那远古的百兽之主麒麟吧。
我还在船上,我不知我的旅途何时结束,也不知道每一天的开始与落幕将会如何。但我没有辜负我的初心,我完成了年少时的我,也就是你的梦想。现在,我很幸福。我在充实自己,我在丰富自己。我在追寻前人的脚步。黑格尔曾说“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但我愿意追随,这并不是单纯的学习,是积累,是体验,总会有些别样的风景,历史洪流中留下的,总不会被人遗忘,我相信。从某种角度说,我也是一位虔诚的信徒。
郑和归于大海。
愿我归来仍是少年。
祝万事胜意
十年后的你
【篇六:小邮票大知识】
最近我开始集邮了,这是叔叔刚送给我的。让我对集邮产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邮票上五花八门的图案,因为墨绿色厚重的邮票收藏册,因为夹邮票的小镊子……让我感觉在做一件伟大的探索工作。
叔叔教我,邮票的最底下有几个数字,左边的数是告诉你这套邮票一共有几张,右边的数是告诉你这是第几张。旁动还有字母,J和T。J告诉你这套邮票是纪念邮票,T告浜你这套邮票是特种邮票。我不禁椋叹不已,小邮票居然还有这么独特的密码。
刚开始的集邮册空空如也,渐渐地被各种邮票填满了。当我一页页翻看的时候就像在读一本厚厚的故事书,各种故事包罗万象。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数郑和下西洋了。这套一共有四张,第一张是郑和的正面照,他看上去意气风发望着远方。第二张他在印度骑在大象上观看歌舞表演。第三张,他在土耳其和当地的商人交换货物。第四张,在某一个非洲岛国上和人们联欢。
妈妈告诉我郑和还有一个故事。郑和是明朝的一个太监,他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东非和红海。明朝的时候还很落后,郑和差不多都快走遍天下了,我对他肃然起敬。
每张邮票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是个引人入胜的新世界。
【篇七:看看我的家乡美】
我的家乡,人美景美,还有很多美食。
太仓的名人有很多。有郑和、宋文治、王锡爵等。郑和是一名航海家、外交家、宦官,是明朝的太监。他原来叫马和,有姐妹四人,因为在永乐二年,郑和立下了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宋文治是现代画家,他的山水画远近闻名。我还临摹过他的作品,虽然我画的不是很好但我还是很喜欢他的画。王锡爵,出生于名门望族。他是明朝人,他著有《奏草》二十三卷、《牍草》十八卷、《文草》十二卷等著作。
太仓的美景也有很多。如南园、弇山园……南园的风景是多么美呀!在菊花盛开的季节里,那菊花千姿百态、五颜六色、香气扑鼻,让人流连忘返。有的菊花像一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一个娃娃,笑红了脸,还有的像一位美丽的少女,亭亭玉立。弇山园的风景更是美不胜收,在阳光的照耀下,湖水银光闪闪,像一面明镜。还有湖边的柳树,一阵微风吹来,柳树摆动着长长地枝条,如少女的长发般随风飘动。
我的家乡还有很多美食。如肉松,说到肉松,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古代有一位大官,路过太仓,在一家客栈吃饭,一连点了很多菜,其中点了一盆红烧肉,厨师们在烧肉时,到了时间忘记把肉拿出来了,给烧糊了。厨师们想:把肉丢了太浪费,拿上去又怕客人不喜欢。有个厨师灵机一动,把烧糊的肉切掉,再把剩下没糊的肉打一打,没想到这么一打,这肉就变得松松软软的,味道好极了。厨师把这盆打得松软的肉拿上去,给大官尝了尝,拍案叫绝道:“好!这真是美味佳肴。”这下厨师心里的大石头才落了下来。从此就有了肉松这道菜。
这就是我的家乡,人美、景美、物美。
【篇八:榴莲的自述】
大家好,我是一个榴莲,你们了解我吗?
我全身的外皮是金黄色的,十分坚硬,还长满了三角形的尖刺。我的身体是圆圆的,体重约有5-10千克,身高30-50厘米。你们知道我的名字是谁起的吗?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发现了我这种水果。船员们吃后称赞不已,还淡化了思乡之情。郑和给我取名叫“流连”,后来人们因为“流连”与“榴莲”同音,就把我叫做“榴莲”了。
我的果肉由假种皮包裹着,像桔子一样是一瓣一瓣的。我还有奇臭难忍的味道,不同品种的榴莲味道也不一样。比如,金枕头榴莲在我们的大家族里是气味最淡的;红肉榴莲是我们当中气味最大的,有一股汽油的味道,异常刺鼻,然而,他吃起来味道却非常好。像这样气味差,口感好的还有猫山王榴莲等等。(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据说,气味越大的榴莲味道越好!
其实,我们散发的气味有助于消化,我们果肉中的膳食纤维还能促进肠道蠕动。我们不但口感好,营养价值也很高。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做菜,做点心。
大家了解我了吧?我就是长得丑丑的、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香甜无比的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