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陕西人的作文

【篇一:陕西美食】

“面白薄筋光,汤汁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越觉香”,介绍的自然当是杨陵风味美食—蘸水面。

这陕西有八大怪,而这蘸水面便是老大。俗话说得好,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能独占鳌头这么长时间,可见蘸水面不单单是香还怪。怪在哪儿呢?怪就怪在它的体形上,有四五公分宽,一米多长,二两重,扁平的面,像苍龙盘踞般独霸半壁江山,在浑浊的面汤中轻轻律动时,你便会有些疑问,这么大的个头,这汁子味儿恐怕融不进去了吧?你错了,这汁子也是怪胎,一盘醋,拌点蒜泥一搅和,再泼上一层鲜红的辣子,看时还会有西红柿鸡蛋,用筷子点一下放入口中,浓浓的醋味与香辣好似先锋般刺激着你的味蕾,胃便蠢蠢欲动了。

夹紧龙头,手腕一翻,用力一拽,侵入汁水中压上一两下,再收入口中。入口便是酸,然后是蒜香,再之后便是面的筋道与丝滑,堪称油而不腻,筋而不硬,香而浓郁,狼吞虎咽地吃上那么半根,嘴里便火辣辣的,豪爽地把嘴一抹,喝上一口面汤,呀,香!不但大街小巷传得沸沸扬扬,唐太宗李世民吃完后也为其点了个赞,并亲自赐书。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光从蘸水面来看,可见陕西人多有干练、豪迈、直爽的性格。

【篇二: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陕西人。可能是小时候不好好读书,所以现在没有一份好工作,我虽然不是母亲看着长大的,但是,她对我的关爱还是不次于一般人的母亲,所以,我对她也有着特殊的感情,尽管我们母子不多见面,之间发生的事情少,但是就是那么几件细微的事情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

母亲和父亲定居在西安,那便是我的家。母亲也算是城市人了,母亲在长庆油田看表,大多数上夜班,去年冬天寒假我去了西安,与母亲一起呆了半个多月,在这期间,我对母亲有了些了解。

到西安的第一天,母亲就给我了一大桌子大鱼大肉,第二天就带我去买衣服,吃麦当劳,问这问那,我也一五一十地说,本来当天她要上夜班,白天她应该休息,而她见我来了高兴地忘了休息。一天早晨,我起床后去厨房了一个镘头和火腿夹着吃,我夹火腿的时候不小心把一块掉在地上,母亲就在旁边,我一看情况就不准备重新拿起来吃,就当没

掉,正在我又吃起来的时,母亲说:“看你都掉在地上快拣起来吃了,地干净着呢”。我也就这样做了。

母亲很节俭,那天我发现她和爸爸平日在家里穿的袜子上都有补丁,这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回的那天,母亲竟出其不意地问我知不知道火车上的厕所,我听了当时就扑哧笑了。说你也太小看你儿子了,就算我没有坐过火车我也能找到的,紧接给了我五十元钱。坐在火车上我看着窗外我想了很多,母亲对我的关心,我忘不了;母亲的节俭影响我,母亲的勤劳,母亲的明理…都是我的榜样。

我为有这样一位母亲自豪,尽管她没有朱德、胡适的母亲伟大,我也爱我的母亲。

【篇三:书是我的朋友】

“我的朋友”可不是一个人,它是一本书,书名叫《陕西寻宝记》。它是一本有趣的书,让我慢慢说来。

看书的封面你就会被吸引。彩色的硬壳纸上画着——主角米克驾着祖龙机甲带着“果果、月半和卡卡”三个少年去陕西寻宝喽!

书中大部分内容是以漫画的形式展现的。里面画着:兵马俑、神兽、秦始皇死后留下的五大青铜机甲……它们都被卡通化了,可爱又好笑。短粗矮小的兵马俑突然活了起来,主动向敌人发起进攻。不料,神兽吐出了“三味真火”,把士气正盛的兵马俑瞬间熔化成了一块块大雪糕……哈哈哈,太有趣了。

别以为全是漫画呦,它里面可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知识。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陕西的简称是“秦”;大书法家颜真卿,《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陕西人;还了解到陕西美食有“肉夹馍”、“岐山臊子面”等。

像这样的“朋友”我还有很多:《云南寻宝记》、《香港寻宝记》……我为它们代言。同学们,你们也快来阅读吧,它们真的很有趣!

【篇四:弘扬陕西精神】

古老而悠久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爱国守信从来就是凝聚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爱国守信,就是对人、对事以信仪为重,对国家、对民族忠诚至上,它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人们理应遵守的处世之道和报效国家的人生态度。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当前陕西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走在上升通道,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其势已成,其时已至,我们要与时俱进弘扬陕西精神,热爱祖国,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用改革方法破解难题,用开放举措推动工作,敢闯善干,敢为人先,重诺守信,真朴简约,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建设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建设包容和谐、文明的精神家园。

当我们撩开时间的帷幕,回顾历史时我们发现,陕西人在改造自然、融于自然的过程中,秉持了一种精神——勤劳质朴。这种勤劳和质朴来源于农耕文明所留下的深深烙印,他们不懒惰,不空谈,不夸耀,不奢侈。一个陕西人,就像一头秦川牛,笨重、厚实、勤劳、任劳任怨,只是奉献,不图回报,这种融入血脉的高尚品格,决定了陕西人生存与发展的生活理念,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在陕西这片土地上有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他们不自满、不松懈、不退缩,他们有的是信念、勇敢和毅力。

他们以榜样的力量引领着我们奋发学习、积极向上,为建设繁荣、富足、文明的新陕西,而努力,而奋斗。

新时代的陕西人,秉承祖辈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陕西的发展进步,人民的富足幸福积极进取,不懈奋斗,涌现出大批杰出的时代英雄。

从灿烂的古代文明到近代救亡图存的社会革命,再到新时蓬蓬勃勃的建设大潮,陕西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范。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就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浸润,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继续发扬陕西精神,将此发扬光大。

【篇五:家乡的味道】

家住陕西。

家乡用它的声音荡涤着家乡人纯净而又淳朴的灵魂。

难以忘怀的陕西话。

“嗨,弄啥呢。”“莫啥。”小时候,在老家。他们这样对我说话。现在住进了城市,那关中汉字豪迈粗犷的声音早已被正规的普通话取代,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但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时,这种声音就会又在我心中响起,缭绕。

它在召唤,他在呼喊,它在指引我、告诉我:在我的灵魂深处有着陕西人的气魄,一个来自于陕西人真正的内心独白!

永远不会被磨灭。

难以忘怀的秦腔。

“你不救我谁救我,二老爹娘无下落……”脸上涂着厚重油彩的白衣女子跪倒哭诉;这是否能够唤起对家乡陕西的回忆?我记得在儿时,总有些个老头老太太在高声的吼着秦腔,而他们,早已在秦腔中醉了,醉在他们的戏曲中辞世了。而现在,我们早已戴上耳机听起了流行乐。在我们顺应时代的改变时又有谁能始终怀想起那份壮怀激烈呢?难以忘记那红袍女郎女扮男装,娇弱的身躯竟能唱出男人所没有的力量;难以忘记那留着长须的花甲老人,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颤抖着唱出失子之痛;难以忘记那苦心教子的婆婆,动情之处,不知她淌下的是汗水还是绝望的泪水……

乡音无改鬓毛衰。

我们在变,家乡也在改变。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家乡的人们都在变,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家乡的人总归不会忘记,我们的灵魂被那澄澈的乡音所荡涤,我们的心被那高亢悲凉的秦腔所净化。

请让我自豪的用家乡的声音高声地说:

我家住陕西!

【篇六:陕西面食研究报告】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吃一碗干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陕西人爱吃面,这是出了名的。

陕西人爱吃面,也会做面。一块揉来揉去的面,在陕西人手里会生出上百上千种面样来。什么宽面细面浆水面,绿面扯面葱花面,等等等等,应有尽有。

冬天天冷,下一锅珍子面吃饱暖身,春天天暖,来一碗油泼面端上桌来,夏天天热,端一盆蘸水面边捞边吃,秋天天凉,热汤面蛋花面随意变换。

陕西人的咥面,需提前备好三四瓣蒜,油泼辣子泼得美美滴,坐在路边的小凳上汗流浃背,管他上班下班先满足下怀旧的胃。

对,正宗的老陕都不说“吃面”,而是“咥(dié)面”。以“老碗盛食”,在饥劳饿透之后奋力扒拉碗中的食物。兴致起了,得要是蹲着或者站着,吃的时候发出令人垂涎的声音且酣畅得大汗淋漓……咥面,是一种欢畅,是一种豪爽。

biangbiang面,也叫裤带面,在面的家族里,它是众望所归的老大:有最大的个头,最多的笔画,用最大的碗,也最大限度的填满对饱足的定义。一寸多宽的面条,在扯面师傅的手里欢快起舞,biangbiang地击打着面案,再截成一段段的投入滚开的大锅中,两沸即成,洁白如玉的面条,配上绿色的小青菜、西红柿鸡蛋臊子、肉块,撒上鲜红的秦椒面和碧绿的小葱,热油一泼,香味四溅。这一碗面,色泽鲜艳,吃起来口感柔韧、筋道,滋味浓郁,那叫一个“忒色”!让人吃得“馋火”,有道是:“油泼辣子biángbiáng面,越吃越美赛神仙”。

对咧,要想领略到咱biangbiang面的精髓,那就再来几块标配的大蒜,边秃噜面,边嚼口大蒜,简直“嘹失塌咧”!

油泼面

油是正经的油,泼是撒泼的泼。陕西油泼面面观纯粹且浓烈,品之粗鲁又尽兴。宽度、厚度和韧度恰似三维世界的三个维度,又如女性的三个维度,勾勒出油泼面的态度。油泼面的精华全在油的温度和辣子细腻度。

有时候家乡的记忆,就是油泼时那一声醉人的滋啦~

岐山臊子面

“薄如纸,细似线,下到锅里戏秋千,盛到碗里莲花转,柔软口感,饱了也要加三碗。”这首歌谣是我们陕西子弟童年传统节目,没有人不会唱的。

正宗的“臊子面”不仅以“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九大特点享誉陕西,而且以独特的食俗将三千多年的祭祀礼仪保留传承到今,堪称美食里的活化石。

蘸水面

如果说臊子面像关中女子的细腻和温柔,蘸水面则具有关中汉子一样的粗犷豪放,面白薄筋光,汤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越觉香。说的就是咱老陕的蘸水面。

蘸水面是论根卖,宽度可达5、6厘米,长一米左右,食用时以大面盆盛之,与菠菜等同烹,谓之“清清白白”。每人有一蘸汁碗,调以蒜苗等及五味佐料,食之味美留香。

汤汁适中、油而不腻、筋而不硬、香而不浓、蘸而不淡、光滑爽口……无论是考究的面还是忒色的汤汁,都是构成这碗美食的必备素材。

菠菜面

新鲜菠菜与面粉完美融合,经手工揉面、擀面、切面几步工序后水滚下锅,捞起后加入特制臊子,就成为了一碗口感筋韧,面香浓郁,营养健康的——纯手工菠菜面。

菠菜面的不仅在色泽上一枝独秀,更是以其极高的营养价值藐视陕西其他类别的面。

浆水面

浆水面,是以浆水作为汤汁的一种酸汤面条。每到烈日炎炎、高温酷暑季节,关中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做浆水。人们从田地劳作归来,吃上一碗浆水面,顿感清淡味醇,爽滑可口,醇香醒神,余味悠长。

陕西人吃饭讲究,但“浆水”制作方法简单。把小缸或小坛清洗干净,放入芹菜,再倒入不沾油渍的纯净面汤,然后密闭放在30度以上的高温中,发酵三五天,其味变酸,口感纯正,没有怪味,这样就做成了浆水。

当然了,咱陕西的面食可不只这一点点,上百种面条的吃法绝对不是吹的!烫面燃面炒面烩面花样不断,酱醋辣子青菜豆芽整瓣大蒜,细面宽面整个老碗喋上一遍,特色经典实在是让人解馋。

棍棍面,有炒有拌加个鸡蛋;裤带面,闻着香味唾沫下咽;拌汤面,喋上一口吃着舒坦;拔刀面,吃着劲道胃口挑战;疙瘩面,细如龙须吃着经典了;手擀面,下点青菜细嚼慢咽……你给陕西人一袋面,他们能还你一整个世界。

很多人离开陕西,最难过的就是吃不到陕西那种又粗糙又劲道的面。

面食慢慢的已经变成了我们陕西人的一种信仰,无论吃遍多少山珍海味,记忆里最美味的还是那一碗繎面。这一碗面,包含这座城市的市井文化,百年的传承,更是藏着这座城市的精魂。

热门推荐
1散步
221世纪,我们在共享
3低碳生活
4中考满分作文
5奋斗新时代,青春跃起来
6记忆中的她
7蜘蛛开店续编故事
8不以成败论英雄
9对不起小泥鳅
10快乐的一天
11形状的争吵
12我的姐姐
13等回信
14最好的我们
15多面老妈
16神奇的植物
17梦回江南
18我的理想
19见义智为方为上策
20当我面对失败的时候
21第一次独自坐出租车
22一次有趣的游戏
23我们误解了老师的爱
24坝坝舞大爷
25大树与小草
26夏夜
27家乡的变化
28小兔子拔萝卜
29共享时代的利与弊
30在体验中创新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