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有你的陪伴真好】
浅浅的夜色中,一束橘黄色的灯光映在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文字上,让人整个身心都沉醉在其中。我知道,有你陪伴,我不孤单……
我是一个人缘绝缘体,总是与人相处不通,所以闲暇时大部分时间便与书相伴或在听歌中度过。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坐在月光下与苏轼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月亮也开始工作了,她给大地穿上了银色的礼服,给疲劳的人们一个宁静的夜。她催促鸟儿回到巢穴,催促孩子上床安眠。亮亮的月、清朗的天,清澈的情感,演奏着一曲曲天上人间合而为一的和谐乐章。我不禁感慨,沧桑的岁月年轮一圈又一圈,月亮上的嫦娥也该有一些寂寞了吧?
坐在窗边,单手托腮,·,桌上开着的书被从窗外刮进来的风吹的纸张不停地翻动。天气已经入初冬,枯黄的枫叶被刮得满地都是,雪下起来了,盖在枫叶上,耳边不由得响起艾辰唱的《霜雪千年》。“在你淡漠眉间,瞥见离人的喜悲霜雪,楼阁现,尘飞雾散荧光翩跹,显露出斑驳石阶,入眼是落英纷然,芳草入深院,凭栏杆,小桌上置琼觞两盏,阖眼听清风疏叶,似曾有欢声笑言,萦绕这高轩,云动寂静鸣蝉,雨坠激漪涟,皴擦点染勾勒这世间……”
听着听着竟慢慢的趴在桌上睡了过去,梦里浮现的竟是歌与诗句中的画面,嘴角不禁微微勾起,在这世间有你的陪伴真好……
【篇二:老杨树】
每个人生来都是一棵树,生来都拥有宽阔的胸怀,高远的视野,经过成长的历练,幸福的浸染,最后只剩下枯枝疏叶,随风飞扬在阡陌的田垄上。
爷爷说,杨树是我的守护神。记忆里,高大挺拔的杨树像母亲无微不至地笼着院落,把燥热隔绝在宽大蓬松的树叶外,把阳光抚摸得柔和而阴凉。静静的步履落在光滑的石板路上,低低的树枝擦过头顶,像是一位长者意味深长的抚摸,手臂上满是岁月在浩浩荡荡向前奔涌时不经意间划下的伤痕。
爷爷爱这棵杨树,侍弄着它粗壮的根枝,培育着它青翠的树叶。他说,郁郁葱葱的杨树能给我带来好运气,给这个家带来福气。每每说起,他总是咧嘴大笑,满口的黄牙像紧密排列的玉米一样镶嵌在暗红的牙床上。满额的皱纹层层叠叠地挤在一起,像一阵荡漾的水波,挤满了愉悦和阳光,黝黑的脸庞整洁明朗。
我喜欢坐在爷爷的自行车上,渐渐和杨树拉开距离,看着一抹绿色在眼前翻滚、晕染,变成一朵绿色的云,在强烈的光亮中盈盈起舞。倚靠在他坚实的背后,在崎岖的小路上看到时光陌生的脚步。
晴天,爷爷总会早起,套上外衣在杨树前头立上一会儿,拍拍树干,摩挲着树叶,像在和树低语交谈。瓦蓝的天空绽放着云朵,边上缀着点淡雅的粉色。太阳踏着露珠从远处的地平线款款升起,明亮的光泽映着爷爷灰白坚硬的胡渣,和一双青筋暴起的大手,冷峻而硬朗。每棵树都通人性,它们会为选择它们的人陪伴终生。爷爷告诉我的话,像雾一样轻柔遥远,可我不谙世事的心却泛起了细微的涟漪。
暴雨狂掀的夜晚,爷爷也辗转难眠,窗外的闪电锋利而清晰地劈开黑夜,杨树在狂风的呼号下枝颤叶落,黑色吞噬了生命,盘踞的轰鸣让人胆战心惊。我远远地望着爷爷,那执着的眼神在黑暗中变得坚毅,直立的剪影,和杨树那样相像。杨树在和它的对手搏斗,它的力量因为它的坚强才显得强大。傻丫头,你也一样。爷爷的祝福,像哲言。
杨树在渐渐地贻失生机,爷爷在慢慢衰老,时间在缓缓流逝。回忆在滴滴积攒,我把头埋在梦的臂弯,听到杨树流水一般的叶子声响,搅动我所有的乡愁。
【篇三:我的校园】
你可曾记得,有一个地方,是你梦想起航的地方。在那个地方,有一个群园丁,教学孜孜不倦;有一群花朵,与你朝夕相伴。三年一过,你们含泪分别,而那过眼的葱郁风光,悉数泛了黄。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这块宝地:曾胜地于湖东,滥觞在六八,有校乃八中。
五十年风雨兼程,五十载春华秋实,数代人薪火相传,半世纪真情湃澎,而今,历经半个世纪,迎风展翅,才铸就了这样一所名校;从八中到延安学校,到附中,新八中,再到八中集团。江东故地文脉延,诗城新园卷墨香。八中,终是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走入校园,一池清新迎面扑来。伴着那书香,笔力遒劲的“卓越”二字刻在池旁的石碑上,庄重大方,又不失随性。池泉深澈,碧波荡漾,鱼游嬉戏,直视无碍,平静之时,恰似一颗浑然天成、晶莹剔透的翡翠。《八中赋》曰:“叠石游鳞,妙得自然;映翠飞花,别有阔天。”
走进校园深处,前方便是书声琅琅,这里的老师,善教善导,精学精研;这里的学生,质量为本,特色见长,捧书苦读,力求上进。《八中园记》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谆谆不倦,桃李不言,孜孜不厌,弘毅致远。厚德厚仁,为师为范。”
向右转去,你可见那英姿勃勃的身影,那阳光灿烂的笑容,操场上的一幕幕,从眼前闪过,带着汗水,带着坚持,一路行走,一路奔跑,就似八中学校,走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涩,走过映日荷花那别样的绚烂,走过一树擎天的坚实和伟岸,正走向满架蔷薇一院香的清幽和宁静。
《八中赋》再曰:“春与秋虽代序,四时花木相继,驹隙易过,吾等自当克勤克勉。”坐船舫,兰桨拔开雾霭迷茫,不觉学已过半,无言牵引中,暮色渐渐消融,苔绿青石板街,斑驳了岁月,阖眼听清风疏叶,似曾有欢声笑言,代代芳华,萦绕这高轩,云动寂静,雨坠涟漪,润泽兰芳,桃李满园,皴擦点染,勾勒世间与岁月。
润泽园落英纷然,芳草已入深院。我们为你神往驻足,为你致敬祝福。
【篇四:虽无字,常读便是书】
陋巷虽无字 常读便是书
陋巷虽陋,却是那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续延。走过它的苔绿青石板街,抚过它的斑驳石壁,流水般的岁月匆匆掠过它的耳边。暮然回首,尘飞雾散,入眼又是那落英纷然。阳光正好,穿过陋巷,阖眼听着清风疏叶,思绪又飘到了从前……
它终是默然,看这历史的变迁;它终是无言,笑望这沧海桑田。
回到几百年前,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吴氏因府邸的位置有了分歧,张英知道此事后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犹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豁然开朗,随即拆墙让出三尺,吴氏也为之感动,亦让出三尺,于是六尺“陋”巷由此而生。
六尺巷之宽,不在于它的六尺,而在于人们高尚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的精神。此“陋”巷便是那人们邻里和睦的文明延续,礼让往来的传承见证。你可知:“陋室虽无字,常读便是书。”
我小时便生活在江南一方,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在我看来都不如那与世无争,安静祥和的陋巷。缓缓走进巷子深处,两头街道的繁华好似已隔绝在外,这里又变成了所谓“大隐隐于市”的圣地。
当你失利想放弃时,去那陋巷走走吧。抚过它斑驳的石壁,好像看到了它百年来的经历,逐渐你了然于心:“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
当你迷失了方向,不知如何前行时,到那陋巷逛逛吧。抬眼看那过于刺眼的阳光照在你的正前方,你懂了:退后一步,似乎也没有那么难去做决定了。
陋巷就是我的知己,我懂它,它亦懂我。陋巷本无字,常读便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