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唐人的作文

【篇一:立于巨人之肩痛并快乐】

豪放的唐人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宋人亦写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雄浑;放达的唐人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宋人亦写下如“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自在;多情的唐人写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宋人亦写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绵悱恻。立于唐朝文学巨匠之肩,令宋人触摸到更高远的天空。

“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立于巨人之肩,令我们的视野更加宽阔,也令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向上天空近在眼前,而向下却是万丈的深渊。以巨人为榜样,虽给我们以压力,亦激励我们向更高处翱翔。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幸运而亦不幸地出生在那么一个巨人林立的时代,他位于唐宋两代巨人肩上,领略着旁人无法欣赏的景色,亦欣赏的景色亦遭受着高处不胜寒的苦楚。仕途不顺的他,欲同前人那样寄情山水,栖身市井,却悲哀的发现,那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先人积淀下的才情充满,全无自己的立足之地,而他的榜样的事迹却又告诉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潜心研究先人那些流传千古的佳作,含英咀华终于吐露出属于自己的芳华,终开元曲之宗派,位列元曲四大家之首,在巨人肩上,成为另一巨人。

位于巨人之肩,痛并快乐,痛,自己的每条出路上都已立有一高峰,标志着成功的高度;乐,每一座高峰都激励着自己去攀登,成就属于自己的高度。

他,叫玻尔。他的老师是质子的发现者、原子核式结构的提出者、诺贝尔奖得主道尔顿。能做这样的巨人的学生是幸运的,也是令人骄傲的,但是要在老师的耀眼的光环下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又是何其困难!于是他默默地研究着老师所研究的,吸收着老师所发现的。他也曾沮丧着自己的渺小,羡慕着老师的伟大,虽立于巨人之肩,却使自己的每一个脚步都变得拘谨异常,生怕有丝毫闪失。但望着近在咫尺的成功,他又更加努力。经过日夜的钻研与反复的实验,老师的体系中最大的缺陷终于被他所提出的震烁古今的三条理论补充完整。他,成为了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物理界中顶天立地的巨人。

立于巨人之肩,虽要承受高处带来的沁骨严寒,却又给我们以最好的起点,迎着太阳,顺风翱翔。

【篇二:扫墓】

周日,我和亲人们准备去唐人万寿园扫墓。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了唐人万寿园。一进门,我就看到了一棵棵樱花树,花是开着的,但是却未闻到一点儿香味。我心想,奇怪,为什么明明是开着花的,却没有香味呢?后来我才知道,这些花都是假花,可真是形象逼真哦!我们一直向前走,不知不觉的走到了曾祖母的墓前,在亲人们的带领下,我对他们进行了烧纸钱、磕头和送祝福。我问外婆:“为什么还没有到清明节我们就来扫墓呢?”外婆说:“因为我们有两个地方需要拜祭,所以今天先来曾祖母的墓地,过几天再去曾祖父的墓地拜祭。”“为什么清明节定在了每年4月4日至6日呢?”我又问。“因为古代帝王们专门将这个时间段用来祭拜祖先,后来流传到了民间,再继续流传到了今日。”外婆解释说。

从这次的活动中,我知道了我们需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落实到生活中可以多帮爸爸妈妈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做家务,取快递,收衣服……这样既可以显示出自己的孝心,又可以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篇三:你是我最欣赏的人】

你,生于江南水乡,“小桥流水”陪伴着你长大;你,虽历经“十年浩劫”,却始终不忘初心,尽显文人本色;你,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祖国寄深情;你,虽不被众人所熟知,但你的作品却在一代又一代学者心目中,烙下了不朽的印记。你——余秋雨。

我欣赏你,欣赏你的“苦”。在经历的那个极其动荡不安的年代,经历了“风与雪”的洗礼,你在暴风雨中“站”了起来。在一个又一个“大家”倒下后,你开始了你的苦旅。你云游四海,不怕苦,不怕累,亲劳胼胝,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

我欣赏你,欣赏你的“识”。古有张骞使西域,今有秋雨寻阳关。在你的《阳关雪》中,你能将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阳关给发现,就已是不易,更别说你还找到了“古战场”,找到了“烽火台”。我想,去阳关的人一定是一个颇有见识之人。阳关虽在今已毫无用处,但在两汉,这里曾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也是北击匈奴的重要关隘之一,即使到了唐代,王维的《渭城曲》中,也提到阳关。余秋雨,你能选择阳关,足见你学识和道义之深。

我欣赏你,最欣赏你的“识”。在你的文章中,总会由某一人文或自然景观引发你的思考。“王维的笔触实在是温厚。”寥寥几字的评价,却准确概括了当时王维的心境和“唐人风范”。“唐人风范”,是中国古代民族风气最为鼎盛之时。这种风范,在阎立本绘画的流畅圆劲;在李白写诗的飘逸洒脱;在颜真卿书法的壮美。你能对唐人风范进行如此多的议论,实令我敬佩,字字句句无不体现着你那浓浓的“思古幽情”。你对阳关的“思”,是对华夏文明的“思”,使我在文化、历史等方面都被你深深感染着,陶醉于其中,不能自拔。

你不仅是新中国的见证者,也是古代文人的再现。你历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至今六十八载的岁月,可谓已经对一个民族的复兴、崛起铭记在心,我对您的敬佩、欣赏之情是出于内心的仰慕。我相信,在漫漫中华复兴路中,有更多敢于说真话、吐真情的文学家涌现,共同铸就巍巍中华!

【篇四:回味唐朝】

味蕾间的残香告诉我:唐朝的味道,才是真正的中国。

回味唐朝,想说的实在太多。唐朝只能是顶着最豁达的天,耸立在最高的山,一览众山之小。唐人太实在,将一切留给红尘,自己却悄然归位。

莫高窟的壁画,唐朝的颜色最红,震动古今的诗歌,唐朝的诗最多,回味唐朝,虽隔着千年历史的沉淀,但唐人的精神风韵犹存,那昂扬进取的精神,给人的只能是热血沸腾。中国,注定会有这一个时代,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历史一到唐朝,人间所能有的色彩全都喷射出来,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余光中写的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回味唐朝,最潇洒的还是那些诗人。他们只管走自己的路,他们很乐观,不然哪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章节。游览三峡,谁也忘不了某天早晨,李白悄然登舟,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名篇;观滕王阁美景,谁又不知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学隋唐之史,谁又不想起杜甫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无奈。面对女皇武则天,竟有人能写出“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天下”的檄文。观庐山之瀑布,只能心驰神往的诵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黄河之源,只能情不自禁的咏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朝,注定要有这些诗人,不然,又哪得昨日的遣唐使,今日的唐人街?又哪得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壮举?那远在万里的中欧,却是战火纷飞,狼烟遍地,而中国的文人在客厅里,正喝着茶,品读着雕版印出的诗画。

回味唐朝,总能想起近代,什么事物一到近代都会怪异起来。浩瀚的大漠中,一车车古书正从敦煌运出,那里面装着飞天,装着诗人们毕生的心血。中国官老爷说了,没钱,运不到京城。那么就运向东京,运向巴黎,运向彼得堡,运向伦敦……近代,是个让中华哭泣的时代。回首望向大漠的晚霞,那像个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终于,中国醒了,唐朝的风姿终被继承,钢铁般的中国人站起来了:社会改革了,核弹试爆了,卫星升空了,航母问世了……一切的一切,使曾经的帝国主义惊呆了,他们看到中国人就像画中的飞天,尽情的冲向更远的天涯。试看今朝,我们已可以嗅到唐的气息,感受到唐人昂扬进取的精神。余秋雨写的好:“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记得有一年,我游玩打京杭运河上经过,一个青年凝视着川流不息的运船说:“竟有如此壮阔的中国!”我望着波涛翻滚的河水,曲折着伸向天涯,默默说道:“我爱你,中国。”

是的,我们谁忘不了那个朝代,那些诗人。回味唐朝,更多的是启示:我们要更努力的奋斗,造就更壮丽的中华。也许,我想太多了。夜深了,留一个宁静给中华吧,让她静静的做一个梦,殷殷的企盼着。

【篇五:我读唐诗】

数百年乱离之局冲击者唐人的思潮,数百次漂泊迷离成就唐诗的风华。唐人与唐诗互相温暖,唐人因情结诗,唐诗因人成韵,不读唐诗,愧做唐人。

那个注定多情的唐朝,从不乏风流才子,儒雅诗人。诗仙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壮鼓励着一时失意的后人,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安慰着手把柳枝、泪眼朦胧的游子,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愉悦着回归自然、爱一方乐土的行者。多少妙词佳句谱写着那个朝代的风骨,诚然唐诗极美,那么时隔数百年的“唐人”们该怎么读唐诗呢?

读唐诗,口到是基础。儿时的我们不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只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读来朗朗上口。确实,八九岁的孩童只凭感觉来认知世界。从儿童口里读出的唐诗多么纯真,那种感觉也许无知,但听者正是在那无辜的声音中垂泪。”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想必也渴望那份无忧无虑。试想他满鬓斑白,对着故城的一声声痛诉,该有多么沉重。我们虽读不出诗人的苦楚,但却能读出另一种美好,填补曾经的沉痛。

读唐诗,心到是铺垫。每一场美丽的邂逅,都有心的指引。唐人与唐诗本就有千丝万缕联系。当你面对高楼大厦覆灭为古旧土墙,是否也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叹?当你科场失意时,是否会从“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获得自我激励?青史长流中,有太多无奈和无言诉说,唐诗以其华丽掩住满目疮痍,留给有心人一场遇见。

读唐诗,神交是关键。读李白的诗,当知李白自信狂傲、豪放洒脱的性情。读李白的诗,当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领悟。读杜甫的诗,若读不出长河激浪、深潭照物的感触,领会不到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则枉为唐人,枉读唐诗。诗便是诗人的魂,要想读懂唐诗,首先必须了解诗人的遭遇,了解盛唐的繁华鼎盛,了解晚唐的支离破碎。鼎盛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般的暖春慰抚人心,破碎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沉重注入感情。不欲神交,不读唐诗。若读唐诗,必得一番了悟。

唐人读唐诗,易中见难。经历了千年流传,诗人形骸已灭;但是灵魂经久不散,随水长流。

只有抓住诗魂,唐人才能读懂唐诗。

热门推荐
1新朋友
2活的思辨,死的思维
3我喜欢吟诵
4做早餐
5我的足球梦
6吃龙虾
7那一刻,我们都很棒
8课外活动
9八年级幸福作文
10教室里的小蜜蜂
11游拙政园
12乡下的年
13这个冬天有你陪伴
14寒假的作文
15雨后的共享
16魔法棒的秘密
17心灵的春雨
18叙事
19课改之花遍地开
20窗外
21来一点自我满足
22
23摔倒之后
24以变为话题作文
25骄傲乃失败之母
26停电的那个晚上
27观电影有感
28诚信是金
29的作文
30天目山大峡谷游记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