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次户外活动】
星期六上午,阳光明媚。老师带领我们去安乡土生源,上户外活动课。
我们首先去了土生源的大厅,这里地板是竹子做的。我们还担心这个地板会不会坏呢?我们快速地跑上楼,找到位置坐了下来,并安静听徐老师讲话。徐老师跟我们说了秋分有三个气候特征,分别是: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徐老师还跟我们说了24节气的相关知识。活动开始前,徐老师还强调了相关的活动要求:不准独自离队擅自行动,不准嬉戏打闹,不准损坏农作物。不准破浪费食材。
活动规则讲完之后,老师和工作人员就带领我们去了橘子园。哇!金黄的橘子露出了美丽的笑容。我们分好了组,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把小剪刀,大家高兴地去剪橘子了。我们拿起小剪刀,使劲地捡了一个大橘子。我们在这里,你剪一个,我剪一个,可开心了!
在我们剪橘子时,工作人员已经帮我们把糯米蒸好了。然后几位爸爸自告奋勇去打糍粑。整个过程,每个爸爸都累得满头大汗。过了一会儿,香喷喷的糯米团就出炉了。我拿了一块糯米团,首先搓成了圆形,然后慢慢的把它捏成了爱心型。我这个特别的糍粑送给了我的奶奶。
这是多么快乐的一天呀。这段记忆在我的脑海里遨游。
【篇二:秋意正浓】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我读着这首诗,心中不禁向往着大自然,向往着美丽的秋天。
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一座楼,在上完台阶之后,一扇门出现在我眼前,推开门一看,啊!我被里面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许多排椅子摆在眼前,像是一列列整齐的队伍。想不到里面竟有如此大的空间。坐定之后,老师讲了许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秋分时节,白天和晚上是一样长的,因此有“秋分秋分,昼夜平分”的农谚,并且这个时候,“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听到这里,我不禁想:古人发现这些规律该花了多长时间、多少精力啊!
离开竹楼,我来到了打糍粑的地点,只见一大群人已经开始忙活起来了。原来是爸爸们在打糍粑,他们每人拿着一根杵棒,围着一个石臼上卖力地打着糍粑。他们配合紧密,动作协调,还很有节奏。于是,我们大声感到:“嘿哟!加油!嘿哟!加油……”在一片喧闹声中,起初的白花花的糯米已经变化了许多,变得粘软又有弹性,再过一会儿,成了一团白乎乎,软绵绵的“肉”了!真神奇,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欢呼声。欢呼声没停,就开始做糍粑了,这可不是一般的火爆场面啊!老师撂起衣袖,扯来一大团“肉”,扔到桌子上,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你拉我扯,我当然不能示弱,扯到了一团,只是它太不听话,我扭了扭,是想它变圆,可它就是不圆,我又学着大人们的样子拍打起来,可还是成了不方也不圆的“软土豆”。正当我不知所措时,看到有人在大口大口地吃着糍粑,对,吃呀!我猛咬一口,啊!香糯可口,妙不可言啊!
打糍粑结束后,又一个有趣的环节到了——摘橘子。我们走进桔园,桔树上几乎片片叶子上都挂着水珠,这应该是种桔人喷洒上去的,这些水珠就像五彩缤纷的宝石,光彩夺目,美得让人心醉。我们冲进桔园,很快完成了任务,便在桔园里厚厚的草地上玩耍起来。我突然发现,虽然这并不是春天,但哪个春天的桔园比这时候更让人欣喜和满足呢?
夕阳西下,秋色更迷人,告别浓情农庄,告别翠柏秋荷,我们踏上了回家的“征途”。我思索着:是什么让我们的古人创造出了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智慧!想到这里,我为我是这个智慧的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