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丽江古城导游词】
亲爱的先生、女士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曦。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是丽江古城,我一定会竭尽所能服务好每一位游客,希望我们能一同度过美好的一天。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的古城区,别名大研镇,建于公元13世纪后期,面积有7。279平方公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首先我们来到了束河古镇。大家看到这边,这有一个巨大的牌坊,上面写着“束河古镇”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束河古镇里居住最多的人民就是纳西族人民,说到纳西族,各位游客有没有想起火把节的呢?没错,火把节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古城里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这里是一个美好的大家庭。对了,今天晚上,我们为大家准备了盛大的烽火晚会和火把表演,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呢?
接下来我们就要去四方街了,请问我们这里有没有吃货朋友?有的话今天你可以大饱口福了,因为是四方街呢,是一条小吃街,街道两旁有数十家小吃店,每家都有云南特有的米线,而且种类繁多。但是每家的烧法都不一样。来了丽江如果不来四方街吃一吃,那可就是白来一趟。
逛了这么久了,下面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时间品尝小吃,请大家注意时间,不要乱扔垃圾,半小时后我们在大门口集合哦!
【篇二:一封写给姐姐的信】
亲爱的马璇姐姐:你好!
今年国庆节,我跟随家人回到了我的家乡宁洱。这里风景如画、四季如春。明年寒假,我想邀请你来我的家乡作客。我会做个小向导,带你们四处游览,向你们介绍我美丽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普洱市下属的一个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县城坐落在一个小坝子里。这里的东西两侧,东门山与西门岩子遥遥相望。秀美的山峰阻挡了寒流,让这座小城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被人们誉为真正宜居的“小春城”。
这里是自古以来普洱茶叶的交易集散地,“普洱”的地名因此而来。直到2007年,才更名为“宁洱”。
宁洱县里世世代代居住着美丽、聪明的哈尼族百姓和能歌善舞、力大如牛壮的彝族人民。每逢节日,民族兄弟姐妹们会聚在一起欢庆节日,他们载歌载舞,欢畅无比,多开心呀!
火把节是我们家乡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当火把节到来,人们就来到宁洱县中心的茶源广场欢庆节日。白天举行民族团结的欢庆大会,开展各种传统文化仪式。到了夜晚,大家就生起火,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唱起山歌,跳起各种民族舞蹈,歌声响彻广场上空。家乡的人们都沉浸在美妙的歌声里了。
我爱我的家乡,也爱家乡人民。我猜,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很想来看看吧?快来吧,来我的家乡,我和我的家乡会打开热情的大门,欢迎你和你的朋友一起来作客。
祝你生活快乐,平平安安!
【篇三:热闹的火把节】
在我国四川的西昌大凉山,有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他们还有一个特别的节日——火把节。
火把节的由来据说是因为有一年,天神给彝族人民生活的地区降下了灾害,还派大力神去征收钱粮,百姓苦不堪言。这时,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与大力神斗智斗勇,终于打败了大力神。天神被触怒了,又放出蝗虫祸害一方。智勇双全的小伙子燃起火把,烧死蝗虫,终于制服了天神。这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了纪念小伙子,庆祝丰收,火把节便传承了下来。
现在的火把节可热闹了!一般来说,火把节分两天,第一天是斗牛,第二天是摔跤。白天,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脸上无不体现着喜悦,代表们牵着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上场了。裁判员一声令下,两头牛随即被放出,立刻角顶角,不把对方顶倒绝不罢休。遇到棋逢对手,势均力敌的,更是拼个你死我活,鼻孔“呼哧呼哧”地喷着气,甚至要主人冒着生命危险分开它们。获胜者可得到旗杆上的彩球,神气极了。摔跤时,多由大力士手抱手,不时转圈,两人的脸都涨得通红,使出所有力气,旁边的人们也唱着歌助威。
晚上,压轴戏——火把游行到了,把火把节推向了高潮。人们用稻草、秸杆、或木棍做成火把,点燃后便排成一条条长龙开始游行。他们在广阔的原野、田间穿梭,那一支支火把远望像繁星坠地,近观似火龙飞腾,蔚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人们举着火把,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对丰收的祈祷也融在火光之中了。游行完毕,人们还要堆起篝火,牵着手,围着篝火唱起庆祝的歌,跳起欢快的舞,热闹非凡。有的地方火光通宵达旦,直到迎来东方的彩霞。
熊熊的火光预示着兴旺,预兆着丰收。火把节,这一民族特色中的奇葩,将会一代代传承下去,开得更加艳丽。
【篇四:云南石林】
暑假,我和姐姐一起去了云南石林。
石林风景区里,包含大石林、小石林、步哨山、李子园箐、万年灵芝、乃古石林六个片区。
在石林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叫阿着地的地方,格路日明家生下了一个美丽的姑娘,阿爹阿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发光,因此给她取名为阿诗玛。她渐渐长大,像一朵美丽的美伊花。她能歌善舞,绣花,织麻样样能干。这年火把节,阿诗玛跟阿黑哥吐出了真情,愿以终身相许,立誓不嫁他人。有一天他们过河的时候,洪水来了,阿黑哥就从此消失不见了,阿诗玛也变成了一块石头。
石林和黄山差不多,石头都是奇形怪状的,但它也有名字,比如:“老鼠偷油”,“刀山火海”,“龙王的牙”……还有一块石头很好玩,听导游说如果心生邪念,心怀不正,很贪心,它就会掉下来,砸死你,话是这么说,但它在上面几百年也没掉下来过。
我们最后去了望峰台,那里是最高的地方,可以看到整个石林,从上往下看,漂亮极了,最明显的山峰就是“阿诗玛”和“老鼠偷油”。
最后我和姐姐坐上大客车去了西双版纳的野象谷。
【篇五:凉山的火把节】
啦啦啦,太好了!火把节到了,这是一个让大人和小孩子们同样期待的节日!
我在梁山生活了许久,在火把节那天,我只要怂怂鼻,哪一种味道都逃不过我的鼻子。菜香,肉香,水果香,木材发出来的淡淡香味,那一种味道能从我的鼻子底下溜走?我闭着眼都能说出火把节那天的情,人山人海。
在火把节那天,小孩子们来到河边,举着火把,一直转圈圈。如果一个小孩子的火把熄灭了,还可以借助别的小孩子的火种,把自己的点燃,然后继续快乐的玩耍。
而那些已经成年的大人,都是在齐心协力地干活,干什么呢?比如把木材放在一起,用一根点燃火柴,扔在里面,燃起一团团火焰,干完活之后,成年人则围着火焰转圈圈跳舞唱歌,还有表演节目的。有唱歌,跳舞,讲笑话?还有好多好多的节目,每次一个节目结束,都会有热烈的掌声!
大家娱乐完之后,则开始自助餐,是自己烤的哟!大家吃着烤好的肉,不知有多开心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和温馨的笑脸。
这就是我们凉山的火把节,幸福的笑脸,精彩的节目,和谐的人们和美丽的烤肉,如果你们也想跟我们一起来过火把节的话,就赶快行动起来吧!凉山火把节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
【篇六:火把节】
从前大具有一个豌豆村,那里住有一群聪明、勇敢的纳西人。玉帝在豌豆村里种了许多百合花。
有一次,村民说,我们可以种一些庄稼来自给自足。村民们就这样把玉帝的百合花连根拔起,种上了庄稼。玉帝知道了怒火直升说:“你们这些小子,竟敢把我种的百合花连根拔起,我要重重的惩罚你们。”玉帝叫了虫王商讨,决定在六月二十四日那一晚上,叫蝗虫去吃光那些庄稼。此消息刚好被一只鹦鹉听见了,就飞到了人间告诉一个纳西小女孩。小女孩听见了,说:“村民们,蝗虫要来吃我们的庄稼了。”村民们说:“如果庄稼没了,我们怎么生活呀?”这可怎么办呀!小女孩眼睛一转,说:“我有一个好办法,一些人去砍柴,一些人去做火把,晚上时,我们用火把去烧那些虫子,因为虫子肯定怕火。”
六月二十四日晚上,村民们像往常一样吃了晚饭。突然,小女孩听见“嗡、嗡、嗡”的声音,小女孩突然明白一切,大叫“蝗虫来了!”村民们丢下筷子,有些人急得吃进去的饭都吐出来了。“大家快把火把点燃!”村民们一个个点燃火把,跑出家们,奔到田野,高高举起火把用力挥舞着。一只只虫子被火烧得“滋、滋、滋”直响,像放鞭炮一样,还有的虫子看见伙伴被烧成灰烬,吓得面如土色,立刻跑了。
最终村民胜利了,从此以后人们把那天称为“火把节”。
【篇七:彝家新寨】
乘车走过一段路,就来到彝家新寨。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彝族“阿咪子”,就是一位彝家姑娘。她带我们参观了既是景点,又作为彝族村委会的彝家新寨。
一进大厅,几位彝族””阿咪子就用彝语为我们唱“迎宾歌”,虽然一句也听不懂,但旋律很好听,大家都随着节奏打起拍子来。这间屋子里展示的是彝族的手工技艺和他们的婚俗。其中彝族的漆器、银器和刺绣可是彝族著名的手工艺,成品可精美了
出了大厅,便是一个宽敞的院子。院子四周都是由红、黄、黑三色装饰的房间,院子中间堆着木柴,木柴还弥漫着烟雾。接下来,阿咪子要教我们跳火把节的舞步,舞步很简单,大家不出五分钟就学会了。随后,一把火点燃了即将熄灭的木柴,大家手牵着手,围着火堆跳起舞来。跳到高潮时,还有彝族小哥哥“达斯”吆喝起来,气氛很活跃。这是在模仿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紧接着,阿咪子带领我们进入了院子两侧的房间稍作休息。坐下不久,阿咪子手中端着一个美丽的漆器大盘子走了进来。她要为我们敬上一杯彝家米酒,表达她对我们的敬意。大家一起一饮而尽(除了像我这样的孩子),也表达了我们对她的敬意。米酒刚刚端走,彝家美食又送了进来。小桌子上摆着三个盘子,分别装着小土豆、荞粑和烧鸡,这就是彝族的传统美食。品尝过后不得不说,彝家的食品还是很可口的。趁我们吃东西的时间,阿咪子向我们讲起了彝族的故事。
彝族是一个很贫穷的民族,每人年均收入只有7000元,比城里有些人月收入还低。据阿咪子所说,小区里的旧衣物大多送往了彝族大小凉山,送给了当地的彝族人民。还有当时火遍全网的彝族孩子上学爬天梯的新闻,就可见彝族同胞是多么穷困。但是这几年彝族人民为了走出大山,不一直依靠政府和好心人的捐助,他们开始发展旅游业,靠彝族的传统手工艺——银饰、漆器、彝族刺绣等赚钱。最后,阿咪子郑重地请求我们,回去后向大家宣传一下彝族,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了解这个贫穷又渴望走出大山的民族。
车子又走在了路上,离开了美丽的彝家新寨。可一想起可怜的和我们同龄的孩子们,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篇八:家乡的美】
我的家乡在云南弥勒。虽然这里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也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但这里却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美在它的朴实、美在它的脱俗,美在它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都有一个古老而隆重的节日——火把节。这是彝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通过拜火把、点火把、刷火把、跳火把等活动,祭祖并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在节日的前夕,全村的人共同竖起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捆上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
到了节日的中午,人们饮酒祝贺节日,并进行摔跤、斗牛活动。有的地方还开展射箭、骑马等活动。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就把事先做好的火把点燃,然后高举火把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
在火把节的活动中,男女老少欢呼着从村寨的四面八方涌向广场,汇聚在一起,将许多火把堆成了火塔。火焰,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优雅地舞蹈;火焰,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熊熊燃烧;火焰,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热情地跳跃。
彝族青年男子吹起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边弹边舞。姑娘们也合着拍子,跳起优美的舞步,拍手跳转,情绪欢快。火光照耀着彝族人的房屋,照耀着彝族人幸福的脸庞。欢快的人民围成一圈,载歌载舞,一片欢腾,就像过除夕时的守岁一样,彻夜不息,直到天明。
家乡,是朴实的,也是饱满的。家乡的美,如一杯老酒、一壶香茶,不在繁华的装饰,而在于它独特的风情。在我的心中,家乡美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