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齐宣王的作文

【篇一:滥竽充数续写】

自从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承王位了,他不像他的父王那样要许多人一起吹,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偷偷溜出了皇宫,回到他从前生活的村子。

回到村子,邻居好奇地问“皇宫的大乐师你怎么回来了,是不是齐宣王死了,没有人喜欢听吹竽了?”南郭先生非常惭愧,不知道如何回答。

时间久了,村民们都知道南郭先生是由于不会吹竽,偷偷溜回来的,村民们都看不起他,南郭先生活在村民的冷嘲热讽中。

南郭先生觉得这样不是办法,他要改变这样的生活,他遍访名师,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努力提高自己的吹竽本领。

多年后,村民听说皇宫里又出了一名技艺高超的吹竽高手,深得国王喜欢,那个人就是学艺有成的南郭先生。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南郭先生冒充吹竽高手,虽然开始骗了齐宣王,但最后还是会被淘汰,只要自己有了真本领,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篇二:《滥竽充数》续写】

自从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了王位后,南郭先生就急忙收拾东西,打算今睌逃跑。

齐宣王喜欢三百人一起吹竽,但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的吹竽。因为南郭先生是滥竽充数进来的,不会把竽的调吹好,所以才打算逃跑。

南郭先生逃出去以后,见自己手中的钱最多也只能撑一年多,南郭算完账后,正准备起身去寻找职业时,自己的屁股被扎了一下,刺猬卷成球向下滚,南郭先生却在后面追赶。一不小心,南郭先生就一头摔在地面上。

南郭起床时,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家中难过。从床上坐起来后发现了这里有许多乐器。南郭先生在心中想:“这会不会是大师?”南郭先生便开口问他:“你是不是人们口中说的第一音乐大师?”那人回答说:“是的,我就是……”没等那人说完,南郭先生说:“我现在没有一点本领,如果大师愿意教我吹竽,我就拜你为师。”大师便点头答应。

大师教了南郭几个月,见南郭有些沉不住气,大师就吹了一首优美而动听的歌曲,旁边的小鸟蹲在树上静静的听着。南郭见这景象,又想起了自己以前对于齐宣王说的。然而,南郭又开始和大师学吹竽。

这今后几次,南郭比以前学的更认真了。

一晃过了十年,南郭又回到了城中里。到了宫廷中,见了齐湣王,旁边的人对皇上说:“这人不可信,音调非常糟的。”齐湣王半信半疑。让南郭先生当场吹了一首,齐湣王入了迷,连旁边的花草树木都会入迷。

南郭演奏完后,齐湣王让南郭当了三百乐师的都头,每年重金奖赏。

【篇三:读《滥竽充数》有感】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大家应该都听过吧。它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个齐宣王,他喜欢听合奏吹竽,于是建了一个300人的吹竽队。南郭先生听了这等好事,他跑到齐宣王面前吹牛,齐宣王相信了他的话,把他送进了300人的吹竽队伍,天天白得薪水。后来,齐宣王撕了,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而齐湣王也喜欢听竽,但他喜欢一个一个的吹给他听。于是,南郭先生知道待不下去了,就逃跑了。

如果齐宣王和齐湣王把那300人吹竽队变成军队,我坚信他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强胜。如果照那300人吹竽队,还是天天得高薪水的样子,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还会使整个国家地渐渐地衰落下来。

以前,我在合唱团里唱歌的时候,总是装模作样,让人以为我在唱歌,所以我在合唱团里总是名落孙山。后来,我看过了《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后改掉了这个坏毛病,不能再投机取巧了。之后,我在合唱团的唱功就名列前茅了。

在《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中我懂得了:现在的时代竞争太强烈,如果想做真正的千里马,只有学真功夫。

【篇四:滥竽充数续写】

南郭先生逃走之后,躲在家里靠齐宣王奖赏的银子维持生活,眼看就要坐吃山空了,他决定出去走走。结果所到之处,发现人们都在议论他,他的事在学堂里也被教书先生拿来做反面教材。南郭先生心想:是啊,我的确是滥竽充数,没脸见人了,这样下去肯定会被饿死。不行,我一定要学会吹竽。

很快,南郭先生打听到了一位吹竽名家,然后跋山涉水去拜师。

南郭先生向吹竽名家说明了来意。吹竽名家很同情他的遭遇,说:“你跟了我之后,一定要认真练吹竽,练成后必须要向齐湣王请罪。”原来吹竽名家也曾经是齐宣王吹竽队的高手,有一次演奏因不小心吹错了一个音,被齐宣王赶了出来。从此,南郭先生一心学吹竽,别人练一次,他练十次,他起三更,睡半夜,勤学苦练,几年后,他的吹竽技艺已经十分高超,吹竽时还能引来许多鸟儿帮他伴奏呢!

一晃就过了十年,一日,南郭先生看到城门上贴有吹竽队要招人的告示,便揭下榜,高高兴兴地进宫去了。齐湣王看见他,问:“南郭这次来有何贵干?难道我父王留给你的银子不够,又来骗吃骗喝吗?”南郭先生答:“现在小人吹竽技艺真的高超,若大王不信,请让小人吹一次给你听,若吹得好,让小人进吹竽队,若吹不好,把小人赶出去也不迟。”齐湣王答应了,南郭先生便开始吹竽,这时窗外飞来了一群鸟帮他伴奏。齐湣王从小就喜欢鸟叫,十分高兴,把南郭先生封为吹竽将军。之后,南郭先生的事便传开了,人们都为他高兴。

南郭先生的“吹竽将军”一直做到告老还乡。在警戒后人的时候,他常拿自己来做例子,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是一块玉石,只有肯打磨,不弄虚作假,才能雕成玉器。”

【篇五:新编滥竽充数】

“本王要听吹竽,你快给本王去找一支三百人的乐队来吹竽。”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时光倒流,把我带到了古时候吗?原来是我们幸运星的同学在表演巜滥竽充数》呀!这不,齐宣王正在发大脾气呢!

老师让我们分角色时我没有加入,只是在旁边观看。

齐宣王上场了,他就是鄢铄童,他威风凛凛地走上台,大喊:“本王要听竽,大臣,你去给本王找人来。”大臣跑来了,他就是李冰敖,他向我们大声喊到:“大王要听吹竽,你们会的就来我这里报名,唱得好的,大王重重有赏。”

这时南郭先生上来了,他鼓看腮帮说:“我可是个吹竽高手,大王真是找对人了呀!”大臣二话不说就给他报了名,让他加入了吹竽队。

南郭先生把这件事告诉了李四,李四听了说:“你又不会吹竽,去报什么名啊?”南郭先生说:“没事,大王喜欢听大家一起吹,我只要装个样子我可以了。”李四听了,惊讶地问道:“如果大王知道了,你的脑袋可要搬家了呀。”“没事,大王不会知道的。”南郭说。李四说:“真拿你没办法,出事了可不要怪我。”

之后齐宣王每天都要听南郭先生和其他乐师吹竽,私底下赏了许多银子给他们。

后来,齐宣王去世,齐湣王继承了王位,有一天,齐湣王说:“父王之前总是要大家一起吹,吵死了,我要听你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听后,吓得鸡飞狗跳,偷偷地跑出了王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像南郭先生那样,偷偷混进行家里充数,其实自己什么也不会。

【篇六:《滥竽充数》读后感】

今天我阅读了一本名叫《韩非子故事》的书,里面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以前有个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喜欢听吹竽,而且是喜欢听三百人的合奏,每个人都会有重赏,于是他去了,每次演奏时他都装模作样的使劲吹。不久齐宣王死了,湣王即位,可是齐湣王爱听独奏,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之夭夭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自立,须得有真本事,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混得过一时,混不过一世。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记得我刚开始学唱歌时,是和七八个同学在一起学合唱,我有点害羞,不敢大声唱,老是小声哼哼着,自己感觉还很不错,又听不出哪里唱的不对,直到有一天,老师让我们一个一个的唱,我才傻眼了,发现自己有很多的问题。从那时起我就认真学习,奋发努力,认真唱好每一首歌,现在不管是独唱还是合唱,我都能得心应手。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要认真细心,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小朋友,你的身边有没有滥竽充数的故事呢?

【篇七:《孟子》读后感】

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张,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中也出现了大篇幅的君主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作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齐宣王均问事于他。而孟子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贯高高在上的思想,讲究“民为邦本”,这种民权驾于君权之上的说法比法国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认识到了人民才是政权的根基。其次,孟子认为君为人父母,不仅要有贤德、重义轻利,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所以喜爱音乐的齐宣王才能明了“与少乐乐,不若与众”的道理。又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在学习方法上,孟子也有诸多主张。他认为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们今天科学学习的眼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觉学习:“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才能彻底领悟才能将知识变为自己所有。另外,还要广泛地学习,达到融会贯通。而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与孔子一样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善于使用问答,从不代替学生作结论,而是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潜能,使其开动脑筋。孟子还提倡“专心有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其中很多部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另外,孟子对为人师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讽刺了那些“以其昏昏”却妄想“使人昭昭”的人。即教师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使学生明白,在提升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

接下来谈谈个人修养问题。我们都熟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与有信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社会环境固然重要,然而个人意愿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类似于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可见人的思想道德并不总是以外界环境为转移的。

孟子提出的“取伤廉”“与伤惠”“死伤勇”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取伤廉:取了有损于廉洁之称,大家都能够理解。而“与伤惠”是指给了有损于惠爱的称号,是叫人们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不滥施恩惠。至于“死伤勇”,是指死了有损于勇敢的称号,有时活下来比死去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也教导人们要珍爱生命,永远不要轻生。

现代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会遇到许多难以决断的时候,《孟子》一书给了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人们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抵抗的诱惑,孟子告诉我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诱惑时时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抉择,孟子又告诉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要的时候要“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人生在世,总有失意的时候,这个时候,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并不能解决问题。孟子告诉我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还注重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养气”要在平日里合乎道义,不可拔苗助长;他也教会我们知足常乐,“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他更是道出了坚持到底的难能可贵之处,“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在离成功一步之遥的地方放弃,以往的一切努力也在此时化为乌有;他还提出了个人对自身的要求,对国家、对社稷的贡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长于论辩,他能掌握对方的心,读者的心,使之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就走进了他用语言布下的圈套,这就是孟子语言吸引人的地方。而且作为面对君主的说客,孟子这么做也体现了他的智慧,比起直言不讳的谏臣,孟子的话更易被君主们接受。正是由于孟子的雄辩才能,才出现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局面。他善打比喻,几句话便能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他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王仁政不足,更可贵的是他向梁惠王提出的建议中还包含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些都在保持自然的一个平衡状态,孟子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他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告诉齐宣王,有些事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个人不愿去做,而大王不行王道也是因为不肯做而得不到民心的。再有,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以此类比人心,就更需细细衡量。

孟子思想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语言中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无法让人忽略的,在历史积淀下一直熠熠生辉,愈发珍贵。尽管当时孟子无法将他的理想实现——改变诸侯割据局面,一统中国,养名教民,可后人能从《孟子》中汲取更多精华,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将孟子学说沿用到当今社会建设及立身处世之道中。

【篇八:也谈相貌】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瘸腿驼背的德国移民卡尔·斯坦麦茨会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谁也没有想到一个骗吃骗喝的刘邦日后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白手起家的皇帝;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全身不能动弹,不能说话的史蒂芬·霍金在宇宙学理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当代的“爱因斯坦”。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所以,慧眼识英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以貌取人。

不以貌取人,因为一个人的相貌与能力并不关联。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的一个弟子,叫子羽。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起初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子羽有幸遇上了孔子,孔子没有一棍子将子羽打死,不然子羽恐怕被埋没了。

不以貌取人,因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秋战国时期,钟无盐是历史上著名的丑妇,生得高额深眼、长腰粗腿、肥颈秃发、皮肤漆黑。由于貌丑,到四十岁还没出嫁。但钟无盐天生聪慧,才智过人,是位很有才干的女政治家。后来,她偶遇齐宣王,从此改变了命运。齐宣王对她的才干佩服得五体投地,便立她为王后。在她的辅佐下,齐宣王从此罢宴乐,除佞臣,强兵马,使齐国强盛一时。钟无盐为何到四十岁时,才干才被发现,就是因为这世上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以貌取人,那不知还要埋没多少人才!

不以貌取人,还要有一颗明辨是非之心。人初生之时纯洁,到了成年,处事往往被利益所左右而带上了面具。秦二世时,丞相赵高想谋反,担心有些大臣不附和。他就在秦二世面前指鹿为马,以此来测试周围的大臣,然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结果,秦王朝不久就被推翻了。就是因为秦二世没有及时识破赵高,还一直以为他是一匹千里马。

所以,要识“千里马”便要有自己的主见。睁大眼睛,耐心寻觅,不以貌取人。伯乐终会识得千里马。这不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吗?

【篇九:南郭先生逃跑之后】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南郭处士想:自己虽然不会吹,但是我一个人混进三百人里,谁又能发现呢?就这样南郭处士轻轻松松地混进了吹竽的队伍里。齐宣王听了他们的演奏,非常开心,便发了很多粮食给他们。齐宣王死后,闵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听,南郭处士吓得逃跑了。

南郭先生逃跑之后,生活非常困苦,因为自己什么本领也没有,什么工作也找不到,只能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他想:“没有真本事,真的没办法生活,我要去找吹竽的高手,拜他为师,重新学习吹竽。”于是,他四处打听,终于打听到一位吹竽高手叫韩宿。他恭敬地走进了韩宿的家门,说:“我是南郭,想拜您为师。”“原来是这样的,我先考察你一个月。”韩宿说。南郭先生非常高兴地说:“请受徒儿一拜。”韩宿听了忙说:“我还没答应当你师父呢。”南郭先生说:“我一定会努力的。”韩宿想:“这个人如此好学,一定能教得好!”

从此,南郭先生非常努力,早起晚睡,韩宿看着连连点头。

一个月过后,韩宿满意地说:“这段时间,你表现不错,我便收下你这徒弟了。”南郭先生万分高兴。这一晃5年过去了,这时的南郭处士吹竽技术竟高于师父了。

有一天,韩宿对南郭先生说:“我教不了你了,你也该下山了。”南郭先生依依不舍,双膝跪地:“请受徒儿一拜。”说完含泪离去。韩宿想:这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南郭先生又回到了齐国,刚走进城里,就被人告到了闵王那里,官兵把他押到闵王面前,闵王要治他的罪,他赶紧辩解:“闵王,我真会吹竽,不信我吹给你听。”

吹完之后,闵王连连鼓掌,不仅没有治他的罪,反而给予重用。

南郭先生终于明白了:人要有真才实学,要讲诚信,要脚踏实地,做实事,才能成功。

【篇十:表里不如一】

榴莲虽然外形丑陋,但可以活血散寒;大蒜虽然外形丑陋,但可以亮泽秀发;木耳虽然外形丑陋,但可以抗瘤降脂。我认为,人亦是如此,也许外表平庸,但是内心不凡。

无盐女就印证了这一观点。无盐是个长相落陋不堪的孤女,臼头深目,长指大节,卯鼻结喉,肥项少发,皮肤如漆。她的外表使人望而却步。她不但流离失所,甚至无容身之处。但是,外表不能代表她的内涵。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盛行,使无盐鼓足勇气,前往临淄求见齐宣王。意料之中,齐宣王对这个丑陋的女人不屑一顾。但接下来无盐道出的治国之失与分析,令齐宣王一惊而悟。齐宣王依照她的建议治国,使齐国国势蒸蒸日上。无盐成了齐宣王的王后。无盐外表的缺陷和她内心的聪颖,不正是向我们证明了“表里不如一”的存在吗?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的样子,须发杂乱无章,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项枝条围成的外墙一样粗糙…”在斯蒂芬·茨威格笔下描述的这个长相平庸甚至丑陋的人,你能想到他就是世界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吗?是的,他长相丑陋,身材矮小,除了眼睛甚至没有一个可以称赞的部位,但就是在如此粗鄙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无比智慧的心,拥有着无比高贵的灵魂。他就用他那黑豹似的眼睛洞穿世事,用笔谱写内心的情感。列夫托尔斯泰,这才华横溢的人,他外表不也很令人失望吗?这不也是“表里不如一”吗?

此时此刻,我觉得马云的那句话也相当值得认同:“一个男人的外貌往往是和智慧成反比的。”外表不堪,自身却极有能力,这就是“表里不如一”的马云,他也拥有很大的成就,不是吗?

壁虎,像土一样的表皮,像蛇一样的头,它的外表看似很吓人。其实不然,它可是益虫,它一点都不可怕。所以,任何事物都一样,我们不应该看人的外表肯定人的内心,因为“表里不如一”。

热门推荐
1小猪踢易拉罐看图写话一年级
2清明节的优秀作文
3语文作文
4超市惊魂
5学会宽容
6书和我的成长
7观察蜗牛
8牵动心灵的声音
9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
10敲门
11爱马拉松的爸爸
12青春的脚步
13《生活》诗歌
14走近茶文化
15美丽的秋天让我陶醉
16写雪的作文
17高中军训日记
18致亲爱的教师的一封信
19请给美丽做道加法
20月愁
21我最难忘的人
22会走路的树续写
23我的好朋友
24让座
25谈科学
26质与量的对话
27让灵魂在阳光下起舞
28二十年后回故乡
29再见了,老师
30放风筝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