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用六年影响一生,让童年奠基未来】
童年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也是通往未来重要的道路。在我们学校就贴有“用六年影响一生,让童年奠基未来”这副对联,它告诉我们在童年的六年里我们需要为未来打好牢固的基础,这将会影响到我们的一生,为我们指点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成功的名人,他们都是从小就打好基础,长大后为国家效力。比如说张衡,张衡生活在贫困地区但从小热爱读书,在数学、地理、绘画和天文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天赋。长大后,他运用自己广博的知识经过长时间的研制制造出了预测地震的地动仪、指点方向的指南车和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等等。
先贤的刻苦读书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回顾我的学习存在着不少问题,写作业时总是不思考,不懂的也不去想等。今天开始我已经踏入了六年级,也是小学的最后一年。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勤奋读书、查漏补缺,把老师讲的重点内容记在脑子里。每天的作业都认真对待,勤思考,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放学回家后要温故而知新,复习今天学的知识并预习新内容。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多姿多彩的,有的是在玩中度过,有的是在学习中度过,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勤奋读书,为未来打下牢固的基础吧。
【篇二:盗版随想】
在去年“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小张学友”黄子龙虽用他神似的模仿和激情的表演博得了阵阵喝彩,却没能为自己博得一个实现音乐梦想的机会,只因“太像别人而没有自己了”。
有人说,黄子龙的失败是运气不好,在各种娱乐节目中靠模仿一举成名的不是很多吗?然而,是新星还是流星,观众心知肚明。盗版终究缺少底蕴,缺少持续发展的后劲。
由此,不能不想到中国的动漫,或惊险刺激,或柔美浪漫,或幽默诙谐,或意境深远。荧屏上的卡通形象总能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只是……我却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柯南的影子、口袋妖怪的痕迹、数码宝贝的灵魂……
说中国没有动画,其实不无道理。充斥着日风、法风、美风却唯独少了中国风的动画能说是中国的吗?一味的模仿别人而没有自己的特色,终有一天会被不再天真的人们厌倦,直至消亡。
动漫产业的盗版泛滥实则仅是冰山一角,“中国创造”始终沉在水底、不见天日。
曾几何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九章算术,赵州桥、都江堰等建筑,浑天仪,地动仪等设施,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文化无一不彰显着中国古人的创新思想,诠释着中国古代强盛的原因。何时起,我们开始学习、亦或模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我们模仿了别人的科技、制度、甚至文化。我们得到了发展,却渐渐成为了盗版,失去了创新意识。
好在总有一些大胆的人站出来打破盗版,才带领着我们走到了今天。
毛泽东打破盗版,翻新了马列主义,走出了中国革命的道路,走出了新中国的诞生。
邓小平打破盗版,一国两制的大胆设想,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但是,一个民族的崛起不是靠一个两个伟人来支撑的,全民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的深入民心,才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有机保证。
模仿曾一度迅速缩短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民族振兴的本质力量还在于创新。,遍地的山寨产品,死板的中国式教育,让我们不得不感慨着钱学森的感慨。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地的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创造已经开始频频亮相:中国火箭,中国高铁,中国宇航……“中国创造”正逐渐成为中国的标签,让我们走出盗版,走向伟大复兴,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篇三:把目光的焦点放在科学上】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对科学的态度,往往左右着一个时期,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地动仪等科学发明对全人类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由于对科学的关注以及不断进取的态度,才使得中国的历史科学文化长路中拥有了浓墨重彩、熠熠生辉的一笔。
科学是一个包罗万象却细致入微的词藻。它在生活中触手可及,几乎席卷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就像是一位旅行者,无论是苍茫的宇宙,还是金黄的麦田,都有他的足迹。
所以,关注科学,就是关注我们看似一成不变却瞬息万变的生活;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拥有无限科学创造空间却不得而知的未来;也就是关注即将如期而至的生活蓝图的构造,就是从下一秒开始,用志不分,循规蹈矩地实现蓝图。
那么,怎样能够名副其实地关注科学呢?我想,最起码要着手关注身边的一点一滴,乐于探究,多问为什么,培养自己的习惯,于不知不觉中,我们也许会积累更多科学知识,而且兴致也会越发浓厚。其二,关注科技大事,对科学本身的趋势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对科学本身的趋势以及水平的发展了解得至多至深,关注世界以及国家对于科学发展的态度等。其三,阅读世界上著名科学家的名人传记,体会他们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持之以恒的精神意志,感悟他们对科学持有的态度和不懈追求,使自己正确对待科学,以正确的视角关注科学。最后,亲历科学这个世界,多实践几次,对科学的发展贡献我们微薄却足以积少成多的力量。
当然,方法的运用因人而异,不尽相同。秉着关注科学的信念,这才是重中之重。
科学决定未来,为了祖国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让我们把目光的焦点放在科学上,从现在开始,关注科学。
【篇四:地震引发的感想】
11月26日早7时57分,在台湾海峡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厦门等地震感强烈,屋顶灯摇晃剧烈,超市货架抖动……
记得那天早上,我刚到教室,只听得“轰隆隆”的声音,像雷公公在敲锣打鼓。咦。不对呀,打雷怎么灯会晃动,玻璃窗会响?我心里正纳闷着。突然,有位同学说:“这不会是地震了吧。”,听到这话,我心里咯噔一下,紧张了。再看看其他同学们,个个惊慌失措,手扶着桌椅东张西望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周围一切平静下来,大家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地,害怕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回到家里,我和妈妈议论起这次地震。妈妈说,1976年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那次地震死了24万人,真是可怕!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那次地震发生在凌晨三点左右,大家都在睡梦中,来不及逃跑,加上那时建筑抗震性差,百姓防震意识弱,所以伤亡就很大。
那么,地震来了该怎么办呢?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地震来时不要惊慌,要有序的撤离到操场等空旷的安全地带。实在无法跑,就躲在卫生间及墙角等不容易倒塌的地方,发出信号等待救援。记住,千万不要坐电梯啊!
既然地震那么可怕,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事先预知并逃离现场呢?其实,人类一直没有放弃这样的努力,如汉代张衡的地动仪,以及现代的“地震云”,但都只能提前几秒预知地震。我想要是能发明一种“全能地震预测仪”,提早半个月预测到地震发生,同时发出指令提前组织大家撤离,那就会大大减少伤亡啦!另外,发明的这种仪器还会告诉我们,地震级别、采取何种防护、最近躲避场所等信息,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地震带来的伤害了。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听说我们学校近期就要安装一种“地震云”设备。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学习,掌握最新的技术,发明出最先进的仪器,为社会造福。
【篇五:北京我来了】
10月5日,我和妈妈早早起床,和老师同学一起向北京飞去!
我们先到了北京最有名的大学之一——北京大学。妈妈告诉我,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有好多名人都是北京大学毕业的。我们在它的门前合了影,我好喜欢它古色古香的校门,仿佛在告诉我,它古老的历史!
然后,我们又去了科技馆,这是我最喜欢的的地方。我们先去了一层,这里有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还有地动仪,妈妈告诉我,如果哪个方位上龙口内的龙珠掉下来就表示哪个地方要地震了。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不过我最喜欢的的还是天文馆。在那里我知道了月食、日食、还有彗星是怎样形成的,虽然我还听不太懂,但我还是觉得很有意思。在这里我还看到纺车和帆船……我觉得这里真是太奇妙了!
最后,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看完降旗仪式就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真希望时间能过的再慢些!
【篇六:细微的智慧】
微风细雨浸润的是破土而出的嫩芽,微微烛光照亮的是孤寂的心,细小撼动的是未来人生大厦的根基。细微的觉察是一种智慧,带我们领略生活的微观。
古代有“小处不可随便”的告诫,说的是要认真仔细,严谨精致地完成一件事。沈从文先生改小说,十遍、二十遍不厌其烦。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修改了三十八次,才拿去出版。如此细致,才造就了文坛巨匠。
现今又有“细节决定成败”的论断,说的是为人处事要着眼小处,抓住关键,往往与成败密不可分。当年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将领参观清国军舰时,发现舰上炮口的锈迹,回国后立即部署海战,结果有了《马关条约》。诸葛亮正为南蛮骚扰不断而犯愁,偶然发现蛮兵是穿着浸过桐油的藤甲打仗的,轻便坚固。于是,他想到了火烧藤甲兵,造就了七擒七纵孟获的三国佳话。这是细节之于成败的智慧。
中国科学也有很多由细节而来的。“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是农人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得出的结论。张衡在大量的地质研究和理论分析后,得知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从而研制出了地动仪。孙思邈在炼丹药时也因为细致地研究丹药爆炸的成分,才有了后来的火药。无论是分子原子,还是细胞组织,皆成为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源泉,这就是细微的智慧和力量。星系运转宇宙变化,生物宏观性的作息节律,都包含在那些细微粒子的研究当中。
文学艺术上的细微更是丰富多彩。虽说细微,反而对应了老子的“虚怀若谷,大智若愚”的哲学思想。细节被拍成了微电影,被演绎成微小说,无数的动人瞬间被那一双双艺术的眼睛捕捉,然后绽放在更多人的眼前。可以说,微小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描述一种种事物的大小特征了,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事方式。
简单的想法,勾勒出惊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