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分数论的作文

【篇一:我看高考】

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更比一代强。——题记

自隋唐开始,科举制度便开始盛行,以考试论人才,以分数论高低的观念深入人心。科举考试曾成为多少英雄青春岁月的见证者,又曾成就了多少名人志士。就直至1905年,科举因八股文束缚人的思想而走向灭绝,那种那种凭试题论英雄仍成为佳话。

1977年,邓小平爷爷开始恢复高考制度,这又燃起了多少孩子们学习,报国的热亲。

那么,高考,又真正是一种怎么的制度呢每个人心中褒贬不一。

在我看来——

高考是一门紧随时代的灵活的考题。

大事年年有,社会时时变。高考试题,不论是理科,亦或是文科,专家命题时都会注意紧跟时事,迈着新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们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关心国家与世界的一种情感。高考试题不会抓住一种题型或一类问题深究,他会时时变迁,让你卒不及防,以考察学生灵活应变的思维和技巧。高考很灵活,它不会一成不变,他会跑会跳,抓住他,就只依靠你奔跑的速度与技巧。

高考时一种全能性的人才的选拔。

三大科,语数英,三小科,政史地/理化生。他容不得你有一科短板或任瘸一腿。要想高考平步青云。就必须大步迈进。如果说,马虎,疏忽是你平常的懦次,那一刻,唯有认真,严谨,才有可能成为垫脚石。高考时“多一分可成人上人,缺一分可成人下人”的一次测评,他要求的是平时全身心的训练和当时绷紧的神经。他要求的是全能型的人才。而对那些胆小,怯场,畏惧的人则时一种筛除。

高考是一次少年与少年的针锋对峙,是17,8岁同龄人之间的一种面对面的大pk,高考是公平的,他给予了每个人对等的机会,与可以冲破云霄的时机;高考是人生最后一次不看脸的竞争,高考可能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唯一道路,却是最佳捷径;高考是对一个人能力与心理素质的测试!

我欲成就先锋,必先尝尽苦汁。须得苦尽,方得甘来。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又怎可认输?

加油吧,少年!

【篇二:读书与考试无关】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书读书,抒发情感,传递思想。早在科举考试之前,“书”就已经诞生了。书,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书,促进人类史的进展;书,净化世人的心灵……由此观之,读书融于生活,它与考试无关。

在应试教育的热潮下,“以分数论高低”的思想混淆了“读书”与“考试”的关系。许多人误以为,书读多了,分数可以提高。这也导致了人们抱着功利心去读书。为了取得高分,废寝忘食,记住的只有生硬的文字,却没有体会到书中的思想。可想而知,这种读书是无益且浪费时间的。

考试基于读书,会考试不代表会读书。复旦大学高材生投毒杀死室友,北大“学霸”有铁块砸死生母……他们两个,都是会考试的人,想必他们也曾读过许多书。但他们从书中获取的,只是“可以背下来的答题”的文字;只是解答题目的套路。读书,要把有形的文字升华为无形的思想,再将其运用于生活,规范自身,提升自身。“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胸藏文墨虚若骨,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潜移默化地感染一个人,让人的举止间或大气或有礼……可见,会考试不代表会读书。“学会读书”远重于“学会考试”。

读书改变命运,读书的原因与考试毫无关系。高尔基纪年贫困,他借神龛上长明灯的光亮坚持读书。他从书中获取知识,开拓眼界,从一个学徒变成了大文豪。毛主席曾说:“书不可一日不读”。他从中国小农变为中国领袖,其原因与读书密不可分。吕蒙听劝始学,“非复吴下阿蒙”;宋濂虚心学习,“终或有所闻”。或许,让以上几位成功人士参加考试,他们并不能取得好成绩。但在生活中,他们用各种书中的先进思想引领自己,规范行为,最终取得成功。读书,是为了净化心灵,明白道理,它与考试毫无关系。

读书融于生活。终身学习是必要的,不管是否要考试,我们都要读书。读书让人的情感变得细腻,理智更清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读书让人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读书培养人的性格,指导着我们做人。读书的目的不在于考试,读书与考试无关。

快乐地读,快乐地用。把“读书”与“考试”的关系分清,怀着赤子之心,潜心体会书中思想。摘掉功利的有色眼镜,或许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读书,趣味无穷。

综上所述,读书与考试无关,读书与命运、与生活息息相关。

【篇三:内心的呼唤】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不知是谁“发明创造”了这句话,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对于考试,对于“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尺”的无奈。

现代社会人人追求分数,家长和老师也不例外。

考试成绩下来了,一拿到成绩单我头脑就要爆了,400多分,和我心中的理想成绩简直差着十万八千里!头脑中一下子涌出多种画面:老师手拿考试卷正“滔滔不绝”地向我进行“爱的教育”,父母手挥成绩单在向我进行“狂轰乱炸”……我真想此刻能晕迷过去,让自己的大脑得到片刻的宁静。

课堂上,班主任正在讲台上大讲特说:“想要考上固高,最起码也要540分,你们看看自己的成绩,差距有多大。考上固高最好是进重点班,想想自己的差距……”听班主任的话,我无言,难道分数真的就如此重要?

父母打电话回来了。他们一听我的成绩,就像吃了“脑白金”音调一下子提高了许多:“什么?400多分,不是说可以考500多分吗?班里多少名?”我不知是否该如实告诉他们,只说了一句:“和上次差不多。”“不多是差多少?”“班里第二。”“第二,嗯还不错,但为什么没拿第一呢?”妈妈的语气变得轻柔了许多,我真的不能理解,名次难道就证明一切吗?

也许分数和名次应该是每个学生所奋斗的目标,但人一生中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应该追求快乐,追求自由,享受自己在奋斗的过程中的种种经历,而不是那用单调的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分数与名次。

真的希望哪一天,父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不以名次论好坏;真的希望哪一天,老师能改变他们的想法,不以分数论优劣。

【篇四:巴掌与吻】

分数的高低,真的是评判一个学生好与坏的标准吗?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都是以分数来评论孩子。今天,我看了一幅漫画《巴掌与吻》,感触颇深!

四毛和九毛考了试,成绩出来了。九毛回家后,妈妈问:“这次成绩如何?”九毛胸有成竹地说:“当然是满分了!”九毛妈立马跑过去,一把抱起儿子,“吧唧”一声,九毛脸上印满了爱的吻痕!“宝贝儿子,你最厉害了,妈妈马上给你做好吃的!”四毛呢,背着书包,迈着沉重的步伐回家了,到家之后他心惊胆战地把试卷递给妈妈,还来不及说一句话,他妈妈就赏了他一个大嘴巴子!

过了段时间……

九毛考了98分,四毛考了61分。出乎意料的是:九毛妈赏了自己儿子一顿“竹笋炒肉”,四毛妈则觉得儿子有进步了,笑开了花,立马表扬了他,还给了他各种奖励。

看了这幅漫画,我感触很深。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像漫画中的家长一样,都以分数论孩子,不去看孩子是否努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其实九毛的退步是在正常范围之内,他不可能每次都考一百分,只要努力了就可以了。但是九毛妈妈却一点都不理解,还不分青红皂白就是甩了孩子一巴掌,这样就能让孩子永远得100吗?不,不会!过度批评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失去学习的兴趣,结果会越来越差,最后恶性循环。而四毛妈妈呢,她看到孩子有进步就表扬,却不想四毛分数是进步了,但知识掌握量是否也有所进步呢?我认为盲目鼓励也不行,这样会使孩子飘飘然,四毛可能会考得更好,但当他得到了过多表扬,可能就不思进取,一直停滞不前了!所以我认为不能看分数批评和鼓励,家长也应该把握好一个度,过了这个度都不会好。只有适当批评和鼓励,才能使孩子越学越好,越学越有有劲!

父母既要看到孩子的优点也要看到孩子的不足,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学习。家长们,行动起来吧,别只看分数了!

【篇五:分数之重】

自古以来,以貌取人就好像是一个传统,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进入了新时代,人们摒弃了一些传统陋俗,以貌取人渐渐转变成了以分数论学生,用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好坏。

从上小学到现在,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十分关注我们的成绩,也就是那一张试卷上烙红印的数字。老师们总是认为,分数就是一切,分数就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成败。似乎学生的一切都离不开成绩,都离不开分数。学生每天的生活被分数左右,有的老师更是以分取人,以分对人。成绩好分数高老师对你的态度会很好,甚至你犯了错误在老师看来都是无关紧要的,而自然那些差生就不能享受到这待遇,总是会被忽略。

小学时,本来学的内容就少,再加上题目很简单,所以在小学时分数不会很低,分数相差不会太大,但是从分数高低来说,老师心里又有一些被归为好学生,就像俗称的“尖子生”。初中时,两级分化越来越大,分数悬殊甚至过百,而此时老师对分高的学生和分低的学生的态度就表现得特别明显。高分学生在校园里饱受尊重,低分的倍受歧视。成绩好的都忙于学习。于是有杂活时老师会到班里叫几个差生去干,但是在学校只能比分数。初中时很多同学体育好、篮球打得也不错,但他们只能在运动会上被人记起,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和老师虽然记得也都烂在肚里了,老师经常说可以去玩,可以有兴趣爱好,但是一切的享乐、兴趣爱好都是建立在好成绩、高分数的基础上。在学校这样一个地方,是只认成绩,只管分数的,其他一切再优秀也没用,成绩不好就等于零。其他一切的总和都不及那几张卷子重要,这样就形成了一切加一等于零。

到了高中,以分数论学生现象更严重,中考那几张卷子上的数字决定了我们将度过一个怎样的高中。

如果说,生命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那么分数则是仅次于生命的第二珍贵之物。高考之后,有人欢喜有人悲,有人高考失利了竟会选择跳楼,人们在悲痛丧失生命,感慨生命脆弱,劝诫珍爱生命时请去想一想为什么区区几张试卷,几个简单的数字竟能让人为此不惜殒命。原因就在于家长太看重分数,老师太看重分数,社会太看重分数。分数是家长脸上开心的颜容,是家长炫耀的资本。分数也是老师的名誉,也是老师在学校的地位以及能力肯定。而分数对于学生就是自己的一切,高考分数直接决定自己的人生,这是人们代代相传,似乎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同时也是老师口口相颂,教书育人的目的与根本。

在这个分数决定人生,成绩决定未来的时代,我们无法摆脱被分数束缚的命运。既然不能逃离分数的牢笼,摆脱成绩的枷锁,那就要自己手握钥匙。

热门推荐
1年味包饺子
2成长路上,我撞过南墙
3堆沙堡
4有一种爱叫牵挂
5关于代沟的作文
6文明的韧性
7海边那一道风景线
8青春无悔
9雏鹰争章
10共享时代的好?坏?
11给妈妈的一封信
12感谢那次遇见
13心中的家园
14哈利波特读后感
15新年
16我最喜欢小狗
17田园美景
18二十年后回故乡
19植树节的作文
20共享时代——无处不在的共享
21人生银行
22欢乐的“六一”儿童节
23我有一位好老师
24有趣的实验
25法在我心中
26找眼镜
27跆拳道比赛
28坚持就是胜利
29与朋友一起走过的日子
30一位热爱舞蹈的女孩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