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读后感】
说勤俭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社会担当;勤俭是经历磨难后的成才法宝;勤俭是为共圆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勤俭,在我们的美好生活中必不可少,然而,却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
这个假期,我读了《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这本书。它分成“劳动最光荣”、“节俭从我做起”、“勤俭是传统美德”和“为了中国梦”四大篇内容,讲了许许多多的名人、富翁、甚至是普通人的节俭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些故事中,最让我敬佩的是“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他虽然没有获封首善的桂冠,也不是捐款数额最多的慈善家,但若谈到对教育事业纯粹于无私的捐助,以及自身修为和品德的高尚,如果他称自己是第二,恐怕无人敢称自己是第一。他为了教育事业,甚至把自己居住了38年的房子卖掉。至今,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1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19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700余间。全国34个省市区,都有田家炳学院或田家炳中学。虽然他在教育事业不惜重金,但自己却省吃俭用,住着连家具都不全的小房子。他这种高尚的品德怎么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相比书中的人物,我感到很惭愧。一次,我做作业时打开了电风扇,可做完后,我却直接从电风扇旁边绕了过去,忘记关掉电源。电风扇就这样对着空气吹了几小时……当时我还不以为然地觉得只是浪费了一些电,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想,我当时浪费了多少资源啊!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资源的不断丰富、消费理念的不断改变,勤俭一度成了寒酸贫穷的代名词。实际上,勤俭对个人,是一种美德;对社会,是一种文明。把这种美德和文明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勤俭应当成为每个人义不容辞的社会担当,更应该成为我们小学生隐形的翅膀。
【篇二:我家的“传家宝”】
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境虽谈不上特别富裕,但也家风淳朴,家人团结和睦,日子算得上是小康了。想一想,孝,俭,勤这三个字,当是我家的治家“法宝”。
谈起孝,在我眼里,最孝顺的应该是我的父母了。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离家又远,不能在家侍候爷爷奶奶。但距离阻隔不断他的一片孝心,每天他都会给爷爷奶奶打电话问好,问问他们在干什么,提醒他们要多锻炼身体,按时吃药,天冷时要记得添衣,不要着凉。然后汇报自己的生活情况,让二老放心。尽管爷爷奶奶一再告诫爸爸没事就不要打电话问候他们,不要浪费电话费,可是每天爷爷奶奶仍是完成作业似的等着爸爸的电话,若电话来迟了,老俩总是坐立不安地唠叨:孩子没事吧,孩子肯定是加班了。直到接到电话,笑容才再次浮现在脸上,饭也吃得有滋味了,觉也睡得安稳了。我的母亲在家照看我们,我们上学走了,她就在附近打工。一有空就到爷爷奶奶家,里里外外打扫,锅上锅下忙碌,砸煤,烧炕,就像亲生女儿一样毫不见外。我们家是这样,父亲的几个兄弟也是这样。受长辈的影响,到了周末,我们这些孙子辈的,约了似的会一同去看望这些“空巢老人们”。我们的到来,给爷爷奶奶带来了欢乐,老俩拉拉这个的手,摸摸那个的脸,嘘寒问暖,一脸灿烂的笑容。有什么好吃的,老俩毫不吝啬,统统拿出来逼着我们吃下,他们才放心。爷爷奶奶家的欢笑声,从围墙传出很远,惹得邻居家直是羡慕。
小时候,遗传似的,爸爸妈妈常常对我们说“浪费可耻”,因为这话我不止一次听爷爷奶奶说过,这句话种子一般,一直深埋在我心灵深处,生根,发芽,深深地影响着我的言行举止:用铅笔要用到手握不住为止,书包也是背到实在背不下去再买新的,穿的衣服同样是小的“接力”大的的衣服。并不是我家拮据到买不起的地步,而是能节俭的地方,绝不花多余的钱。那年汶川地震,爷爷大方地捐了500元,说灾区人民可怜,这点钱也许还能发挥点作用;村里马大爷重病手术缺钱,爸爸送去了1000元。受家庭的熏陶,平时我从不乱花零花钱,我养成了不攀比、不浪费的好习惯,这得益于我们严格的家风家教。
“一勤天下无难事”。勤奋在我看来不仅仅体现在我的学习上,更多是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在我家,爸爸妈妈很少看电视,在家的日子,更多的时间用在干家务活上,家里干净整洁,田里由于父母的勤劳能干,庄稼长势旺盛,粮食收成在村里是最好的。闲暇时间,他们最多的爱好是学习。妈妈看我的教材,我学到哪里,她看到哪里,学习中我弄不懂的问题,去问妈妈,不少问题她竟能解答。爸爸喜欢捣鼓他的手机,或者国家大事,或者好的文章,他竟然保存在文档里,在我完成作业后,分享给我阅读。他们经常说“只有勤奋才能使人上进。”受到影响的我也喜欢学习,虽然有些课程还是掌握的不是太好,但是我相信,只要勤奋学习,我的学习成绩才会蒸蒸日上!
孝心带来家庭和谐,节俭培养良好品德,勤奋让家庭走向富裕,让孩子日日进步,这三样是我家的治家法宝。
【篇三:我的传家宝】
太婆临终前,交给了外婆一个精致的梨花小匣子。她说,那是她阿弟的,那个远在台湾的阿弟的。她让外婆收好,收好……
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太外婆那时还是个十八岁的姑娘。她坐在椅子上,一手穿针,一手引线。她看了看身侧熟睡的阿弟,不由轻叹。是无奈,亦是浓浓的不舍。
昏黄的煤油灯摇曳,一缎米白色的布料上映着跳动的影子。手指摩挲着布料,心中又是一阵不舍。因为家境的贫困,已无法养活一家子了。而那样小的阿弟,就要被送人了……也许……也许这一辈子都见不到他了。
那丝丝白线,是剪不断的亲情。
二
天,蒙蒙的。那户人家一大早就来了。太婆给阿弟披上她连夜缝制的小衣服,红着眼眶,揉揉阿弟。
阿弟年幼,不知事,只晓一手拿着麦芽糖,一手拿着面饼,欢天喜地地跟着那户人家走了。
他还小,还不知离别为何物,只道是从此可以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
太婆倚在门边,看着那小小的人儿渐行渐远,米白色的身影一点点模糊。泪水顺着她的脸庞滑落。可是——
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谁也顾不上谁。
三
太婆老了,已是一群孩子的外婆了。
雾气在窗上弥漫开来,恍惚间,映出那张童稚的脸……
她摇头,那是多久前的往事了。
“外婆,外婆!”年幼的母亲在门外兴冲冲地舞着手中的信嚷着,“有人给您写信啦!”
“信?谁呀?”这是太婆婆人生七十五年中收到的第一封信。
“唔……好像是……太舅公?是这么叫吗?外婆你听哦,姊亲启:弟今于台湾……”
是了。一行清泪顺着脸颊滑下。阿弟哟,我终于盼到喽……
四
这封迟到的信,是舅太公养母临终前给了他泛黄的小衣服,告诉了他身世,告诉了他家庭地址,告诉了他还有亲人在海峡的这头。身世和亲人牵起了舅太公断断续续的儿时的记忆,模糊的姊姊的脸。就这样,舅太公辗转托曾回乡的人找寻,寻寻觅觅,有了太婆的地址,试着写了这封信,信中,夹着一张照片。
两鬓斑白的老人含笑而立,儿孙也早已满堂。
眯起昏花的老眼,太婆一眼就能认出那是她的阿弟,摸着照片,擎着泪絮絮叨叨着:“呐,这就是我的阿弟,可怜的阿弟,他还活着,真好呐。我还记得,他淘气爱在门前的小溪边玩耍。要是我走前能再见上他一面,该多好啊……
太婆的记忆中,舅太公永远是那个年幼的孩子。
五
太婆总爱絮絮叨叨着她的阿弟,于是,给远在台湾的舅太公写信,便成了年幼母亲的一项“课外作业”。
太婆的絮絮叨叨,带着她几十年的牵挂,几十年的思念,伴着记忆里舅太公的模样,一起飞向台湾。她反反复复地说着自己对舅太公的思念,却对自己几十年来贫苦的生活只字不提。
她不想让舅太公担心,一心只想阿弟这几十年是如何过来的,在陌生的地方是否吃饱、穿暧,是否那家人如她般疼爱他。
六
一年年,一日日。
太婆坐在窗边,看向远方,穿过高山与海洋,仿佛看到了在台湾岛的舅太公。她记着舅太公信中说他到退休时间就能回来,回来看她。数着,盼着,退休时间到了,等来的却是舅太公无法还乡的消息。
舅太公从台湾寄来了一个油包裹。打开包裹,竟是用大方巾与小碎花布包得整整齐齐的泛黄的小衣服。舅太公说,他是思归而不得归啊!寄回此衣,就如他归家一般。他亦盼着,能回到阿姊身边,唤一声:“阿姊呵,阿弟想你!”
终
太婆把包裹慎重地放进她出嫁时带的最贵重的梨花小匣子,将它传给了外婆,让外婆帮她继续等着舅太公。
外婆因长期住在乡下,便将这份太婆的念想传给了母亲。她说,希望在城市工作的母亲,有朝一日,能有机会去台湾,找到舅太公,让亲人相聚。
指尖滑过梨花木匣子的盖子,仿佛就明白了什么。
这梨花木匣子,不仅仅是我的传家宝,更是太婆那个时代的烙印,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的信物,是海峡两岸的深情呼唤……
【篇四:我家的传家宝】
阿姨,因为六年级功课很忙,我好久没去你家玩了,想你了。我知道你非常关心我的成长,现在,我向你汇报一下刚发生的一些事哦。
晚上,我爷爷要来我家吃饭,我妈准备了鱼虾肉等很多好菜招待。饭后,妈妈说:“闹闹,把你的作业拿来给我看看。”我说:“知道了,妈妈。”说完,就冲进书房。咦,我的作业本呢?我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
这时,爷爷走进我的书房,看到我翻箱倒柜的样子,皱着眉头说:“闹闹,你的书房也太乱了吧!这样是不对的!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活要有条理。自己的物品要字典式存放!重要的事我再说一遍:要字典式存放。你记住了吗?”
听了爷爷的话,我惭愧地点了点头。我想起爷爷家的房子虽然有点旧,可是里面的东西都是井井有条,非常干净。厨房没有污渍,卫生间没有水渍,书籍、报纸一尘不染地摆放在书柜上。鞋柜上的鞋子是谁的就谁穿,不能搞错。
爷爷说他也把好习惯传给了爸爸。每次出差前,爸爸把自己的行李早早整理好了。里面的东西摆放有序,一件不漏。爸爸也经常教育我说:“丢三落四会碍事的。比如,你要上飞机,但不知道行李在哪里,飞机可是不等人的。你来到学校,课本丢在家里了,那怎么行?要吃饭了,饭碗找不到,怎么吃?”
阿姨,想起来真惭愧!我确实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记得有一个晚上,我在家里写作业,突然想起我的外套还在学校呢,我犹豫着要不要告诉妈妈,哎,还是如实相告吧。妈妈听了生气地说:“你怎么不把人丢在教室里呢?整天不是丢这个,就是丢那个。多麻烦啊!这就是粗心,生活没条理。你不是说长大要做医生,科学家吗?这个习惯不改怎么行呢?”
妈妈的话如一记重锤敲醒了我!从此以后,我严格要求自己,时时提醒自己好好整理东西,进步很大哦,但有时还是难免出错。
习惯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好习惯很重要,好家风是传家宝。
阿姨,你说是吗?你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
【篇五:我家的传家宝】
俗话说得好:“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当然,诚信还是我家的传家宝。
论天底下谁最守信用,我爷爷做第二,没人能够做第一。为了等老朋友一起打球独自在寒风中等了半个小时;为了给好友送信,骑着自行车走了十多里路,晚上八九点才到家……每到这个时候,奶奶会心疼地责备爷爷不懂得照顾自己,爷爷总会笑呵呵的,捋着白花花的胡子说:“只有我做到诚实守信,晚辈们才会讲诚信嘛!”
受到爷爷的影响,我的爸爸也是诚信出了名的。有一次,爸爸去银行里取钱。周末里银行挤满了人,颇像我家楼下的早市,熙熙攘攘。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好不容易轮到了爸爸,接过工作人员手中的钱,爸爸退到了一边,仔细地数起钱来。数着数着,爸爸皱起了眉头,形成一个“川”字,神情严肃。我想:莫非是钱少了?恰恰相反,是钱多了!爸爸二话不说,拿着那沓钱找到了工作人员:“小弟,我本想取五千块钱,您却给了我五千五。”那名工作人员先是一愣,接着向爸爸投去赞许的目光。为了确保准确无误,工作人员又将钱数了数,果然如爸爸所说的那样。
言教不如身教。爷爷与爸爸正是用行动教会了我做人要讲诚信。就在上周,百般无聊的我趁爸妈不在家,打开了尘封已久的电脑,看了会儿电影。看完电影之后便回到书桌前做作业。妈妈回来之后,我的心扑通直跳,额头冒着冷汗。我的目光紧随妈妈,只见她经过电脑时,摸了摸电脑后壳,皱了皱眉,随后走进我的房间:“孩子,你今天有没有用电脑?”“呃——”我刚想矢口否认,但转念一想:我身为一名男子汉,怎么能撒谎呢?于是我跟妈妈讲了实话,等待一阵风雨雷霆。妈妈听了,一点也不生气:“既然你跟妈妈讲实话,我就不批评你啦!不过你要记住,没经过妈妈的同意不要玩电脑,知道吗?”我连忙点头。
诚是顶梁柱,信是传家宝。我们的父辈、祖辈们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步一步,教导我们如何守护这无形胜有形的瑰宝,让我们携手让诚信精神代代相传!
【篇六:我家的传家宝】
“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要人敬我先学谦恭”,这是刻在我家一个旧衣橱门板上的文字。听爷爷说,这衣橱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也是我们家优良传统的见证。
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传统美德。在我们家里最节约的就要属爷爷了。爷爷总是告诉我们:洗过米的水还可以用来浇花;破了的衣服缝缝补补还可以再穿;不要浪费粮食……爷爷不只是嘴巴上说说而已,他总会通过实际行动来告诉并提醒我们。有一次,邻居送来几个饼,我咬了一口,“唉,太难吃了!”就在我刚想扔进垃圾筒时,恰好被爷爷看到了,他立刻大声制止了我:“别扔,你不喜欢,也不用扔掉呀。”我错愕地看着爷爷,“你们没有经历过没有食物吃的年代,这在以前可是好东西哦!现在条件好了,还是不能浪费的。”爷爷边说边把饼放进了嘴巴里,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我的脸一下子红了。
诚信待人
妈妈常说,诚信为做人根本,无论是家人还是旁人,承诺过的话,要做到。记得有一次,妈妈答应帮别人拿点东西,但我和妈妈还要去看电影,时间正好有冲突,怎么办呢?我不想因为妈妈帮别人拿点东西而影响看电影,于是极力主张先看电影。可妈妈却还是坚持先给别人送东西,结果等送完东西赶到影院时,电影已经开始了。事后,妈妈对我说:“电影不看没关系,但答应人家的事一定要做到。我们要换位思考,既然已经跟别人约好了时间,就不可以随便失约。”看着妈妈那一本正经的表情,想着妈妈的话,从此以后,在我的心里深深地埋下了诚信的种子。
互帮互助
爸爸常说:“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互帮互助是我们家的第三大优良传统。无论哪一个人遇到困难,其他人都会鼎力相助。去年暑假,妈妈的手受伤了,没办法烧菜。爸爸看到后,赶紧过来帮助妈妈烧菜。最终在爸爸的帮助下,烧出的饭菜美味可口,好吃极了。我们不仅在家里会互帮互助,我们还乐于帮助身边的人,虽然都是些小事,但我们却乐此不疲。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快乐,相信我们全家会一直坚持给予,因为给予比得到更快乐!
各种各样的好习惯构成了我们家的优良传统。今后,我也要多向长辈们学习,将这个“传家宝”继续传承下去。
【篇七:我们家的传家宝】
“犯罪了,犯罪了!”
当中午放学迈进家门,我只见外婆嘴里不停的念叨着“犯罪了,犯罪了!”两只手反复地数着钱包里的钱,一副不安的神情显露着满是皱纹的脸上。
“外婆犯了啥罪呀?”我心里一惊,就忐忑不安地询问了一番。
原来,外婆清晨时分去菜市场买菜,等到做好午饭后,才记起来“检查”钱包,数了几遍零钱,发现多出一元硬币,想起是菜农找钱时多给了她一元钱,立马起身就要往外面走。
正是夏日的中午,外面天气热得街上少有行人,我赶紧制止了外婆:“就小小一块钱,他也不知道,不用费这个功夫了。”“不行,不行,多找我一块钱,我不能贪别人的便宜,心里不好受。”外婆说完,便急匆匆地冲进了电梯口。我阻止不了她,就马上拿了把遮阳伞,陪着外婆一起去找菜农。幸好菜农还在早上的摊位上,外婆一下子就找到他,还上了那么一元钱,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见我一脸不解的神情,外婆说道:“不能贪别人的便宜,这可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几百年前,我们家族的祖先离开中原,一路艰辛来到了偏僻的沿海,就是靠这传家宝,才扎下根,生枝开花的。”说完,她便轻轻地敲了一下我脑袋,我似乎明白了外婆不仅仅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也从不多拿别人的一丝一毫,一针一线。
妈妈也是外婆的“翻版”,嘴里经常念叨着:“犯罪了,犯罪了!”有一次,她在家做好了晚饭等我回来吃,可我却在外吃饱了才回家,因为一个同学参加征文比赛获了优秀奖,得了一百元奖金,几个要好的同学吵着他请客,就去吃了一餐麻辣烫。妈妈知道原因后,脸色十分难看,一扫平日里的和蔼:“犯罪了,犯罪了!人家好不容易得奖,你们怎么贪别人的便宜呀!我给你20元,你明天拿去还给请客的同学,下不为例,可别掉了我们家的传家宝!”
外婆和妈妈言传身教,不贪别人便宜的思想慢慢融入我的心中。有一天中午,外婆走亲戚,妈妈在单位加班,我就去楼下快餐店吃饭,潇洒的递了50块钱给老板娘,“15元盒饭一份。”老板娘熟练的接过钱,递给了我35块的找零,这时她的手机响了起来,忙着接电话,我就找个座位坐下。过了一会儿,只见她低下头在抽屉里找钱,拿到我面前:“小兄弟,刚才忙着接电话,忘了给你找零钱,对不起!”我一看那35元钱,连忙说:“你忘了呀,刚才已经给我找了零钱。”老板娘一怔:“小兄弟,你不贪小便宜,家教真好!”我听了老板娘的表扬,外婆和妈妈经常念叨的“犯罪了,犯罪了!”又在耳畔想起来,心里感到很宽慰,我们家的传家宝没有在我的身上掉弃了。
“传家宝”并不是一种摆设,而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小家”系“大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传家宝”好,会如化雨春风,护着家,护着国,家家文明,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和谐、昌盛!
【篇八:如果妈妈的唠叨没有了】
只听“铛”的一声巨响,我们家的传家宝——妈妈带了十几年的玉手镯摔成了四段,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作业拖拉妈妈唠叨发脾气造成的。我从小是在妈妈的唠叨声中长大的。每天早晨闹钟响起,妈妈的唠叨就开始了,没完没了地一直唠叨到我晚上睡觉。听着妈妈无休止的唠叨,我耳朵都快长出趼子了。如果将我妈十年以来的唠叨写成作品,保证销量第一。看着妈妈破碎的手镯,我产生了一种想法——如果妈妈的唠叨没有了……
今天,到了起床的时间,但是屋里即显得格外异常的宁静,我朦胧地睁开眼睛,“啊,快十点了,上学彻底迟到了!”我草率地整理好,准备出门,才发现昨晚的作业还没写完,哎呀,先别管这些了,上学要紧。于是,我飞快地向学校奔去。来到教室,已经第三节课下了,同学见我这么晚才来,非常好奇:“郑宇恬,你今天怎么现在才来?平时你都是很早的呀!”“对不起,我迟到了。”老师严厉地批评了我。
放学后,我象往常一样回到家中,却听不见妈妈的唠叨,屋里寂静得真让我感到可怕,我小心翼翼地放下沉重的书包,准备写作业,这时耳边又回响起妈妈的唠叨:做作业时要专心致志,写字姿势一定要端正……”在做作业过程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难题,绞尽脑汁去思考,却一片空白,那时我就想,如果妈妈在,她就会细心地给我理清思路,讲解题意,虽然无比唠叨,但让我懂得了其中深刻的道理和解难题的技巧。
我完成了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吃晚餐的时间到了。以前,妈妈总是唠叨:“吃饭了,快点去洗手,妈妈给你煮了你爱吃的……”“不能挑食,荤的素的都要吃。来,吃几只虾,再吃点青菜……”不过现在妈妈的唠叨不见了,我就像机械人一样照她说的做好,和奶奶冷清地吃着饭。当时我就想:要是妈妈在,我们家就会多些话语,多一些热闹了。
“宝贝,该起床了,你看看钟已经7点了!”突然一阵熟悉又亲切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原来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梦。我觉得妈妈的唠叨才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无法相比的,真希望她的唠叨能永远陪伴在我身边。哦,唠叨中的爱!
【篇九:外婆的传家宝】
外婆家有一个年代久远的传家宝--竹提篮,据说这是太婆当年出嫁时的嫁妆。光阴荏苒,从太婆到外婆,从老淳安到开化,从旧社会到新中国,到今天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不觉间这件“传家宝”已经陪伴我们家88年了。
那天,外婆小心翼翼地从大樟木箱子里捧出了这个“传家宝”。这个竹篾青编制的提篮,别看它已经是88岁高龄了,可是“颜值”绝对不输给现在那些“小鲜肉”的物件。它浑身散发着铮亮的光泽,一股沉甸甸的厚重感油然而生;扁圆的身子像一个大大的月饼,身子两侧的提柄如彩虹悬空,手感甚是圆润。细看之下,提篮处处匠心独具,篮盖上编有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和文字,中间一个“双喜”字,格外引人注目;即使在细长的提柄上,也有纹理点缀其间。
我疑惑地问外婆:“它真的有您说的那么长的历史吗,能和我们说说吗?”外婆摸摸我的脑袋,一边微笑一边回忆:“外婆小时候的老家,现在千岛湖湖底咯!那时候,为了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我们全家从老淳安移民到开化。来开化的一路上,你太婆死死地抱着这个提篮,因为它里面装着一家人几天的干粮,说是干粮,其实无外乎番薯干、米糠饼之类的充饥物。”后来,改革开放了,家里条件好了,每逢过年过节,太婆总会亲自做一些美味的老淳安特色米粿,米粿里有肉、豆腐、笋干等,然后用提篮装着,送给外婆和她的兄弟姐妹们,一大家子其乐融融。说起这个,妈妈还不自觉地流下了口水。
10多年前,94岁的太婆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传家宝”就传到外婆手里,外婆一直珍藏在大樟木箱子里,只有在喜庆日子,外婆才会请出它来。而提篮也似乎失去了它往日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今天,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外婆叫上我们一家子,再一次翼翼小心地捧出提篮,开心地对我们说:“今天是个喜庆的大好日子,我们做米粿吃!”
【篇十:老物件】
我家有一样老物件,那就是一台西湖牌缝纫机。那是我外婆结婚时买的,在我们家已经几十年了,非常古老。
缝纫机不使用的时候就像是一张小桌子,下面还有一个脚踏板。每当使用的时候就把机器从缝纫机的“大肚子”里面拿出来。装好针线踩一踩脚踏板,缝纫机便“咔嚓咔嚓”地动了起来,开始工作。
缝纫机的作用可大了,外婆说在妈妈小的时候她经常用这台缝纫机给妈妈做衣服,还可以用来做窗帘、沙发套还有被套。外婆还用缝纫机给我做过抱被和枕头套。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用到缝纫机的次数也变得越来越少。以前,衣服破了就用缝纫机补一补接着穿,只有过年了的时候才会有新衣服。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经常可以买新衣服,缝纫机就不经常工作了。
老物件的质量可真好,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缝纫机仍能工作。它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有着许许多多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