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看客】
台上灯火辉煌,精彩纷呈,而你独坐在观众席的一角,任那奢华过眼,对美丽的剧情会心而笑,你是一个看客。
独立于尘世的噪杂,独坐路边,心态平和,看那花开花落,看戏中人悲欢离合。对剧中的事感同身受,但一切与你无关。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某一特定的环境,做一个看客,戏看那周围的人,周围的事。他们所在乎的事,所看重的情,与你无关,你心中有自己珍视的东西,对这个环境,你只是一个过客。路过这段小路,你慢下脚步,去欣赏路旁的露水滑过草叶,去赏玩蜘蛛织网捕虫,去观赏成对的蝴蝶翩翩起舞。你向路旁农田上的农民会心微笑,你与路边的风景融为一体,但你只是个看客,路边的景深深触动你的心弦,但你却毫不在乎,路边小虫的死生与你无关痛痒,你是超然的。做一个看客,你会不在乎得失。你会用心去欣赏花开的瞬间,因为你不是蜜蜂,不用着急等着花开赶忙采蜜;你会用心体会蜘蛛网上小蝇的挣扎,感受生命的顽强,因为你不是那只小蝇,担心自己的命运。做一个超然的看客,你会看得更深,更远。
看那舞台上的奢华,灯光灿烂,你是否安于独坐冰冷黑暗的观众席?戏中的世界多么灿烂,你是否会情不自禁地走进去,被戏中人同化,而抛弃你单调的自我?世间纷纭多彩,每件事物都绽放光彩,你是安心做一个凄凉的看客,还是走进去,贪婪地抓住世间瞬时的华美,企图揣入怀中永久珍藏?尘世美,做一个孤独的看客并不容易。
面对浮华的花花世界,你是否固执地坚守你内心的单调,只做一个看客,不被戏中外在的奢华所打扰?
路过美丽的乡间小路,你只能是个过客,不过最好慢下脚步,做一个看客,但若被这美丽的田园风光所吸引,拿起锄头,做一个农民,那就是很荒唐的。想起家里还有那么多作业没写,心中虽喜爱这美丽的田园风光,但你不会不舍,不会留恋,在你应当离去的时候。
在某些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我们会选择做一个看客,但我却想整个人生都做个看客,这须更大的力。
【篇二:从看客到入门】
夏日,炎热,体育课。
体育课后,我和同伴兴冲冲地回到教室,一踏进教室就被教室中肃穆的气氛给震撼了。正想着平时号称“八班菜市场”的班级怎么今日如此安静?退到门外,班牌“七年级八班”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没走错班啊,为何今日气氛如此怪异。我朝自己的座位走去,心中还没有平复几分钟前体育课的狂野,眼前赫然出现了一张惨白惨白的卷子,定睛一看,“数学”两个大字在我眼前定住了,我的心跳得更加厉害了。想到迎接我的也许是一个惨不忍睹的分数时,我感到无比的慌张。明明是骄阳似火的夏日,在闷热的教室中,我却感到头皮发麻,一股寒气从头到脚的钻了进来,我指尖冰凉,缓缓地走向那张卷子,用拇指与食指轻轻地拈起,“唰”,鲜红的分数刺痛了双眼,我连忙把它放下,倒拍在桌上,似乎是想掩饰自己的狼狈。
“嘿,那个谁?程老叫你去办公室。”某同学大喊。
“我吗?”我疑惑地指向自己。环视了自己的四周,也没有别人了,我不禁为自己的疑问感到滑稽可笑。
去办公室的每一步都很艰难,一步一顿。这种成绩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从这学期开始就是这样。我很偏科,语文在年级前几名时,数学总是拖后腿。对此,我感到无比的苦恼。终于踏进了办公室,老师察觉到了,朝我招招手,想让我过去。我扭捏了半天,终于才走到老师身边,等待着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可她却和颜悦色的对我说,我偏科的问题,以及对数学从来都没有信心,不进入数学的大门就说数学难,这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行为,这是不可取的……
好像还真是这样,虽然我数学不好,但我并没有花多大功夫在上面,依旧以随意的态度对待数学。
从看客到入门再到学习精湛,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距离,远的是永不努力。
【篇三:篮球场上】
对于篮球,我只懂皮毛,更别谈篮球基本的技巧了。因而,我总是让自己成为篮球场上的看客。
“凌斌,走啊!一起去打球!”家宬向我招了招手。我摇了摇头:“不去,好久没打了,不会……”我话没说完就被家宬生拉硬拽到球场去了。
我双手插在口袋里,看着家宬轻松地运球利落地投篮,心里挺羡慕的,又很不是滋味。按道理说,我算高个男生吧,具备了打篮球的身板,可是,现在却是班上篮球菜鸟一枚,你说我苦不苦啊!正在我胡思乱想之际,家宬打着打着忽然把球扔向了我。我马上伸出手,正好接住了球,再慢一点就会砸到我了。拿到球后我还是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我顺势投了一下,篮球撞到篮扳,弹到框上转了几圈之后就进了。这时家宬冲到框下接到球,来回运了几下后说:“凌斌,投篮功夫可以啊!不错不错!”说着说着,他又把篮球抛给了我。来来回回了好几次,我似乎对篮球有了好感。
在休息的空当,家宬给我讲解了打篮球的基本规则,边讲边做示范。听着,看着,我跃跃欲试。我模仿他打球进攻的样子,右手拍着球,左手顶着防着他,迅速向篮板下移动。按照他的习惯,他完全可以一个转身就可以完美的将我右手拍的球变到他手上去,可是他没有。我知道,他是为了照顾我。我抓准时机,停下脚步,双手抓住篮球,一个起跳,把球砸向篮板。家宬跑了过来,跳起盖球,因为我个高手臂长,所以他盖不到我的球。因为我太用力,球砸到篮板上,马上就弹飞了。家宬说:“没关系!再来!”
第二回合,球还是在我这儿。因为第一回合我发现我不会靠近“敌人”,一靠近就会紧张,同时也是因为不会近距离投篮的技巧,所以我手中虽然握着球,但还是慌慌的,有些无所适从。我试着带球跑动,与家宬拉开距离,但家宬还是紧紧跟着,死死盯住球。我突然向左闪一下,家宬也跟着我向左。我再一下子向右冲向篮框,来了个三步上篮,纵身一跃,离篮框的距离一下子就近了。我双手轻轻将球一推就进了。虽然进了,我还是清楚,我那“三步篮”准确的说是“四步篮”。我多走了一步,算犯规,但家宬并没有说我,还是很开心地和我打球……
接下来,家宬只要去打球,就会拉上我。在他的带动下,我的运球能力、投篮命中率都在慢慢地提高了。在球场上,我不再像从前那样畏畏缩缩了。
我很感激家宬。因为他,我不再是篮球场上的看客;因为他,我爱上了篮球,爱上了运动。有家宬这样的朋友,真好!
【篇四:沉睡的看客】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人在街上吐了一口痰,然后一直站在原地看那口痰,渐渐地,路过的人也对这口痰产生了兴趣,最后人越聚越多,有的人甚至一看到人群就上前凑热闹。他们不知道,最初那个吐痰的人刚从精神病院出来……
这则笑话将看客的麻木可笑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使我想起了鲁迅小说《铸剑》中凑热闹的看客。
“……路旁的一切人们也都爬起来。干瘪脸的少年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这样地经过了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眉间尺早已焦躁得浑身发火,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似的。”
真是把看客的形象刻化得入木三分!这些无聊的看客、闲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十分愿意欣赏别人的难处与尴尬,以此排遣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无聊。这群麻木而无知的看客,就恰是对当时国民最好的写照,便如睡着了一般,愚昧、落后、盲目。
“……烟消火灭,水波不兴。特别的寂静倒使殿上殿下的人们警醒。他们中的一个首先叫了一声,大家也立刻迭连惊叫起来;一个迈开腿向金鼎走去,大家便争先恐后地拥上去了……”
这便是一帮无能而又迟钝的大臣,也是对当时掌权者的批判。一味地低声下气、求饶,一味地逃避,从来不肯主动地斗争,陷国家于危难之中。这种人,便与活死人无异。这一幅幅芸芸众生相,使我看到了一个个病态的灵魂。
《铸剑》中对看客的描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小说《药》中的一个场景——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这又是一段极其精彩的讽刺。“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句话深刻揭示出看客们的无知与麻木造成的恶果:他们的命运是悲惨的,就像之前提到笑话中的人物一般,愚不可及。这些愚昧麻木的国民,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他们其实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他们使真正的猛士无所用其力。
如此直击人心的讽刺,就是鲁迅先生对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发出的呐喊,警醒那睁大着眼睛而灵魂却在沉睡的看客: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
【篇五:看客】
“等你上了初中,你一定会遇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什么人啊?”“等你上了初中就知道了,那里,有他的故事,那里,还有他的传说。”神棍般的学长在我小升初毕业考试后的那个暑假,就跑来卖弄起了他的玄虚,吊足了我的胃口,于是,我开始万分期待遇到那个传说中的人。
暑假两个月,几乎玩疯了的我,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地装备好了行囊,伴着新出的太阳,兴奋地奔向新生活。我期待遇到那个传说中的人,因为这个“神秘”足足吊起了我的胃口。我很期待,想看看那初中部人人皆知的传说究竟是怎样的,但我未料到,这个传说竟如此劲爆,如此令人无语,并且往后很长一段时间,就如他伴着一届届学长走过这段时光一般,也伴着我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我以这种方式遇见他……
九月的阳光依然毒辣,第一天上中学的我新奇的趴在阳台上,看着楼下人来人往。“哪个不要脸的哦……”一声尖锐的喝骂声,从学校后门外传来,突如其来的声音倒把我吓到了。我好奇地循声而去,只见一位身着红色长袖T裇,袖口高卷,下身穿着黑裤,脚上套着球鞋,看不清面目的人站在那里,他左手拿把菜刀,右手拿个竹板,一边跺脚,一边气急败坏地怒骂着。
“他就是初中的传说。”学长神出鬼没,突然在我耳边出声,吓了我一跳。
“他在骂谁呢?”
“不知道,听说他原来是这里的老师,后来被人举报了,说他不是公办教师,是另一个公办教师不干了,让他冒名顶替的。被举报后,他便没了工作,再后来,他就这样了,经常来这里骂街,已经好几年了。”
我没有说话,就听见学长在那里呱唧着:“他在我们初中,可是个传说哦。听人说,他家务什么的都会,居家好男人啊。他甚至会织毛衣、裁布缝衣什么的,比女人还强呢!他还喜欢翘兰花指,说话声音也有点细。听说有一次,他上课上到一半,竟拿出带来的毛线就坐在教室门口织了起来。他的传说,也就是从那时候传开的……”
由于是开学第一天,人来人往的,走过的,路过的,作壁上观的,可皆是看客。他们无不好奇加好笑地看着他骂街,却无人上前劝阻。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果然隔几天就来一次,时间倒不定,依旧是那副不太man的形象。逢年过节的,校门口还会有几叠纸钱,用石头压着,细看还会发现,首张上写着“给XXX全家用”之类的字样。这样日久,也就习惯了,看到的人们依旧是走过的,路过的,作壁上观的看客。直到很久后,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没有看到他来。同学们都有点不习惯了。我也很好奇,他已经坚持几年了,从来没有间隔过这么长时间。他烦了?腻了?还是……
后来才听说,是一个新搬来的邻居看到他骂街之后,上前劝了几句,他说“我以后不来了”,之后就真没来过了。其实,如果早有人劝,说不定几年前,他就不来了。他过不去的,只是心中的那道坎儿。这些年,他早累了,腻了。可惜,走过的,路过的,作壁上观的看客们,实在太多了!
后来,他再没有来骂过,我也再没有见过他。有人说,他是骂人骂多了,得罪了上天,所以死了。
迷信之说不可取,因为在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早晨,他出现在学校的门口,他说他来搬走留在宿舍里的东西,当初为了赌气,一直赖着,不肯搬走呢。现在气消了,也该是搬走的时候了。他还说,自己年纪也不大,家里还有个上学的孩子,该离开这里,去过新的生活了。
他走了,离开这个他曾经爱过,也伤过的地方,估计再也不会回来了。因为他说要过新的生活。
后来,我在想:如果,早几年就有人站出来劝他几句,而并非仅仅充当走过的,路过的,作壁上观的看客,他可能早就过上了新的生活!
【篇六:戏台之下】
那是一场告别。
她只影站在灯光璀璨的舞台上,红妆掩面,珠翠满头。斑驳琳琅间,却是一双泪眼。她说,她在这里与自己的戏台生涯说声永别。当她用那并不合适的清亮嗓音来诠释一首抒情歌曲的婉转哀愁时,我眼角的湿意不知从何而来。
仍记得几年前的夏季。细细打量着这繁华的十里长安街,街道两旁人来人往,各种喧闹声不绝于耳,高楼大厦林立,连天空都变得不再蔚蓝,这才真实的感觉到,我所站的地方,不是旧京城,不是老北平,而是新北京。
穿梭的车流和熙攘的人群中一辆突兀的三轮车伴随老旧车轮碾过柏油路面的吱呀声穿过,停在了一条静谧的深巷中。走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间戏苑。门前柱子上斑驳的朱漆流露出岁月的痕迹,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昭示着昔日的风华,蒙上薄尘的牌匾诉说着近年无人问津的凄楚。票价便宜得出奇。不知是不是来得早了,剧场里只有零星几人。没过多久,铿锵的鼓点响起,一个刀马旦拎着靠旗冲到了舞台中央,漂亮的涮腰后,站定,回首,开腔,起堂。
台上的演员妆容精致而妩媚,头上的长鞭甩得虎虎生风,嗓音时而高亢,时而婉转,金甲垂丝踱步枪白一场,一出《穆桂英挂帅》唱的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气势。咿呀唱腔中抽空再环顾四周,原来并非我们来早了,这一出戏,看的,也就那么几人。且大多是老人家起了兴致结伴而至,说起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可怜只有我和一道的朋友。甚至台上卖力演出的演员都比看客多些。我感到悲哀,这百年戏台的风华,竟再无后人圆。
思绪飘回,我正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电视里既无穆桂英,亦无杨宗保,只传来低低的吟唱。她是不舍的吧,才会珠冠软靠在台上与从小学习的坐念打唱作个告别。曾经当上个红遍大江南北的角儿是多少梨园弟子的梦,谁想如今,京剧演员却成了个没有出路的职业。她为了年幼的孩子和家庭,不得不放弃多年的梦想在现代企业中谋一份稳定职业。一曲终了,主持人让她唱一段,她先是打了几个空翻,神色一凛,收起满面愁容,虽无翎枪锣鼓,亦不难想象曾经在戏台上意气风发的样子。
人说京剧是我国国粹,但这国粹,何以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我怕,怕有一日京剧只能在历史博物馆中看见;我念,念那“满堂彩”的盛景;我愁,愁这梨园行再无人演千秋……
高楼承载着人们对天空的执念,却拉开了人与根的距离。追逐时尚潮流的人啊,你们可曾听见,这民族精粹在低泣?
仍记当年戏台之下,看客满堂,沉茶轻晃,看台上他假意懒睁杏眼步步声声把旧戏来唱。若赏脸阵阵掌声为报,看他拿捏身段谢座承赏,若觉厌烦只当将这风尘误闯,待他转身再趟马起堂……
【篇七:谁动了我的记忆】
透过那些零碎的罅隙,我缓慢的翻出了记忆,感受着这个叫做成长的短剧。
成长是个名词,描摹着我们的悲欢离合;成长是个动词,跟随着我们的来去匆匆;成长是个形容词,旖旎了我们的青葱岁月。
成长的温柔宽慰着我们的心海,成长的残酷剥夺着我们的自尊,成长的压迫紧握着我们的神经。即使如此,我们却无法去责怪,无法去抱怨。成长像时光般无形的在背后抱紧你,无论你怎么回头永远也看不见它,就这样我们在人生的单程旅行上前行着,时而疯狂肆虐,时而仰天长啸。渐渐的,散落了不少那些关于成长的记忆。
谁偷走了我的天真?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就像这美丽的幻境一样,毫无准备间,我们降临了。或一汪碧潭似得大眼睛,或一弯月牙似得小眼睛,藏着天真,酿着稚嫩,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我们认真的无知着,顽固的坚持着。大人们常说这是天真。在每个童年的心里都蕴藏着一个天真的种子,有了这个种子,仿佛世间的一切都那么美好,没有那么多的若即若离,就因为这样我们才经常被一两颗好吃的糖果哄得喜笑颜开。而如今我们却再也不会轻信别人了。成长,难道是你偷走了我的天真么?
谁带走了我的笑容?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还带着对那份简单的依依不舍,我又被这青春的大潮簇拥至风口浪尖。这里微风窜动带着柔柔的花香,这里人头攒动演着唯美的笑容。远看和谐的像幅画,近看却令我有些不解。争吵、欺骗、压力。这些奇奇怪怪的词语混进了我们原本就拥挤的生活,稀薄的空气下我们无力再去微笑。就像我看的的有些人笑着却满含泪滴,有些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在这么美得幕布下,我们的青春被束缚被捆绑。成长,难道是你带走了我的笑容么?
谁抽走了我的梦想?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还记得自己初见梦想时的样子么,让人充满热情,让人肯定自己的价值。梦想比钻石耀眼比珊瑚珍贵。可以说是支持我们不顾一切去拼搏的动能,更可以谈得上的是我们的全部身家。争取它的路上我们遍体鳞伤,也曾得到否定遭遇嘲讽,刻在心中却始终告诉自己:“为梦想,不放手!”这样仲满力量甚至让人动容的话语却在现实面前变得不堪一击。若执着追寻,冷漠的看客会说我们不切实际:若沉默妥协,热情的看客又会说我们按部就班。纠结着思考,无奈着前进。谁又懂我们呢?成长,难道是你抽走了我的梦想么?
天真,笑容,梦想。看,多么美的画面啊!如阳光一般的和煦,星光一般的璀璨。但是,温室的花朵永远不会懂得冷艳的秘密,最长的电影也一样逃不过些许波折。不是么?
脱离天真的我们变得胆小或战战兢兢,越是美的事物却越不敢那么欣然的接受,倒不如说是成长送我们的礼物叫做谨慎和稳重。没有笑容的我们寡言少语偶而莞尔一笑,其实我们只是在等待越过荆棘,战胜困苦后更加骄傲灿烂的笑容,倒不如说这事成长必须炼就的一种能力叫做忍耐和沉淀。放开梦想的手我很心痛,但成长其实带我们体验了另一种世界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先去走好自己应该走的路,才能在梦想的路上自由的驰骋,倒不如说这是成长为我们准备的最好良药叫做磨练和等待。你觉得呢?
成长的短剧就要结束,我意味深长的细细体会着。整理好这一切,在这片尾我想说:无论是谁动了我的记忆我都会原谅你。最后,感谢你成长,我爱你。
【篇八:一路花开】
向窗外看去,校园花坛里的竹笋拔高了好几截,自家池塘里,几朵荷花也含苞待放,每每走在小路上,总有蜻蜓在低飞。这才发现,原来,夏天要来了。
小学的时候,总盼着时间过得快些再快些,好快点放假,快点长大。可是上了初中我才发现,原来成长这么快,不经意间,悄然流逝。好像还看见初一来报名时妈妈领着我胡乱地找寻报名室,然后,再是我们穿着军训服站在操场上,经历人生第一次军训,再后来……一转眼的功夫,我们也成了这实中校园里的老学生了,初二即将远离,紧张的初三生活已近在眼前。
初二下学期这段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已经经历了三次考试,拿到分数的那一刻,每个人心中各有各的滋味。记得期中考试拿成绩回家,妈妈从期待到失望那一瞬间变化的眼神,像要把我凌迟处死一般,我根本不敢抬头。妈妈的声声叹气,虽未责骂,可我知道,她怎么可能不怪我呢?班主任将我叫去,那语重心长的谈话,我无法言语,只有不住地流泪,满是愧疚和悔恨。一个夜晚的时间,看似什么都没变,可我知道,变了变了,从妈妈的眼神里,从老师的谈话中,我无法再没心没肺,我要成长,我要担负起我作为子女作为学生的责任。
五月,是火红的,就像这青春的颜色,激情四溢。我们坐在看台上,看着台上同学热烈地绽放她们青春的活力,朋友说,好遗憾,初中三年当了看客,没有勇气去展示自己。我沉默不语,没有,没什么遗憾的,我们不是看客,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舞台上独一无二的主角,静默翻书时,疯狂奔跑时,专注听课时,这一切一切,都是青春。只要喜悦,只要不遗憾,只要不荒芜,就都是青春。我很高兴,我在这个学期,领悟了这一点。只要用我的一切去为未来拼搏,那么我的初二,无悔,我的青春,无憾!
即将步入初三前的这个学期里,我很高兴,收获了太多,收获了承担的勇气,收获了青春的无悔,收获了朋友的真情……我知道,我可以勇敢地昂起头,大步走向我的初三!
成长就是一场花开,不要焦急,莫要浮躁,你要记住,付出就会有回报,要耐心去等待,花开花落,淡定从容;一路花开,且行且惜……
【篇九: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读后感】
鲁迅,我们大家都认识,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但是早年鲁迅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
一天,在上课时,教师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然后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
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于是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开始拯救国人灵魂的生涯!正像鲁迅所说:“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所以鲁迅下定决心要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
如果说在近代史上有谁对中国文化最为反对,那无疑是鲁迅。他在给青年推荐书本的时候,没有推荐一本中国古人的书。他极力批判中国文化,以至要求全盘抛弃,而他却深受中国文化熏陶,难道是他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不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吗?不是,正是他深爱自己的祖国,深为民族的落后而痛苦,才如此痛恨民族的文化,爱之深则恨之切,这是一种怎样的悲伤啊。他终身以批判中华文化,唤醒民族精神为已任,现在,他的梦想已经实现,中华文明仿佛凤凰涅磐,已经浴火重生。
我想,他是无所谓被人遗忘的,他的生命是燃烧给这个民族的,他本不是为了供后人瞻仰。他没有留下一部长篇小说,也没有留下一篇真善美的巨著,他没有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看整个世界,他只是站在了民族的高度看这个国家。他不要一篇长文,他只要充满战斗性的杂文;他不要歌颂真善美,他只要批判与尖锐;他说,我绝不妥协,一个也不宽容,在受伤的时候,他远离人群,像一只孤独的狼,默默舔干身上的伤痕。
或许他确实是应该走了,他的孤愤已不适合这个时代,这个人为了民族的未来已经付出了太多,付出了同时代人的不理解,付出了他的才华,本来以他的才华,应该不仅仅是被中国人所记忆。可是今天,这个他深爱的民族也要忘记他了,因为这个民族已经不再需要批判,今天这个民族已经站起来了,他需要赞扬和惊叹,他需要传统的力量以支撑他的尊严!
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