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村的作文

【篇一:过年真好】

爸爸是上海人,每年春节我们一家都要回沪上陪爷爷奶奶过年。除夕之夜,繁华的大都市华灯遍布、鞭炮齐鸣,很是热闹,但那热闹中也透着一些寂寞和萧索之意。也许爷爷有一样感觉吧,今年春节老人破天荒带着全家二十几口人前往苏州的陆巷古村去过了一次不一样的年。

我们是腊月二十九进村的,住在一户农家乐里,我们三口之家分配到顶楼一件叫做云雾的客房,房间不大,简朴干净,然而更让我为之欣喜的是透过房间的窗户竟然可以望到村子的全貌。

古村位于山坞之中,面向太湖,依山傍水,从我的角度远观,水天相接处一片烟色,仿佛山自水中而出,水入山中而化,加上湖边若隐若现的一两点渔舟,俨然就是一幅绝佳的水墨写意画。湖水边的山坡上植着许多橘子树,虽然已是冬天,然而南方到底温和,眺去枝头尚挂着些许红色的果实,如同山林天然的红灯笼,透出丝丝喜气;山下就是我们所在的古村,一大片粉墙黛瓦的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布着,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爸爸说有些看着旧的是古时保留下来的,有些簇新的是后来仿建的,为了保持古村的风格。再下面的景致被屋顶遮着,看不到了,我就急着想出去逛逛,恰好表姐、表弟来约,我们三个当即跑到村子中游赏起来。

村中的道路是用各种各样石板铺成的巷弄,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夹杂着青苔的气息,直吹我心,让人感觉仿佛真的回到了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没有了浮华,却身心俱安。古村的居民亦然,全没有都市人的行色匆匆和忙忙碌碌,小孩子牵着狗唱着歌从我们身边走过,老人们在自家庭院里晒着太阳,喝着茶,女人们坐着村口的石牌坊下聊着家长里短,偶然遇到一两个杂货铺,老板也只管开着电视听戏,并不像旅游景区的店主那样急着招揽生意,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

我们几个姐弟一年不见,一边聊着互相的近况,一边享受着古村的怡然,感觉又是亲近又是开心,都说爷爷今年可选对地方过年了,要老人给点一万个赞。我们聊着玩着,以为美丽的古村就足够让这个春节美好了,然而后来当一大家人再不像往年那样吃过年夜饭就各自散去,而是一起吃汤圆,一起聊闲天、一起看春晚,一起放鞭炮、一起摘桔子,一起逛弄堂,甚至一起随着村民敲锣打鼓迎接财神爷……我才感到这个年真正的“好”处。

好,不仅因为这里风景如画,民风淳朴,更因为这里让我们忙碌的脚步可以暂时停歇,唤醒沉睡在钢筋水泥,科技网络,匆忙工作,繁重学习后面那逐渐淡漠的人情和亲情。

【篇二:我的心儿怦怦跳】

一天当中会发生许多事,比如伤心事、快乐事、害怕事等等。可我今天发生了一件快乐、激动无比且害怕的事。下面我就来讲讲吧!

今天一大早,妈妈叫我起床,赶紧洗漱,说要给我个惊喜。一听到惊喜两个字,我的心儿怦怦跳。我心里猜测着是什么好事等着我,一想到极有可能出现的种种惊喜,我的心就加速跳动,好像一辆兰博基尼跑车全力地奔跑,又好像一只小鹿在我胸口用力撞击,马上就要撞破了,我高兴地手舞足蹈。

接下来,妈妈就打起电话约朋友,可是她的朋友都一一拒绝了。看着这情形,我的心儿怦怦跳,害怕不给我惊喜了。妈妈告诉我,要是这个人拒绝了,惊喜也就没了。我的心儿怦怦跳,几乎快要停止了。我期待奇迹的到来。妈妈打通了最后一个电话,那个朋友一口答应了。我的心儿怦怦跳,好像是一只小鸟在枝头唱歌。我从电话里听到了是要去古村,我明白了,妈妈要带我去古村玩网红桥。

来到了古村,我直奔网红桥。刚开始感觉有些小紧张,心就开始“怦怦——”地跳起来,好像是失去了灵魂。后来来了几个大人,我壮着胆儿站在桥上,摇了几下。嘿,挺好,没掉下来,但我的心儿还是砰砰跳,是害怕地跳,好像要从嗓子眼跳出来了。经过几次落空后,我找到了方法,跟着节奏摇摆就很少落空和掉下去。这时的我,心儿激动起来,好像有一股甜滋滋清凉凉的风,掠过我的心头!脸上溢出得意的笑容。

这次古村网红桥体验真的好刺激,始终让我难以忘怀。因为它让我的小心脏经历了一次次“历险记”。现在只要想起来,我的心儿还会“怦怦”的乱跳。

【篇三:游古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与之并存的是一个同行的你。

——题记

在前两日领略过黄山的雄伟后,稍作整顿,来到最后一个景点——宏村。出踏入宏村,便被此处游客之多给震惊了。在南湖旁的石子路上,坐满了一圈慕名而来的美术生。他们用画笔将这千年古村的样子一点一点记录下来,装在心里。

这个千年古村定是没有休眠之日了,青石板路日日都有人踏过。在村前有一条河,形成天然的分界线。将这世外桃源与那红尘隔绝开来。可是有人偏不死心,在中间架起了一座桥,给了那些厌恶纷扰向往自由的人们一个通往这与世隔绝之地的契机。

我们跟着导游,穿过南湖,缓缓往村内行去。湖面上倒映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与美好无瑕的天空。

宏村又叫牛村,从高空看整个村落就像是一头牛。我们现在就是在沿着“牛肠”往“牛肚”走。深入后发现,这个村子又像一个巨大的迷宫。小巷子的宽度仅限两人通过,路的一旁有一条小小的水渠,这是从村口的南湖流进来的,村民们会用这些水洗菜洗衣服。七拐八拐得很容易就走丢了,导游告诉我们,迷路了不要担心,循着水流,不一会就能出村。

不得不说,这个村子实在是太适合摄影了,随意地一拍,便是一幅独一无二的好画。居民们与青山绿水辉映一体,与远方隐隐约约的绿色融合,清新淡雅,一眼望去仍是副静态雅致的图画。白墙黑瓦,烟囱里的烟,为墙面抹上了淡淡的黑色,却显得自然而不做作。每家门前都有挂着几些纸灯笼,因为时间久远,红色变为淡淡的粉色。少许的点缀,也让颜色看着不那么单调,为这幅水墨画更添了一些生机。

晃荡晃荡,终于来到了“牛肚”。这“牛肚”是一个半月形的水潭,叫月沼。它在村子的正中央,两边古建筑的白墙黑瓦印在潭中,时不时跃起的鱼儿引起阵阵涟漪。潭边围满了游客,都想要与这弯月亮合个影。

走了那么久也累了,到茶坊里坐坐,讨杯茶喝。“谢裕大”也是个老字号了。它的创始人谢一平为了教导后辈们做生意不要太死板,做人不要太自满,故意将“裕”字去掉一点,寓意着凡事都要“差一点”。就像是做生意,不要做得太满,要给同行们留一些机会。

走进店里,淡淡的茶香萦绕着整个房子。店员小姐姐热情地为我们沏上各种茶,有什么毛峰、菊花、祁门红茶等,不断地递上各种当地特产,告诉我们这些糕点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徽墨酥了。徽墨酥在他们那儿家家必备,说是在考试前,将徽墨酥与水一起下肚(象征着肚子里有墨了),肯定能考个好成绩。小姐姐还特别良心地提醒我们去其它店铺尝一尝,觉得哪个好吃再买哪个。这也真是将祖先的教诲牢记在心啊。

远离繁忙的公务学业,偶尔慢下来,体验小桥流水人家,不胜惬意。

【篇四:千年古村探奇】

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打算带我去千年古村走马塘看看。可是天不作美,淅淅沥沥的雨从早上起就一直下个不停,呼呼拉拉的风也一个劲地刮。妈妈的微信里有人发来城区下雪的视频。爸爸站在楼道门口有些犹豫。最后在我的催促下,大家才毅然打起伞,走进风雨中。

号称“中国进士第一村”的走马塘地处鄞州区姜山镇茅山方向,离我们小城春秋只有五、六公里。在汽车导航仪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就在离茅山不远的公路旁看见一块巨石,上刻四个大字——走马塘村。顺村道前进一百多米,一坐漂亮的牌楼矗立在村口,匾额上写着“中国进士第一村”。一旁的宣传牌上,画着走马塘陈氏家族七十六位进士的肖像。

一个家族出了七十六位进士,的确名不虚传。

我们打着伞穿过牌楼进了村,迎面是一片很大的广场。由于雨天没有别的游人,广场显得特别的空旷。走上广场,感觉地面有些异样,原来广场不是用水泥浇筑的,而是用一块块表面平整,大小一致的方石砌成,这应该是村里的公用晒场。爸爸说,这样的晒场他从来没见过。真是一奇!

晒场南面是一排青砖黑瓦马头墙的古色民居。从外观上看,像是一座豪宅。而当我们从中间的小门进入后,才吃惊地发现,这根本不是豪宅,而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庭院。院里摆放着一口水缸和一些杂物,几株不知名的花草在风中摇曳。庭院两侧是低矮的木板小楼。从其它几道小门望去,也都是这样。陈家进士们难道就住这样的蜗居?为了找到答案,爸爸领着我们走遍全村,结果发现,除了陈氏祠堂,全村竟然没有一座大门像是官宦人家的。这是二奇!

广场与马头墙之间是三个大荷塘,一支支残荷露出水面,在雨中静静伫立。我突然想起去年学校组织“摄秋”时拍的一张照片,题目是“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恰恰就是眼前的情景。想不到去年秋天的一次无意找寻,却在这里邂逅,这是三奇!

信步走进广场西面弄堂口的一个院落。我们遇到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老人见我们雨天游览走马塘村,表示十分难得,便把我们请进屋子小憩。然而屋子很小,书籍字画和农具家什,把整个屋子塞得满满当当,连坐的地方都没有,老人和爸爸只好站着聊了起来。

我细细察看,发现这些东西好像全与走马塘的历史有关,像是一个小小的博物馆。看来这是老人的收藏室兼工作室。

从谈话中得知,老人从十五年前就开始收藏整理这些文献资料和家族旧物,收藏的东西已经堆满了十间屋子,老人的心愿是建一座走马塘村的博物馆。为了走马塘村的文化保护和宣传,老人费尽了心血。村中所有展示,几乎都与老人有关,就连村口的七十六幅进士肖像也是老人请名家画的。我不禁对眼前这位身材矮胖,貌不惊人的老人肃然起敬。我猜想,老人一定是一位致力于家族文化抢救的陈家子孙。可老人的回答让我们颇感意外:“我不姓陈,我叫邬毛银。是五十年前插队到这里的‘知青’,是一名走马塘文化的自愿守护者。”这个与走马塘血脉相溶的文化守护者居然是个“外人”,这是四奇!

邬爷爷领着我们参观了他的五个收藏室。在其中的一个收藏室里,我看到一九九九年四月习近平主席来这里视察的签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习主席的字很有特点,每个带弯的笔划,他都写得方直见角,很有力道。这是五奇。

当邬爷爷拿出一本游客签名册让爸爸签名时,我也在上面签了名,哈哈!

参观完收藏室,我们来到陈家祠堂。祠堂大门分为左中右三道,中间是正门,左右为侧门,这是古时士大夫身份的象征,显得庄严肃穆。

邬爷爷从后门进入,再从里面打开中门,把我们迎进祠堂。

祠堂很大,堂上高悬着几块黑底金字牌匾,有两块还是宋代皇帝赐的,牌匾下面供奉着两排神像。

“这是七十六位进士像么?”爸爸问。

“不。”邬爷爷指着中央两尊神像答到:“这里供奉的是陈家老祖,不仅有陈家太公,也有陈家太婆。”

“其实,”邬爷爷顿了顿说:“陈家进士不止七十六位……”

“什么?”爸爸有点吃惊。

“我考证的结果是七十九位,先前的统计把三位没有上族谱的进士漏掉了。”邬爷爷口气肯定地说。

关于走马塘陈氏家族的进士人数,外界只知是七十六位,想不到这么重要的讯息也会有错漏,这是六奇!

邬爷爷又带我们参观了几处村中奇观,如:历时百年的村中老街;贻谷堂陈家老诊所;蟹肚脐埠头的千年重阳木;陈家进士的摇篮——同文学堂;在一条打伞无法通过的小弄堂内,我们看到被人民日报称为举世无双的“乾”、“坤”石花窗,这是七奇!

兜兜转转,我们回到了荷塘边。在这里,邬爷爷为我们解开了找不到官家豪宅的疑团:原来,陈氏一门自陈矜(一世)开始,一直流传着“以学立身,以廉为吏,以孝事亲,以忠事君”的清廉家风。他们身为官家,却从不贪腐侈华。后世子孙把最好的风水(朝南宅院)都让给了老祖宗(祠堂)。在这里不仅找不到豪门府邸,连朝向好的房子都很少,只有一户户平常人家。邬爷爷指着塘中残荷对我们说:“这些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就是走马塘的‘村花’,也是陈氏家族的‘族花’”。原来如此,这是八奇!

参观结束,邬爷爷和爸爸已经成为好朋友。临别时,邬爷爷送我一个祝愿:“小朋友冒雨来游进士村,来年一定上清华,进北大!”接着又送爸爸一本《走马塘村志》。

回到家里,我顺手翻看《走马塘村志》时突然发现了走马塘村名的来历。志中记载,走马塘始祖陈轩(二世)当初择地定居时,村名叫“陈蕲村”。北宋大观年间,宋徽宗念左正言陈禾(四世)忧国忧民,碎袂进谏,敕赐陈蕲村为“忠孝里”。地方文武官员经过“忠孝里”前面的“先生塘”,必须落轿下马,步行过塘,后世人慢慢就把这里改叫走马塘。走马塘村由此而来,这又中一奇。

爸爸说,走马塘村是一座尘封千年的文化宝库,里面有数不清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揭示。今天的雨中探奇只是一个开始。

【篇五:游览蒿溪古村】

星期六下行,我和爸爸妈妈到蒿溪古村游玩,这里历史悠久,在古代以石灰闻名,有古代“小杭州”之称。

“哇!好清新的空气呀!”一下车,我就忍不住深呼吸了一下。一眼望去,只看见四面八方都是山,蒿溪石村就像是在大山的怀抱中,静静地矗立在阳光下,美丽极了。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前流过,刚走到水边,一阵清凉就迎面而来,真想下去玩水捉鱼啊!我想夏天的时候在这儿游泳一定很舒服。

穿过村口那古色古香的桥亭,沿着散发着古老气息的石板路,我们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的参观着。咦!那是什么啊?只见每隔一段路就看到有一条小溪从房子下面冲出来,原来这就是被称为“江南坎儿井”的暗溪,在古代人们都靠它取水、洗衣服。听着那哗哗的流水声,看着那弯弯的石拱桥、古老的房子,不禁让我想起了古诗中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哇!这墙好漂亮啊!”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眼前的墙都是由多种颜色的子石组成,怪不得叫百子石山墙,我由衷佩服古人们的智慧啊。我们还参观了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石雕展,我的生肖小老鼠趴在石头上,看着眼前的枫叶,一幅很想吃的样子,可爱极了。我马上跑上去跟它拍了一张合影。还有那气势恢宏的关帝庙、古代的纺纱机、织布机、独轮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古老的戏台边,一对新人穿着古装正在拍婚纱照,好像我们都穿越到了古代。看到戏台边的鼓和钟,我兴奋地跑上去敲了鼓、撞了钟,自己都感觉棒棒的。最后,看坐在手扶拖拉机上的我,像不像一个小小拖拉机手?

这次蒿溪古村之行我玩得真是太开心了!收获真大啊!

热门推荐
1午后时光
2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3我的心爱之物小猫
4一朵开在心间的花
5我们班的奇葩
6我的绿色生态梦想
7被自己感动
8快乐的一天
9我们的群
10书刷新了我的生活
11校园流行风
12失去
13写事的作文
14黑板上的回忆
15身处美好
16相信自己坚强不息
17我与阳光同行
18挖井漫画的启示
19我仰慕的乡贤
20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21我的航天梦
22梦中的绿洲
23香樟树
24说善
25差距
26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27爱护水资源
28难忘的星期天
29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30有个地方我们曾经走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