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廉洁文化记心中】
大家知道什么是廉洁文化吗?有人会说廉洁文化就是做一些公平的事,有的人说廉洁文化就是为人民服务。而我认为廉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廉洁、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件事,不贪脏,不腐败。这就意味着中小学生从小就要学习廉洁文化,这就意味着廉洁文化即将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身边的每一件小事。
记得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古代的人们就如此廉洁,不贪脏,不腐败,做为新世纪的我们更要学习他们的廉洁精神。
在我们身边也有那样的人,他就是汐子镇兴隆街村村长——李宝奎,他带领着村民脱贫致富,把国家给的利益全部投放给村民,建设韭菜基地,种叶菜,还组织村里的老年人都上了养老保险,他一心为村民,李宝奎村长就是不贪赃、不腐败,做人光明磊落,一身正气,是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好村官,深受百姓的崇敬与爱戴……
说到这里,我想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永远是人民的期盼,廉洁是一首歌,一首正气之歌,从我做起,让正气之歌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篇二: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爸!又要去哪儿啊?这大晚上的,我不去!”我撅着嘴扭过头去。父亲嘿嘿一笑,粗糙有力的大手一把揽住我:“走,带你去体验体验生活。”
这哪里是体验生活啊?父亲就是一名普通的执法工作者,对于这份工作,我一向“厌”而远之——这工作不仅要四处奔波,而且随时待命。这不,一通举报电话硬生生地把他从堂哥的婚礼上“拽”了出来。
父亲载着极不情愿的我走在通往郊区的路上。乡村的夜晚,静谧得出奇,路上没有一个行人,偶尔会有汽车飞驰而过,又很快恢复了沉寂。月亮不知啥时候躲进了云层,只留下几颗星星眨巴着眼睛,发出微弱的光亮。
几十分钟后,我们到达了现场。在这之前,已经来了许多执法人员,刚走到门口,一股浓烈的刺鼻的酒味儿便钻进鼻腔。
这是一处制造假酒的窝点。父亲与其他执法人员出示了执法证,随即开始搜查。仓库里乱七八糟,到处堆放着空酒瓶以及假冒商标贴、酒瓶盖、包装盒等,还有一些制假工具。萤火虫似的灯光十分昏暗,一不留神就有可能绊倒。
时钟滴滴答答地转着,不知走了多少圈。查封了这个仓库后,已经夜里十一点多了。我不禁感慨,这样的工作多么艰辛,可心中的“不满”依然存在——有那么多同事在场,父亲为何还要弃亲人的喜宴而前往?回到家,母亲的回答,让我陷入了沉思。
“你爸爸肩负的责任,要求他必须将百姓的安全放在更高位,如果这些假酒售出,后果将不堪设想。像这样的黑心商家,必须将他们早日绳之以法……”
我的心被重重一击。我第一次发现,父亲的工作是那么神圣而又光荣。我为自己先前的想法感到愧疚。细细回想,曾几何时,父亲的鬓角又多了几根白发,眼角又平添了几多皱纹……
“不光是爸爸,所有的同事都这样,日常工作而已,没你妈说的那么高大上。”父亲说完又嘿嘿一笑。
是啊,不光是父亲,奋力拼搏的健儿、火场逆行的消防员、驻守边疆的战士……哪一个不是普通家庭的儿子、丈夫、父亲,不是亲人的心头肉?可是他们为了集体的利益、社会的安稳,悄悄舍弃了个人的“小爱”,勇敢挑起了责任的“大梁”!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遮风挡雨罢了。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我也成了这样的人……
【篇三:光焰万丈长】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古诗文的魅力穿越时空在中华大地上绽放灿烂的光彩。它们是文化的缩影,历史的沉淀,每个人都是怀着虔诚的文化情感去品读它们并从中汲取营养的。
诗文带我们领略旧日祖国的风貌。君不见“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君不见“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热闹场面,君不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清幽小院,君不见“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雨景,君不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漫漫黄沙,都隐入精美的线装本,流淌在竖排的正楷中……
诗人的品格往往与诗歌相联系,诗中反映的是一个个亘古的精魂。“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体现的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超脱物外的淡泊,“会挽雕弓如满月”“醉里挑灯看剑”是杀敌报国的热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对国家前途的关心。诗歌成为文化的载体,仿佛美术工笔,将文化勾勒得愈加清晰。
自古以来,诗文都是情感的寄托。我们向往金风玉露般的爱情,我们推崇“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的友情,我们守候“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亲情。更高一层面的就是士人对“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不懈追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所羡慕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苍生的幸福。“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若求不得高官,即使只是一个小小县吏也要发光发热,驱散人间寒冷。当然,面对朝廷的轻视,也有人选择归隐,归隐于桃花源,放白鹿于青崖,抑或坐卧小石潭边,不为世俗所累,只为后人留下一个种豆南山的身影,不愿与污浊同流,情感便寄托于文。与诗文同伍,需要莫大的勇气。
诗歌凝聚了先贤的智慧,传承了千年的文明。“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方可成功,“满招损,谦得益”告诫世人要谦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揭示存亡之道。
诸子百家,纪实讲学,流传的文章数不胜数,更加增加了文化的实用性。道家庄子带我们领略“庖丁解牛,神乎其技”,儒家更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墨家“兼爱”“非攻”成为统治者的必修课,公输家将公输班的斧工详载史书……
诗文已浓缩为一个文化符号,文化在诗歌中绵延,两者融为一体,不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