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糊锅的作文

【篇一:翻车的那一刻】

早上起的晚没有吃饱,中午不到12点,就开始了饿的想呕吐。家里还有三个小朋友,关键时刻还是得自己来。

我熟练的从冰箱里取出两个西红柿,开了一小锅水。拿个小漏勺,小心翼翼的把西红柿放进开水里烫。被溅起的开水烫到恐惧感,早已支配着我。

冰箱里的鸡蛋凉凉的,给燥热的厨房降了不少温。打好的鸡蛋,西红柿早已烫的皮都翻了起来。我快速的一揭,又一切。一个放到锅里煮,另一个拿来凉拌,确实是个好想法!

“西红柿拌好了,谁要吃?”那三位早已饿的不行,像饿虎扑食一般挤过来。哼哼,早饭吃不饱,家里的零食早就吃完了,就猜到你们会这样。

西红柿汤煮好,我又怕味儿不行,又放了一包方便面的酱料。没办法,还是经验不足啊。我揪起一把挂面就往里放,“这么多够不够?”“这么多少不少?”说到底来还是经验不足,我犹豫半天,还是放回去了点。

加盐,加醋,加生抽,加老抽,加味精,鸡精……我把厨房里有的配料几乎都放了一遍,也不知道好吃不好吃,就是犹犹豫豫的。但是手底下的锅可不给你留情面啊,那热气往上熏的叫一个痛。

我又翻了翻冰箱,拿出一袋昨天吃火锅剩下的小丸子。“再不好吃就靠这个补救一下好了,这样也不至于没人吃。”

第一锅出,先给几个饿坏了的盛了几碗,却没了我的份儿,我只好再借着那点儿汤再煮了。

但一个巨大的问题向我扑来——汤不够了。可我只顾着快点煮熟去吃,哪还顾着这点问题?却不知,这将是我翻车的第一步。

加热了汤,我放了一把觉得够自己吃的面,便到外面等待了,厨房比户外还热,谁想在那里待?

即使在等待的过程里,我也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我觉得时间够了,才突然闻到一股糊味儿。

“完了,要翻车了!”我搅了搅锅底——果不其然,我底沾满了面条,像用502粘上的似的,硬邦邦的。那两根纤细的筷子怎么抵挡过呢?先把上层那点还没糊锅上的捞出来,我拿了把铁勺用力地扣了扣。粘在勺子上的是黑乎乎的,让人难以下嘴,光是看着就食欲全无。

不仅如此,那堆被“救”出来的,也有几根面条“合体”了。一口咬下去,简直是一块还没煮熟的面疙瘩!我还能怎么办?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经验不足。自己做的饭,含着泪也得吃了!

看来,做饭有风险,下手需谨慎!

【篇二:我是小小厨师长】

今天我的妈妈又出去工作了,我的第六感告诉我妈妈今天会很累。我的脑子闪过一个主意—做饭。

回想起我上次失败的饭,我这就总结出经验:材料一定要准备好,这样就不会有糊锅的危险了。我把今天的晚餐定为土豆丝、金针菇汤。

首先,我先拿了两个土豆和一把金针菇,然后,我就给两个“胖”土豆洗了洗澡,然后我用削皮刀把它们的“衣服”脱了下来。再用刀把两个土豆分别砍下二分之一。“先成片,再成丝嘛!”我这样想。不料,切成片时我的中指被刀狠狠地割了一下。“啊!怎么又伤着自己了!”我无奈地说了一句。把土豆收拾干净后,我又把“魔爪”伸向了金针菇。跟土豆一样,我又把金针菇放水里洗了洗,然后小心翼翼的把他它们切成段。然后打了两个鸡蛋,好啦!准备工作完成!

我把水倒在锅里,盖上盖,又把油倒进另一个锅里。油在高温之下立马热了,我立刻放上了姜、葱还有胡椒种爆锅。然后把土豆丝放里面,再加盐。然后倒上水,盖盖。与此同时水也开了,我放上金针菇,在第二次开始,我又把鸡蛋倒里面。放上盐,然后,出过喽!

正巧,妈妈回家了。看到这一幕,妈妈说她很感动。然后我们开始吃晚饭了,我为我自己感到骄傲!

【篇三:成功的作文】

生命中有许许多多的尝试,在这尝试当中也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经验的积累。

记得有一次,我第一次尝试煮粥。我选择的是玉米碴粥。因为玉米碴比较容易熟,就不需要先用水进行冲泡了。首先烧开锅里面的水,水开了以后稍微关小一点火,接下来把玉米碴倒进去,这个里面水和玉米碴的比例不需要太大,因为煮的过程中不会吸收很多水。第一次,我放的水稍微多了一些,结果里面的米汤就有些多了。

根据菜谱的说明,在煮的过程中,要用勺子稍微翻动一下,否则就容易糊锅。如果是用高压锅,这个过程就会简单很多了,但是高压锅的操作又相对比普通的锅难一些。所以我就选择了用砂锅熬粥,没有用高压锅。

在加入了玉米糁之后,应该持续小火煮20分钟,如果时间太短,那么相对就会比较硬,不利于消化,而且粥的粘稠度也会下降,口感没有那么好。

我耐心等待着出锅。白白的雾气,在厨房里弥漫开来。熬粥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如果太过急躁,米粒和水便不能形成完美的`交融。中途我还加入了一些牛奶。奶香味和玉米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

在耐心的等待过后,粥煮好了。我将粥倒入瓷碗里面,等到温度渐渐变得温热,而不是滚烫的时候,拿起勺子品尝。淡淡的奶香味和浓郁的玉米香味,在舌尖上舞蹈。尽管没有饭店里面吃到的那么好吃,这也算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

【篇四:最帅小厨师】

他是位小学生。

圆墩墩的呈小麦色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那双小眼睛在眼镜下显得更加细长。圆形的口罩遮住了大半边脸,口罩的边缘脸上的肉被微微的勒起。这样一个长相平平的男孩,在疫情期间竟然成为千万人争赞的对象。

他就是最帅小厨师王宁涛。

疫情肆虐,医护人员用自己的生命从死神的手中抢人,那一张张被勒伤的脸,深深震动了这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年。“他突然说要跟我学做饭…”王宁涛的妈妈对卡点的人说。大家都笑了,认为这只是一个孩子的三分钟热血。

可一根筋的他,毫无烹饪基础的他,这回却把三分钟延长到了两个月后的卡点撤走。

春节后的早晨还比较冷。但天刚蒙蒙亮,王宁涛就向面盆发出了挑战:多少米粉,倒多少水,理论上已清楚,实践的路还任重道远。撸起袖子,先用手把米粉和水搅成絮状,接下来再揉。这个过程他已重复多次,耸起肩用手掌下部按住面。“要边按边揉”,他笑嘻嘻地解释,小细眼在蒙上一层雾气的镜片后面,熠熠生辉。面对卡点人们的询问,他滔滔不绝地传授着揉面经,也毫不避讳自己的自豪,“肯定比上课累,但我喜欢!”

最帅小厨师对他来说当之无愧。汤圆、炒菜、煲汤…样样做的。打鸡蛋时那潇洒的单手操作,征服了一众吃瓜网友。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有条不紊,这期间油烫、糊锅、溢出,甚至切菜时笨手笨脚…王宁涛自己是刻骨铭心的,网友们当然是看不到的。但卡点的叔叔阿姨们即使吃的是一盆糊糊,依然会赞:“糊糊好啊,我可是好多年都没吃了!”王宁涛从沮丧中抬起惊喜的眼。11岁的他长大了,懂事了,更努力了。这是一种相互促进的温暖,尤其是这种特殊时期。

穿上羽绒服,戴上口罩,一只手抱保温桶,另一只手提着一袋纸杯或餐具,走进卡点。这是疫情期间王宁涛的日常。无论风多么凛冽,王宁涛都会护住怀中的保温桶,穿街过巷,用一颗赤子之心,驱走卡点人员的身心疲劳。每个见到他的人都会眉开眼笑,逗他几句,在紧张的抗疫时刻,获得一丝放松、一丝慰籍。

看到王宁涛的视频,我很感动。疫情虽然把人们隔离在家中,但并未隔离相互关爱的心。疫情让王宁涛一夜长大,明白了肩头的责任,成为冬天里一束温暖的光,照彻夜的迷茫,直指未来。我辈中学生,除了惭愧,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热门推荐
1一本有魔法的书
2减肥三部曲
3日出
4《夜怀有感·中元节》诗歌
5我们家的三个小孩
6我的朋友
7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8风筝与线
9人民币的一天
10善恶有报
11好久不见
12武汉鸭脖
13的作文
14永远的回忆
15多肉植物
16灿烂的阳光
17真正的“实心人”
18谁也不能施舍你未来读后感
19请给我一点阳光
20技术主义的迷思
21未来的世界
22做回自我
23做一个独立的孩子
24春日怀想
25遇见你,春暖花开
26我看“追星”
27《狼王梦》读后感
28传统节日
29参观秦兵马俑
30发现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