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士俗的作文

【篇一:美竹】

在我心目中,竹有许多美丽的地方,这些都是我所敬仰且向往的。所以,我对竹一直有一种偏爱。

读东坡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此言虽不免有偏颇之处,却却也实实在在道出了竹是一种特殊的植物。试想象一下,在崇山峻岭之中,茂林修竹之间,筑一小楼,四周竹影,翠袖清招。竹子或蔚然一片,春迎暖风、夏顶烈雨、秋抵寒风、冬御冷雪。春暖花开时节,嫩笋出土,参差而出,拔节猛张,数天后,变成新竹,枝青叶绿。为竹林平添生气。秋风降临,寒竹萧然,感悲而不摇落,蓄势待发等待来年。长居在此,竹通人心,人随竹逸,岂无美竹可人、超凡脱俗之感?

竹有节而中空,是谦虚的象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以“竹解心意是吾师”赞其虚心。关羽暂投曹操时,曹操以高官赤兔马、金钱美女诱其志,关羽便做竹图一幅赠与曹操。这就是“画竹明志”的佳话。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一生酷爱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何尝不是对竹的颂歌?竹还因为经冬不凋,凌雪傲霜,和梅松被人们形象的称为“岁寒三友”。

小片的竹林,虽能具备笔之“形、神、意”三者之美,为人们所钟爱。然而,当千片万片竹林连在一起,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竹海”,当你站在高处时,向下俯视竹海,你将会有一种“一览众竹小”的感觉。倘若一阵轻风吹来,眼前,每一个鋪竹的山头就像一个巨大的浪头,重重叠叠,一浪接着一浪,不断涌来。绿波涌向那一个个山头,从远处卷到眼前——难道能说不是海吗?难道没有海的那种气势吗?至此,我才明白竹海的真正的意义——不经意味着多,更是指那种汹涌的气势。

看来,竹毕竟是竹,总是美的——无论是多是少,也无论是单株竹,还是竹林竹海。我都偏爱它们。

【篇二:君子当如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竹子,是那样的清高。在漫长的几千年中,与当代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众多文人墨客喜爱。从东晋陶渊明的“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到唐朝杜甫的“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再到清朝郑夑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都有它的身影。

我也十分喜爱竹子。喜爱它坚贞不屈,喜爱它身处险境却总能顽强地活下来。有一年,台风来到这儿,十分猛烈。我想在外面扎根的植物大部分会抵挡不住台风的肆虐,那竹子会不会折了腰?能不能继续挺立着?台风过后,我看到路边一棵原本生得高大茂盛的树竟然被折断了,平时哪些争奇斗艳,雍容华贵的花儿,因为抵挡不住台风的折磨,纷纷地下了头。让我吃惊的是,学校里哪些竹子依然挺立,经过风雨的袭击反而显得更加威武。我深深相信,它无时无刻是那样自强不息。寒来暑往,依然生机勃勃,挺拔苍劲。

“君子当如竹”,这句话使我想到了哪些战士们,为了祖国的安定,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却从未抱怨过。为了别人的幸福,甘愿自己受苦。无论多少风雨,多么艰险,为了人民解放,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却无怨无悔。“君子当如竹”我们也要像竹子一样顶天立地、正直勇敢、不屈不挠。

【篇三:谈竹文化】

在我见门前的小院里,种着一大片绿油油的竹子,那风韵俊俏的竹叶在微风中不停地摇摆着,摇到我内心最温暖的深处。

可是人们所自家门口种竹子不吉利,那飘动的竹叶就如逝去的灵魂在深夜里游动,因此家人便开始考虑把这些竹子全部砍别有一番韵情与赞美。

自古以来,竹子以其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质维人们所咏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时文人术士对竹子的高度赞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时清代郑板桥对竹子的最好赞美,那细细的叶,雪压不倒,风吹不折。竹子是充满活力的,竹子是朴实无华的,竹子是颇具情趣的,竹子是坚忍不拔的,别样的季节里,竹子都各具风韵。还有唐代杜甫写的“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古人对竹子的爱可谓稍逊不减。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独特,影响折中国人的审美观和身没意思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促进作用。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历代既有咏竹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缤纷。竹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子造的。竹子,对中国音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周朝以后,历代使用定音律,故此,晋代就有以“丝竹”维音乐的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竹子”。可见竹是中国文化中不可代替的物质载体。

然而,面对村里人现存的这种落后观念,我心痛不已。古人可谓对竹子的赞美达到了顶峰,竹子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财富,可人们却认为竹子是贫困和落后的象征。难道中国的竹文化就这样消失于我们的生活甚至是学习中吗?加强我村村民对竹文化的认识,是当代的我们弘扬竹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面对竹文化的丢失,我们何不想古人一样去爱护,珍惜它呢?

竹文化的传承,也是我国文化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强当代人对竹文化的认识,需要你我的宣传和爱惜。

【篇四:我的“悦”读生活】

如果说每个人都有张名片,那我只好在上面写两个字——贫穷。

我叫阿球。这是我私塾里的同窗为了反衬我骨瘦如柴的身材而起的外号。

我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没有金碧辉煌的府邸,也没有华丽的宝马香车。一间破旧的竹房,几件快要寿终正寝的家具,便成了我全部家当。“唉,又没钱了。”我愁眉苦脸地摇晃着钱袋里两枚铜板,那叮叮的声音仿佛正宣判了我的破产。

说实话,我穷得一清二白。每月几枚屈指可数的铜板用得比水滴蒸发还快,转眼就消失殆尽了。终日伴随我的不是锦衣玉食,而是缀满补丁的粗布衣裳和粗糙的窝窝头。

奇怪的是,我这张名片虽然显得寒酸,可我却一丁点儿也不自卑,反而心存感谢。正是由于贫穷,我才能从低谷走到另一个顶端,让我发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富有。我虽然不能在金钱上富有,却可以在阅读中充盈。“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乐在其中。

读史使人明智。《史记》气势磅礴,思想深邃,谱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那段群雄峰起,英雄展翅,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它让我明白,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项羽的野心蓬勃,豪气冲天。勾践忍辱负重,历尽艰苦,终于成为一代霸主。“风萧萧兮易水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歌声凄凉,却步伐坚定,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卫青、霍去病决战漠北,扬大汉雄风……英雄事迹震撼着人的心,荡起阵阵波澜。它使我充满斗志,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困苦。

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如同大漠钟声,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荡涤心田。

读诗使人灵秀。在浩如烟海的诗篇中,瑰宝数不胜数。不管是“曲水流觞”的风雅,还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清寂寥,抑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淡泊都丰富了我的生活,陶冶着我的情操。

我虽然瘦得皮包骨头,可是“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心灵上的美才是最真的美,容颜终有一日会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老去,只有精神才能永存。

一个清静的早晨,寻一处幽静的所在,隔去尘世的喧嚣,捧一卷诗书,醉心于阅读,人生第一大乐事不过如此。最美是阅读,醉阅读,醉悦读。

我有一张叫“贫穷”的名片。我很穷,但的确富有。

热门推荐
1其实我也想成为发明家
2一次难忘的参观
3是她给了我力量
4秋日的山村
5秋月思语
6八年级作文
7我的自画像
8树叶与小草
9陕西美食
10感恩亲人
11独特的年味
12踢毽子
13假如明天没有太阳
14若天将降大任于你我也
15爱的阳光
16敬畏文字——《汉字的力量》有感
17骨子里的感觉
18有你真好
19挖芋艿
20最美遇见你
21仰望姥姥的背影
22友善世间最美的花
23为青春的梦想而喝彩
24我想有个家读后感
25你演我猜
26遗憾
27美在瑶乡
28这样玩真好
29我的表情包里没有寂寞
30凡卡续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