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辩证观的作文

【篇一:祸不等于福】

祸不等于福?但从辩证观来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与福是相通的。

德国有一个24岁的青年亨利·芬克患上精神病有14年之久,他的行为怪诞,无法自制。由于不能忍受病魔的缠绕,竟开枪自杀,不料这一枪却没有夺去他的生命,反而歪打正着,医好了他脑部的顽疾。射入脑部的子弹至今仍留在他的头内,却使他变成一个正常人。

故事里的那个德国青年,才24岁,这应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应该是“福”。可他在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患上了一种精神病,这是“祸”。他长期受病痛的折磨,达到痛不欲生的地步了,于是他掏出枪向自己头部开枪。但殊不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居然治好了自己的顽疾。

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22岁时经商失败,23岁时恋人去世,27岁竟选州议长失败,47岁时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员失败,但他最后却当上了美国总统。

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失败是成功之母”。祸与福是紧密相连的,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亦可转化为祸,祸福是不可分开的。同样一件事,你从这个方面去看,他可以是祸,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他可以是福。林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正是这种祸做基础,他吸取了教训,最终换来了福。当上了美国总统。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时不幸而感到绝望,也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兴奋不已。

从现实生活实例看:福不等于祸。这是因为有些人经受不了祸的打击,在祸的面前当了逃兵,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祸,所以他们就把所有的祸当成永远的祸了。要想将祸转化成福,这就取决于我们对待苦难的态度。在灾难面前,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就一定可以看到灾难之后的希望。

总之,祸与福是相依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祸能不能等于福,这还是一个未知数,还需要人的意志去决定的。

【篇二:心学之思】

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深入人心,现于人行。随着社会的进步,儒学发展到了朱程理学,之后,又发展到了另一高峰也是颇受争议的高峰——心学。

心学经宋代陆九渊提出,明朝王守仁集大成发展成为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心学之心与理学不同在于它更多了人性,多了灵活,更多了容纳与辩证。

不论是儒学还是理学都强调“纲”。“纲”便使社会便于管理,但它无疑是不平等的契约。王守仁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的思想里多了人性,强调“天理即人欲”。当然这个人欲不包括恶欲,而是人的纯善致良的天性。明朝中后期心学广为流传,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热(类似于西方文艺复兴)。

心血多了融纳,多了灵活。心学自创立就受到了各学派的攻击,而王守仁“海纳百川”汲取各学派精华而完善己说。他强调“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功夫行是知的主意,无行便不能说真知。譬如,我们说学习中要辨证,要求甚解,但你若以老师的话为纲,有问不解,那你便不知。知行合一也多了灵活。正直的理学先生当官,常坚硬的碰撞强大的恶势力,但心学家徐阶,张居正则不同,他们迂回前进知行合一。瓦解了腐败的严嵩集团。

辩证思维是西方思想的特点,也是儒学的短板,而心学则有辩证思维的明显显现。王守仁曾经带弟子上山观花,答弟子问说:“你若未见此花,则对你来说,此花为寂,你见了它,它与你的心同归于显。”寂显均为事物的存在状态。这这体现了王守仁心学辩证的看待物与人的联系。

对于一门学说,他的应用和他的内容一样重要。

对人性的认识要求我们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而非抑制。有了容纳便可以取他说之长,补己说之短。对一个民族来说,一味的强调不可被外来文化同化是盲目的。外来文化有精华,有糟粕,它的传入过程即我们的接收,思辨,实践,取舍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出错,会花大量的时间但泥泞的坎坷终会被铺平,而害怕泥泞只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不怕外来娱乐节目误导大众,只怕无人思辨,大众不改。

灵活运用一门学说,也要容纳,例如我们容纳了外来科学,外来辩证观。容纳之后应用便要灵活,数学题的一题多解便是灵活应用的体现。辩证观让我们分析矛盾,探求真知,即使对己家学生,也要辩证。任何一门学说都可能有局限性,辩证观则是它的“焚决”(《斗破苍穹》中一种会进化的功法),使它不断完善得以发展。

心学之思,思在取心学之优为基石,理解人性,灵活运用,容纳并辩证地吸收其它思想,筑成自己心中的大厦。

热门推荐
1在“五 味”中成长
2绿豆发芽观察优秀作文
3四季的校园
4一件感动的事
5告状
6出错作文600字初中叙事
7长大以后做什么
8诚信
9教师节作文
10读鲁智深有感
11爸爸,我想对您说
12写给高中的自己的一封信
13朋友
14
15给孔子的一封信
16童年的秘密
17
18父亲的背影
19我努力读懂李逵
20四年级我的心儿怦怦跳满分作文
21护蛋行动
22我想当宇航员
23我和爸爸
24为他人黙黙许愿
25那事想起来就后悔
26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
27雨中的无聊
28感谢命运
29集邮让我学会等待
30钢笔的自述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