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夫子的作文

【篇一: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清晨,当我们漫步在绿树林荫的校园中时,总能听到这般的朗朗读书声。每当此时,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你的身影---孔圣人。从我见到你的第一眼起,我便仰慕于你。你虽没有高大的身材,但宽厚的肩膀为你平添一份稳重之感。"语音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正是如此,你的话往往发人深省,暗藏玄机。

画一条时间轴,纵观你的生平。公元前544年,你出生了。如同一颗明星升上夜空,这带给你的父亲莫大的欢乐。可不幸的是,你三岁却又丧父,十七岁继而丧母。我想,沉重的打击会给予你更多的磨炼。在你20多岁时,你便关心于天下。你聪敏善思,常常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我钦佩你。你的远大抱负使得你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引此前进。

30岁左右的你,已经小有名气。你开办私塾,与齐国君王共论天下大事,正所谓"机会不但会造出小偷,还会造出伟人。"我想,定是你的慷慨激昂与能言善辩,打动了国君,从此重用于你。

公元前496年,你周游列国,积极宣传仁政。但身处乱世的你,没有在政治上施展才能的空间,于是便把精力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成就了"七十二贤人"。正因你的坚定,才有桃李满天下之说;正因你的执着,才有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你的善良与大公无私,常常在生活中无言地激励着我,使我勇敢地一次又一次攀登知识的高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你很准确地对你的一生做出了评价。你是人类文化先河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孔夫子。

【篇二: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透过历史的长河,站在岁月的肩膀上回望,我看见在丝绸之路上,中国人民勇往直前;我看到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使古老的中国异彩纷呈;我还看到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坐在石头上,为弟子传道,授业,解惑,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今晚,坐在窗边的我望着宁静悠远的夜空,凝视着夜空的颗颗明星,寻找那颗最亮的星星,这使我不禁想到了他---历史长河中那颗最亮的星星——孔子

孔子,他生活在春秋时期,距今,已是两千多年的岁月。他,在历史的长河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记得在小学时,就曾接触过孔子那儒雅的思想。但也许因为年龄的原因,那时的我只是跟着老师背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却没有什么深入的概念。以至于那时,我心目中的孔夫子只是一个神圣却又无比神秘的身躯。直到今天,作为初中生的我再一次接触到孔子那仁义的思想,这时的我,才真正地了解到一代伟人--孔夫子,我心目中孔夫子才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先哲形象。

他作为先哲,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思想将引领我前进,他的精神将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他是正直的化身,正如弟子陈亢所言:“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对自己的孩子和弟子一视同仁,不正是正直无私吗?

他是坚定的代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淡,则不复也。"正是这样的"启发式",坚定无比的教学,使他桃李满天下。

他是善良的楷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正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正是善良的他,为人间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饱经世事沧桑,却从不忘初心,高洁之至,出淤泥而不染……这时的我,仿佛已置身春秋时期……

一阵凉风袭来,思绪回到现实,坐在窗边的我再一次望着夜空,望着那数不尽的星星出神。它们将温暖的星光洒向大地,也折射到我的脸上。看!那颗最亮的星星,一定是我心目中的孔夫子,他的思想和话语一定会激励我不断成长,成为更优秀的人!

啊!历史长河中那颗最亮的星星,我心目中的伟大先哲——孔夫子,可否用您那最明亮又温暖的星光照亮我前进的路?我知道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对吗?

【篇三: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篇一: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孔子,一个多么熟悉却又遥远的伟人,虽然他早已离我们远去,虽然他不处在我们这个信息化的年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前几日,我们在学校里接触了这位老人儒雅的思想。我们跟着语文石老师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我就对孔圣人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中还是很有用的。

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还是需要大家借鉴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做人择友的标准之一。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达到了人生的很高境界。

孔子不光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也是我们身边生活的指路人。每当我们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失意的时候,仍然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取得了成功,这激励着我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目标上,有了前进的动力。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并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他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

孔子,这个名字的背后,也暗含着一种文化,这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没有了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们的生活也失去了色彩……。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

【篇二: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早晨,推开窗,一缕阳光射了进来,我不禁想起"朝闻道,夕可死矣"这句名言。啊!孔子,你给予了我生命的动力!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据说弟子有三千多人,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故称"七十二贤人"。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出于他之口,他把"仁"和"礼"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对中国的思想有巨大影响,被尊为"圣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看法,这在当时是多么具有进步性啊!当时战火连绵,百姓疾苦,受教育就是空谈,有权有势之人才可以上学,但孔子主张教学没有等级、类别,他在全国各地收徒,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并且不主张死板的教学,而应"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弟子们要活学活用,学与思并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就是孔子所说。他提出温习的重要性,教育人们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应该是我们对待学习的一种态度。

"君子"一直是孔子的最高追求,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平凡的人。为此,他提出了君子的言行和道德修养要求:其一,君子不器;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其五,君子群而不党。

孔子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经受了多次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始终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把黎民百姓看作天,不忘自己的道德标准。伟大的光辉在他身上处处闪映。他还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这正反应了孔子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或许,孔子的字典里永远没有退缩一词吧!

【篇三: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三岁是父亲离世,十七岁时母亲又离开人间,但他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努力造就自己,凭着他受到的教育,开办私塾,把自己学到的和积累的知识教给他的学生,被他所教育过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民家,而他免费教育他们,让他们也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个静静聆听人的内心与漠漠观察世界的智慧老人。

首先,我认为孔子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孔子以好学著称,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三,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

【篇四: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的印象中,孔夫子就是这样一位实事求是的人。

在初一时,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有幸去到了南京的夫子庙,夜游夫子庙果真是一次极大的享受。夫子庙位于秦淮河畔,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中国四大文庙之一。每走一步,心中对孔夫子的尊敬就更重一分。孔子出身鲁国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重重,希望以他超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拯救自己的国家。我心目中的他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膜拜的木牌,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聆听人的内心的默默观察世界的老人。说他是老人,是因为,两千年后的今天,无论是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们去领悟这个民族的根。

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时的贫困并没有抹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时的挫折也未曾动摇他坚定的心,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断他思想的升华!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习相远。"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已经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是"不倦"却是建立在学生痴于学习却百思不得其解的基础上的。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处于那样的乱世,孔夫子以笑面对,乐观地在思考中漂泊。因此不会在铜镜前流连,不会看到头上的银丝,不会在意何时离去,智慧的光辉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识而富足。并非什么也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看开人生,绝非悲观。他知道历史的滚滚洪流留下的永远不是那些凶残的统治者,不是那些只知道冲锋陷阵的武夫,而是那些智者,那些真正的胸怀天下,那些关怀黎民苍生的先哲。他做到了,虽然他没有看到。但是历史铭记了他。一个坚定的儒学圣人,一个关怀天下的人!他记挂着人们,世代的人们也纪念着他。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五: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早晨,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耳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石老师领读后,我们也开始声情并茂地读起来,体会这位精神的巨人——孔夫子流芳百世的思想。

千百年前,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圣人——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伟大的惊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弟子有三千,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其弟子将他的言行和思想记载在《论语》中。通过《论语》,我知晓了关于他的很多不朽的名言,经过时间的流逝和洗礼,却仍然保存,流传至今,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孔子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一生信奉仁义礼智信,这是他治学,治国的基本观念。此外,他始终把"学到老,活到老"当作自己的目标,孔子把一生中的百分之八十都倾注在做学问上。他严于律己的同时,也竭尽心力地教诲自己的弟子,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然而,在这么伟大的伟人背后,也有许多说不出的艰辛。他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苦难,在他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但他有着一种高尚的品德,那就是乐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有人生的苦难都如同烈火淬钢般催熟他年轻博大的思想,但他在这座"困难"的高山上不断攀登,不知疲倦地周游列国,传道授业,渴望种子能够在未知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孔子的很多名言都很让人受益匪浅。《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篇对话: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大意是,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答道,"国君的行为要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要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要符合儿子的要求。"齐景公说,"说得好啊!要是真的国君的行为不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不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不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不符合儿子的要求,即使有粮饷俸禄,我能来享用它吗?"也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虽然孔子已经仙逝,但他的思想永垂不朽,他改变了我的观念,让我懂得在困难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努力进取,叩开成功的大门,让我们在孔子精神的滋润中成长!

这就是东方圣人——孔夫子。

【篇四:我心中的孔夫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我们从小劳记的名言,出自一位和蔼可亲,学识渊博的老人口中,他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时期。让我们穿越时空,追溯历史,看看中国的第一圣人——我心中的孔夫子。

孔子,一个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名字。小时候,他只作为一个模糊而又干瘪的形象留在我心中。"3000弟子""72贤人"为他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长大后,当我亲手揭开这些面纱时,才发现他的"圣"果然名副其实。

孔子主张"仁",就是将人民放在第一位。无论什么制度,对人民有益的,就是好的;对人体有害的,就是不好的。要想统治好一个国家,就要取得民心。所以子贡问政时,他不选择充足的粮食和强大的武装力量。仁,还可以理解为仁爱,就是要有善心,以慈悲为怀。所以马厩中失火,孔子只问人的伤亡情况,不问马。

孔子主张"礼",子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成。"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礼,有礼貌,尊重的意思。故有"曾子避席"的故事。曾子得知孔子要教他知识后,主动站在席外请教老师。

孔子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只要是自己的弟子,都会尽力的去教导,没有偏爱谁。所以有"陈亢问伯鱼",陈亢起初以为老师会更注重他自己的儿子阿鲤,没想到阿鲤说孔子只让他读《诗》和《礼》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关心百姓,同情他人,礼貌待人,一视同仁。你的思想文化,影响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没有你,我们也不会这么精彩。你就是中国思想的奠基者——孔子。

【篇五: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英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撰写《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个人》时,曾把他列名第五!因为他主张让人们知道他们每个人的义务,而不是他们的权利。他就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孔子提倡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点在于修身养性。"仁"字决不单纯地指"仁义道德",更为重要的是指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对每个人的价值的要求。因此,"仁"成为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一种政治模式,即"以德为政,以德服人,取信于人"等等。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说: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句名言中孔子就向我们表达出了一种胸怀宽广,宽恕待人的精神。再例如"孔子的一个学生曾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而孔子却回答:‘大概就只有一个恕字吧!’"而"恕"字在今日来说就是宽容的意思。而孔子的这位弟子便是子贡了。

孔子也比较注重于教育,有句话叫做"有教无类"。他主张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蒙满,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接受教育。这点就无疑的表现了他的革命勇气与魄力。

在《论语·学而》中也曾说过,孔子主张"礼以用,和为贵"的说法,这在一些程度上体现的正是一种追求和和谐的目的。这包含了调节社会等关系鼓励人向上、向善的诸多社会治理之学。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夫子,这就是他所谓的"仁政","礼"的思想。

【篇六:有趣的语文活动课】

记得上个星期五语文课,老师让我们做活动。这次活动是有关于“我爱汉字”的主题,开展了一次有趣的活动。

活动开始了,老师首先让我们来猜字谜。老师说:“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说:“曰”字。老师听了,说:“给你加十分。”那位同学高兴的坐下,别的同学很羡慕他,希望也能加十分,大家都仔细地听题。老师又说:“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猜不出来,班长站了起来,胸有成竹说到“香”。老师竖起大拇指说对了。还给班长加二十分,同学们带着疑问去问老师:“干吗要给班长加二十分呢!”老师说道,因为只有班长回答出,再加上只有这道题比较难,所以给班长加了二十分。活动继续,同学们都摩拳擦掌,跃之跃试。

第二个活动,是对歇后语。老师说:“孔夫子搬家……”这回,我的同桌逮住了机会,得意地说:“尽是书。”老师让他上去写下来。一位同学看了他写错了字,说:“老师,他写错了,”老师让那位同学上去改正,“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老师饶有兴趣地说:“这就叫做谐音歇后语,也是中国文字的魅力。”接着我们对了许多这种谐音歇后语。

这次活动,让我知道了汉字是多么有趣,多么神奇,今后我一定要学好祖国文字。

【篇七:我心中的孔夫子】

时间的长河流淌在岁月中每一个角落。在这条不可知其源又无可望尽终头的河流中,中华民族的文明,如同一朵朵雪白的浪花,在激流中溅起珍珠。一本本思想巨著,是那河流汇聚成的汪汪碧潭。一句句格言警句,是那河流从断崖飞泻的九天瀑布。在这历史的流里,有一股汹涌的浪涛,流至千年却仍未平息;有一种思想,泛起最纯洁的海花,时至今日依旧在放射着万丈光芒。这股正向未来奔赴的浪涛,正是儒家思想——东方伟大的圣贤,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在春秋这个时代交替,风涌云动极为强烈的时期。孔子却以他理智的头脑和高尚的精神,在疾苦的下层百姓社会中,绽放出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动人白莲。

我最早接触孔子及其言论是在童年时期,那时的我还不懂得那些繁杂的古言。只是听老师说,"这句是说要你们坚持不懈的。""那句是要你们认真钻研的。"。在我整个童年中,对于孔子的那套思想,我只是懵懂,且生硬的记住了。老师说"孔子的思想都是圣人之言,民族之经典,我们必须遵守。"当时的我对这句话,并没有太多的理解,但我对孔子这个人都有丰富的想象,和好奇。

随着知识的增加,孔子的思想对我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加强。我很想知道,一位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圣贤。是怎样在诸侯之争不断持续,战火销烟弥漫在整个华夏民族的春秋时期,创立出一个让民族,千年不朽的精神信仰。一个使金龙腾飞的新鲜血液。

每当我想到孔夫子时,浮现在我眼前的不是一个,早已看破世俗,避居山村的学识老者。而是一位为改变社会,和民族精神的战士。他虽厌恶官场,辞官归隐。但却首开私塾,为百姓寻求精神济粮。他开朗的性情,仿佛让我隐约看到了一位老者,在风尘仆仆的世界中谈笑风生,用一双充满希望与自信的眼神盯住未来,微笑点头后,大笑归去。

虽孔子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它却留下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伟大思想,他教我们做人,教我们求知教我们高尚。他以战火和腐朽为沃土,种下一朵圣洁之花。不论世事沧桑怎般变化。这朵唯美的花儿定将恒绽于世人心中。

现在回想起曾经童年时老师的话。发现曾经那番生硬的话语,早已变成一道耀眼的金光,闪烁在我的心中。

【篇八: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朗朗的读书声回荡耳边,孔子的话意义深远,细品慢嚼,回味无穷,如同上品陈年佳酿,唇齿留香。再细细阅读,孔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如同《尸子》中所述:"读《书》诵《诗》,与古人居,诵《诗》读《书》,与古人谋。"四千年的时间如流星,一闪而过,漫漫的时间长河,磨去了让他的面貌,但他那可贵的精神、高亢的声音,漫过了天际。转目向东,一位白发老者屹立在东方之巅,双目紧闭,缓慢而又悠长的诉说着中华文明的精华,问其老者名曰"孔夫子"。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对时间的探索,从未停息。有人可能会认为"时间是比黄金还珍贵的东西,一定要珍惜",这种观点不错,时间就是要珍惜。而孔夫子则是以平稳的眼光看待时间,他既不重视也不轻视,只是持放手的态度,自然的发展。这种"放手"的态度在孔子的身上也许极为平常,但"放手"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紧缺的态度,人们总是把一切看的太重,把自己压垮。心静下来,学会"放手"去体会那份深远而又从容的宁静。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短短几句,看似微小,其实蕴涵无数哲理,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撞击着我的心灵,提炼出那颗"君子之心",这使我心灵明静,果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让我领悟到君子之道,君子,乃大丈夫也,做事光明磊落,不拘小节;君子,乃信者也,外信于人,内诚于亲;君子,乃智者也,非莽夫也,做事前三思,做人更要三思,想的更周密、完善一点。

电光火石之间,孔子与我的交谈也到了尾声,他慢慢回归与书本,回到字里行间,孔子已驾驭着他的文明方舟,去保护人性的纯真。默默的在心里给他说声"再见",待转眼看向书本,努力感悟他的语言,也是对他的一种敬仰吧!

【篇九:我心中的孔夫子】

在我的心中孔子是一个崇高仁爱,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在以往我接触到的有关于孔子的言论里,表现出的都是他理智的那面,他的话言简意赅,发人深省。随着我对他更多的了解之后,突然发现我和许多人都进入了一个对孔子认识的误区。孔子他也是人,也是一个平凡人,他甚至比我们现在所经历的都要悲惨,他三岁失去了父亲,只有一个二十岁的母亲带着他,他们漂泊在曲阜的巷子里,因为人生艰辛,七,八岁的孔丘便已懂得了许多事情,就像他后来说的话,(现在看来,其实是特别的幸酸)"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在他十八岁时,又失去了母亲,他想把母亲和他父亲安葬在一块,可是因为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才三岁,就算带着他去过几次,可又能如何找到他父亲的墓?他站在十字路口旁,希望有人能同情他告诉他他父亲的墓在哪,后来打动了一位老奶奶才找到了墓并安葬下来。

在他二十岁时,参加季氏摆的宴席,却被季氏家奴——阳货(又称杨虎)挡在了外面,"我家主人请的是士,你来干嘛"这句话孔丘明显听出来,是在侮辱他,但是谁又能在这时抹去他的眼泪,给予他安慰呢。他只能默默地离开。那时的孔子是无助的。

后来他决定通过学习改变他的一生,他决定去宋国学习殷商之礼,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他终于学有所成,并且在宋国成了家室,当他准备再次返身回到鲁国时,他的妻子生下了一名男婴,鲁国国君鲁昭公送了他一条鲤鱼,孔丘为了感谢这份恩情,便把他儿子取名为孔鲤,字伯鱼,名鲤字鱼。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孔丘已经不是当初被人看不起的孔丘了,已经受到当时一位国君的重视了。那时他二十岁,他精通六艺被称六艺专家,在一个国家危难时向他这样有才干的人是及其稀缺的,这也为孔子以后成功的道路做了铺垫。更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推行仁义的道路便展开了。

在孔子游历六国的时候他曾经极力向各位君王推行他的"仁制"思想,但是经历了很多波折,他发现要想真正推行仁制,必须要让广大民众从思想上先接受。因此当他再次回到鲁国后,他决定只教书,不参与政事,孔子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在于其思想体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适用性的长远。时至今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内容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他主张"有教无类",打破教育的贵族化;他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他强调社会的需要和人格的形成,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倡启发式教学,强调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同时,他又"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孔子的一生不平坦,但是他却没后悔用其一生去力推礼乐仁义,虽说他所遵从的道是大象天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但是孔子却把这种道家学派的思想发展为儒家思想,存在与世间。

孔子不是一个神,他只是一个凡人,他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他也有茫然的时候,就像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所以我们应该以两颗心去看他,一,是尊敬;二,是平常。以这两颗心去看待他的可敬和可爱。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十: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篇一: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孔子是我们都敬重的伟人,他知识渊博,意气风发,是我们敬仰、敬佩的著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出生于没落的鲁国贵族家庭,幼年丧父,家道中落,饱经人生苦难。但他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尊师重道,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多人,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历史上有"七十二贤人"之说。

在这段时间对孔子的了解和认识中,我更深的走近了孔子,走近了这位圣人的思想。

在那个群雄争霸的时期,孔子主张各国君主以德治国,触犯了很多人的权利,因而才能一直没能得以发挥。在他五十五岁时,带领他的一批学生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在各国的民众中赢得了好评,创立了儒家学派。他把"仁"和"礼"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主张有教无类,晓得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即为中国的现代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说明了孔子思想的先进性,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的方略施展而奋斗的伟大先贤,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二千五百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远东立,并已走向世界!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一定要信守孔子的思想,把孔子的精神发扬光大。

【篇二: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他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他极少讨论神,拒绝讨论来世。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实哲学家。他就是——孔子。今天我就谈谈我心中的孔夫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之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列子·汤问》中有过一个两小二辩日,当两个小孩儿问到孔子太阳的大小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竟然"不能决也",可见孔子对待事物的实事求是和谦虚。他在当时就是享有"圣人"的名号,完全可以对两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所说的话置之不理,可他没有,因为他是孔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

他教世人要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用"智"和"信"来传播"仁"。而在学习上我们要"温故知新"也要"举一反三",他就在细微处体现了伟人不可磨灭的智慧光辉。

我心中的孔夫子,当你走近他时,你会发现你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偶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有着超人的智慧、勇气和人格魅力。

【篇三: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陬邑人。还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论语》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孔子学识渊博,人称孔圣人,但孔子依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有一回,跟随当时鲁国的乐管师囊古琴,学的是《文王操》。孔子专心学了一段时间后,师囊说可以了。孔子觉得不够,又继续学。一段时间后,师囊说可以了。可孔子仍觉得不够。又过了一段时间,师囊认为真的可以了。可孔子仍觉得不够。直到孔子能够再乐曲中表现文王的形象,孔子才觉得真的可以了。"

在跟师囊学古琴,弹奏《文王操》时,师囊曾三次对孔子说:"可以了。"但孔子始终觉得自己还得再学,直到能够在乐曲中表现文王的形象,孔子才罢休。又有一回,孔子去太庙祭祖,见到新奇的事物就向人问这问那。有人笑着说:"孔子学富五车,懂得礼仪,怎么还要问别人?"孔子听了后回答说:"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孔子是一个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人!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篇四: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孔子心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以好学著称,对各种知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却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谁他那里有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到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面,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他让我们懂得他"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的精神品质。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体现了孔子德治主张的政治思想。

通过以上的资料,我对孔子的精神品质和政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孔子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是我心中的伟人。

【篇五: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从古至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学家都层出不穷。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们敬佩的依然是我们的东方圣人: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有《论语》一书。《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首先,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不耻下问的人。我们也知道,孔子有许多的"导师"。有的导师小到《两小儿辩日》中的孩童。从两个孩童的辩论中,孔子也明白了许多道理,甚至向两个孩童请教。从此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耻下问的特点。

其次,我认为孔子是一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以礼治国。为国,他可"毁三都",为国,他可亲自率兵,可鲁国君上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孔夫子赶出鲁国。不过幸而孔夫子并未放弃,并和弟子在漂泊途中,依旧努力宣传。有许多次差点因此丢去性命。可这并不会阻挡孔子宣传仁、义、礼、智、信。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为国堪忧,强大无畏。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也是孔子爱人,爱己,为国分忧,无私无畏的特点。就像古人说的"士不可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不愧为真君子,而他的弟子也将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东方圣贤!

热门推荐
1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
2春光明媚好读书
3阳光
4醉人的山间风光
5听古筝说话
6成功的制法
7军训的日记
8坚忍不拔的仙人掌
9玉带林中挂――读《红楼梦》有感
10那倒是真的
11有趣的游戏
12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13不一样的年味
14水浒传读后感
15春天的公园
16我们玩得真高兴作文
17挑绳
18我想做环游世界的旅行者
19温暖
20我的妈妈
21浓浓师生情
22我的青春摆渡人
23彩虹的作文
24放飞梦想
25年味
26宝贝宝贝读后感
27我的良师益友
28都是手机惹的祸
29赶路
30两位新老师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