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奉献】
贝壳虽然死了,却把美丽留给了整个世界。
——题记
“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别人不去的地方一待就是八年,用他那坚定顽强的意志,把穷乡僻壤建成了绿水青山。他为乡村留下了美丽,他把自己奉献给了人民,他用他的汗水打造了美丽的风景,他投身于工作为人民服务。
奉献,把美丽留给他人,把幸福传递下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就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奉献,让我们有扬我国威,立我国志的底气。当著名科学家师昌绪被授予“感动中国”的奖项时,我们只能瞻仰属于他的奖杯。享年96岁的他,在天堂接受这份荣誉。回望过去,他将自己的一身奉献于爱国主义科学研究中,年轻时满怀赤子之情,壮志凌云,放弃大洋彼岸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怀抱,投身于航空事业的发展,年老时,怀揣着九旬老人的热血,依旧穿梭在自然科学的海洋中。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他的人生没有了遗憾。
奉献,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他们放弃北京的安逸生活,甘愿来到山区支教。艰苦的条件让他们饱受疾病的折磨,接受风雨的洗礼,但却成就了无数山区孩子渴望实现梦想的心愿。节衣缩食,只为给孩子更好的条件,年逾古稀,只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山寨中朗朗的书声就是给他们最好的回报。他们前半生为中国外交事业做贡献,后半生为圆山区孩子们的梦而奉献。他们的人生价值发挥得是如此淋漓尽致。他们本是甘愿如此,留下的却是最美的回忆。
奉献的火焰永不熄灭。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一颗颗童心在呼唤,他们举起摇摆的双手在擦洗人们心灵的尘埃,想把奉献留在人间。
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愿的。让我们新世纪的一代青年都投身到乐于奉献的滚滚洪流中,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奉献这棵常青树,永远葱茏繁茂。
【篇二:爱心传递,薪火相传】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能将陌生人间的距离拉近,爱能化解种种忧伤悲痛,爱能驱散阴暗,带来光明。
爱是一团火,点燃希望的火焰。
朱敏才和妻子张丽娜曾经是外交官和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夫妇俩支教了五所小学,不仅为学校开设新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朱敏才和张丽娜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点燃了希望,让他们走向更灿烂的人生。
爱是一泓泉,清洗时间的尘垢。
“修路爷爷”张作梓25年里,风雨无阻,修了沈阳大大小小的马路,有碰上正在修路的张作梓,见着他身上破旧的衣衫,想给他一些钱,老人坚决不收:“拿了钱性质就变了,让我理直气壮地做点好事吧”。张作梓爷爷的善举,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浮华的社会,有一股清流流淌过我们的心田。
爱是一阵风,吹走深沉的阴霾。
这是真切的发生在我身边的事:高一22班的邓媛媛同学,患上了白血病,治疗费用对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学校立即响应,要求全校师生自愿捐款。开始,我们班同学好多不大乐意,还开玩笑说:“捐个一毛两毛”、“捐骨髓也不捐钱”。可是真当捐款的时候,全班没有一个同学捐款低于10元的。甚至有捐50、100的人。最近听新闻报道,知晓二中全校师生捐款4万多元,希望这些钱早日让邓媛媛康复,回到学校。邓媛媛同学如果知道后很多陌生人肯关注她,帮助她,是否就有一股清风,吹去了萧瑟的寒意了呢?
爱心就像是世代相传的薪火,能够点燃平凡的生命。正如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为此,将爱心传递下去吧!
【篇三:人本有善善本存心】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善,是造物主给予我们每个生命最美的馈赠。善,是让生命一派春意盎然的微风;是让生命饱尝营养的仙露琼浆;是让生命充满温情幸福的暖阳。
驻足回望,一股穿越时空的良知暖流从古代涌来。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位列蔺相如之下。心有不服,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有意避而不见,以免冲突。蔺相如的门客误认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顿然悔悟,便背负荆条行至相如门前请罪。这个负荆请罪的故事,已然反映出五千年中华文明中“顾全大局勇于认错”存于心底的“善”。
善,虽为人的本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处处有善。马年春晚节目——小品《扶不扶》,岂止为博得众人欢笑,欢笑之余更唤起我们对时下道德风气的深思,善归何处?途遇困难,伸手扶助,生活情理之当然。“扶老人”本是善举,在时下却是好心恶报,重演“农夫与蛇”的悲剧。
摔倒的老人被路人扶起后反以诬陷。这有何善可言?我想问老人,如果被诬陷的人是您,您心中会作何感想?您是否会唾弃这样的行为?您是否会冷淡世间情义?您是否会耻于自己的诬陷之行?老人跌倒路旁,任凭孤寡无依的老人躺在冷冰冰的路面上无人理会。我又想问过路人,谁家没有老人?谁人又不会变老?如果您家老人不幸滑倒,过路人过而不顾,您会不会感到寒心?您会不会为人情淡漠感到悲痛?您还会相信“善”这个美好的字眼吗?扶不扶?已然不是简单的选择。不扶,不仅是个人良知的泯灭更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坍塌。扶,扶起的不仅是一个生命更是人类最美的信仰大厦——善。人本有善,善本存心。“扶”,是心怀善念的人对爱与关怀的表达,是给予世界丝丝缕缕的温暖。善念永葆,善行长存,传递温暖,生命才能不断前行。
雨果曾说过“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善良,是一种信仰。2014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结果于2月27日晚揭晓,一幕幕至真至柔的故事震撼人们的心灵,一张张至刚至伟的美丽面孔点亮观众的目光。
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在贵州偏远山区支教10年,历经千辛万苦。居住的卧室和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带两层口罩才能睡着。日久天长,高原强烈的紫外线让孙丽娜的右眼失明,山区湿冷的气候让朱敏才患上风湿病。山区缺少医药,病来了他们只能自己扛着。这些年,他们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为遥远的乡村学生打开一扇扇发现新世界的窗户。他们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这种“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至行至善,永远值得我们赞誉。
无论是相识的人,还是陌生的人,都需要我们用善来给予他们生命前行的动力——爱与关怀。这样,相识的人不会分离;这样,陌生的人就会相识;这样,善与美好,就会常驻我们身边。
人本有善,善本存心,见善思齐,世界才会更温暖,生命才能前行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