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在机会面前】
机会可能是一次物理实验时偶然出现却转瞬即逝的物理现象,也可能是足球比赛中后卫传给前锋的一个绝好的能破门的球……应该说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碰到很多机会,但正如伟大的篮球天才乔丹说的那样:“人生并不缺乏色彩斑斓的机会,可真正把握的能有多少呢?”
人们都想把握机会,可是首先要有认识机会的“慧眼”。当一次次严峻的挑战摆在我们面前时,有许多人选择了退却。可是人却看不出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机会。人们常常会安慰自己:“这太难了,我做不好。”以此来作为逃避的理由,可是如果对自己鼓劲:“让我试试,我会努力的。”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试想,你完成了老板交给的一个艰难的任务,今后不就有升迁的机会了吗?
其次,接受机会,然后便是好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在科学工作者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科学工作者们最忌讳的就是浅尝辄止,让机会与自己失之交臂。古往今来有很多事实可作为这方面的例子。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海藻提取液时,对发生的现象没有细加分析,结果与钒失之交臂。而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萌发了制造电灯的灵感后,在选用灯丝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试验,终于发现了经久耐用的钨丝,造出了第一个实用的白光炽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试想,爱迪生如果没有进行一千多次的实验,恐怕还不会有现在的电灯。
第三点便是忌讳错失良机。在机会面前,优柔寡断和懦夫一样都是无法成功的。在机会到来时,却无法下决心把握它。让机会眼睁睁溜走的不乏其人。著名核能专家卢瑟福的事例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假设当时卢瑟福没有大喊一声“记在你的袖子上”,从而使原子核裂变的过程被记录下来,那么原子时代的来临至少要推迟吧?
机会像是久埋于地下深处的金矿,更像是帆板航行时的一阵顺风。我们不但要紧握拳头寻找机会,更要在机会降临时张开风帆去迎接,把握它。
【篇二:想和做】
当细碎的石子有了梦想,它便日积月累的铸成了一座巍峨;当青翠的小草有了梦想,它便蔓延成了一种广阔。但如果只是抓住梦想的背囊,而坐等其成,不跋山涉水,那又何来的扩大辽远呢?可见,只有把想和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造成那令人叹为观止的美妙。
想因做变得真实。我们反思自己推敲他人,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中深入探索,就可以得到真理。亚里士多德认为,推一个物体当不再推它时,物体会归于静止。一千年以后,伽利略对这个似是而非的论断提出质疑,并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终于,他用实验推翻了这个结论,奠定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可见,想的不一定就是对的,做会给想以论证,到底对不对做了才会知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我们的想去试验论证以确保真实。
想,为我们指明方向。做,领导我们走向终点。在卢瑟福从阿尔法粒子散射的实验中证实原子数不符,于是,他坚持试验,终于证实了中子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这对于一个只知重复试验,不善于思考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相反,我们不能像卢瑟福学生那样,只知道去做不善于想不善于思考,成功了不知道为什么成功,失败了不知道为什么失败,好像很热爱这门事业,好像在兢兢业业工作,其实这只是木偶一般,由人“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有想法为我们指明方向的时候手里也不能闲着。
我们要在做中去想,去探索。哥白尼说过:“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善想,勤想,敢想,要带着想上路让想和做同行不断上下求索,去获取知识,获得真理。
想要认真地想,做要认真的做。俗话说:“三思而后行”。光凭一股蛮劲只想不做,也会因莽撞而坏了事,在做事之前,务必要瞻前顾后总结经验是效率最高,风险最低。
想合作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光想不做只落空,只做不想终败事。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将“想和做”这对血脉相承的亲兄弟硬生生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