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乡味的作文

【篇一:乡味】

故乡,老房,小巷;城河,小径,斜阳。记忆深处,那一幅烙着乡情印记的水墨画缕缕铺开。画卷上,仿佛有袅袅炊烟升腾而起,散着令我魂牵梦绕的乡味,泛起圈圈回忆的涟渏……

故乡海陵,是城河畔的一座充满温馨的小城。这里,有老街上种种美食诱人的香气,有茶楼里飘出的缕缕茶香,还有城河畔花草树木的淡雅馨香……但始终缭绕于我心的,却只有这怎么也走不散的——炊烟的味道。

故乡的清晨是一首朝气蓬勃的诗篇,而炊烟之味则是这首诗的高潮。每天,伴着一声嘹亮的鸡啼,一轮旭日自东方万里云霞中倏地跳出,故乡便从万籁俱寂的黑夜里醒来了。过了些许时候,小城的人们自各家门里走出,满面春风地互相问好时,街道上便充溢着油条包子的浓浓香味了。不,在这早茶香味之中,可不还藏着些许炊烟的味道吗?是了,看那早茶上方袅袅升起的缕缕轻烟,携着淡淡的乡味,就这么与油条包子的鲜香一起,引着你走到店门口,或是入内小坐,一盏清茶,一笼汤包,一通唠嗑;或是匆匆打包,一根油条,一杯豆浆,一声再会……这温馨和谐的故乡之晨,一直缭绕在炊烟的味道中,任岁月也湮没不了。

故乡的晌午是一部悠闲而又匆忙的乐章,而炊烟之味则是这部乐章的灵魂。临近正午的时候,骄阳火辣辣地炙烧着大地,而小城的人来人往,却总是那么悠然。城河上,几叶舟缓缓靠岸,卖鱼归来的小贩收拾着物什,任河风吹过也掩不住丰收的喜悦;老街上,古色古香的店铺中,店主与客人正笑着商定价钱;小巷口,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团团围坐,摆开棋盘,在黑影与白光的交替间,杀上几盘,无论成败,都带着一种历尽沧桑后的安然。然而,当小城上空的炊烟缓缓升起时,小城的人们却又变得匆忙了。渔人收拾好行囊,商贩走出了店铺,老人们收起了棋局,大家伙都迈开步子,循着炊烟的味道,奔向家的方向。“开饭了喽”“看见炊烟喽,得赶紧回去。”人们笑着走着,不一会儿,匆匆的脚步便消失了。静谧的晌午,只有炊烟的味道和着鱼米之香在空气中荡漾。

故乡的傍晚是一幅安适惬意的山水画,炊烟之味便是这幅画的点晴之笔。傍晚,晚风轻佛城河柳,斜阳浅照下,城河犹如微笑着的蒙娜丽莎,清澈又神秘。水中,沉鳞竞跃,天上,夕阳欲颓,好似人间之仙境!在这安适惬意的山水之意中,添上几许炊烟,似是在低吟浅唱旧日的时光;这炊烟之味,仿佛在提醒这远方的游子——即使飞得再高,走得再远,也不要忘了家的方向。我多想永远停留在这样一幅画里,嗑一把炊烟下炒出的葵花子,留住这份易逝的乡味。

在21世纪的今天,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或许,原本充满了乡味与乡情的小巷已被一排排灰白色的住宅楼取代;或许曾经简朴的小城也已逐渐繁华。但至少,炊烟走不散,心中的乡味走不散。正是如此,无数个在异地求学时的夜晚,恍如我眺望漆黑如墨的远方时,总能够嗅到炊烟的味道,望见故乡的轮廓。也正是如此,无数自小城走出的游子,在蓦然回首时,总能寻到梦开始的地方。

这走不散的炊烟啊!这走不散的乡味啊!这走不散的乡情啊!

【篇二:故乡之美】

与大城市不在同一轨道上的故乡,一切都那样质朴,自然。

——题记

故乡之美,在于点滴中渗出的自然。那种原始的美,是任何艺术都无可比拟的。

原来的风景,原本的美。清朗的寒莹,澄澈得好像刚洗过般,只有单纯的蓝,再不掺杂其它色彩。远处几朵棉絮般的云朵,悠悠然的卧在那张蓝色的大床上。不知从何升起的几缕袅袅炊烟,随着清风轻轻地飘着,好似哪家少女落下的裙带在天上舞着。窑洞房子一幢接着一幢,没有高楼大厦围起的城墙,我的视线随着风走了好远好远。若与时间有缘,便恰好可以瞧见曜灵遗落的最后一抹余晖。当那最后一丝光亮消失殆尽,就迎来了夜,真正缀着满天宝石的夜。我在像被关掉所有声音的寂静中入梦,或许会梦到城市中久违的星星吧。

过去的淳朴,曾经的美。在这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社会,这方水土依旧静静地养着这方人,依旧是过去的淳朴,过去的真诚。好似他们头上这片旷朗的天空,不加遮掩,不加修饰,一切都是原本的样子。憨厚的笑容似乎是他们的招牌。只一抹笑,就足矣让我安心,在外不管多疲惫的心,在此,终于找到了它的避难处,它的家。还有,那一口浓浓的乡音,不那么字正腔圆,也不是什么天籁之声,但是这朴实的声音,最能撼动我的心弦,因为,话中的真诚是自心而出的。

记忆中的乡味,不变的香。随着缕缕炊烟袅袅,诱人的饭香一点一点淡淡的散了出来。老人们用土法子做出的饭总是格外香甜。清淡的香味,腾腾的热气,温馨的感觉。我使劲嗅了嗅,饭香浅浅,浅浅似霜蟾,饭香清清,清清似寒莹,饭香甜甜,甜甜似甘露。再掺杂些柴火香,这绝佳的香气,许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也会心仪吧。饭后,老人们总爱围坐在炕上话家常,腾腾的火燃烧着,好似太阳光临后的味道。有时还会烤几个红薯给馋嘴的孩子,那甜而不腻的味道,在我心中才属于故乡。

故乡,你最原始的美,每夜在我梦间萦绕……

【篇三:天上明月,人间烟火】

几度春秋几轮月,月到中秋分外明。这“明”的是温情,是念想,是人间可以暖心的烟火味。

中国人酷爱用味道去记忆,记忆一份感情,记忆一座城市,记忆一个节日。今年中秋未到,母亲老早就计划好了中秋菜单,八菜一汤。这美味里既有时令大闸蟹,象征甜蜜美满之意的潮州甜品,亦不乏朴素的家常小菜,浓稠得宜的鲫鱼汤。

中秋节终于到了,满满当当的菜品摆上圆桌,亲人们围坐桌旁,一边享受美食,一边笑语盈盈,热热闹闹,好不快活。而习惯张罗的妈妈看着亲人们齐聚一堂,气氛热络的样子,她也知足地笑着,幸福全写在脸上。

念想不远,阅历尚浅,我记忆中的中秋模样都是这般温馨而美好。

我熟悉每一道菜的味道,这味道是一次次味蕾刺激下的习以为常,是柴米油盐,是一日三餐,是母爱,是乡味,是中秋月中明明的亲情。

我熟悉这圆桌旁的每一张笑脸,这笑脸是岁月深处永远不变的容颜,是朝夕相处,是日月与共,是亲人,是我深爱的人。

感受着满桌的热闹气氛,那沸腾的烟火气竟熏得我眼睛发酸,我想哭。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他乡望月,望出了感伤和清冷。长大了,人生都会奔波吧。想着此刻,我正高三,不到一年后,我必定是离家越来越远。即便不会经历白居易的那番苦情,我也多么害怕习以为常的,会变成不可多得;害怕朝月亮奔去的途中,再难见可爱可亲的人间烟火气。

我一直在跑,想逃离庸俗,想出脱平凡,奔向那皎洁的月光。但我忘了,天上明月同人间烟火一样都能抚慰人心。谁又能说热气腾腾的菜肴、亲友的寒暄不比天上的明月更美好浪漫呢?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隐居的王维借着诗句表现出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而我虽欣赏王维的淡泊,却难以入山绝俗。在内心深处,我感到更温暖更亲近的是汪曾祺先生的烟火人间爱,那就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如果问我中秋节最真挚的祝愿是什么,我会心满意足地说,明月朗照,烟火相伴,亲情美好,人月团圆。

【篇四:街头乡味】

炒板栗

巨大的铁锅当街摆开,旺旺的火苗向上呼呼直窜,锅底通红,倒进铁沙,先炒起沙来了。炒栗人捋起袖子,拿了长大的铲子好一阵挥舞。十来分钟,伸手试试,铁沙烫得人生疼,等着板栗下锅呢!呼啦啦,板栗下了锅,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翻来搅去,滚烫的铁沙吸着板栗的水份,一个劲儿地直冒白气。铲子继续挥舞,铁沙和板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不相让。黄褐色的板栗被吸干了水份,又经铁沙这一阵打磨,显得愈加光溜。

有板栗受不了,裂开樱桃小口,露出舌头样的仁,金黄金黄的,早有葡萄酒一般干甜的香气在空气中飘散开来。大箩筛候在一旁,一铲铲送进箩筛,铁沙听活漏下,此刻只剩下熟板栗了。

熟板栗有着陶器般诱人的光泽,从开口处用手一掰,硬壳自动脱落,只剩下喷香滚烫的仁,放在嘴中一咬,爽硬、松脆、干甜,口舌生津,无不受用。

炒栗人的大铲子还在飞舞着,满条街像是起了雾,氤氲着带甘甜味的空气。

烤山芋

烤芋人推着板车来了,板车一端是铁皮油桶大小的烤炉,另一端是山芋和生火木炭。来到人多的街头、巷口,找个不影响交通的拐角,停了车。生了火,放了山芋,要不多久,那暖暖的甜甜的味道便四处弥漫开了。

熟了的山芋褐褐地,透着几分青紫的光,且软软地没了筋骨。打着皱的皮儿看起来虽不怎么光鲜,却忠诚保护着内里鸡蛋黄般的瓤。用手轻轻一掰,开了,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小咬一口,甜甜的,烫烫的,棉花糖般,忍不住再咬一口,眨眼,斤把重的家伙已被消灭殆尽,可口角却依然留香,让人回味好一阵子。

风紧紧的,烤芋人的围巾裹得更严实了,而裹不住的芋香依然四处乱窜。

【篇五:人间有味是清欢】

紫陌红尘,迷离人世,有味才是清欢。思绪微绕弯,拐进那盛满淮安乡味的记忆……

老家住在美食街,淮阳菜系,风味小吃沿着一条街铺满,抬眼望去,甚是馋人。最难以割舍的还是那家的平桥豆腐,只是个女人支持着,记忆中蓝衫白裙,头发随意挽成一束,嘴角总挂着阳光般的微笑,恰恰好。

那日阳光正好,好似佛教里的弥勒佛,暖的人心痒痒的。悄然站在女人身旁,见她挑出各种材料,忽然双手似一对白鸽,手握碗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食料落入沸水中“噗噗”几声,不等察觉,便从调料碗中舀上一勺盐撒入锅中,顺手又勾上点芡粉,将切成丁的豆腐悉数倒进锅里,小煮。那清香随之渐渐升腾,缭绕弥散于屋内,不用一会,便充斥了整个屋子,直叫人嘴馋。细碎的阳光透过窗户直直的打在豆腐羹上,熠熠的,小鱼样跳跃着。 女人也是知我嘴馋,随即盛上一碗热乎的豆腐羹,浇点香油,拌点香菜,撒点胡椒粉,荡了荡便递给我,临了嘱咐一句:“小心烫哦。”接过那碗,也不等,便麻利的舀上一勺,送进口中,热的舌头颤颤的,那香,早已勾了我的魂,哪还在意这些。临近碗底,才晓得要慢慢品尝,这才一小嘬一小嘬的咻着,爽滑不腻。汤羹随着舌尖裹进腹中,温热了身心。那香在全身不安稳地窜动着,撩拨着根根神经,惹人颤动,此甚为人间的一味清欢!

因常来此处,渐与女人混熟,才知她祖上也是做这这门手艺的,以诚信生意,实在做菜为理念,流传至她这已有百年了。这生意也是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在她家没有卖不掉的日子,从来只会买不到的。即便如此,女人却依旧着着蓝山白裙,嘴角微勾地淡笑着,眉眼间依旧是那副从容淡定。总觉着,她能将每个日子都过成清欢。心中的那根弦仿佛被挑断,暗暗动容着。

后来女人卖了店,摆起了摊位,继续张罗起生意来。问之晓得她家中急需用钱治病,不得已卖了店。心中却依旧放不下那门手艺,想继续做下去。女人陈述时,依旧那么笑着,不蔓不枝的妖娆。心中的那块坚硬仿佛被击碎般,只剩下了柔软。也许,这就是她人生的一味清欢吧,我美美的想着。

暮色沉沉,余晖淡淡,舀上一口平桥豆腐羹,热气渐渐升腾,朦胧了双眼,恍惚间,感受到了女人那份对于传统手艺与家族精神的执着传承,和乐观从容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

【篇六:踏着乡路去远方】

曾读过一篇文章叫做《北京,太偏僻了》,讲述一个乡野成长的男孩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场景:来自城里的老师给同学们看了北京的录像后,问这个男孩北京好么,男孩清晰的吐出了这样的话:好是好,就是,太偏僻了。

你也许会笑,北京,怎会偏僻,那样一个泱泱大国的心脏?而我却认为,不是男孩的无知,而是一种无法忽略的心的距离,抑或是一种无法消除的气息——一种深沉的乡味。

记得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描写即将离开家乡的自己“沉重的背包里满当的塞着家乡的霉干菜,霉豆腐……”而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会不禁联想到6年前的自己,跳下车,背着沉重的包,带着属于家乡的特产。霓虹灯下,仿佛只存在一个渺小的我,而背上弥漫出的,则是那整一个千里之外的家乡。

“每个人都有计划去远方,而这远方有多远,也许我的近处,就是别人的远方……”听人说,看看那个人的动作,听听那个人的言语,就可以知道他是远行者还是本地人,当我身处异乡时,感受犹为强烈。当我在别人的近处、我的远方时,那一种乡味,愈加浓烈,当一个人轻轻的在我耳边说:“你不是这里人吧。”我欣喜,因为那一种气息并未褪去,“她”在不知不觉中跟着我到了远方。

在这远方,我有感于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文字,更发现自己会在远方寻找那些似曾相识的事物,一棵树,一朵花,一张照片,将鼻子靠近,深深呼吸,让那些积淀了相思的气味冲进鼻腔,带进脑海。

余光中去了远方,于是他那弯淡淡的乡愁,载着那阵淡淡的乡味;刘亮程去了远方,于是,他那份深深的思念,载着那份深深的气息。我亦去了远方,于是那鼓鼓的背包,捎上了那些无法褪去的味道……

每个人都可能行走在一条通向远方的看不见尽头的路;但,带着家乡之味远行,乡味便在尘路漫漫中慢慢弥散开来……

【篇七:吆喝】

路过闹市的十字路口,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发出嘈杂的声音,但在路旁,一位戴着四框老式眼镜,站在单车旁的老年人用着一口稍带乡味的普通话喊着:“正宗土豆腐,又香又嫩了喂!”,每隔几秒老人便吆喝着,仿佛吆喝声盖过了从排气管发出的噪音。

这些年来,随着时光的流逝。不晓得是瞎忙到不能忙下来顾及生活的细节还是生活真的变了,那些貌似于“交响乐”的吆喝声,仿佛也跟着时光慢慢地消逝着,越来越少听到那些年我们一听过的吆喝声。

记得小时候的暑假,每年夏天都听到各种吆喝声。那时候的作息很规律,早上五六点便可以听到中年阿伯拉长嗓子边扭铃边喊“卖——凉——面——嘞”,听到交响曲的前奏,我便马上从床上翻一个身起来,急匆匆地去与厕所邂逅后,就宣布起床,没办法,这就是我简单的“闹铃声”。

打开电视后,便享受一会儿的动画片或西游记,上午十点的样子便会有一个中年大叔用方言吆喝“收破烂和酒瓶瓶喃。”再或者是一个不知道是阿叔还是阿伯的外地人唱着“磨剪子咯~锵~菜~刀~”。

中午吃过饭后看会电视就是午休避暑。到夕阳西下的时候买碗糕的老伯就会带着热气腾腾的新鲜碗糕再吆喝一次,但他具体吆喝的是什么方言,我也不清楚,但能从中听出他家的碗糕肯定好吃。我记得,还会有个嗓门很大的阿姨用扁担挑着两桶豆花边喊变卖,一想起那句“打豆花喽!河水豆花!”浑身便觉得像被电住了一样,那声音穿透力极强,简直响彻云霄,所以她来的时候是最热闹的,院子里的小朋友都会拿着碗或大铁杯,一窝蜂的涌下楼,打个五毛或一块钱的豆花。而且胖阿姨还会时不时逗一逗我们说:“再不吃多点我的豆花,以后就会长成小个个的哦。”我们便中了“再来一碗”的大奖。

这吆喝声基本成为儿时的起居闹钟,到谁做什么事都毫不犹豫,后来卖豆花的阿姨也突然消失了,换成一个中年大叔,盛豆花的工具也不再自带,换成了一次性的碗,对此我很长时间都耿耿于怀,因为那个叔叔的声音实在比不上之前的豆花阿姨,一点也不洪亮,只是随便吆喝一声,还特别短促。

随着时代的变更,那些儿时的吆喝声已不在,现在虽然还有吆喝声,但远不及以前的功力,我想那些年我们一起听过的吆喝声永远的随着童年慢慢消失。

【篇八:故乡的味道】

乡味•家鸡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在喧嚣的城市之外,鸡已成为了农村的象征,有常见的金黄的鸡,也有难能一见的披着“鹅毛大雪”的乌鸡。农村的家鸡热情大方,对来往过客是习以为常,每当屋子里是空无一人,它们就窜进厨房偷吃屋里的白菜,这已成了它们悠闲的午茶时光。对我来说,最具观赏性的是鸡啄食。我将玉米倒在盆中,放在鸡面前,面对我们这些主人家的陌生人,即使它们再热情大方,也还是对我怀有猜疑。他们一步一步向前,同时眼珠时不时地转悠,终于走到盆前时,它们不顾一切,开始疯狂啄食,丝毫不顾周围。吃着吃着,一只鸡不知怎的,开始施展武功,先是“大鹏展翅”,一瞬就轻盈地飞进盆中,紧接着是“金鸡独立”,其一人就霸占了整个食盆,其他鸡无从下口,只有它独享美食。我平生最看不惯这种欺辱他人的行为,于是立即与它进行了大战,一次次的过招,我已体力不支,但鸡却越战越勇,我最终败下阵来。

家家养着鸡鸭牛羊,和谐共处,这就是农村生活的和谐。

乡味•柴火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日暮降临,烟囱中传出缕缕带着香气的轻烟,农家的晚饭已开始筹备。农村不同于城镇,老一辈人家中还是用灶台做饭。回到家乡,必然要体验一回。待姑妈起好火后,我便在灶台前坐下,望着灶里熊熊的火焰,灶台里时不时有微小的火星,木柴中的水分与火焰碰撞,发出“滋滋”的声音。渐渐地,火快熄了,对于新手的我来说,这让我手忙脚乱,我不断腾出位置往里面加柴。正在烧菜的姑妈一下就察觉到火势的减小,过来拿起火钳,熟练的将多余的木柴夹出,原先几根奄奄一息的木柴又重新焕发生机。餐桌上传来阵阵香气,晚饭便在着生生不息的火焰中诞生。

喷香的饭菜,火炉的温暖,这就是农村生活的惬意。

乡味•梦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我此刻就在宁静的家乡中进入梦乡。故乡的夜晚,来的格外早,当我躺在床上,窗外就响起了小河的叮咚声,空气中氤氲着花草的芳香。在这样祥和的夜晚,我很快进入了梦乡。

在梦中,是绿水青山,是袅袅炊烟,是阖家欢乐,是故乡的一切。这是农村浓浓的情味。

当我将要离开身后传来一声声再见和祝福,是告别,是嘱咐,是浓浓乡味。

大洋,一个充满温情的村庄,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篇九:美丽的淀山湖】

在那条缓缓流淌的河流边,江南村落总是那么令人动心。它们安静而从容,几十年如一日,仿佛从存在的那天起就从未变过。它们静静地隐藏在江南的角落中,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抓住了假期的尾巴,我和爸爸妈妈来到淀山湖游玩。

第一站是六如墩村,当走进村庄,或许只在顷刻间,那浓浓的乡味就笼罩在我们身边,走在木栈桥上,心中不觉平静下来,水包着桥,桥围着水,波纹随着清风微微起伏,树木、房子、木桥……倒影在流水中抖动着。如梦境般不真实,如影子般虚幻,如童话般美丽。走在桥上,心头突然涌出一丝欢喜,不觉将手抬起,渴望对着湖面说出我的欣喜,却不知从何说起。一道道波荡漾开来,如烟花般绚烂,又如少女般迷人,满目柔情。河边依傍着整齐排列的农舍,白墙黑瓦,幽灵的流水轻轻地流过,生怕惊醒了这熟睡中的村庄。突然间,它好像停了下来,只见青苔摇曳着绿色的长裙,令人怜爱,水呵护着青苔。人在画中,让我陶醉其中,朴实而恬静,清新而淡雅。走在村中的小道,两边的院墙上画了很多的水墨国画,几笔勾勒,呈现出了美丽乡村特有的景色:荷叶、兰花、小桥流水……农家院里的小花猫,慵懒地享受着午后的宁静,微闭着双眼,整个村庄都显得那么恬静。

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个小村庄,我们又驱车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淀山湖。

漫步湖边,轻柔的湖风微微吹来,张开双臂,愉悦的心情已无法言表,对岸被雾气缭绕,如同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给人遐想,湖面上不时有几只白色的鸟,或钻入水中,或盘旋在空中,难道是在嬉戏?还是在捕鱼?或是在练习飞行。湖堤上有很多钓鱼的人,他们或三三两两聚在桥洞边,或独坐在岸边,手中的鱼竿很少有动静,这不就是“姜太公钓鱼”,人们或许钓的就是那份怡然自得的心情。

水杉树成片地立在路旁,经历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后,春风一吹,它们就打着哈欠醒来了,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气息,待到夕阳西下之时,余晖洒满湖面,远处水天一色。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涌上心头,的确,那变化万端的白云,波光粼粼的湖面,缓缓飞翔的水鸟……夕阳西下,怎一个美字了得!

美丽的淀山湖给人们带来了一份宁静,一份暇意,一份留恋……

热门推荐
1走进
2生命是平等的议论文
3请相信执着的力量
4帮老爸戒烟
5拔河比赛感受
6我想停停
7捍卫尊严
8我的梦幻世界
9校园春色
10我深爱的灯树
11
12七年级感动作文
13秋叶
14感恩在成长路上
15这,不是一切
16拜年趣事
17茶中品生活
18三十年后重回母校
19小袋鼠的隐身衣
20人民币的自述
21想起了你
22舌尖上的美味
23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24运动会上的加油声
25我想对您说
26这件事真让我难忘
27听那绿色盛开的声音
28我最敬佩的人
29花开绽放
3070周年国庆阅兵观后感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