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桓公的作文

【篇一:医学历史人物】

在日常生活中,医生是不可缺少的。可是现在大多数都是西医,那些知名的大医院也是西医居多,把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中药给淡忘了。我国古代的医术也是很厉害的。比如一些有名的医学人才像扁鹊、华佗、张仲景……他们的医术是非常高明的,也为当时的人们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你想知道他们吗?想了解和他们有关的一些事吗?如果想,那就跟我来吧。

扁鹊,战国时的医学家,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他给人看病运用望、问、闻、切。大家都听说过“讳疾忌医”的故事吧。扁鹊初见蔡桓公就知道他有病了,但不严重,扁鹊就告诉他如何治疗。可是桓公不认为自己有病,以为是扁鹊为了邀功而说的谎话。随后扁鹊每次见了桓公,他的病情日益加重,并告诉他该如何治疗。可桓公都不以为然,直到有一次,扁鹊远远看见桓公就知道他已经无药可救了,就赶紧走了。直到桓公知道自己得病时,再召扁鹊,扁鹊已经逃走了。通过观看桓公就知道他的病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扁鹊的医术有多高超。当然,他有那样的成就,也是付出了一番心血才做到的。

华佗医术高明,擅长治疗各种病症。曹操常患头晕病,华佗运用针灸的方法,每次都针到病除。他尤其精于外科,并发明了一种叫“麻沸散”的麻醉剂。手术前先对病人实行麻醉,等病人失去知觉后,再开刀做手术。他的这种全身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华佗被后代医学界尊称为“外科鼻祖”,民间则称他为“神医”。华佗还提倡通过劳动和锻炼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他仿照古人的导引之术,编了一套“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使人在各部位得到适应的活动,从而增进健康,消除疾病。

我们现在不仅要采用西方的医学技术,更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中医中药。

【篇二:宽容的智慧】

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智慧。

——题记

牧人对于猎人的宽容,给了猎人好感,使得自己多了一位朋友,给了自己机会,从而得到一个好的环境。由此可见,宽容不只能够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更能够带来直接的效益。

宽容是一盏明灯,指引自己,照亮他人。春秋时期,如果齐桓公不曾宽容管仲,又岂能成就自己的霸业。桓公的宽容,指引一位谋士走向一条万古流芳的光明之路,造就一颗平凡的心灵走向天下百姓的仁义殿堂。如果桓公没有宽容管仲,那么他就失去了一名可以辅佐自己称霸的谋士,更为重要的是,失去称王所要具备的仁爱之心。桓公的宽容使得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使得管仲找到正确的道路。

宽容是一次良机,成全自己,战胜对手,“七擒孟获”不仅成全孔明的仁义之名,而且使得对手彻底失败。“七擒”使得对手遭到军力和士气上的严重打击,“七纵”使得对手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擒而杀之”难以使得好斗的少数民族蛮夷之士屈服,更会点燃他们的复仇火焰。但是“七擒七纵”却能击中这些“意气中人”的软肋,使得他们失败,并且真心地屈服。

宽容他人,减少两份怨恨,增加一位朋友。有位著名的空军将领一次试飞中飞机突然失控,情况万分危急。终于,他凭着自己的果敢和经验成功迫降,保全了飞机和性命,经过检查发现导致飞机失灵的原因是由于加油人员加错了油。这位将领找到那位陷入万分恐惧的工人,可是他并没有责罚那位工人,反而安慰和鼓励工人,且允许他继续为自己的飞机加油,从此那位将领的飞机再也没有出现问题,因为每次起飞之前,那名工人都仔细为其检查飞机。

宽容犹如一只小船,能够使得人的灵魂到达高尚的彼岸,无论是渡河的人,还是摆渡的人,宽容如同山谷的回音,总是真实地将你的付出返还给你。

学会宽容,因为宽容是一种美德,它能使你变得高尚;学会宽容,因为宽容是一种智慧,它会使你战无不胜。宽容的心灵,才最美丽;宽容的行为,最具智慧。

【篇三:骄傲的小树】

路边有一棵大树,它站在那儿很多年了,树皮在渐渐脱落,它的身边最近新栽了一棵小树。

大树越来越老了,也越来越丑了,小树变得帅气了,人们的目光于是从大树转移到小树身上。

小树见人们总是夸赞它:“这树真漂亮,跟旁边的这颗垂老的树来比,那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于是,小树越来越骄傲,开始瞧不起旁边的大树来:“你这个老树,干嘛总碍着我眼睛看东西?脑子八成有毛病吧!”大树听了,心里很伤心:十年了,我一直都帮你遮风挡雨,事事都让你先,怎么养出一个这样的一个畜生?大树就装着没听见,好像小树根本没有说这句话。

有一天,啄木鸟偶然飞到了小树这里,说:“这树里面有毒性强的毛毛虫,需要医治,不治的话七天就会死亡。”

小树不屑地说:“老子有病,老子晓得,不要你瞎掺和!”

啄木鸟只好飞走了。大树向小树语重心长地讲了《扁鹊说病》的故事,让它不要当蔡桓公,可是小树根本没有听进去。第二天,它仍然这样对待啄木鸟,啄木鸟就不再来了,它认为小树已经无药可救了。第三天,有几个伐木工人来,把大树砍走了,小树很高兴,这个老不死的终于不在我眼前了,哈哈!

第六天凌晨,刮来一阵台风,把小树刮跑了,没人知道小树去哪儿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谦受益,满找损。

【篇四:对手不是地狱的魔鬼】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分享的名言来自作家马德:对手不是地狱的魔鬼,更多的时候,对手把你推向的,是人生的天堂。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经过激烈的博弈,小白继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让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齐国终成一代霸业。

诚然,管仲曾为了自己辅佐的君主。而同鲍叔有过一次正面冲突。但是鲍叔却未放在心上,而是真心实意地向桓公举荐自己的好友,这才成就历史上管鲍之交的佳话。而他自己同样也在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间,扶摇直上、逆流万里,最终被载入史册、万古流芳。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倘若没有管仲这样的对手,闪烁在历史星空中的鲍叔该是怎样的寂寞?

“或许你会想起我,像想起一朵永不重开的花朵。”叶赛宁如是说。当马化腾,马云,李彦宏三方亮剑,打的不可开交时,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也在白热化的竞争中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也正是因为这高手之间的激烈博弈,才使网络的帝国大厦越架越高。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没有竞争的世界固然一团和美,但这一团和美之下,或许是被平庸包裹着的一团糟糕。只因为有了与对手之间的交锋。英雄的世界才有了今天的美好。

作家马德说的好:“这个世界,隐士种豆南山下,侠客仗剑走天涯,你选择多大的对手,就会踏过多辽遥的山川,就会驰骋多广阔的天地。看起来,江山是你打下的,实际上,这雄浑和壮美的画卷是对手为你摊开的。”当我们中考大捷,回首三年初中生活,其实最值得怀念与珍惜的,正是那段为超越对手而拼搏努力的时光。

“放马过来”是何等的胆量与血性!“虽千万人,吾往矣”又是何等的情怀与信念!如果没有与对手的巅峰对决,如果没有与对手的书剑恩仇。一个人,灵魂深处,就难以有天籁般的回响。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茫茫人海中,与对手相遇,是一种缘分。因为生活让我们明白了:对手不是地狱的魔鬼。更多的时候,是对手用一只手挡开岁月的荒寒,同时,又用另一只手把推向了人生的天堂。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篇五:还是做自己】

桓公与殷侯相斗之事或许并不那么耳熟能详,当桓公问道“我怎么样”的时候,心想着会得到怎样的好评,可奈何那殷浩竟也不食人间烟火,不知阿谀奉承,只是木讷的说了一句:“吾与吾周旋久,宁作我。”这也就算是完了,不曾想过,听了这番话的桓公将作何感受。

其实,至少这话是很能激起人一阵胸潮澎湃的,相信看过之后,青年朋友就会不假思索的运用到各种场合上,再加上庄重的面部表情,似乎就更神气了。就像是出自自己之口,并且也说是妙手偶得之。是啊,这话不管怎么看,至少要比那一群群邯郸学步的人来得实在得多。一味的对别人进行迎合,甚至模仿别人,难到不是很愚蠢可笑吗?但反转一想,诸位,你们是否也有了模仿的嫌疑呢?那么彻底生硬搬用的你们,又能否将之中贯以自己的思考呢?

首先,依我看,这与己周旋就很能深思,到底原话的作者——殷浩,是怎样与己周旋,才得出自己近乎完美的结论呢?是该将它看作是文人的自大,还是认为是无知者的浅陋?或许,当年的殷浩只是在自家书房埋头苦读诸子百家,自以为吸收了经典中的精华,想也不再想,就以为已经完成了与己周旋,“大功告成”的他,却没想到,这终将是他人生的一大败笔。

真正的强者,应该是在认清自我,审察他人的基础上做回自我。

这世间存在的事理何其之多,要想认清自己,谈何容易呢?不,至少由我看来这并不很难。看看那些迷失自我的人吧,应该能够知道,那原因不外乎两种,要么所接触的思想太少,要不就是自己灌入的思考太少。要不怎么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呢?于是,这也为取得成就提供了些途径,就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于是重点便不出意外的落在了看别人上。这也需要步骤,首先,自然需要先克服自己身上的诟病,即心灵思想上的狭隘,既不能因自己的某些小成就蔑视别人,也不因别人的大功绩而眼红别人。前半句的问题随着学识的增长,自然会有所消减。而另一个,则带有些天生所得的排他性,是要花些功夫的。战国的庞涓,本和孙膑同属魏国大将,自知自己才能方面比不上那个战略家孙武的后代,便向魏王进谗言,弄些小伎俩,诬陷孙膑私通齐国,害得他落下终身残疾,逃到了齐国。可最后他自己呢?也只有兵败垓下,连死亡都被设计好了。要是当初庞涓不那样做,而是潜心研究兵法,即使不能战胜孙膑,也算是胜了自己,在史上留下一美名。身为主席的毛泽东却能很好的意识到,便说出“一日不读书,便会一日不如刘少奇”的至哲。其实,这又与认清自己有着莫大的联系。只有克服了常人思想上的毛病,才能更接近客观公正的看待别人。也就不用像晚清政府那样因落后而挨打了。

做到了这一步,后面还应该有什么,我也不太清楚了。或许,是我觉得到了这一步便已完结。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完了所有步骤。不是么?难道别人不也仅仅是个自己的主观印象么?原来所谓认清别人,始终都围绕着自己转。

奈何,奈何,人生之路漫漫,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做回,算是枉为人世走一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己,能将自己更加升华。鉴前人之失,能真正的做回自己,也就能避免重蹈殷浩因狂妄而出师不捷的前路了。

热门推荐
1可爱的鹩哥
2家乡的秋天
3阳光的味道
4童年的我
5找秋天
6刺激的科技嘉年华
7板上运动
8文明不能掉链子
9最吸引我的四季
10快乐的义卖活动
11此处伊人是风景
12《朗读者》观后感
13沙漏
14神奇的笔记本
15韶山灌渠游记
16正能量
17讨厌的公鸡
18守住心灵的执着
19母亲
20放鞭炮
21老师,我想对您说
22岁月胡同
23未来的住宅想象作文
24共享有个“度”
25我的老师
26心中的锁
27共享温暖
28珍惜当下
29实践基地之旅
30《再见,小兔子》读后感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