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文明与道德牵手】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追求成为一个文明、道德、有素质的人。但是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真正做到这点的人到底有几个呢?
在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当我们步行在马路上时,时不时会会看见几个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随地乱吐痰、乱扔垃圾等种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也许,本想将垃圾好好弄进垃圾桶里,本想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却被他们这一行为的“传染”,从而跟他们一样开始污染环境。
在美国,他们看完了一场运动会后,当清洁人员扫地时,惊奇地发现,每一个座位都是干干净净的,就像没有坐过似的。这么一个民族,怎么会不强大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重视礼教。但真正的礼教只限于读书人,而抗日战争时的文盲率太高了,当旧的礼数被打破时,这些人失去了约束自己的规范,而读书人又被现代文明冲击,他们无法短时间内使中国古代礼数与现代思想融合,致使整整一代人失去中国礼教明确的规范,靠自已的理解规范自己,其中自律的太刻苦、不自律的太粗鲁。其结果是我们这一代人理解上一代,只有自己寻找、自已探索,这其中有太多人没认识到礼仪的重要而坠落,所以我们看到现代中国人很多人素质低下。
所以,我们要向西方人看齐,为什么我们的古人与西方人都能做到文明、礼貌呢?我们中国人就不能吗?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忘学习礼仪——中国古人留下的精髓。
【篇二:祥林嫂读后感】
又是一年春,鲁镇上散满了春的气息,在这个热闹的小镇,曾有这么一个勤劳,善良却又凄苦的人,至今又是一年春暖花开,而今又是一年春暖花开,而她又何在?——题记
那年,初相识
那年初冬,她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她在春天没了丈夫,成为了一个寡妇,便出来给人做工。鲁四老爷见到她,便是直皱眉头,她知道,老爷是在讨厌她寡妇的身份。而四婶并没有说什么,并将她留了下来,无非是看她手脚壮大,模样周正,能抵过男子罢了。没人知道她姓什么,也没人去关心,只管她叫“祥林嫂”。
祥林嫂整天的做工,似乎闲不下来。她话不多,只知道不停做工,一看便知祥林嫂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女人。鲁四老爷家有了祥林嫂,很多事情都减轻了负担,因为祥林嫂的勤劳,整个家庭多了一丝温情。
封建礼教下的她
祥林嫂是个勤劳能干的人。一年一度的“祝福”在鲁镇举行着,祥林嫂也参与其中,她手脚伶俐,把每一件事都做的滴水不漏,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四婶才会将她留下吧。在那个时代,祥林嫂走着与别人不同的性格与气质,她善良的内心,总在某一刻温暖了冬日。善良的人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人,也温暖了自己,祥林嫂便是如此。
然而,祥林嫂是个善良的人,却也是个苦命的人,她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不曾想过,婆婆会硬着逼她改嫁,让她做为牺牲品。她以为,在自己妥协后,一切都会好的。改嫁后,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的生活也多了一层希望。却料到命运会让她失去所有。因为那让她无能为力命运,因为她悲惨的经历,大家开始厌恶她,她变成了人们口中的“谬种”。
花落,人散尽
在遭受了重重打击之后,祥林嫂不再像以前那样,热情,积极,乐观。现在的她眼神呆滞,她开始相信地狱与灵魂的存在,她开始害怕死亡,害怕她身上承担的罪过太大,太多。在冬日的夜里,祥林嫂迈着承重的步伐,仿佛她的灵魂早已不存在。花落有再开的时候,可祥林嫂却永远长眠于那个冬日的夜里。花开又花落,再也无人记得祥林嫂,祥林嫂终究是成了封建礼教下被摧。
【篇三:读《呐喊》有感】
说到《呐喊》这本书,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学习医术的他,发现当时国人的疾病,不在外表,而在内心,于是他放下手术的刀,拿起战斗的笔,一篇一篇,充满革命意味的文章,直直的戳入那些麻木的人的内心。伟大的毛主席也给予了他极为高度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也正是他那不屈的脊梁,以及拳拳的爱国之心,在他的笔下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的佳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正是他人生的写照。
《呐喊》这部小说共收录了鲁迅的14篇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几乎每篇都是耳熟能详,句句经典,字字珠玑。通过这本书他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在这十四篇文章中,然我记忆深刻的两篇文章,让我对当时的社会有了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有所感悟。
《狂人日记》中他描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总有被迫害妄想症,虽然他疯言疯语,可他说的一切可能都是真的。一直以为人们想吃掉它。“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拥有先进的思想而显得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都是被封建思想所同志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通过这篇小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什么事情,不一定非要随波逐流,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并坚定的去践行他,不然可能我也是那可悲的人,在墨守成规的压迫下,没有了勇气发出那心灵的呐喊。
《阿Q正传》可以说是呐喊中名气最大的作品,因为他真的写出了我们国人的活的灵魂来,充分的表现出了人性的弱点,对权利的掌控者极其不满,但又收到了封建思想禁锢与束缚,在这样两难的矛盾中,精神胜利法也就顺势而生,只能用改变自己的思想来幻想着自己的胜利,可悲的阿Q沉浸在了自己心中的胜利,却也只能屈辱的在封建社会活下去。
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这两篇小说,就以极为真实的描写生动的刻画了革命的余波在底层人民的生活里引起的波澜。在鲁迅的作品里,写满了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使命感,是他最祖国深沉的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给世人以警醒,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同样也深深的刺激了我,我将以鲁迅的精神为榜样,忠于祖国,努力学习,与黑暗斗争下去
【篇四:快乐过春节文明伴我行】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题记
这意思是说:不符合礼教的东西不能看,不符合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符合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符合礼教的东西不能动。我国著名思想家孟子也指出:敬之者,人恒敬之。这些都是围绕礼仪话题展开的,文明礼貌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中国历史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称号,我们应为此感到骄傲,可如今,面对中学生的所作所为,单单是在寒假,就使我对这个称号不得不有所轻视,为什麽呢?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是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呵护下茁壮成长的。所以,我们作为中学生应有责任来倡导文明礼貌习惯,努力回报社会。
可在这个寒假中有种种行为令我费解。Forexample,公交车上不主动给老人小孩让座的中学生;踩到叔叔阿姨的脚而不说“抱歉”的中学生;在旅游胜地刻上“到此一游”的中学生;还有……这些现象随处可见,难道这就是我们中学生将近九年义务教育所得的成果吗?no!no!no!
在春节期间,还记得一次下雪后的早晨,我到外面买早餐时,因为人多需要排队,排在后面的我看到一位阿姨不小心滑倒,把后面一位在排队买早餐的中学生撞倒了,而那位中学生连忙起身拉起那位阿姨。看到这一幕,心里不禁对这位中学生肃然起敬……
“君子不失色与人,不失乐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有礼貌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有礼貌的人让人感到心里温暖,没有礼貌的人让人感到讨厌、嫌弃。
其实无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礼貌行为不仅仅只发生在中学生身边,从古至今这类似的例子,不计其数。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谈礼貌》,它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几件事情:“牛帛向老者问路,他态度粗暴,结果老者不但没有给他指路还生气的骂他冒失鬼,一会儿岳飞也来问路,老者见他有礼貌,便耐心给他指点。”“朱师傅给周总理理发,不小心给周总理脸上划了一道口子,总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安慰起他了。可见礼貌待人的确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互相矛盾。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礼貌造就文明人”,因此必须养成讲礼貌懂礼貌的习惯,学会礼貌待人,恰当使用文明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养成懂礼貌的习惯,让我们的国家变得富强美好!
【篇五:家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从小到大,我们所听到的提倡读书好处的名人名言不计其数。由此可见,书确实是一种神奇的东西。
我爱书,在我看来,书总透着一股清香的书蕴,让人情不自禁想要靠近它,翻阅它。从小到大,我读过不少书,从最初的带拼音的一些小读本:《七只小猪》《小红帽》等。随后我便提高难度读些童话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接着读些蕴含小道理的书:《寓言故事》《小智慧故事》等。后来便读些历史书,诗词书:《唐诗三百首》《上下五千年》《史记》等。最后看些反映某个时代形势的长篇小说:《红岩》《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书的种类也各不相同。
其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一本书是巴金所著激流三部曲中的——《家》。这本书主要讲在五四运动推起的浪潮后,一群年青人不屈于旧礼教,不赞同腐败的封建思想,于封建家族制度斗争到底的故事。在过程中,他们失过,拥有过,痛苦过,快乐过……他们在这林林总总的经历中成长,升华人格,意志坚定,从而快速强大起来。整本书透露的书蕴:揭露封建社会腐败的思想与行为同时赞颂青年人的反抗精神。
《家》中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八十个,当中有专横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荒淫无道的刽子手冯乐山,奸诈狡猾,自私贪婪的克安,堕落腐败的败家子克定等统治的形形色色之人物。还有敢于用死来反抗旧礼教的刚烈纯洁的丫头鸣凤,温和善良的梅芬,向往自由,热爱和平,渴望平等的觉慧,觉民和琴。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觉慧,因为我觉得他果敢,敢于向旧礼教发出挑战,有着与封建家族斗争到底的精神。自始至终不放弃追随革命,不屈服腐败思想,与鸣凤惺惺惜惺惺的感情是一种新的反抗方式。后来即使鸣凤含冤而死,觉慧虽伤心欲绝,但他战胜伤心,依旧不害怕,不屈服,带着鸣凤的希望与憧憬,奔赴人人平等的光明新社会。
我觉得《家》是哪个封建未除,革命新生时代的一个缩影,是那个时代的心声,是那个时代的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与人文风景线。在那样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家》是一部很好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文学记录,具有很高的价值。《家》的记录让我们更加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
每本书,都有其独特的书蕴。而这些书蕴则是书的精华所在。所以,多读书,读好书,让清香书蕴充实你,使你成为一个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篇六:我有我的方式】
最近,老师布置我们去研读儒家文化,为了体会这份文化精髓,这份中华血脉中的信仰,我决心要以我的方式细细“研读”。
来到孔庙,侧身走在窄小的石砖胡同,轻轻叩开门环,用手掌推开落满槐花的大门,跨过门槛。来到院中一口古钟前,双手抓紧绳端一摇,持久,低沉的古音从青绿大钟的底部缓缓传来,钟声的深沉渐地让我联想着当年的孔子是否也曾摇过这口老钟,在钟声悠悠中信步走来?是否他的弟子会伴着这钟声,与老师用古语问候,而后拾起书卷?是否他们也会像我一样,被钟声吸引,对儒家文化充满向往?
坐在孔庙钟宇的大殿前,我想要亲临地,观看儒家传来的礼教。十几名男子着淡蓝长袍,挽起的发髻,束起的布带,端起的竹简,他们从几扇打开的门中缓缓迈入。一蹲一停,他们单膝跪下,将手卷置于身旁,双手手掌扶地,向着孔子像叩头。我望着他们的布袍一起一伏,浅浅的褶皱一痕一痕,头前的发丝一垂一起,终于懂得这幅春秋时期的场面,这儒家礼教的深厚。这一叩一拜中充满了多少礼仪的学问,它代表了孔圣人对弟子的教诲,代表了儒家礼教的风貌,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深厚以及重视品行的内涵。
孔庙中的一间展馆中有一卷竹简做的《论语》,我用手拾起它,解开缠绕着的细绳,展开长卷,学着古人朗诵的方式,将卷轴举起,摇头吟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是孔子对着向他求教的学生,严厉而又深刻地教导;“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那是孔子托着长衫踱步时意味深长的感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是孔子在山水间游历,在青山岫云间仰望,在水波荡漾间撑小舟随波浮行后的感慨。一部《论语》,凝聚了儒家的理念与思想,又再现了孔子慨叹出这些的场面与意境。
回到学校,听着同学们抱怨网上关于儒家的简介太晦涩,《论语》上的文言用语难以理解,儒家礼教的内容无处可找。看着他们忙着翻书查资料,我笑笑。或许这就是现在大多数人“读”古典的方式,只是将书上内容死死地往脑里塞,一遍一遍毫无感情地机械式地读出,就这样不停地反复,直到脑子似乎腾出些地方来让他记忆,才能把它浅浅地装进脑去。而用这样的方式研读,能读到些什么?能读出些什么?能读懂些什么?能读懂孔庙中古钟悠深的乐音?能读懂儒家礼教的叩拜之意?能读懂《论语》中孔子的经历与深刻的思想?还是能读懂这文化,这中华血脉中深厚的一部分?
或许,只有真正接近了文化,才得以将它研磨透彻。文化本身,是需要用心来感受的,而不是泛泛地,刻板地印入脑中。
只有接近了文化,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意境,得以将文化渗入骨髓。我用我的方式,研读了这份文化。
【篇七:请不要拒绝个性】
嵇康的死是因为他的个性,纲常礼教的一个目标之一,就是抹杀人的个性。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思考的空间。我们还需要崇尚个性吗?为什么历史发展到今天,还需要个性?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彻底铲除抹杀个性的纲常礼教,我们需要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独立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所以,自信是独立个性,成熟也是独立个性。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生需要个性,请不要拒绝个性。
自信——独立的助手。曾经有一位指挥家参加一次挑选比赛。他信心满满的走上指挥台,开始指挥。正当指挥高潮时示意乐队所有成员停下来,说他们弹奏错了。评委却说他们弹奏是对的。这样反复三次,指挥家都坚持说自己是对的,乐队弹奏有问题,根本不顾评委的批评。结果得到台下雷鸣一般的掌声。原来评委们有意考验,看指挥家能否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屈从权威。自信让指挥家得到了他应得到的奖赏。这说明,自信是个人能力的检验,是独立人格的体现,自信也是成熟的标准。
成熟——独立的标志。海洋生物中的龙虾,总会在一定时间内脱下自己的外壳,露出自己柔软的躯体,有些生物就十分担心小龙虾,总想把自己的坚硬外壳给小龙虾穿上。而小龙虾却说:“如果不脱去坚硬的外壳,自己怎么成长呢?”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一天天成长,如果永远都躲在父母包裹的外壳中过舒适的日子,永远不接受风吹雨打的磨砺,我们还能成长,还能有成熟的一天吗?没有,我们就永远在父母坚硬的外壳包裹下,没有成熟的人生,还能够独立吗?所以,初初的柔弱不算什么,只要稍稍坚强一点,就行了。
坚强——独立个性的前提。毛毛虫只有破茧而出,才能成为美丽的蝴蝶。不坚强又怎么可以忍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不坚强又怎么能够从一次次失败中走向成功?不坚强又怎么能够完善独立人格?所以,学会坚强,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课修炼。
珍惜独立个性,是人生中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个抹杀嵇康等竹林七贤个性的封建礼教已经远去,成长个性的社会环境已经向我们展示出五彩纷呈的个性之花,请不要拒绝个性,积极进取地面对个性吧!
先生评语:本文最大的优点就是语言整齐,论述过程中恰当选材,且善用材料,说服有力。排比句安排紧凑有致,逐一论述开去,结构严谨,收放自如。这是议论文非常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