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探知欲的作文

【篇一:共享,改变生活】

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高速发展,而“共享”这个闻所未闻的词语也正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如春雨润物无声,共享也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

共享走进生活,便利民众,其乐无穷。回想着当时共享单车初步面向民众时,多数人怀着新奇及疑问试骑了单车,因此开始时的热潮只是更多体现了人的探知欲。可渐渐地,人们发现每逢急事却无交通工具时,随用随停、遍地皆是的共享单车成了最可解燃眉之急的“利器”。较之于收费颇贵的出租车,需要等待且行速度缓慢的公交车,共享单车无疑时最优选择。贴合民众需求,提供极大便利,正是共享的本质精神。

共享走进生活,拉近生活距离。21世纪,显然是个智能的时代。手机,则成了从不离手的设备。人们的社交却也在不知觉中,被这个手掌般大小的机器禁锢,限制在了一方冰冷的天地。而共享书店的出现,鼓励着人们走出手机,去感受文化的魅力,与有相同爱好的书友交换文化精神,共享篮球也是同理,作为一门团结协作的运动,共享篮球的面世,使毫不相干的人在几小时内成为最团结的伙伴,最值得尊敬的对手。人与人,心贴心,是共享对和谐社会的最好诠释。

共享走进生活,唤醒低碳意识,提升民众素养。随处可见的疾驰车辆,车水马龙的街道,堵塞不堪的交通,这对于人们已成了家常便饭,日常的堵车似乎已是生活中不会缺少的部分,可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带来的只能是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加剧。而共享单车的登场,使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单车出行,绿色出行开始贯穿于人们的生活,正潜移默化地深化“低碳概念”。伴随着低碳在民众心间的深入,共享单车的故意破坏或占为己有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可正是因这少数的劣行,却让民众注重对共享资源的爱护。放眼社会,无一不是对那些恶劣行迹的谴责,甚至自发组织志愿活动,督促并改善共享单车面临的问题。正能量的萌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是共享对人们身上最“善”的唤醒!

共享走进生活,共享走进民众;共享改变生活,共享改变民众。共享之乐,共享之利,无穷尽也!

【篇二:绿的惊喜】

我想应该很少有人会喜欢肃杀荒寒、万木凋零的冬季。那种单一的冷色调,那光秃秃的树干,那冷得令人窒息的温度,还有那干燥的看不见一点雨水的天气,足以让你对冬天充满厌恶和恼怒的感觉。但在这四季之中,我却独爱冬季,而且是晚冬,因为我极其享受它带给我的无限的惊喜。

以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十分讨厌冬天。所有的事物都是死气沉沉的,心也是死气沉沉的,整个世界都是死气沉沉的,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的律动。

直到有一天,我在被枯燥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时,想在这寒冷的冬天出去走一走。来到田野里,放眼望去,除了千篇一律的萝卜、红薯和大蒜,就只有田埂上那整片整片的枯草。毫无生机的景色让我的心情变得更为压抑,就像是在嘴里无味的时候却有人不停地给你灌白开水。我迅速转身往回走,想逃离这个冷冷清清的地方,可就在这时,鞋带散了,我只好蹲下来系鞋带。可就是这一蹲让我的心停驻在了这里;就是这一蹲,让我对冬天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就是这一蹲,让我的心情由阴转晴,变得愉悦,变得快慰。

我在一簇枯草掩盖的石头中,发现了绿影,只有一点,却让我充满了惊喜。我用手轻轻地拨开枯草,就像撩开国色天香的少女的面纱一样,我的心很是激动。最后我终于看清了它的真容。它拥有一个碧绿的如翡翠般的晶莹剔透的身体。在石缝中努力撑开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它努力地探出头来,用天真无邪的眼神好奇地观望着外面那个未知的世界,透过枯草的缝隙,透过我的眼睛。微风轻轻吹动,它摇动着那弱小的身影,仿佛是在极力地生长,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渴望和强烈的探知欲。我不忍心打搅它,怀着一颗惊喜的感动的心,我又来到一方枯草前,那里有着一大片绿影,它们都舒展着身体,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氧气,吮吸着那醉人的阳光。

我被这些小生命深深地打动了,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世界。直到一声雷鸣将我从梦境中拉回现实。此时,天空飘起了细雨,我知道春天来了。

世界不是没有惊喜,而是缺少发现惊喜的眼晴。

【篇三:美丽的蚕宝宝】

“作茧自缚”、“飞蛾扑火”这些成语的本尊都是蚕。这次有幸在小记者活动的组织下,亲手培养蚕宝宝,我感到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可以第一次自己养蚕,担心的是蚕宝宝在我不专业的饲养下死掉。

双手战战兢兢的领过小白盒,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心里有点失落,这哪里是蚕宝宝,分明就是一个个的小芝麻。听完老师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蚕宝宝的一生要经历很多成长阶段。现在拿到的只是蚕卵,等它破壳而出的时候就会发生很多奇妙的事情,慢慢的他会蜕变,经过4次的蜕皮以后,它就会开始吐丝结茧,整个过程大概在40天左右,最后就会作茧成蛾啦。

回到家,等到爸爸回来,我兴奋的给他介绍起了蚕宝宝。爸爸告诉我,小时候他也养过蚕,整个过程有趣极了。我们小心翼翼的打开小白盒,我惊奇的发现,其中有一个蚕宝宝已经破壳了,黑黑的皮肤,抬着它的小脑袋,仿佛对这个世界充满了陌生和急切的探知欲。爸爸找来了一个小白盒,小心翼翼的铺好了餐厅纸。接着我问爸爸,它是不是饿了。爸爸二话不说,拿起了手电筒拉着我去小区里找寻桑树。他告诉我,蚕宝宝最喜欢吃桑叶了,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在学校附近的空地上找到了一株桑树。采会桑叶,爸爸让我把叶子清洗干净,并用纸巾擦干铺在了蚕宝宝的摇篮里。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发现原本摇篮里的蚕蛹破壳了好多,昨晚的蚕宝宝不孤独了,它有了很多弟弟妹妹。

我多希望现在就能看到蚕宝宝吐死结茧,但是它们还没吃饱长大。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一定会像爸爸妈妈照顾我一样的照顾蚕宝宝,等到它们结茧的那一天。

【篇四:一堂特别的体育课】

能让你记住许久,念念不忘的,大多是比较特别的事情,因为不符常态,所以才显得更加特别。

就像那一堂特别的体育课,至今我还记得。

那次体育课是班主任带我们出去上的,因为之前就答应过我们要带我们去踏春,因为诸多原因而被推迟了,尤其那段时间快要考试,一些任课老师就趁机剥夺了我们的兴趣课,音乐、体育、美术等等,我们心有怨言,却不敢发声,只能默默吐槽几句罢了。

可是班主任理解我们的心事啊,于是他答应我们只要好好复习,考试结束就带我们出去玩儿。

果然,最守信的还是我们最亲近的老师。那天下午,最后两节课,我们排成了两队,浩浩荡荡的就出发了,因为顾及安全问题,我们没有跑的太远,只是在学校附近的一座小山附近停了下来。

有句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小的时候,考虑得越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就更大。那时候好像没有什么害怕的事情,觉得什么都能够克服。于是在爬上那座小山坡以后,我们依次勇敢的跳了下来,现在想想,其实那个坡并不算低,换作现在,肯定不敢那么果断就跳下来。

我们一路上走走停停,有说有笑,也会有几个调皮的小男生恶作剧,倒也是添了不少乐趣。

这堂特别的体育课,这个特别的班主任,我们都记得。

【篇五:有趣的新生命】

每当我听见小鸡“叽叽”的叫声时,每当我看见小鸡可爱的身影时,就想起一个多月前我第一次把鸡蛋放进孵化器的情景。

那天放学回家,我一看到盼了好几天的孵化器到家了,就迫不及待地把妈妈从乡下买来的受精蛋放进去。在之后的那段日子里,我每隔一天就翻一次蛋,有时还好奇地拿出一个,小心翼翼地捏着蛋的两端,对着电灯照照,想看看里面胚胎的发育情况。第一个星期,里面黑乎乎的,啥也看不到;到了第二个星期,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小鸡蜷缩的身影,我兴奋地合不拢嘴,巴不得小鸡立刻能从蛋壳里蹦出来。

这样过了三个星期。到了第二十二天的下午,我一推开家门,外婆惊喜地告诉我:“一只小鸡出壳了!另外几个蛋也被啄破了洞!”我急忙跑过去看,只见一只长着又白又黄羽毛的萌萌小鸡,像个小绒球似的连滚带爬跳来跳去,睁着眼睛惊恐地看着这个陌生的世界。接下来两天里,先后又有三只小鸡出世了,可好景不长,有两只因为先天性营养不足和脚后跟先天性弯曲,导致不吃饭而死亡了。

剩下的两只小黑鸡最可爱了。每到傍晚时分,我就把它们放出来,让它们在宽敞舒适的客厅里散散步,活动活动筋骨。此时,这两个小家伙可欢了,“叽叽”地唱着,跑来跑去,虽然还有些腿脚不稳,但总是那么勇敢。它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强烈的探知欲,看见一些不知道的东西,就会上前啄两下,然后看一下,再啄两下。有时它俩还会相互对视一下,似乎在征询对方的意见,偶尔也会抬头“叽叽”向我求教。有一次,我的一本杂志掉在地上,小鸡们听见声响,跑过来就啄。我急忙赶过去,把书捡起来,可书上已经有几个不深不浅的小洞了。我低头看了看小鸡,它们也正抬头望着我,可就这样对视了三四秒,小家伙就扭动着圆滚滚的小身子赶紧跑回窝的旁边躲了起来。看着这番可爱的小模样,我又怎么会忍心责备它们呢?

最有趣的是两只小鸡争食物。一次,我把一根小玉米棒扔进鸡窝,两只小鸡见了就扑过来。身材瘦小的终敌不过身强体健的,小一点的那只只能做个不甘示弱的“跟屁虫”,大的鸡到哪吃,它就去哪啄,绝不让大的吃安心。最后它竟然还凭借小巧的身形,敏捷的身手,一跃而上,飞到玉米棒上抢占地盘。大鸡吃哪它就啄大鸡的嘴,那速度就像万箭齐发,对方只好左突右击,东躲西藏,结果谁也没吃好。望着这只霸道的小黑鸡,我气得不行,只能想办法把它们俩分开吃。

这就是我精心饲养的两只有趣的小生命!

热门推荐
1面对母爱我流泪了
2腾飞中国
3北京研学日记
4我们的班级
5我爱打羽毛球
6暑假结束了学生作文
7她在笑
8不能以暴力解决问题
9坎坷的绘画之路
10文具家族旅行记
11她不是我
12小豆芽成长记
13我的老妈
14抢红包
15今天真爽
16泉水的眼泪
17拔河比赛,真有趣
18一张照片
19独活之精神
20风筝与线
21我与诗情
22父爱
23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24学会低头
25书屋改变生活
26妹妹我爱你
27文具盒里的对话
28被束缚的亲情
29我来到了童话世界
30我在百耕园的发现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