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果的作文

【篇一:故乡的清明】

望着窗外如牛毛般的小雨,我的心便如同地上的小水洼一般,被雨丝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吟诗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回忆就同窗外的雨丝,随风飞往了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清明节。每当清明节前夕,故乡的心灵手巧的妇女就会折好“金元宝”“银元宝”,为的是在祭祖时烧给祖先,希望他们死后在天国能过得安好。即使折纸往往会耗去她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可她们却说:“这可是烧给祖先的,怎么能有丝毫的怠慢呢?”在去祭祖之前,大人们往往会准备一些供品,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饭食:如猪肉、水果等。

到了清明那天,全家的老老少少都会带着祭祖用的物品,并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来到祖先墓前。年轻力壮者,或是扛着锄头,或是提着镰刀,卖力地清除着坟旁的杂草苔蕨。年长者,则负责摆放贡品和布置白布。当将坟墓的周围都打理好了,年长者就会将香烛点燃,并念念有词,无非是一些祝祷祖先在天国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祈求祖先保佑后辈的幸福康健。然后亲人们都把折好的金银香纸,冥币倒入烧化,与此同时,人们还会点起一串鞭炮,来表示仪式的结束。看着熊熊烈火将一切都燃为灰烬,我不禁感慨人生无常,感叹人生的生离死别,暗暗希望还健在的长辈能长寿健康。

在扫墓过后,家中便会多了一种食品——清明果。清明果是用一种植物的叶子制成的,有甜馅和咸馅。清明果便是这个催人泪下的节日中对我唯一的慰藉了。

清明虽是缅怀先祖的节日,却一样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其实孝敬长辈的最好方式,不光是在他们离世时进行纪念,更重要的是趁他们还在世时多陪伴多孝敬他们。

【篇二:老家的味道】

【老家的味道】

蒋海晨

我小时候曾在外婆家待过两三年,贪玩的我总想着向外跑,我向往屋前的小河,向往屋后的麦田,向往邻居家刚出生的那一窝小狗。这些,都是我儿时的乐园。

小时候,我迈着还不大稳的步子,向小河走去。对岸有几只大白鹅,白毛红掌,比那些鸭子好看得多。走到离河约有一两米时,我绊了一跤,眼中的景象从一群白鹅变成了灰色的水泥地。外婆冲过来,半生气半心疼地数落了我几句,把我“拎”回屋子,而我的心中,依然是那白毛红掌的大白鹅。

在河边摔跤的经历使外婆不准我到小河边玩,我玩耍的地方便从小河转移到了麦田里。在麦子成熟前,我是不能在里面玩的,现在麦子收完了,正是我一探麦田究竟的好时候。没了麦子的阻挡,整片麦田尽收眼底:田地被田埂划分成一个个方形,金黄的地面,金黄的圆锥体稻堆还有金黄的阳光,带着农家丰收的喜悦,好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

还有那一窝小狗,白的,黑的,白黑相间的,那声软软的叫声,简直能把人的心给萌化了。我和伙伴们一人抱一只,看着它们乌溜溜的眼睛,把它们从“床”上抱起,又放下,抚摸着它们还不密的毛,笑得傻兮兮的。

至今,那条小河,那片麦田,甚至那窝小狗,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老家的味道】

吴衡

竹林阴阴,高粱火红,在阳光的照映下,它们傲然挺立。我的老家,我回来了……

儿时,父母常常开着车,走着山路。清晨出发,过了半个小时,进入竹林,竹林中投下明亮的光斑,使人绿意满满。山中,小野兔肆意狂奔,水下,鱼儿正在徜游。路上,我和好朋友在玩躲猫猫。

“每逢佳节有口福!”清明节,土灶中,流露出清明果的清香。我和邻居的孩子,坐在土灶边盼着,盼着那香气喷喷的清明果。“出锅啦!”奶奶叫着,我在一旁站着,在锅盖打开的一刹那,香气扑鼻而来。我便马上向奶奶要了两个清明果,我仔细看着那晶莹剔透的糕身,我刚咬下一口,竹笋、五香干,入口极化。我一口气就吃了三四个。我顺着香气继续寻找美食。我老家大院,摆着一桌美食,时不时我会偷偷地吃几口,我在清明节中,一定会去一个地方——三尺瀑布。此地犹如仙境,我走了十分钟,来到了瀑布前,它从山上直挂下来,形成了一道彩虹,它是老家的一道风景,我十分喜爱它,我经常在那嬉戏玩耍。

我的老家,我会永远记住你的模样,也会记得你给予我的快乐和记忆。

【篇三:清明节作文】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上坟的经过不具体)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篇四:记忆中的味道】

记忆中的味道,是童年时,每家每户不时都传来艾青的阵阵清香,阳光明媚,绿野遍地。我与奶奶拎着两个竹篮,拿着小镰刀一同上山去采青,挖笋。

走在那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身旁不时有几只小黄蝶飞舞,油菜花遍地,桃花也在路旁悄悄绽放,看着这美丽的景色,嘴里不禁哼起了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牛是我的伴……”突然奶奶对我说:“囡囡,快看这里都是青。”我急忙跑到小路那头,只看见一堆杂草。疑惑地问道:“艾青是长什么样的啊?”奶奶割了丛“杂草”对我说:“看,这就是艾青是有香味的。”我凑近闻了闻,哇,一阵清香扑鼻而来,原来这就是艾青啊,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右手拿着镰刀,左手顺着叶摸到了跟根,再用镰刀一割。一棵完好无损的青,就这样被我割了下来,心中满满的成就感。

采完艾青,下一步就是包清明果了。奶奶把艾青揉成了一个大大的绿色面团。耐心地开始教我包清明果。奶奶熟练地揪下了一个面团,将大拇指按在面团中间,用中指稍稍托住底盘,大拇指和食指压平两侧。奶奶不出三秒就做出了一个圆圆的小碗,然后奶奶把“小碗”盛上了满满的馅,最后在开口上缝了一道美丽的花边。那个清明果抬头挺胸,像位打胜仗的将军似的。

我见奶奶包的那么轻松,便照着奶奶那模样,揪下一块面团,轻轻地把它搓圆,再用大拇指按住中心,开始揉“小圆碗”,可是我揉着揉着却变成了个“小平饼”,我只好继续在平饼上放了一勺馅,将缺口用两边粘住,这清明果就像一个饿了三天三夜,立也立不住。我毫不灰心,继续做“小圆碗”这次是在奶奶的带领下,我明显比上次做得好多了。做出了一个“小圆碗”心中不禁兴奋了起来。我又往里面加上了馅,然后粘住了开口。这只清明果终于在我的百般努力下成形了,虽然没有奶奶包的那么好看,但是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包完清明果接下来就是我最爱的吃清明果环节了,奶奶将蒸好的清明果放到了桌子上,我连忙凑近闻了闻,淡淡的艾青味里飘着陷香味,奶奶拿来碗筷,我夹起一个清明果,咬了下去,外面那层艾青粘粘的,里面那馅香喷喷的,好吃极了。

回忆起来,想着想着那不禁流下的口水,好想再吃到奶奶包的清明果啊!

【篇五:清明节见闻】

“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一转眼,清明节到了。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是一个充满忧伤的日子,可是这时候大自然已经万物复苏,山清水秀,百花争艳。所以这个时候也是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时光。

传说,清明节是晋文公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后来演化成纪念先人的节日。在民间,要做各种各样的糕点祭拜祖宗。闽南一带会做开花馒头、米糕、清明果。最有特色要算开花馒头。首先要把面粉、糖、水和酵母混合一起,让它们充分发酵几天,然后掐成一小块的一小块放在蒸笼里面蒸熟了,再用木麻黄的籽沾上红色染料在上面盖上一朵小花,美味无比的开花馒头就大功告成。开花馒头甜甜的,软软的,好吃极了。晒干了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清明节一个重要活动是踏青。踏青在古时又叫探春、寻春。在这时,春回大地,大自然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小孩子最喜欢跟大人去春游了,一路上,道路两旁的树木换上了翠绿的新衣裳,碧绿碧绿的田野中,禾苗正在茁壮成长,五颜六色的蝴蝶在花中飞舞,鲜花争相开放,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扫墓是清明节的又一重头戏,这一天,漫山遍野都是扫墓的人群。除非万不得已,人们必定赶回家扫墓祭祖。我们一家子来到了祖先的坟墓前,清除墓前杂草,给祖先坟上添些土,我摘了一束洁白的清明花供在祖先坟前,爸爸妈妈在祖先墓上撒了一些纸钱,祈祷祖先保佑我们一家平安。

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缅怀先人的日子,更可以踏青赏春,感受大自然生机勃勃景像,在这个季节里,万物在阳光雨露滋润下,努力生长。花开在春天,学习趁少年,我们也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长大才会有出息。

【篇六:特别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清明,家家都要祭祖做清明果吃,这不,小记者也以学做清明果来过清明节。

4月7日下午,萧山日报社食堂热闹非凡,萧报小记者们聚集一堂,首先老师讲解了清明节是为了纪念功臣介子推,接着老师又讲解清明团的制作方法,水晶老师和草莓老师在一边忙着给我们准备粉团,大家听了老师讲解的步骤后,都很兴奋,纷纷动手做起来,清明果看似简单,其实还是很难的,我一开始连小碗也捏不好,和很多小朋友一样,总是捏成小盘子,后来我认真地按照老师的做法,先把粉团揉成了圆,压扁后,用一只手托着压扁的粉团,另外一只手一直旋转着,多练几次后终于把小碗做成了,再用筷子把豆沙馅放进碗里,用手在碗的边缘捏起几个小角,再一只手托着团子,另外一只手把团子的边缘向上包笼,问题又来了,豆沙会被挤出来,第一个清明团我没有做成功,但我不气馁,接着找原因,做第2个,果然第2个比第1个进步多了,后来老师又教我们如何做清明饺,清明饺比清明团更难,它的花纹我也总是做不好,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终于做好了2个清明饺,虽然不是很漂亮,但还是很开心的。

活动结束回到家,奶奶看到我做的清明果,给我竖起了大拇指!说明天烧给我吃,好期待啊!

【篇七:清明果】

每年清明节前,妈妈都会做一种美食——清明果,也叫青团。每次吃它的时候我都在想,这么可口又漂亮的食物到底是怎么做成的呢?于是今年我自告奋勇,成了妈妈做清明果的小帮手。

我们准备了糯米粉、绿豆、白糖、竹叶,但还差最关键的一种青草,它有个奇怪的名字叫“鼠鞠草”。怎么办呢?妈妈说这种草需要我们自己去找,于是,我们来到了一片菜地,开始了我们的寻草之旅。妈妈先告诉了我它大致的形状,然后我也低着头仔细地寻找着,一会儿,妈妈就找了,我一看,它是一种嫩绿的小草,开有黄色的小花,非常漂亮,而且闻一闻它的叶子,还带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呢!我们只摘取鼠鞠草上面的部分,因为下面的茎太粗了,吃起来口感不好。

摘完鼠鞠草,妈妈把它们洗干净,然后放到热腾腾的热水里煮。一会儿,嫩绿鲜活的叶子就蔫了,变成了深绿色。这时,妈妈赶紧把它们捞出来,过冷水,沥干,然后放案板上用菜刀切碎,再放入石臼里,把它们彻底捣烂,最后拿出来放入盆子里,加上适量的糯米粉和糖,用筷子搅拌起来。搅拌到一定程度,妈妈就开始动手和起来。我也想帮忙,于是洗干净手,接过妈妈手上的盆子。揉、压、按,哇,这可真是项力气活啊!在我们的努力下,光滑的面团终于准备好了。

弄好了面团还有最重要的馅料。妈妈事先已经把绿豆泡水,现在看起来,它们一颗颗涨得老大,非常的饱满,像一个个小胖子。妈妈用手使劲搓洗,把绿豆去皮,然后放在高压锅里压。绿豆很快就煮好了,妈妈再用勺子压一压、搅一搅,很快就成绿豆泥了,最后加入适量的白糖搅拌均匀,馅料就准备好了。

接下来,到了关键的一步——包青明果。妈妈先把面团搓成条,然后揪出一个个差不多大小的剂子,再把小剂子搓圆、压扁、摊薄、放馅、收口、再搓圆,放在剪得圆圆的竹叶上,当当当,一个圆鼓鼓的青团做好啦!这动作一气呵成,妈妈真是心灵手巧啊!我也跃跃欲试,在妈妈的帮助下我也做成了几个,看着自己的作品,我真想马上吃了它们!

终于,我们把一个个清明果放入蒸笼,大火蒸。等待的过程真是漫长啊!特别是香气随着蒸汽冒出来时,“熏”得我直咽口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清明果给“盼”熟了!蒸好的清明果碧绿碧绿的,像翡翠,真是美极了。来不及等它凉,我就迫不及待地要试试它的味道,美美地咬上一口,真是清香滑糯!

今年的清明果真是最最最好吃呀!

【篇八:清明果】

四月初,清明时节,却无雨。

明媚的下午,天空展览深远,万里无云。春风徐徐吹来,拂过我的面庞,惬意。

我跟着妈妈在清明小长假中逛街。虽说并没有去扫墓,但是这样过也很不错啊。

这时候,风把一阵清香送来了,很好闻。我嗅了嗅,顿时明白了什么,把妈妈拉到了街角。

果然,是卖清明果的小店。

妈妈看了,笑了笑,觉得这样也好,就让我尝尝清明果吧。

不一会儿,我受上多了两个香喷喷的清明果,一个甜一个咸。

根据香味,我决定先尝尝咸的。刚咬下去,是糯米的软,有种淡淡的甜,对啦,还有下面的一片叶子呢,妈妈说这是橘子叶。

再咬深一点,就是馅了。就像五味杂粮,有咸菜、豆腐、虾皮等,如果麦饼里是这景象,那就一定很美味,可在清明果里,那就不一定了,外面甜里面咸,甚至有点儿苦涩。

我皱着眉头,硬着头皮吃完,接着目光又转向了那诱人的甜清明果。

再次咬开,里面黑黑的,如夜空一般,白芝麻就是星星,穿在银河中,黑芝麻却看不大清楚。尝了尝,甜得很。

我露出了满足的神情,果然还是甜的好吃,可没几会儿,便被我吃完了。只剩一片墨绿的橘子叶蜷缩在手心,留有余香。

知道了清明果的传说,又尝清明果了,那种充实的满足填满扫墓踏青的空虚。

【篇九:清明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古诗中一股清明的哀伤,勾起了我这个异乡读书人的愁绪。不过,每当我吃到外婆做的清明果,心中的惆怅,总会少几分……

外婆用清明草和糯米粉、大米粉和面粉,揉成薄薄的绿油油的面皮。外婆把肉、萝卜、藕片、茭白和干笋切成丁,然后呢,放在面皮上。只见外婆娴熟地铺着菜的面皮一卷、一翻、再一压,一个小巧玲珑的、香味儿独特的清明果便做成了。外婆的清明果有两种形状,一种像北方的饺子,另一种像三角包。

等外婆把蒸熟的清明果摆上桌后,我总是会先远远地看上几眼,桌上,一个个盛在青花瓷盘中的清明果,它竟如油画般迷蒙美丽。

忍不住心底的那一丝欲望,我抓起一个狠狠地咬了一口,呵,那糯米的黏滑,菜馅的脆爽,还有清明草的清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滋味,不断地萦绕在我的口中……吃着吃着,我觉得整个人都有点飘飘然然了。我仿佛闻到了家乡田间露珠凝结着草木的气息,仿佛看见了家乡小河的粼粼波光,仿佛看见自己和小伙伴们在相间的小道上追逐。

啊,外婆的清明果,带来了家乡的味道。

【篇十:清明果】

年年艾叶绿,年年果飘香。每到清明节时,我们余杭人家家户户都会吃上清明果,那也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供品。这里的果可不是水果,也不是坚果哦,而是用艾叶和糯米做成清香滑糯的清明果。

每到清明节时,田间地头就会看到一簇簇、一蓬蓬的艾草,走在田梗上,微风中会夹杂着一股清草味,摘一棵放在鼻前,那香味就更浓郁了。每当这时候我就会随奶奶一起去田野里喜滋滋地采艾草。艾草一定要挑那种颜色淡绿、又嫩又大的,上面还会有一层细细的毛,毛绒绒的像婴儿的皮肤一样柔软。回家看着那青青鲜鲜、满满当当的一篮子艾草,我的脑海里早已浮现了一个个又大又绿、又香又糯的清明果,不禁往肚子里咽了一口口水。于是就缠着奶奶赶紧给我们做清明果。

接着,奶奶就开始了复杂的工序,先把艾叶洗净放入锅中,再加点石灰煮五分钟,捞出,放入容器,用石头把艾叶捣碎,直到茎都看不到为止,那一撮撮的艾叶就变成了绿糊糊,这时再把绿糊糊掺入白白的糯米粉中。一开始是白绿分明,渐渐地是半白半绿,最后变成了全绿,圆圆的米粉团,远远看去就像一个“麒麟瓜”,翠艳欲滴,看着就让人嘴馋。

这时,妈妈则在一旁准备着清明果的馅,有萝卜丝馅、有咸菜冬笋肉馅、有豆沙馅。等粉揉好、馅准备妥当,就开始包了。奶奶先从“麒麟瓜”身上揪下拳头大的一块,把它揉成碗状,再把馅灌入碗口,最后把碗口收紧,上面捏出一个小尖尖头,就像绿包子一样。而这时的我总会嘻皮笑脸地在奶妈身边晃悠,央求奶奶给我一团揉好的粉团,奶奶总是极不情愿地揪下一小块给我,我则乐颠颠地在一旁做起专属于我的清明果,有兔子清明果、有刺猬清明果……

一会工夫,奶奶就把整个麒麟瓜都变成了一个个“绿包子”。最后就在蒸笼上垫上箬叶,把一个个“绿包子”整齐地摆放在箬叶上。爷爷早已坐在土灶边生起了火,最后把做好的清明果放在锅里蒸十几二十分钟。我总是等不急地搬个小凳坐在灶头边等清明果出锅。一出锅,奶奶总是第一个夹在碗里递给我。我迫不急待地送到嘴里,咬一口,馅里的油就会从咬破的皮里流下来,再嚼一口,馅和皮就混在了一起,这时候,馅的油腻就不再油腻,皮的清香也不止是清香,只剩下油而不腻、满嘴含香,让人吃完一个还想再吃一个。

清明时节雨绵绵,艾果柔柔亲情牵。每想到清明果,就会想起一家人其乐融融地一起做清明果的场面。而清明果的意义也不仅仅是用来祭奠先人,而是让忙碌的现代人可以坐下来一起感受一家人团聚的浓浓亲情。

热门推荐
1守住那一份微不足道
2土地
3高中生活的冷与热
4跳绳比赛
5我的植物朋友
6冬日的雪
7年味
8刺激的大摆锤
9这就是我
10何必不懂装懂
11你知道的我
12秋声
13美啊,马尔代夫
14小白兔
15爸爸我想对你说
16乡村风景
17大熊猫
18红色的天
19最美的果园
20我眼中的你
21惊险欢乐谷
22路与行
23游外婆家
24我的自画像
25奶奶起床了
26爱欺负人的哥哥
27我家的公鸡
28官兵捉贼
29爸爸,我想对您说
30游墅园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