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工农红军的作文

【篇一:路与行】

路者,道也;行者,足也。道者,以足而成也。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路,等待我们的是日复一日的前行。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句话清晰地说出了路与行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回首过去,难道不都是这样吗。徐霞客用自己的双脚游历祖国名山大川,不知走了多少路,正因为他的“行”,后人才得以从《徐霞客游记》中领略巍巍中华的壮丽山河。不错,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一九三五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工农红军被迫转移,进行长征。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在两万五千里的道路上创造了人类的奇迹。一双脚,一双破旧的草鞋,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走完了常人难以完成的路。他们靠的是毅力,是对党无比的忠诚。正是因为他们,为中国踏出了一条充满光明的大路,而我们,正在这康庄大道上昂首阔步前进。

有时候,路其实是一种负担,而行便是一种担当,一种感恩。我曾经在电视报道上看到:两名小学生为了让他们身有残疾而行动不便的朋友也能上学,主动承担了接送其上下学的任务,两个弱小的肩膀托起了朋友上学的希望。就这样,风雨无阻,一直坚持到现在。在我看来,那条他们上下学的路早已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承载的不仅仅是三个弱小的身躯,而是朋友之间的友情,一种责任和担当。无独有偶,一位年轻老师,为了更好的照顾其老年痴呆的母亲,每天都用自行车载着她上班,一根皮带,将母子之心紧紧拴在了一起。这是一种感恩,一种回报,正是因为他的行走,才使那条普普通通的路拥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现在的我们正在漫长的人生中跋涉前行,经历了风雨,也见过彩虹。我们也懂得,世上不光是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山路,面对它们,请不要畏惧,阔步前行,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梦想远航。

路,是横亘的高山,行便是不止的愚公,路若是浩瀚的大海,行便是展翅的大鹏。记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平凡的路因你而不同!

【篇二:红色基因代代先传】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和红西路军征战河西80周年的日子。我再一次迈入临泽西路军烈士陵园这个庄严又不失生机,令万人敬仰的红色圣地。

烈士陵园座落在临泽县东郊大沙河南岸。1986年,党和政府为了缅怀西路军英烈、更为了激励后代而建设了这座西部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陵园。每当我站在松柏苍翠的陵园里,注视着陵园石碑上刻着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时,我便会陷入了沉思,遥想烈士们当年的献身救国的豪情万丈,我来到烈士墓前边,深深鞠一个躬,抬头望着这葬有中华英雄儿女的陵墓,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

在参观了博物馆时,解说员详细的解说了每一幅珍贵的照片历史意义,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都被那些红色历史和人物事迹所感染了,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油然而生。烈士们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的坚定信念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华夏儿女;是他们的热血和忠诚给我们树立了为国为人民献身的榜样。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空,而自己却永远的沉睡于祖国的大地上。我们无法知道每位烈士的真实姓名,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英雄。

如今,站在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光明大道上,我们不仅仅是发自内心的感恩,更是那份对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崛起所承担的沉甸甸的责任感。时代没有选择让我像烈士们那样轰轰烈烈的为祖国就义,但我有一颗同他们一样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心。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更加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一定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在英烈们精神的感召下我将更加努力学习。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为人处事上,都应该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更加成熟,更加稳重,以便更好的承担起那份责任,不辜负先辈们的付出和期望。坚信我们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强盛,人民的生活将会越来越美好。

【篇三:游红安烈士陵园】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从小爷爷就告诉我,我的祖籍是红安,我的根在那里。当年,年少的爷爷因为贫穷从大别山里走了出来,现在老了,对自己的故乡愈发思念,趁着国庆长假,爷爷带着我们全家一起回到了红安。

红安,原名黄安。是举世闻名的将军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和最早的中心,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26年红旗不倒的红色土地。

到达的第二天,叔叔首先开着车带着我们来到了七里坪镇的长胜街。走在青石板的街上,爷爷骄傲地对我说着长胜街的光荣历史,使我知道了在土地革命时期,长胜街是革命的中心。看着那一间间斑驳的革命遗址,“七里坪工会”、“鄂豫皖苏维埃银行”、“红安县赤色邮政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时,它们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光阴的故事,讲述着那一段厚重的历史。

随后,我们又回到了红安县城,来到了规模宏大的烈士陵园。

进入陵园,首先印入眼帘的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这个纪念碑巍然耸立,碑下镶嵌着一颗黄色五星碑徽,使神圣不可侵犯之感油然而生。

当踏入纪念馆时,各种资料、文字、图画映入眼帘。在无数革命者的名言中,我看到了毛主席说的一句话“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虽然我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但这寥寥几笔反映出了当时战争的悲壮和激烈。展览柜里陈列着革命先烈们用过的兵器,大多是撇把子枪和战刀,这些兵器都锈迹斑斑,但它们作为与革命先烈并肩作战的伴侣,丝毫没有露出示弱的气势。

再往上走,是一个3D仿真大厅。红安古城经过战火的洗礼后草木寥寥无几,保卫家园的城墙被摧毁地只剩下半零不落的一角,眼前雄烟四起,灰色的烟雾笼罩着整个破败的红安古城,即使是在白天,天空中也未透出一丝阳光。

直到跟随人群拥上了最顶层,我才知道红安“将军县”的由来。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们国家主席,也诞生了223名将军。大厅边的墙上,全是为了中国革命事业抛头颅、撒热血的革命先辈的肖像。在那个炮火连天的烽火岁月里,革命先辈们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铸就了“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成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

顺着林荫小道,我们走到了烈士纪念墙,墙总体呈现出弧形,只是顶部有巨大的“140000”。靠近墙面,我看到了由姓氏排序的名字,这些名字整齐划一地排列在这一大面墙上,这可是140000位为祖国的革命牺牲的烈士啊!我站在这这面墙前,低着头,心里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沉重,我显然是被这触目惊心的数字震憾到了,不,“震憾”都不足以形容我那时的感受!

时间过得太快,转眼到了我们返程的日子,我们告别了这里朴实的亲戚,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在途中,我默念着:我爱红安这片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染成的红色沃土,爱的深沉,爱的执着……

【篇四:铁血铸军魂——建军节语文课有感】

今天是建军节,语文课没有学习课文,王老师主要讲述人民军队的历史。上个世纪20年代末,周恩来、林彪等人参加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战斗——南昌起义。而这个建军节中的“军”,则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起初叫“中国工农革命军”,后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等。直到一九四五年,工农红军与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等部队合并,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

今年七月末习近平主席沙场点兵,大展了我军的雄威。而那挺拔、威风的背后,又凝聚了多少血汗?六月底,长沙湘江及附近的一些河流因连日暴雨而爆发了百年一遇的洪水,一夜之间几条主要河流周边的地区成了“一片汪洋”,损失不可估量。得到指令后,面对肆虐的洪魔,解放军战士们不顾生命危险,来到了抗洪救灾第一线,救出了被困群众。八月初,电影《战狼2》上映。影片中的男主角冷风高举中国国旗,让汽车安全驶过交战区的那一幕深深地打动了无数国人。二O一五年,也门国内局势危急,严重威胁到侨民的安全,解放军派军舰停靠在亚丁港,将中国侨民成功接上舰,还将二百五十名他国侨民也接上舰。而当时世界第一的“老大哥”某国却说:“鉴于也门形势危急,不可估量,因此不派军队撤侨。”多么鲜明的对比!

此时,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战争不断,而我们却可以过着安宁的生活,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可敬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战争与黑暗挡在了国门之外,撑起一片和平的天空。他们为了和平,奉献青春,奉献一生,奉献了子孙,就是为了维护一方和平。

今天,王老师一改往日温柔典雅的风格,瞬间变成慷慨激昂的军中“女汉子”。的确,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太行山的烽火到朱日和的阅兵,从长江抗洪到汶川救灾,中国人民解放军铸就的就是那永不磨灭的铁血军魂。暑假,当我站在西北第一连的营房旁,爸爸说:“再懦弱的人到了这里,也会成为铮铮硬汉,再铁石心肠的人到了这里,也会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共和国军人的铁血军魂。

热门推荐
1回眸
2冬雪
3那一天值得品味
4那次玩得真高兴
5最美的遇见
6游金鞭溪
7虎王大会
8游湖
9我家的小狗
10读《含泪奔跑的少年》有感
11感谢拼搏的日子里有您
12靠自己
13可爱的小乌龟
14别过旧年,喜迎新岁
15老家的雨
16有心一切皆风景
17第一次的尝试
18年“味”
19快乐的嘉年华
20出错
21背影仿写
22回家的路
23送伞
24妈妈我想对您说
25拼起手里的碎片
26心要在焉
27跳绳
28这就是我
29母亲对我的爱
30风的心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