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苏区的作文

【篇一:路与行】

路者,道也;行者,足也。道者,以足而成也。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路,等待我们的是日复一日的前行。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句话清晰地说出了路与行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回首过去,难道不都是这样吗。徐霞客用自己的双脚游历祖国名山大川,不知走了多少路,正因为他的“行”,后人才得以从《徐霞客游记》中领略巍巍中华的壮丽山河。不错,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一九三五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工农红军被迫转移,进行长征。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在两万五千里的道路上创造了人类的奇迹。一双脚,一双破旧的草鞋,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走完了常人难以完成的路。他们靠的是毅力,是对党无比的忠诚。正是因为他们,为中国踏出了一条充满光明的大路,而我们,正在这康庄大道上昂首阔步前进。

有时候,路其实是一种负担,而行便是一种担当,一种感恩。我曾经在电视报道上看到:两名小学生为了让他们身有残疾而行动不便的朋友也能上学,主动承担了接送其上下学的任务,两个弱小的肩膀托起了朋友上学的希望。就这样,风雨无阻,一直坚持到现在。在我看来,那条他们上下学的路早已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承载的不仅仅是三个弱小的身躯,而是朋友之间的友情,一种责任和担当。无独有偶,一位年轻老师,为了更好的照顾其老年痴呆的母亲,每天都用自行车载着她上班,一根皮带,将母子之心紧紧拴在了一起。这是一种感恩,一种回报,正是因为他的行走,才使那条普普通通的路拥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现在的我们正在漫长的人生中跋涉前行,经历了风雨,也见过彩虹。我们也懂得,世上不光是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山路,面对它们,请不要畏惧,阔步前行,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梦想远航。

路,是横亘的高山,行便是不止的愚公,路若是浩瀚的大海,行便是展翅的大鹏。记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平凡的路因你而不同!

【篇二: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著名新闻记者白修德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由此可以看出,《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影响力,就像东方冉冉升起的红日,照亮了中国,也照耀着世界。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歪曲事实,编造谣言,并想方设法地封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消息,所以世界各国人民都无法清楚地知道中国革命的真相,“苏区”是一个让世人无法猜测的“谜”。为了给大家揭开这个“谜”底,斯诺决定奔赴苏区,于1936年6到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将考察报道汇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

斯诺以犀利的双眼和细腻的文笔,生动地描绘了许多经典人物:气度恢宏、博古通今的毛泽东;温文尔雅、学富五车的周恩来;健壮如虎、智勇双全的贺龙;信仰坚定、热情真诚的徐海东……然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我们可爱的红军。

在读到“长征”中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片断时,我热血沸腾,心生敬畏。敌人的机枪喷着火,从空中形成火力压制;铁索桥上燃气的火焰,肆无忌惮地舔着战士的身体;蒋介石的飞机怒吼着投下炮弹,爆炸的水花四溅,地动山摇……在这水与火的地狱里,终究是枪林弹雨抵不过红军坚定的意志,魔鬼般的火焰融不化红军钢铁铸就的身躯,飞机炮弹的巨响胜不过红军震撼人心的呐喊。前方的战士倒下了,后方的紧凑地跟上;敌人抽去了桥板,他们攀着铁链前行。就像《丰碑》里所说的那样: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是什么样的一支队伍,让敌人发出“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的感叹?是什么样的一支队伍,让敌人暗中为他们祈祷?回顾前面的内容,我找到了答案。

“他们的籍贯和方言不一,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团结,只不过是时常作为开善意的玩笑的材料。”他们大多经历过人生的苦难,但他们有着自信的精神,这使得他们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他们自觉遵守纪律,他们会采野杏,但绝不碰一下私人果园里的果子,他们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他们对老百姓很友善,百姓也很自愿地把他们的一点点吃的东西卖给他们;他们身上有着军人最可贵的品质,不怕苦不怕累,这在每一场战斗中都有体现。正是这样一支团结一致、自信乐观、纪律严明、深入民心、顽强不屈的队伍,才能屡战屡胜、带领中国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不禁让人们忆起往昔峥嵘岁月,胸中再次燃起对那抹红的热情。即使在现在,这本书仍是人们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红军等等的重要方式。

人们常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希望广大青少年读一读这本书,能够从历史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和启示,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坚定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为祖国美好的未来不懈奋斗。

【篇三: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在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四起的年代,在那个国共两党如水火般不相容的年代,一位来自美国的记者埃德加·斯诺却毅然踏上了前往苏区的道路,采访了诸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写下了一本带领全世界人民走近中国共产党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如今,生在和平年代的我翻开了这本书,在字里行间感受着历史,品味着红军战士们的精神。

书中,斯诺虽然没有使用多么优美的文字感叹共产党员的救国思想是多么伟大,却用生动鲜活的语言展示这一位位红军战士、共产党领袖所经历的故事,让平时在历史课本里的正襟危坐人物瞬间立体起来,仿佛正坐在我的面前跟我谈论着生活中的事。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贺龙将军,他曾经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兄弟收编进红军;他也能仅拿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苏区。记得他在一次酒宴上,一位客人为了测试他的胆量而在桌下放枪,但贺龙却是面不改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不得不令人敬佩啊!

而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令我最为震憾的就是强渡大渡河一事件。红军战士们赌上生命只为了渡过大渡河,为了共产党取得胜利。我们不禁发问,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英勇无畏?难道他们没有家人,没有牵挂吗?不。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必胜的信念,他们知道自己肩上承载着的是中国人民未来的幸福。这些红军战士就是中国共产党精神最好的体现,是革命大无畏精神的体现,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今天我们沐浴着党的阳光,生长在一个繁盛的年代、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再也不用为自己的温饱而日日担忧。但请不要忘记那些为了中国解放而牺牲的战士们,他们都是伟大的人,值得我们铭记;不要忘记国难家仇,记住日本在我国国土上犯下的罪行,永远唾弃靖国神社埋葬的战犯。

让我们好好学习,为了中国更好的未来好好学习,让中国走向世界之巅!

【篇四: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20世纪初期,硝烟四起,烽火连天,却有人逆火前行,从光明走进了黑暗之处,一人穿过石雨江,将一个鲜为人知的红色中国带到了世界眼前,并留下了一本宝贵的著作,他就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将近一个世纪以后,在阳光下幸福生活的我们又捧起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记录了中国红军点点滴滴的纪实作品,在阅读中感悟历史,收获成长。

此书可把红色中国写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在这些小小的书中,红色中国全然不是我懵时期想象的死板,紧张,这里有着好几百万的人民,而苏区的管理可谓井井有条,学校,工厂都有。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尽管在当时共产党被苏区外的国民党围剿压迫,苏区的生活十分艰苦,甚至连学校里的课本用的纸都是从敌方得来的传单,枪械更是从乾县府和的,但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下,老百姓仍然十分爱戴红军,我想这是因为红军不欺压百姓。反之,还帮百姓从大地主手中夺回了自己的土地。要知道在旧中国,土地就是劳动人民的命。红军可谓是人民的军队。试问,这样一支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军队,会有谁不去爱戴呢?

在书中我还认识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领导人。譬如我们最伟大的毛主席,书中的第四章,对其有详细的描写,透过这些文字,我才知道,原来我们一直歌颂敬畏的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还干过许许多多的大事。原来毛主席童年时期也是个有点叛逆的孩子。毛主席十分善良,对待老百姓可好了。这可真让我大开眼界,我情不自禁的把第四章读了好几遍。

从小爸爸就给我讲长征的故事,而在这本书中,我真正体会到了红军的长征精神,不管前方是崇高峻岭,还是在湍急大河,我们的红军战士都从不退缩。他们不畏艰险,克服重重难关,也许即将到来的是死亡坑和红色信息深深铭刻于战士们心中,他们绝不放弃,这就是红军的长征精神,既然红军战士可以取得胜利,我们也可以。

读《红军照耀中国》,体红色世界、感红军事迹、记长征精神,我想,这便是这本作品想告诉我们的了。

【篇五: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假期在西安参观华清池时,本是奔着《长恨歌》的凄美故事,却被参观了“西安事变”的旧址。这可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事变,竟就在一片郁郁葱葱中,幽静的蔽所发生了。

屋舍间一排排的玻璃窗上,残留的弹孔痕迹令人心惊肉跳,破碎的玻璃,裂痕狰狞的向外扩散着填满了玻璃窗。前方的山,当年的蒋介石便是惊慌的在险峻山路上一路逃遁,却终遭囚禁在此。

《红星照耀中国》的开头与结尾便均有提及,这消息着实令作者惊鄂,他在苏区与红军们共同生活,观察记录,与他们相伴。在那段岁月里,他遇到许多被他戏称为“拥有天价人头”的红军将领们。他们毫不在意的行走街市,与农民们友好相处。那份真挚与朴实,也感动着埃德加。斯诺的心。

不难看出,作者的态度也在无形间变化着。刚到此地时,不甚明了的他心中好奇且怀疑,那份疑惑在谈话中不断加深着。他时常问询将士们的生平,却越发困惑,这群狂热的革命者们为何将革命视若珍宝,与一切其他都重要百倍,那献身般的追求使他不解,直至前线,与那出身入死,在前线奋战之人深切交流,才终是得了些思绪。

斯诺是绝对的中立者,他不时与民众们争讨他们对共产党的看法,他听见一致的回答,“还是共产党好啊!”一路上,共产党所到之处,兴建工厂,兴办学校,农民们安定的过着他们的日子,士兵们日复一日刻苦的锻炼。

而国民党所过,却尸横遍野,浓烟滚滚是烧毁的房屋。土地、牲畜被夺走,沉重的负税令农民们不堪重压,无论干何事,总有道税压在心头,令人胆寒。

斯诺思索着,他总是认为共产党也总该干过抢夺压榨似的事儿,但那开始时的讥讽却是烟消云散。虽不能断言他的心已归属于红军,但最终离去时,那句“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却不难看出此时的他,心中孰轻孰重。

我尤对书中那群少先队员们颇有好感,与我们一般大的年纪,却在为他们心中的革命事业一丝不苟的尽一份力量,那勇敢与自尊令人钦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总抱着一股执着的劲儿,不论是热血或是对革命的追崇,这群孩子们的心中,革命早是攀上高位的,他们也无一不对此坚信不疑。

红军战士们都普遍年轻,他们参加进长征时,多是十几岁的少年,他们充满了活力,往往提及长征,总与艰难、困苦挂勾,但当斯诺问及此时,却总听见他们爽朗的回答,“不累!”

在这里,每位将领,每位战士,每个农民,都在尽他们所能向斯诺——这位来到苏区的“外人”展现着他们的魅力,毫无保留的诏示。

如今,红星照耀的中国,为其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看见了吗?

热门推荐
1不该丢弃的信念
2读书的感觉真好
3成长的蜕变
4关于我们身边的龙文化作文
5滋味
6鱼汤的味道
7心中的柳树
8削苹果
9青湖公园
10我变成了一只小鸟
11风雨中我明白了
12人生若只如初见
13人间仙境,陇上花园
14快乐的寒假作文
15我爱数学
16四季的风
17一份相逢一份暖
18生活告诉我
19关于设立节日的作文
20小狗乐乐
21我爱梅城中学
22我就是我
23枯萎也是一种美
24我心目中的小王子
25逅诗魂
26我的理想
27我的母亲
28我和湘江的对话
29“会飞”的馒头
30执子之手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