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驼队的作文

【篇一:用脚做梦】

正是大西北的日出时分,我躺在沙漠中做了个梦。

早起的人们试图爬上鸣沙山,青海,凌晨四点二十,为了看日出。

驼队载着睡意盘旋着上山。

我手脚并用却也上不去些许。沙子松软,踩三步滑两步。沙子堆的山,明明不高,却任我跌爬,无能为力。

月半弯,星星稀疏闪亮。远处灯火昏黄。

我小心翼翼地踩上沙子,不期然地又一次滑下。我躺在沙丘上,看着星星。大西北,连星星都是悲怆的。

好想看日出啊。我闭上眼,一轮红日跃上地平线的样子浮现脑海。灿烂热情的阳光照得沙漠温柔起来。驼队的影子倒映出一幅泼墨画。疲惫奔波,却不辞劳苦。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不知过去了多久,只坚信漠北的落日定是无与伦比的。

“别做梦了,二十分钟必须到山顶!”父亲打碎了我的漠北梦,以军人的姿态下命令。

父亲拉住我的手。他在沙山上深深地,实实地刻下一个脚印,再让我踩上脚印,接着是哥哥、母亲,一步一个脚印。踩实过后,竟是好走多了。危险而迷人的边塞啊,我刚刚无数次跌落的可是千年前的战场?我踩过的沙子是否藏着未销折戟?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过程中,我又开始做梦。

深深的脚印,脚踏实地的一家人。父亲如是鼓励着疲倦的我。

山好像爬不到顶似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机械麻木地迈腿。我也不知道下一秒还能不能继续站着。快要支撑不住了。

我的梦里,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别用脑子做梦!快到山顶了!

不知是谁在鼓励我。我仰头,山顶数步之遥。

好梦由来最易醒,一觉已是三生过。待我再睁开眼时,出现在梦中无数次的那一轮红日跃上心间。

春风不度玉门关。即使是春天,大西北依然是悲怆寂寥的代名词。谁人能想,这里也曾是无限风光的丝绸路?

张骞牵着驼群一路向西前进的模样似乎历历在目,历史的长河滔滔不绝,多少文人骚客于此留下传世名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泱泱华夏的复兴梦,须得脚踏实地,一路向西。

躺上山顶的那一刹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华夏大地的复兴梦,梦中长长的丝绸路。

几百年了,该重回那盛世了。

盛世之路,复兴之梦,脚踏实地,慢慢走。

【篇二:消失的楼兰】

楼兰曾经是一个繁华的国都,但却无声无息的消失了,直到几千年后才被发现,消失的经过也成了千古谜题。

楼兰以前多么富饶我不知道,但眼前却是茫茫沙海中的残垣断壁,毫无一丝生气。

司马迁在他的作品当中有对楼兰的记录,这是中国最早对楼兰的记载。《汉书?西域传》中有对楼兰的详细介绍,鄯善国本名楼兰。

楼兰古国占地大约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江苏这两个省占地面积,位于孔雀河下游,水草丰茂的地方,曾经是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站。

此时的我就站在这里,面对茫茫黄沙,即便空气也是让人郁闷的,沙漠中不时有倒下的树木被氧化后所剩无几的枝丫。

车子在沙漠中不停的冲刺,像摇篮一样让人发困,两边尽是沙子,大石块和山丘。无论什么时候人类的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好比是拿破仑亲自带兵出征的时候,迎接他的对手不是人竟是蚊子。还没开始开仗就死伤大半了。

也许这里曾经是毒辣辣的太阳,成群的驼队,唯美的牛羊。可如今……

由于楼兰不太与外界交往,只有过往商人的口述,所以楼兰早已成为神话,即使是装备最先进的考古队也无从下手吧。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大自然会让富饶之都变成神话,让水源充足的绿洲变成滚滚烟尘的沙漠。这就是大自然,令人敬畏的大自然。

【篇三:西域驼队中的故事】

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穿着布衣。我环顾四周,却只看到了一面长长的土墙和一个关口,关口上用隶书写着三个大字:玉门关。正当我感到奇怪时,一个驼队入关了。

只见队伍最前面是一个骑着马的汉人,后面的人长相、衣着各不相同,骆驼上还驮着满满的东西。这时我才意识到:我穿越到汉朝啦!我连忙跑到驼队的前面,问道:“请问您是张骞大人吗?”那人回答:“没错,我正是。”“恭喜您第二次出使西域成功!”我惊喜地说道。“谢谢!”张骞也十分高兴,不过他又突然感觉有些不对劲,便问道:“你一个小书童怎么知道的这么多呢?”我想了想,说道:“说出来您可能不信,我是来自未来的人。”张骞好像不太明白我这句话的意思,看上去将信将疑。我又解释说:“我还有一些问题想问您,请问我可否与您一起回到都城?”张骞点了点头说道:“那好,你就随我一起吧。”

在驼队行进的过程中,我又问道:“张骞大人,请问在您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抓去后,是如何保持‘持使节而不失’的呢?当您在逃出去后,又为何坚定地选择了继续向西呢?”张骞挺直了腰杆回答道:“我‘持使节而不失’是一种信念,使节代表着我的使命,也代表着大汉王朝,所以绝对不能丢弃。在出逃后继续前往西域是为了完成任务,这也是我的责任。既然当年我接过前往西域的圣旨,就一定要用尽全力去完成,不能畏惧各种艰难险阻。”听到这里,我对张骞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我又问道:“听说您这次从西域带回了不少美食,真是让我们后人大饱口福。那请问您是怎么与西域各国建立友谊的呢?”张骞回答说:“想与别的国家建立友谊,首先就要尊重他们。只有你尊重他们的穿着饮食、风俗习惯等等,他们才会信任你;其次,你还要真诚的对待他们,最终才能收获友好的关系。还有啊,这次我们不光从西域带回了美食,还带回了服饰、物品和技术呢。”

看着眼前这位气宇轩昂又待人温和的男子,我心里想:现实里的张骞果然和历史书中的一模一样——宽容大度,有责任心。“小书童,我见你知道得如此之多,要不下次随我一同再前往西域吧!”听到这话我有些慌张,心里想:不行,我要赶紧找个办法穿越回去!

我猛然从课桌上坐起,原来我是在复习历史的时候睡着了。可是,张骞的形象却依然历历在目。张骞的故事广为流传,一直传至今日。虽然故事里的主角早已离去,可是他顽强的意志与平易近人的性格会被后人所敬重,所学习。故事中,张骞开拓的商路造福了沿途各国的人民。如今,它也演变成了一带一路,但它重要的地位从来没有改变。

【篇四:楼兰古城】

涌动的人群杂声不断,用极缓的速度向前推进。新疆博物馆,近乎成为新疆文明的证据。

我没有着急挤向人群,但墙上几个字把我拉回两千年前——楼兰古城。

楼兰的名声,几乎家喻户晓,再次看到,不禁幽幽自叹。当远处荒漠中响起熟悉的驼铃,身后是鲜明的红日,不远处村庄的人们都看向驼队们。红日把沙漠照得更加鲜红,远处的空气模糊起来……

当丝路经过此地,便总能辉映“大漠孤烟”下的驼队。东汉,楼兰的名气响彻中原。但当沙土扬起,却无情地盖住了这童话般的城市。

《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楼兰严重缺水,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夕阳依旧,人面何处?

但,当我顺着楼兰往下读,其中却自豪地点到汉文化对楼兰的冲击,介绍了各样的交融。这座在汉人与匈奴之间徘徊的古城,却亦因文化交汇而意义非凡。当剩余的楼兰人逃亡中原,虽无法再重建楼兰昔日的光辉,或改名更姓,融入中原。但变朝迁代,他们的文明不也能够融入文明的洪流中?

楼兰虽逝,当年的人面也冲入中原,或许哪一个人,身上便流着楼兰人的血脉,深通楼兰的文化。

再次随人流向前,楼兰的古物不暇地映入眼眸。人群中总发出沉重的叹息,我却笑了,为何悲伤,中华文明至今未逝,她用她的包容性,哺育了其他文化之婴,互相影响,留下各自的印记。她证明,不会撒手任何一个孩子。故,楼兰文明终存。

人群不断前行,朝代移到了魏晋之期。孝文帝吟鞭东指,即手下令对人民开始汉化,而匈奴文明也同时融汇于中原。展品中也不时出现中原的胡凳、胡椅。默默地,无论胡汉何论,交融的文明并未在践行后受大量反对,孝文帝拿出了诚意,纵多少人称子民“杂种”,中华文明的头衔始终未变。

这样的改革,仅是形式大小之异,本质与楼兰之逝并无差别。新疆的族群众多,而这些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满族,不也能为中华文脉包容万物的缩影?民族与文明的交融,从未断绝,从未逝去。

走完博物馆的朝代变迁,脑中的楼兰却挥之不去,一路走来,我的步子越加自信,文明之基愈加雄厚。没有水,只有瘟疫的楼兰,却能坚定地把步子迈向包容的中原。

楼兰一梦,文明依旧,在每个角落。

又听驼铃清脆,朴素的人民望着罗布泊,眼神深邃起来。

热门推荐
1小水滴与大海
2小城的夏天
3欢度元宵
4八年级语文作文
5“小马虎”二三事
6印象深刻的一次出游
7一个个鸡蛋
8什么从未走远
9文具盒里的争吵
10都是为了你
11未来的学校
12想象作文
13浇水人能长高吗?
14菜园里的联欢会
15夸夸我的小伙伴
16跳蚤市场
17田园乡村
18我和白雪公主过一天
19街头漫步
20感恩是一种承担
21期末考试
22快乐与烦恼
23我的发现
24拜年
25一线潮
26可爱的小金鱼
27语文作文
28幸福是什么
29我爱我的学校
30我记得 ,好像有一场停了的雪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