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莺莺的作文

【篇一:远方】

这是一个涉及地域和思想的踏行。我总是向往古老的传说和遥远的山水,以为那里的莺莺燕燕会有不同的歌调,一切写满美好。

从小我就生活在一个地方,很少出门,对于外界总是有极其强烈的渴望。于是,每天总梦想着有一天能离开这里,到更广阔的天地伸展翅膀,尽情的翱翔。

每一条路都有不得不走上去的理由和不得不前往的方向,而我期待的那篇地域,不是霓虹闪烁,而是有着自然般灵气和纯洁的风光地带。在那里没有躁动和不安,心可以完完整整的平和,躺在大自然的怀里,吸纳和吐出的空气都是纯净的。每一株草、每一滴雨露、每一朵云、每一条河流,它们都注灌着生命最在本质的纯粹,那样的,告别世俗喧嚣的生活,才能找到在自己灵魂的归宿。

在远方,会有一个安息之所,名字叫做家。一切凡尘浮云都被阻挡在这之外,在家里,只有一种祥和以及安宁。家里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守候和温暖。在那里,可以尽情享受宁静,听着舒缓的音乐,写些安静的、散淡的文字,并且努力地告诉自己,我要好好的生活着。

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要的远方和海子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二:我家的鹦鹉】

过年时,妈妈给我买了两只鹦鹉。

他们的头顶到正面脖子都是黄色,从后面的脖子和翅膀到尾巴都是一黑一黄的,从脖子下面到肚子和尾巴下面是绿色的。尾巴和肚子的交接处是白色。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下有两个洞,就是它们的鼻子,鼻子是一个弯弯的嘴,我给它们取的名字分别是“莺莺”和“淘淘”,加起来的读音就是“樱桃”啦!

他们俩经常打架。每次妈妈去给它们喂饲料时,都会听见妈妈喊:“石语琦,快来看,这两只鹦鹉又打架了。”然后,我每次都会跑过去观看。

你可别小瞧他们,他们的爪子厉害程度和开笼子的门也是一流的。有一次姑妈来我们家看到了鹦鹉,就问我,“你帮他们放出来嘛!”“哦。”我立马答应,马上叫我妈帮忙关窗关门,别让鸟飞出去,接着便将鸟放出来了,玩了一会儿妈妈就要把他们收回去,可作的时候我妈的手已经好几处脱皮了,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鸟跑出来了,这敲门的活,他们最擅长的,

这就是我的两只“樱桃”。

【篇三:感怀水杉】

我家门前有好几棵水杉树,不知是何时种的,也不知是谁种的。日出日落,它仿佛经历了无数沧桑岁月。

水杉树很直,真的很直,比电线杆还直呢。倘若有人叫它弯一弯,弯了便折了,死了。即使倒在地上,它也是直直的,直到融入大地,它的魂也不会弯。

水杉很细,人们总感叹于那十几个人也抱不住的大树。这样一比,这水杉就显得太不起眼了。因为它的纤细,有时夏天台风来了,我还担心它倒下来砸到我家的雨棚呢。可是,它竟很“识相”地不曾倒下来过。

我就纳闷,有几回还真痴痴地去拍拍树干,看看它是什么材料做的。

水杉很单纯,它不像别的树爱长那么多枝蔓,它只是笔直的一根。仿佛它的生命不为别的,只为长到天上去,看看太阳,摸摸云朵。正是这种孤傲的性格,连鸟儿都不想光顾。旁边的树上总是热热闹闹的,水杉树却只有风儿与它做伴。可水杉不顾这些,它活着本来就不是为了讨好这些莺莺燕燕的。它还是自顾自地疯长,让世人都抬头仰望它。

我是一个爱热闹的人,我喜欢那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也喜爱那此起彼伏的鸟叫莺啼。但见了水杉,我不由得产生一股敬佩之意。

【篇四: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

最近读了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想写点读后感,却不知从何说起。刚开始粗略地看了一遍,竟把一本名著读成了小黄书,边读边笑,大出意料之外。接着不甘心名著成了小黄书,精读了一遍,又把小黄书读成了名著,写得真美,也感受到元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一开始当做小说看,感觉情节实在是太单薄了,随便一本言情小说都完胜它。后来把它当戏曲剧本来读,感觉这种特定的形式有它本身的道理,情节不是重点,而且到后来觉得情节其实还不错,有很多细致之处。

这本书古代是禁书,以前总觉得肯定是那些封建卫道士迂腐不堪,看不得人家好好的爱情故事。但看了一遍之后,我竟然有那么一瞬间站在了封建卫道士那边,觉得禁得有道理。就算放到现在,书中的主人公也有那么一点三观不正。

张生在普救寺巧遇崔莺莺,立刻被她美貌所吸引,而且这种吸引完全可称之为性吸引。他一想就想到“偷香窃玉”(偷情)那方面去了。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啦。但不但如此哦,他本来是要去考试的,现在一遇上美女,就觉得考试没那么重要了,干脆就不去赶考了。不去赶考也就罢了,他还借口说寺院清净,跟老和尚说借间僧房来温书,赖着不走了。多年不见的结拜兄弟就在附近,多次派人来请他相聚,他也不想去。真的是一心一意。男主人公这么开场,倒是打破了我对戏剧中“才子佳人”中“才子”的印象。这么不符合主旋律,难怪封建父母们不喜欢。

至于女主人公崔莺莺也不是省油的灯。张生第一次见到崔莺莺,是在游玩佛殿的时候,当时莺莺没发现他。张生在远处呆呆地望着。等到莺莺的侍女红娘发现有人,主婢二人赶紧离开,因为古代大家闺秀不可抛头露面。但在离开时,莺莺回头看了张生一眼,这一眼分量可不小。被人看对于千金小姐来说已经是可耻的事,在非礼勿视的年代,你还回过头来看帅哥,这就含义深刻了。所以张生自作多情认为莺莺对自己有好感。后面事实也证明如此。

大家闺秀深居简出,很难看到的,所以张生必须主动创造机会。他打听得莺莺跟红娘每晚都会在花园里烧香,所以在角落里等,希望能“饱看一番”。莺莺在烧香时,长叹了几声,似有忧愁。张生想莺莺也许是对自己动情了,春心萌动(真的很会想,这小子有点自恋)。于是高吟一首诗来搭讪,看莺莺有何反应。不得不佩服张生很会写情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翻译一下:今晚的月光像流水般柔和,春天里花丛在月光下静静地盛开着。月亮是那么明亮,感觉那么近,可是为什么看不到月中的嫦娥呢?这首诗写得十分清新,而且后两句语义双关,把莺莺比作嫦娥,赞美了莺莺,又表达了自己想一见佳人的渴求,潜台词就是:花好月圆,像嫦娥一样美丽的你何不出来相见呢?写得真是高明,不过也得像莺莺这样的才女才听得出,放在现在,这首搭讪的情诗是一点用都没有的。莺莺听后,赞叹好清新的一首诗!然后回应了一首: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首诗比较容易,“兰闺”就是女子的闺房,整天待在闺房里太寂寞了,这么好的春天却无所事事虚度而过。我想刚刚在吟诗的人,应该是可怜我吧!这简直就是正面回应啊!张生一听,开心死了。原来莺莺不仅美丽,而且聪明。张生马上出来相见,莺莺也想迎过去,可是红娘在旁边,也不敢轻举妄动。红娘见有男人,马上跟莺莺说有人,拉她回家。这时候的红娘还是个电灯泡。

这一次就是他们第一次直接交流,两人都是一见钟情,而这两首诗几乎都是委婉的表白了。我们要注意的是莺莺这时是有婚约的,已经许配给别人了。见到张生就直接正面迎合,而这个男人只见过一面,这也确实是很有个性。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莺莺才是他们爱情突破障碍的主导力量。

张生之后又主动创造一次见莺莺的机会,不过是在公开场合,两人没有交流。如果故事没有在外力量来突破,那两人只能是痴男怨女,各自相思成病。于是按一般的套路,坏人出现了,一个乱军的头目要掳莺莺为妻,还威胁如果不能如愿,要杀掉所有人。大家手足无措,这时候张生就可以来英雄救美了。在被逼无奈之下,莺莺与母亲(故事中的老夫人,权威人物)商量说,只要有人能退兵,就嫁给他。老夫人答应(在她看来是缓兵之计)。于是张生出来了,说我有退兵之计。电视剧小说看多了,觉得这种英雄救美的情节应该设计得很精彩,我本来以为这张生真的是智比孔明,一个书生竟能击退五千贼兵。但没想到他所谓的计策就是写信给他附近的结拜兄弟——他兄弟是白马将军——请求他发兵退敌。作者写这个结拜兄弟就是来给张生送助攻的,这张生真的是命好啊!送完助攻,这兄弟就退场了。他的下一次出场也是来送助攻的。书中把张生这计策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说什么“胸中百万兵”“灭寇功,举将能”……我都为他不好意思了。

可是好事多磨啊,老夫人反悔了,推辞说莺莺已有婚配,让他们以兄妹相称。这可苦了这对有情人。这时候红娘真正做起红娘来了,她为张生出谋划策,说张生善于琴艺,而莺莺也深谙琴道,不如以琴传情,看莺莺如何回应。于是当晚莺莺花园烧香,张生在隔壁一首《凤求凰》,直诉衷情。这是他们第二次直接交流,上次以诗传情,委婉互表好感,这次以琴声诉衷情,再次确认相思之意。

这次过后,张生病重,半真半假,一方面张生确实得了相思病,另一方面,张生让大家知道自己生病了,是希望有人来看他,再次创造机会。这不,莺莺也捉住机会,派红娘来看望张生。张生写了封短信,后付一首诗,托红娘转交给莺莺,这首诗是:相思恨转添,谩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大意是我思念得你厉害,你也对我动心,既然两情相悦,我们何必管那些外在的名声礼节呢?希望不相负啊!

这里得先交代一下,莺莺这时候对红娘还是有戒心的。因为红娘是老夫人放在莺莺身边的,用来看管莺莺的。所以每次红娘看见有男人就忙拉莺莺回家,这是她工作职责啊!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和诗联韵,还是琴声传情,红娘都是听不懂的,至少表面是不懂。即使派红娘去看望张生,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张生救了他们一家,张生病重,派人探望,并不违礼法。所以,到目前为止,在红娘面前,莺莺还是个守规矩的大家闺秀。所以这次看到红娘拿来的张生写的信,莺莺还装模作样发脾气,责备红娘为什么拿这种不三不四的东西来,还说你拿我的回信去给张生,我要告诉他我们只是兄妹关系,并没有其他意思。红娘自张生救了他们一家,心里钦佩他,又见张生对莺莺十分深情,受相思之苦,心里可怜他。她也知道小姐有意,这次被这么责骂,心里可不爽了,觉得小姐太任性,折磨张生。

可红娘不知道,这小姐“奸诈”得很那,她那回信里,又是一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一看,病好九分,原来这是首约会的诗。看张生如何给红娘讲解这首诗:

“待月西厢下”,着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着我跳过墙来。

原来莺莺让张生深更半夜跳墙过去跟她私会,好一个大家闺秀!

可是这与男人私会的罪名可不小,莺莺在没确认红娘是“自己人” 前,是不会冒这个险的。于是在那晚张生跳墙过来搂住她时,她变卦了。她愤怒地责备张生,还喊红娘过来,说有贼。最后在红娘的求情之下,她才放过张生。做这么多事,无非就是想确认红娘对他们私会的态度。红娘求放过张生,看来是自己人了。真是女人心,海底针啊!可张生就惨了,本来相思成病,好不容易得到好消息,精神来了,没想到却被泼了一脸冷水。本来还以为妾有情郎有意,现在是一厢情愿了。这下又病了,病得更重了。

莺莺知道张生病了,写了张药方央求红娘带给张生。红娘一开始可不愿意了:姐姐,不是开玩笑的,上次写了首诗骗他,把他弄个半死不活的,你这次再写什么东西捉弄他,他的命可就没了。莺莺:不会的,这真的是救人的药方。红娘也知道张生的病非莺莺不能救,所以再次做起了牵桥搭线的红娘,把药方带给张生。我们来看看这药方:“桂花”摇影夜深沉,酸醋“当归”浸。面靠着湖山背阴里窨。这方儿最难寻,一服两服令人恁。忌的是“知母”未寝,怕的是“红娘”撒沁。吃了呵,稳情取“使君子”一星儿“参”。哈哈,这哪是药方,分明又是一封传情的信。里面“桂花” “当归”“知母”“红娘”“使君子”“参”都是中药名,通过这样的暗语,莺莺告诉张生:那晚我之所以变卦,是因为怕母亲还没睡熟,也怕红娘去告密。后面还写了一首诗:休将闲事苦萦怀,取次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礼,谨奉新诗可当谋。寄与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上次的事你不要放在心上,这样会摧残自己的身体。我也想不到你救了我的命,我却成了你的灾难。你对我实在是有厚德,我已经顾不得那些礼法了。再次跟你约定,这次是真的。后两句诗是关于性爱的典故,这次莺莺已经不是约会而是“约炮”了)

张生和红娘心知肚明,看完诗后,他们两个的对话挺有趣的。红娘:你这个穷酸秀才,连个枕头被子都没有,她来了怎么跟你睡啊?把她冻坏了怎么办。张生:小生有花银十两,有铺盖借我一下。红娘开玩笑说:我才不借呢!再说了,你们不脱衣服就不怕冷啦……

隔天晚上,约定的时间到了。红娘心里怕小姐又说谎,让张生送了命。上次一弄,已经是大病,这次再变卦,估计是没救了。心里很是担心。没想到莺莺还装模作样说:红娘,收拾卧房,我睡去。红娘:不会吧?!你要睡?让那张生怎么办?莺莺:什么张生啊?红娘:小姐,这人命关天,不是开玩笑的。你这次再反悔,我就去告诉老夫人你偷偷约张生出来。莺莺:可这羞答答的,怎么去嘛!红娘:羞什么羞啊,到了那里你们还不是忘乎所以。赶紧去,老夫人睡了……

来到张生门口,红娘先去敲门,递了被子枕头进去,还交代说你轻点,别吓到她。然后把莺莺推进去……接下来的情节,当然是巫山云雨啦!本来这段应该略过的,羞答答的,你让我怎么写嘛。可是作者实在太厉害了,他用几句话就描述了整个性爱过程,而且很有诗意,看懂了,觉得露骨,看不懂,更觉唯美。所以我不得不选一点介绍一下:春至人间花弄色,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这句是里面比较露骨的一句,柳腰款摆,形容莺莺做爱时的动作,花心指什么,想想就知道了。花心轻拆,人家是处女嘛,破处。露滴:额,淫水……牡丹,红色的,初红。好啦,不说了,还有其他描述,自己看去。说了都不好意思,写得这么美的诗句,居然被我读出这些东西出来。

写到这里真的累了,不过要是再这里结束,不大好意思。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才子佳人间的爱情。前面我说过,刚开始是把《西厢记》读成了小黄书,因为确实如此啊,男女主人公一见面就被对方外貌吸引,然后就往偷情方面想,而莺莺更是主动约炮,难怪古代成了禁书,就算放到现在,见两次面就去开房的也不会被提倡吧。不过当我们还原古人的生活环境时,你会发现,这其实是很自然的事。古代人是没有谈恋爱的概念的,因为根本没有空间。当古代帅哥看上某个美女时,他的反应应该有两个:娶她、上她,而不会出现中间状态,说我要和她谈恋爱,因为社会环境不允许,普通男女间只有两种状态,一种处于婚姻中,一种处于隔绝中。而中间状态不是谈恋爱,而是偷情私通。同样如此,如果女的看上男的,也有两个反应:嫁他,给他,而不是说想着去牵手看花。所以莺莺和张生两个既然互相认定了,就不必经过谈恋爱这个环节了,社会环境也不允许他们这样做。所以,这本书重点还是在情而不是在性。性在这也只是情的表达方式。

上面只介绍了个故事大概,省略了好多精彩情节,而且《西厢记》的精华是在那些曲词上,如果只是看情节而忽略了这些曲词,那就太可惜了。《西厢记》几乎满篇都是妙文,随处都是佳句。

【篇五:成长路上】

小时候,生活在童话世界的我们,调皮、纯真、快乐,平淡却幸福地徜徉在大人的世界之外。我们唱着“找呀找呀找朋友”的儿歌,两小无猜,喜欢和讨厌全写在脸上,了无城府。每天放学都会背着书包去河边或池塘边,欢笑莺莺,直至黄昏。有时也会被路边的小贩所吸引,驻足许久,却无奈囊中羞涩,确是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但我们终究会告别这段流金岁月,去往未知的远方。天边的的彩虹,消逝了,犹如我们的童年,那最后的一抹色彩是最后的小学生涯。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无时无刻不会想起自己的考试成绩,学习的烦恼与日俱增。我害怕自己的不成功会让关心我的爸妈和老师失望,我便想迅速地将自己变成一个学习的机器。因为这样,我失去了多少快乐、丧失了多少欢笑。我学会了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底,再也不愿敞开心扉。曾经的那份纯粹、那份单纯,还有多少人记得,还有多少人存留。值得庆幸的是,我的死党一直陪伴着我一起成长、一起幻想、一起怀念过去、一起畅想未来。日渐成熟的我们不再胆怯,我们会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次的挑战,永不放弃、永不退缩。心中的信念既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青春,像一串紫色的风铃,总在记忆的风吹过成长的十字路口才会响起。在这条成长的路上,我们努力着、拼搏着,沿途洒下了多少难过的泪水,同时也留下了多少悦耳的欢笑,我们都清楚的记得。我们在迷茫中叛逆、在悲欢中舞蹈、在梦想的天际间徜徉。过往的脚步串起的不只是尘土,还有我们的欢笑,更有我们成长的印记。

我们在这条路上走着,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尽情的奔跑,不害怕跌倒,也不畏惧失败,更不害怕受伤。岁月匆匆,然而青春的理想不会因此而消逝。我们肩负着对青春的承诺,从不敢停下前进的脚步。风可以把一切都沉淀不见,但永远不能磨灭青春逐梦的心。

如今,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迎着被朝气染红的朝阳,任凭记忆的风吹过脸颊,仍义无反顾地追寻自己的明天。在这条人生成长的路上,我在不断蜕变,坚信破茧成蝶的一天终会到来!

【篇六:我看爱情】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一首《钗头凤》道尽了陆游与表妹唐琬爱情的悲伤。

从古至今,多少变迁。然而爱情却作为一个水恒的主题亘古不变。

爱情是复杂的,也是自私的。古典小说中,大多如此。《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个遭贬较多的人物,然而就感情方面,宝钗似乎没有“横刀夺爱”。你无法否认:宝玉其实也是爱宝钗的,只是由于宝钗比他略大几岁而在意识里把她当作姐姐。可以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含蓄的,而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则是热烈、超然的。总之,宝玉与宝钗、黛玉之间可谓“剪不断,理还乱"。一部由《西厢记》改的电影《红娘》让我的眼泪流一地。不是为了崔莺莺与张君瑞的爱情,而是为给他俩传情递爱的红娘。剧中有这么一个情节让人的心灵为之震:红娘去找张生,偶见书桌上张生所画的莺莺与红娘的画像,都极其美艳。红娘立刻提笔在自己的像上涂了道黑墨。红娘博大的胸怀与纯洁的心地让人感叹。相比之下,莺莺与张生就显得自私了。但也许自私的爱情才是真爱。

如果说古时的爱情深沉且让人动容,那么现在的爱情就有些张扬而无味了。

如今的世界充斥着爱情。一个10岁的小姑娘都会在舞台上,扭扭捏捏的唱道:“……爱我的话你都说,爱我的事你不做,我却把甜言蜜语当做你爱我的躯壳……”情歌的泛滥程度由此可见。更别说那些个爱情电视剧了,新拍的我倒也不关注,就说老片《情深深雨蒙蒙》吧,那些毫不掩饰的爱情令我作呕,相比之下,在该剧中我比较爱看的是王雪琴撒泼的镜头,虽很文明,起码挺真实。

寒假在姑姑家看了几集“双宋”主演的《蓝色生死恋》,就为观察一下韩国人是如何地慢条斯理和懂礼貌的。说来也怪,为那凄美的结局我还真了把眼泪。

不过,歌里唱的,戏里演的,始终都是虚假的。可它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影响却是惊人的。

在我们身边,常常见到一些所谓“情侣”的同龄人,每当这时,我想到的不是浪漫,而是这样一句也许不太合适的话:“熟悉了您爱前的轰轰烈型,会无法面对以后的平平淡淡。”也就是说,自小青梅竹马的极少有能够相守一生的。这就好比打算徒步从北京走到上海,而一路上总是有许多声音诱惑你上车,停止这份执著。既然这样,那就没有理由把自己的青春投资在无望的感情游戏中。

爱情是一杯甘醇的酒,吸一口,其味无穷,喝多了,你会烂醉成泥。爱情可以使人振奋,也会使人抱撼终生。

最后让我们再感受一下陆放翁爱情的伤痛吧: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篇七:爷爷】

云飘了,树摇了,花开了。

哐当哐当,我们抬着烧猪,提着冥币,拎着香烛祭品,上了山。

或许,是从小锻炼的不够,或许,是祭品太重了,又或许,是看到手中空空被人搀扶着的爷爷,我竟不自觉的把一箱子祭品放下了。爷爷转过身来,朝地上的祭品伸手,似乎也想拿,我慌忙地抓起来,心想爷爷年纪大会累着的。爷爷扑了个空,朝我笑了,笑得很奇怪。

一路上,爷爷笑着,尴尬的笑着。

坟上,我们烧纸,摆冥具。也不知什么时候,爷爷居然不见了,接着听到“哒哒哒”的声音,爷爷在砍树!“爸你干嘛”父亲吓了一跳。砍树这种事情怎么可能让爷爷做,我想着。

“下来吧爷爷”我说到。哒哒哒,爷爷不知是没听见,还是装作没听见,弯下腰一刀一刀地劈着树。

“爸你疯啦!到时候骨头扭到了可怎么办啊”父亲急了。

“爸?你怎么了?”母亲疑惑了。爷爷停下来,也不说话,僵了许久,才小声叹道:“东西又不让我拿,树又不让我砍,我又不是动不了,为什么你们要把这些全干完,让我来休息?”

“不是这样的…”我想说下去,但霎时却不知道怎么说。

原来,我们一直都不知道爷爷在想什么,原来,人间的爱若按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就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原来,爷爷需要的爱是他也有机会给我们爱。

框框当当,我们下山了,我惊讶地发现,暮春四月,千山芳草碧绿,万树郁郁葱葱。淡淡草香,莺莺絮语,抬头,归雁抖落捎来的太阳,融化了南国的冬眠,驱散了灰色的梦境。

爷爷站在领头,抬着烧猪,笑得见牙不见眼。

爷爷的春天,何不是我们的春天呢?

【篇八:西厢记读后感】

2017年9月23号晚7:30分,蒲剧《西厢记》于全国地方戏展演中心准时开演,在研会的组织下,我观摩了此剧,略有感想,于此浅谈。

蒲剧《西厢记》较之于我们相对更加熟悉的元杂剧《西厢记》,在情节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便不再加赘述。整出戏演员表演扎实,剧中小和尚和法聪的安排让人耳目一新,可是整出戏节奏给人前松后紧的感觉,但我我最想说的还不是这一点,而是改编后的人物性格,颇有些值得深究的地方。

首先是张生。在我看到张生的时候,总是有另一个人影在我脑海中晃动,随着剧情的展开,这个人影越来越清晰,哦对,是《红楼梦》中的贾瑞,那个行为猥琐、最终丧命的小人。张生的行为竟与他如此相似:贾瑞贪图凤姐美貌,最终陷入凤姐的圈套,丧命于风月宝鉴;张生“迷恋”莺莺美貌,陷于莺莺的“圈套”,得了个“熟贼”的称号。在剧情上并没有什么讲不通的地方,但是我们细想,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词曲优美,极具意境著称,而蒲剧则是唱腔高昂,朴实奔放,当张生跳过粉墙私会莺莺,却被红娘撞上,情急之下被莺莺指认为贼时,只能操着一口山西方言不断重复:“我是贼,我是贼”:每每见到莺莺便显的急不可耐,哪里还有一个书生的影子。都说是才子佳人,佳人得需才子配,这才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这就需要创作者在进行改编时全面考虑,不仅要在剧情上说的过去,还要贴合剧种特征,能让人物行动行得通,人物形象立得住。

其次是红娘。红娘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人物形象了,在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中,她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她在莺莺的女性意识觉醒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觉得这是红娘这个人物需要在剧中存在的首要原因。可是在蒲剧《西厢记》中,红娘的这部分“功能”我看不到,我只看到了一个舌尖嘴利的小丫鬟,甚至是“拷红”一场,小红娘分析的头头是道,但是失去了那部分“功能性”,也只能是给观众做个笑料罢了。莺莺的形象也有前面类似之问题。不加详说,观剧便知。

最后,我想说创作需谨慎啊!

【篇九:乱世劫】

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虎,沈腰潘鬓消磨,垂泪对宫娥。

在踏上囚车的这一刻,他回头望了望——这烟雨画图,故乡的山川锦绣,都将只是再无法相见的旧梦了。这如画江山,何时经过铁蹄践踏?三十年的深宫岁月,似一闪而过,只是这泪眼已滢然,再也看不清了。随着不耐烦的催促,他麻木的跨上。

现值壮年,却一夜白头。

江南燕燕温柔,莺莺娇弱,到了南唐却已是金陵王气黯然收。于是,城破人亡;于是,被封“违命候”潦倒一生。

檀香袅袅,盈盈醉人,却无法醉了他的心,却只照出他的斑斑泪痕。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是不想收复国土,但现在连自己这个一国之君都被囚禁在这儿,目标如何实现?现在那江南,遍地插的都怕是宋字黄旗吧!闭上眼,不愿去看,更不愿去想。

樱花落去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突然想念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一草一木。恍惚见,那气息似近在眼前。推开房门,想询问一下,却只换来宫女的冷嘲热讽与不屑一顾。用尽全力走回房间,掩上门扉,一下就瘫软在地。那平时奢华极至的雕镂灯盏,此时看去却像他伤痕累累的心。

人生至此,心字已成灰。

不是不爱国,而是太爱,所以不能随便行动,在朝堂上,看着身着灿金的大宋皇帝端坐面前,他却行着三拜九叩大礼。那一声声清脆的声音包裹着一颗跳动的赤子之心。他深知,自己稍有不慎就会让整个江南的人民遭受灭顶之灾。所以他宁肯作茧自缚,收起羽翼,拢起蝶的羽翼,把一切撒于风中,无论外界对他的评论有多不堪。

乱世君王,多情文人,他的每一种角色似乎都笼上了阴影。一身不自保,何况国家。纵有真情浓烈似酒,覆巢之下,岂容莺莺燕燕安然眠。对于他,从来都是斥责,可谁又想过他的衷肠?

陪君醉笑三万场,不诉离觞。且落一痕淡淡墨迹,写给那些开在末世里的繁花。

热门推荐
1新朋友
2活的思辨,死的思维
3我喜欢吟诵
4做早餐
5我的足球梦
6吃龙虾
7那一刻,我们都很棒
8课外活动
9八年级幸福作文
10教室里的小蜜蜂
11游拙政园
12乡下的年
13这个冬天有你陪伴
14寒假的作文
15雨后的共享
16魔法棒的秘密
17心灵的春雨
18叙事
19课改之花遍地开
20窗外
21来一点自我满足
22
23摔倒之后
24以变为话题作文
25骄傲乃失败之母
26停电的那个晚上
27观电影有感
28诚信是金
29的作文
30天目山大峡谷游记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