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雨魂】
我是不讨厌雨的;
久旱逢雨,我不会表现的太兴奋;
但对人人厌恶的秋雨,我却又能品出别一番滋味。
——题记
古往今来,不少女人墨客都挥毫雨的形态、雨的品质,我却喜欢聆听雨的声音,特别是每当夜深人静,窗外只剩下远处点点的灯光,这时,雨就像是一位朋友,虽不是那般亲密,却能对你诉说最真切的道理,也能听你倾吐内心的话语,它不紧不慢,像是爱你的母亲,安静的听着你的委屈,不时有一两滴滑到你的脸上,就像母亲的怀抱,将你的心轻轻抚摸。偶尔,天边也会电闪雷鸣,这就像是母亲为你愤愤不平。但,当你倦了,累了,雨就像猜透你的心思似的,悄悄的走了。第二天,扑鼻而来的就是雨的馈赠——满屋雨的芬芳,混杂着泥土的香味儿,沁润你的心脾;当你走出屋子,就会发现富贵花为你精心布置的世界,那么明亮,那么清新。
我想,雨就是最好的朋友吧。两人之间虽来往不密切,即便到来,也不知说些什么,但彼此丝毫不感到尴尬。说到这,我就想到秋雨。
是的,秋雨,大部分认为死乞白赖的秋雨。可在我看来,秋雨是可爱的。谁曾想过,没有秋雨,哪里会让聒噪了一个夏天的城市做好入冬的准备。又是谁,滋润着刚刚收获过的土地,便于来年再次的耕种?人们只看到了腐烂的叶子、黑暗阴沉的天空……可是,就算人们对它有那么多的抱怨,它依然尽职尽责,待一切安抚好,它便又悄无声息地走掉,年年如此。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深刻地理解着你;又像是一位挚友,帮助不求回报,让我想起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在这儿,恐怕要改成“君子之交淡如雨”。
据史料记载,唐朝贞观年间,薛仁贵因“平辽”有功,被封为“平辽王”时,拒绝了所有贺礼,只收下平民王茂生送来的两坛清水。薛仁贵当众饮下后,说:“早年我家境贫寒,全凭王茂生接济。如今王兄贫寒,送清水也是一番情谊,群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心心相印。春秋时上大夫俞伯乐善弹琴,乡野樵夫钟子期善听。伯牙弹“高山”曲,钟子期说:“好啊,若浩荡的江河!”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更多的是心照不宣,还有什么比心灵上的相契相合来得更纯粹?
君子之交,如清风徐徐,若明月朗朗,平淡的让人觉得如一汪清水。腾达时默默祝福,危难时给予支持,可以不去锦上添花,却一定会雪中送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朋友交往的最高境界。
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润物”是春雨,“轰烈”是夏雨,“绵延”是秋雨,唔,这就是雨的灵魂!这是魂赋予雨美,赋予雨力量、赋予雨灵性,更赋予雨爱!
【篇二:说名道姓】
薛汇斌。三个字。一个字是姓,两个字为名。予此成文。
薛字,乃姓。历史上并不缺此姓名人:征东大将军薛仁贵,反唐名士薛嵩……祖上的荣名于薛家子孙而言终生不得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前人薛勤赠其侄子陈蕃的规劝更是值得世人代代铭记……
若追溯祖氏根源,其历史底蕴更是相当深厚。春秋时期,山东一带的薛城便颇显其名了,自夏朝开始,历经六十四世,来去二十二位君主,这才从战国末期落寞,薛城转成一处小村落,薛族人辗转迁移,避乱世。现今姓薛者甚众,《百家姓》排名第六十八的薛氏现已成为华人姓氏人口排名中第三十五名的大姓了。
汇斌,乃名。
汇字,汇集、聚集之意。部首为“三点水”。要说此字具何用意,说来倒有些来头:一则与我出生有关,据说,那日原是晴空万里、秋高气爽,而在我出生时却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故此,名中即具水相;二则与家乡地理位置有关,家乡如皋地处长江下游北侧临江一域,因而融入“三点水”这一部首;三则,其与“斌”字连用,有妙之甚处——
斌字,字形易解,左文右武,很是好记。与“汇”字相连后,“汇斌”二字亦可译为“汇集文人之丹心,武侠之肝胆”若简言之即是“文武双全”。其中可谓是饱含着父母祖辈的热切期望,与其望子成龙之愿。
这就是我:姓薛,名汇斌;薛仁贵的“薛”,汇集的“汇”,文武斌的“斌”——薛汇斌!
【篇三:传统文化的传承】
前不久,我和其他小记者看了一场木偶戏。
这场戏主要讲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因为全程都是说本地土话,实在听不清楚,只能靠妈妈翻译。不过也很开心,毕竟第一次看木偶戏,很新奇,想不到家乡还有这么有趣的艺术。
后来才知道,木偶戏是我们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了不起。不禁对木偶戏的演员们充满了钦佩。
演出结束,我们找到演员们采访。这些老艺人的年龄都已有70多了,他们自己说“快不能演了”。
老演员们告诉我们,玉林本地的木偶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唐朝的时候就有了。天啊,原来是那么久远的了,太不可思议了。“今天演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就是为你们警醒,这是我们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你们好好传承下去!”
不过说是这样说,老演员们感叹说“要想传承下去也是困难重重”,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去高档次的电影厅看3D、5D电影,根本不愿意来这,更别说传承下来,到时候可能连会拿木偶的人也找不到……”,说到这儿,面前的这位老艺人眼里有一丝丝亮光,他流泪了。
木偶戏虽结束,我耳边却动荡着那位老艺人的声音,回想着老艺人说的话。真的,就连爸爸--电脑和手机几乎成为他最重要的宝贝,有谁有兴趣去关心那么“落后”的东西呢?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下去,确实值得人们思量呀!老艺人们和我外公那辈人的兴趣爱好,我们不可能只凭着学业单一地来传承。要想跨过这一个门槛,必须要接好这一棒,告诉后代们,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才可能永久地使它成为我们的骄傲。
就比如说我们的敦煌壁画,日子是一年年地过去,可是,总有一天它终究会消失,那我们的后代,就只能在它没有消失之前,尽量去把它拍成记录片,放在文学馆里存放着,给后人们看……我们的木偶戏也不例外,当然少不了影音资料,但如果我们继承了文化的传承,它就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