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潮汕的作文

【篇一:传承传统文化,铭记红色历史】

2017年8月10日上午,榕城区实验学校的50多名小记者一起走进揭东区锡场镇潭王村进行采风活动。

潭王村,有“龙舟之乡”的美称,位于北河之滨,是一个美丽的水乡。经过近30分钟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便开始我们采风活动的第一站——龙舟文化。

解说员带着无比激动的我们去参观龙舟。一进门,两条壮观的龙舟映入眼帘,最引人注目的是龙头,龙角看起来像鹿角一样,其中一条龙舟的胡须是黑色的,另一条则是红色的。黑胡须的龙舟叫“青龙”,红胡须的龙舟叫“红龙”。听解说员说,龙舟最先是由村里一个叫王致林的爷爷自制的,他先造出27桡的小龙舟,后来再造出49桡的大龙舟。后来他的儿子王协正又造出一艘51桡的大龙舟。到了近几十年,龙舟制作技艺又传到了王协正的儿子王卫军的手里。他们没有专门去拜师学艺,而是通过祖辈手口相传,自己不断摸索、尝试,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造船技艺。一家三代全是造龙舟的高手,实在是太棒了!潮汕地区有农历五月初五赛龙舟的风俗,但龙舟在四月初一就得先下水,参加赛龙舟的人也有讲究:最近一年家中不能有丧事,家中妇女不能有身孕。只有符合以上条件的人才可以去赛龙舟。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蓝康中心学校的旧址。解说员给我们讲述了当地被日军侵略的惨痛历史:1944年12月9日揭阳沦陷,当地人民群众不屈不挠进行了长期的抗战。在抗日战争期间,这所学校是全县闻名的抗日救亡宣传阵地,为潮汕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次活动已接近尾声,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美丽的潭王村。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关于龙舟的传统文化和龙舟制作者认真、刻苦的精神,也了解了潮汕人民不屈不挠抗击日寇侵略的历史,我也在采访得到了教益: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篇二:我根在潮阳】

我生在潮阳,根亦在潮阳。潮阳的水育我成长,潮阳的土哺育我成才。潮阳,是画家笔下勾勒出最美的土地;潮阳,有着诗人吟咏赞颂的风情;潮阳,更是民谣歌手天籁的圣堂.

崇德向善、乐善好施是祖祖辈辈流传、流淌在潮阳人血液中难以割舍的传统美德。我的奶奶是老一辈的潮阳人了,自幼我便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何为“乐善”?何为“崇德”?

奶奶她并不是一个特别信佛的人,每逢庙堂举行一些活动,她都会蒸上一大笼包子,带上我到庙堂门口。我在庙堂那棵榕树下蹦跳着,不一会儿,奶奶那一大笼包子面前便排起了一列长龙。奶奶将包子一个又一个地递出,包子升腾的热气模糊了奶奶的笑脸,也暖和了潮阳人与人之间的情义。也许那些乞丐们没有说过一句谢谢,然而在他人心中却永远记住了这个笑靥如花的老婆婆是一个潮阳人。

潮阳不仅是一个美德笼罩下成长的地方,她人文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更是引人注目。

潮阳人的潮汕话与其他地方比起来更正宗些,也更温和些,不僵硬。

我的妈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潮阳人,声音小小的,柔柔的,让人听起来就像山涧冲刷岩石的清脆声,微风轻抚过树叶的婆娑声,格外动听。讲起潮汕话时流畅清晰,那股子地道的乡音是我今后每忆起潮阳时最贴进心灵的温暖力量。

记得有一回,我们一家趁放假去了深圳游玩到一家饭店就餐,老板听出了我们是潮阳人时热情激动的模样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种多年在外的游子对乡音浓浓的依恋情啊!

这就是潮阳,生我养我的美丽潮阳!

【篇三:潮汕的春节】

潮汕的春节是以拜神祭祖,辞旧迎新为主的,听上去比较刻板,但却丝毫不逊色。

腊月二十三开始,潮汕年味便愈来愈浓,人们开始忙着大扫除、贴对联、贴窗花,以在过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在外地工作的人大多都回到了家中,潮汕变得热闹了起来。这时商店已经开始有鞭炮可以买了,满大街都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小孩子们嘻嘻哈哈的笑声。

除夕真热闹,家家都赶做年夜饭。年夜饭多以火锅形式呈现,五花八门的丸子:墨鱼丸、猪肚丸、猪肉丸、兔肉丸、大名鼎鼎的潮汕牛肉丸……还有各式各样的海鲜:墨鱼、鱿鱼、花螺、血蚶、虾蛄(濑尿虾)、鲍鱼、大龙虾……琳琅满目、一应俱全。有时还有生腌海鲜做配菜,经典的便是生腌螃蟹,当螃蟹被酱油浸得色如翡翠而又晶莹剔透,并有了些辣味,可谓是让人吃得停不下来。

吃年夜饭时可要“收敛”一些,因为还有一波美食将要来临:当人们在守岁时总会放些糕点做夜宵,常见的有种类繁多的粿,还有一半是甜,一半是咸的双烹粽子……整个除夕,潮汕都十里飘香。

正月初一,大人们到亲戚家里做客。小孩子们也会兴高采烈的跟着大人去,去的原因是拿那笔小财富——压岁钱。

正月初六左右,潮汕的春节又迎来一个高潮。这几天是要“迎老爷”的,迎老爷其实就是各式各样的队伍抬着八抬大轿,抬着老爷游遍村里的大路和小巷。游行队伍庞大,队伍包括标手(扛标旗的),牌手(举牌的),轿夫,乐手组成,当队伍来时,会从远处传来鼓声,每家的男女老少都会走出来观看,全街都会放起爆竹,震耳欲聋。

当迎老爷队伍,走到你眼前时,你会发现,这是由几百人组成的游行队伍,有敲锣打鼓的、有英歌锣鼓表演的、间有唱潮剧角色的……最吸引人的便是舞英歌的:有红脸红须的杨志、黑须满腮的李逵、和尚装束的鲁智深……队伍中必有一人扮时迁,手执布制长蛇,穿梭腾跃,交流舞姿动作和舞蹈图形信息,前棚舞蹈队伍表演时,敲击着木棒和小鼓,伴随着“冬冬喳,冬冬喳,冬冬喳”的英歌锣鼓节奏,紧凑迅速地以优美的舞姿,演绎出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

正月初十后,潮汕变得清淡起来,学校大都已经开学了,大人们又开始工作了,不知不觉中,一个年味十足的春节又过去了,迎来的又是新的一年!

【篇四:好家风,伴我成长】

家庭是圃,孩子是花,家风如落红,它化为春泥,看似无情却更护花。花蕾只有在春泥的滋养下,才能健康美丽地绽放,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茁壮成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潮汕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忆往昔,每次我在学习的时候,妈妈总会把电视关掉,然后皱着眉头对我说:“写作业的时候不要看电视,你要从小养成一心一意做好每一件事的习惯,对事如此,待人也要如此。”在妈妈的悉心教导下,我渐渐养成了专心做好每一件事、对待每一个人的习惯。这个习惯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一样,让我做每件事都能事半功倍。

看抗日老电影是爸爸的一大爱好。以前我也跟着爸爸看,只是那时的我对电影的内容一知半解,就是觉得新鲜罢了。那会爸爸还会跟我说起很多以前的老故事,并且告诫我:“你从小就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学会吃苦,敢于吃苦,这对你的未来会有帮助。”我想:或许就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样,现在所吃的苦,将会成为你今后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吧!

看今朝,我已成为一名高中生。在此之前,我也渐渐地蜕变成为一个坚强独立、敢于吃苦、真诚待人以及乐于助人的人。仔细回想,这些都和我家的好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家的家风,融化在爸妈的一言一行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

而如今,时间就像握在手中的细沙,飞快地流逝,一家人相聚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我愈加珍惜,每个周末晚上,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看着电视、品着功夫茶、聊着家常……爸妈还是不厌其烦地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做人要诚实,要和人友好相处,时常为别人着想,多反省自己的错误……”爸妈的一言一语犹如那沏人心脾的茶香,飘进我心底的最深处。那正是我家的好家风,引领着我不断前进,成为更好的自己。

展未来,树立优良的家风,继承优良的家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潮汕文化,引领潮汕人民凝心聚力共建文明美丽潮汕的重要内容。如今社会中一些不良习气已逐渐淡化,正能量得以传递,如若再加上优良家风的传承,那么我们的社会风气将会更加纯洁,人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整个潮汕地区甚至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昌盛。

好家风就像空气般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它如影随形,伴随在我左右,为我传递正能量,助我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篇五:体验舌尖上的中国】

不管是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的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与定义,既起自于饮食,有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样,汉字用“甜”来表达喜悦幸福的感觉。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这种味道来源于同一种物质--糖。

在不少即将消失的潮汕美食中,有一种甚至让人在睡梦中还会想念的香甜,它就是糖葱薄饼。在以前,可以在潮汕地区的大街小巷看到许多卖糖葱薄饼的摊档。每到春天,卖糖葱薄饼的老伯伯·老奶奶·大叔大妈走街串巷拉着长音吆喝着“糖葱薄饼~”

在潮汕的一个步行街对面,我曾吃到过一次糖葱薄饼。做糖饼的是一个看起来年过七旬的老人,他站在摊档前,在这片不大的地方,一边熟稔的糖饼,一边讲述着他的故事。从老人口中得知:这门做糖饼的技艺是从他祖上传下来的,早年他还不愿意学,可是后来家中变故,他又不得不靠着门手艺来维持生计。老人的脸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皱纹,岁月的痕迹在他的脸上彰显无疑。

他一边说着,手边也不停的忙活着。他先在锅里刚一勺糖,慢慢加热后白糖变成了焦黄色,之后放在一旁等它冷却,等到温度合适后他才趁拉打。拉糖的动作很像北方拉关东糖。他将糖条中间往钉子上一挂,拉长后两股合在一起往上拉。这样不断重复拉打,不断将空气包在糖里面,直到变成白色的中空长方形糖条。然后是制作薄饼,他手里捧着稀面团往锅底一抹收回,被粘住附着在锅上的薄面层却凝固成饼,于是另一只手将薄饼揭起叠放在旁边。如此一抹一收,一揭一放,十分的快捷。把三张薄饼叠摆成品字形,中间放两块糖葱,洒上碎花生米黑白芝麻加上一根香菜,包起来,就是美味可口的糖葱薄饼了。

手中吃着入口即化的糖葱薄饼,能够品味到一个老人独自支撑起家庭的那份坚信。

除了甜,还有酸,苦,辣,咸等着我们去慢慢体验。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篇六:初心依旧】

来到开埠区小公园,站在阳光下,我惊叹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想想当初修缮小公园的初心,这一切又是在情理之中。

望着眼前这个充满生机勃勃的亭子,朱红色外漆使它在阳光下那么端庄,那么典雅。我突然想起去年年初,我和爸妈去小公园游玩。当时老爸老妈感慨道;“真是天差地别啊!”以往的小公园,其实只有一个破旧的亭子,百货大楼摇摇欲坠,“百载商埠”的象征似乎早已在城市的东移中日渐没落!如今,对比前些年的小公园,简直迥然不同!近几年创文活动风靡全国,一时间激活了汕头的“一池春水”。汕头人民撸起袖子,积极投入创文活动。首先对小公园开埠文化区的建筑进行修缮,秉承着以旧修旧的初心。为的就是让更多在海外漂泊打拼的潮汕儿女回归家乡还能看到祖辈曾经留下的一片灿烂天地。如今的小公园亭修葺一新,百货大楼下更是游人如织。远归的游子来到老妈宫前品尝着地道的潮汕美食,再移步戏台,品一杯香茗,听一曲潮剧,别提多惬意了……

沿着幽静古朴的小巷,一路走走停停。粉刷一新的墙壁绘满了多彩灵动的图画:美味的七样羹,让人垂涎三尺;特有的“出花园”习俗,富有潮汕特色;还有那赛龙舟的画面,彰显着力量的喷发……突然,前面的人头涌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哦,原来,走到了四中许伯卖手绘本的摊前。好不容易我才挤了进去,琳琅满目的手绘本,令人爱不释手。轻轻拿起一本,手工制作的它显得有些粗糙。耳边却传来窃窃私语,“我从新加坡赶来,就为了在许伯这里买几本手绘本带回去送给孩子。我想把家乡画在里面送给他们,让他们知道,这就是我们的根。”一位年轻妈妈轻轻地说。这时,我手中捧着的手绘本,仿佛有了不一样的温度……

拐弯处,一位哥哥正拿着自己的专业摄像设备,多角度拍摄小公园亭。他专注而虔诚的神情令人肃然起敬。原来,哥哥是摄影专业毕业的,为了家乡独特是潮文化的传承,他放弃高薪工作,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记录家乡的点滴变化与进步,让更多人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潮文化独特的魅力。

焕然一新的小公园文化开埠区,承载了一代人的奋斗史,是祖辈留下的精神财富。而新一代的血液正在源源不断地注入,我们更应秉承祖辈的初心,无论去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我们的根在何处。因为,我们的初心依旧在此!

热门推荐
1猕猴桃的味道
2我的好习惯
3老门东游记
4童年趣事
5计算机式丈夫
6难忘的一节教育课
7学校前的街道
8最美是樱花
9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10化开的春
11下册期末考试作文
12
13记一次游戏作文四年级
14享受语文
15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16让地球不再“受伤”
17清明时节
18我爱读闲书
19风景这边独好
20给校长的建议书
21捉拿“小刺球”
22我的父亲
23金沙滩
24人生的那段旅程
25小王子读后感
26调皮大王
27我的娘炮同学
28我的拿手好戏书法
29没有姐姐的一天
30我与书的那些事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