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经历是一种收获】
轻轻卷起画轴,系上红丝带,准备带着这幅精心临摹的画作漂洋过海,去遥远的澳大利亚进行艺术交流。然而,这幅画作之后,另有一种收获。
匆匆赶到画室,盛满水缸,展开一尺净宣,化开的焦墨一丝一缕地在水中舒展,心中却久久不能舒展——学校要准备挑选同学去澳大利亚进行艺术交流,名额有限——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赶紧在宣纸上操练旧功夫来——画石头。
石头当然不是参选作品,而是《芥子园画谱》上末页的齐白石《石岩双影》,然而,似乎如今连基本功也遗忘殆尽,或是勾勒得太多,柔嫩的生宣为手中的狼毫所捅破,或是污水溅落在初具形态的石头上。
等到终于有了手感,铺平正式的白皮熟宣时,破碎的石块已堆成了小山,对面画工笔的女孩也早已染出了一枝金黄的枇杷。
初临此画,倒还觉得画得顺利,不过只觉得这幅画作中只是两座相望的山,应有一山更比一山高,不过刚用淡墨描了一座远山,纸上竟留不出一点空隙了。
“怎么不画了?”坐在长桌另一侧的老师问道。“我……我画不下去了。老师你看这幅还‘有救‘吗?”老师摘下金丝眼镜,眯起眼镜来,用镇尺指着那远山:“这是怎么回事?”“后面太空了,我添了一点儿。”
老师并不说什么,只是展开了一边的废纸,皱着眉头,已而忽地舒心的笑起来:“孩子,留白啊!留白,并不知露出一块白来,而是留天,留地,留四方,更留给自己一点思考的空间。这几幅,都画得太急了,画得时候,自然忘了留白。潜心看看之前的错,能不能看到‘秦时月’呢?”
细细地,回头揣摩齐白石的双石与我的碎石之间的区别,恍然顿悟:齐白石画作一角,正题诗:是谁留着秦时月,抛在长天照近人!
心中留不住秦时月,又哪能在画上,留出一缕月光照亮整幅画呢?
重新展开一张宣纸,静气,又化开一缕焦墨衬出山岩的苍劲与挺拔,远处洁白的月光照彻了一片山谷。轻轻卷起画轴,系上红丝带,我知道,这次研学交流是一种收获,但经历更是一种收获。
【篇二:虾作文】
在今天的作文课上,我们看了齐白石的代表作《虾趣图》。
仔细端详这幅画,九只虾神态各异,表现形式也不同:齐白石用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分别刻画了虾身体的各个部位。拿其中一只来说吧:用重墨画出虾的`头部,用焦墨和毛笔侧锋刻画眼睛等细节;虾的身体用中锋行笔,逐渐变小;虾的尾部,齐白石用笔尖来描绘,仿佛用手一碰虾尾,它就会收紧尾巴,箭似的窜出几米。在我看来,整只虾最表现功力的就在虾须上了。细长的虾须似柔实刚,用清墨画上细长曲线,干脆利落,没有一点拖泥带水之意。寥寥几笔,一只生动形象的虾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它随时都会甩甩尾巴,摇摇脑袋,快活地从画面中游出来。
让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齐白石只用几笔就能画出“活”的虾,而我画来画去却是“三不像”呢?
通过老师讲解,才知道原来齐白石从小就观察虾,画虾画了七十多年,后来甚至每天在桌子上放一碗活虾看着画。七十年!多么震撼人心的一个数字啊!想想自己,连每天练三十分钟的琴都不愿意,又怎能有长达七十年如一日的决心?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齐白石的画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努力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