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过“完整”的生活】
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碎片化成为整个社会愈发显著的特征:时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甚至社交也被肢解成碎片。面对“碎片”浪潮,怎样逆流而上,守住自己那一片天地,过“完整”的生活呢?
要想了解碎片化的原因,就该先明确碎片化是什么?顾名思义,“碎片”代表着小、零散的含义。那碎片化所代表的就是一种让时间、阅读等变成散乱化的小部分的趋势。天天行色匆匆,一天在上下班、工作、加班中度过,却鲜有在家中与家人共度一晚的悠闲;一年的阅读量,也许仅仅是微信公众号上的推文在地铁上被快速地翻过;与朋友会面的时间少了,却大多是吃饭时、工作之余与不认识的人在微信上闲聊几句便作罢。
这样的生活是从何而起的呢?也许互联网的发展是幕后推手。陆续诞生的新型聊天软件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人们逐渐放下了短信与电话,转战微信与微博。智能手机所带来的另一个“虚拟”世界也让绝大多数人痴迷其中。不说在地铁上,就连在家中,低头刷手机的人也大有人在。
社会心态的急功近利是另一方面的原因。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眼前只剩了利益。他们为了挣钱,拼死加班,奔赴一个个客户,只为了业绩与年终奖。人们关心的只是“实用”吗?修身方能齐家,之后才有治国平天下。但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修身”,他们自以为前途一片光明,实则正使自己的人生脱离本来应循的轨迹。
这样忽略情感、亲情,漠视自身修养形成的生活方式,实在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美满的人生。只被手机、利益支配的碎片化生活,难谈幸福与快乐。这样的生活,也是“碎片”。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自视:什么是对我们最重要的?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会是:家庭幸福、婚姻美满、子女茁壮成长……那么,就多花时间去陪伴、去感受。对手机的痴迷也是必须要改正的恶习。手机与微信方便了彼此的联系,为我们提供外部世界的信息,但不是取代原有人们近距离的接触、不能取代传统阅读。从床头一本喜爱的诗集、每隔些时日友人间的小聚开始,将诗意与悠闲融入生活。这些举措会如同万能的胶水,将碎片重新粘成一个整体,还你一个“完整”的生活。
【篇二:当日常阅读遇上移动信息大军】
移动互联网“大军”正在涌入我们的视线中,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获取信息的来源已不是收音机、报纸,而是手机、电脑或是电子书。
公交车上、地铁上,碎片化阅读的景象随处可见:上班族的必备武器手机,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用来获取信息的渠道。或是用它来翻看博文,或是用它阅读订阅号的推文,或是用它“刷朋友圈”……相反,一个人,背着双肩包,手捧一本英文原版书籍,在嘈杂的人群中,静下心来阅读的场景已是少是又少。
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碎片化阅读已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上海这样一个世界大都市中,快节奏的生活,上下班的路途,占用了很多时间,又有什么时间去停下脚步,走进一家书店,喝着咖啡,看一本书呢?然而,手机登电子产品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登录微博,在微博上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助于自我逻辑写作的同时,也达到了资源共享。但是,现在网络上,把一本长篇大论浓缩成小于200字的文章,真的能在节省时间的同时,达到与看一本书同样的效果吗?你认为读一本书,只阅读前言或文章梗概,意义何在?试想十本书原本至少需要二到三年读完,而如今只用一周读完,若干年后还会记得曾经阅读过的这十本书吗?当别人问起这本书时,是否还会有共鸣?
其实,这也折射出当今社会许多人的心态,急功近利,沉不下心来研究。只是阅读一些小小的片段,了解一些片面的内容,就认为自己已经读透了这本书,这一点一点的小文章缺乏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无法系统的深阅读,以致无法体会作者当时写作时的所感,当时的心理活动也无从而知了。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不在你的书上,边读边留下一点痕迹,那这书又何“新书”有何分别呢?
碎片化阅读的泛滥,使得坐下来静静地看一本书,已成了一件奢侈的享受。而我们真正要追求的是阅读的过程,是阅读内在的乐趣。在这个科技高速运转的社会,即使不能使碎片化阅读不复存在,也不能完全依靠:在不与当前时代脱轨的情况下,在忙碌时适当地使用碎片化阅读,而在闲暇时则以书本为伴,这就是朱熹所提倡的“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篇三:追逐】
我渐渐、渐渐地加快了脚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仿佛理解了“时间就是金钱”——是的,我必须让时间变得更有价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感觉到时间从我的一举一动中消失,屏幕上的数字在变幻,表盘上的秒针总是传出令人焦虑不安的滴答声,这些数字和指针变得更尖锐和刺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变得像一位熟练的会计,精打细算,总是希冀着从时间那儿占到些便宜,条条框框、规规矩矩地把二十四小时、一千四百四十分种工工整整地分好。后来,我的心里也有了一个时钟。它没有按照精确的角度走完一圈又一圈的指针,也没有倏忽变化的数字,但它依旧抵着我的胸口,每当我的目光开始失去焦点时便重重压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学会下意识点开微信、点开QQ,再到后来的知乎和新闻。在我失神的时候,抄起手机来查看讯息,成了我的条件反射行为。我开始了解“干货”、知道了“99%的人都不知道的秘密”以及听闻了“震惊14亿中国人的消息”,点开朋友圈或者QQ空间的一篇推文成了茶余饭后的休闲、生活充实的写照,我似乎是一再地对自己证明——是的,我在好好利用时间。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开始。从清晨登陆社交软件开始,消息提醒、邮件通知、文件传收,我们张开双手拥抱这些信息。它们如此快捷、如此广泛,让我们的目光得以投向世界;它们似乎把人们的距离拉得更近,把自己的想法传得更远。我们不断在接收着来自各处的消息,它们充满了未知性以及伴随而来的吸引力,或是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标题,或是有色彩饱满合乎审美的图片——它们触手可及。这些使读者兴奋的特质,让我们乐此不疲地选择打开网页一窥究竟。我们学会出乎自然地在沉默时掏出电子设备来查看消息,这不仅让我们自得其乐,同时也可以在人群中结合着这些时尚的消息一展自身别具一格的品味。或者间接地,通过快速浏览和捕捉文段中颇具特色的言论,届时停下滑动页面,自信地凝视以试图记忆抑或轻点收藏,坚信终有一日我们将会在一个悠闲的午后从收藏夹中再次翻看、沉思。一天一天、一遍一遍,我想贪婪地纳下更多的知识,以赋予时间更充足的“意义”——但又时常迷茫,这是我与时间的博弈还是蛮不讲理的较劲?
摇头,时间太少,顾不及多想,我又渐渐、渐渐地加快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