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盛况的作文

【篇一:观赏荷花】

小的时候我喜欢画画,闲得有空就抓着彩笔涂来涂去。通常是什么也画不精,唯独画荷花时常常得到家人、老师的表扬。于是就常常画它,有半开半掩的,有尽情绽放的,总之各种情态都有。荷花那亭亭玉立的美就这样根植于我幼小的心中。

长大了些,读了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我认识了荷花的秉性。是的,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我也和周敦颐一样,独爱莲花了。爱它的出淤泥而不染,爱它的濯清涟而不妖,爱它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爱它的根、茎、叶、花。

再后来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无数次的在大脑里想像着月光中荷花的别样图案,无数次的想像旧时江南人釆莲的盛况,回味着那些描写当时采莲盛况的诗句。闲来时常读几段,也下笔努力模仿过,但捧着本子左看右看总感觉少了荷花最吸引人的地方,想来想去还是因从前无缘一睹她芳容,因此写不出精髓来。一直惦念着哪天去看看真正的荷花,可又找不着好的地方。今年夏天倒有了机会,我和伙伴们一起有幸参加了荷花节。

那日的阳光很好,照得大家暖洋洋的,满心欢喜,却没想到荷花还未开满,第一片池子里尽是荷叶。偶尔有一两个冒尖儿出头的花骨朵,也因较远而看不真切。荷叶多,残败了的也多。许是想早一点领略大千世界,早早的开了,却也早早败了。倒是让人想起黛玉夸李商隐的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也算别有一番风味。

沿着桥走,忽然就敞亮了,原先只有一边,现在两边都成了池塘。这里就有了荷花,远近高低开了不少。荷花荷叶互相映衬,也就有了杨万里那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同行的人都拿出手机开始拍照留念,我也不免俗。它们不同姿态,各有风情,倒教我拍得酣畅淋漓。还是花骨朵儿的那几株情态十分可爱,粉嫩嫩的颜色像小娃娃的皮肤;半开半掩的荷花姑娘羞答答的,穿着浅粉的衣裳,绽开的那片花瓣像伸出的手臂,瓣尖儿那点白是纤纤玉手,好像在等待人邀请她舞一曲;最有人气、最惹人喜爱的还是尽情绽放的荷花,近看不必说,颜色已经又镀上了一层红,鹅黄色的藕心嵌在里面,自然是“颜值”惊人。远看才是意外之喜:一朵挨着一朵,灿若朝霞,微风过处,惊扰了一片,你挤挤我,我搡搡你,竟也摇得韵律十足。站得近些,风儿携着香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惜别这一片胜地,走到了一处拐角,前面的伙伴突然蹲下,高兴地喊:“快来看呀!”我好奇凑过去看,发现了一位娇小的勇士。它从亭子的两条横栏之间探出花骨朵儿来,花杆子已经被压弯了,却还在为更美的风景而努力。所有人都将聚光灯对准它,感叹着它的顽强。这就是生命的力量,是呀,美好阳光的生命总是令人钦佩。

逛了一圈到了傍晚,想着要离去,心里十分不舍。借着晚霞用眼睛又将荷塘描摹了一遍,才依依不舍跟着大家回去。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我乘着小舟,慢行于一片大大的荷塘。荷塘里,片片绿叶铺于水面,绿叶之上,千万朵荷花盛开,很是壮观。

我在花海里已目不暇接……

【篇二:我身边的名人】

在我身边,有一位因做小笼包子而出名的“名人”。

他是一位中年男子,体型偏胖,个子不高,一张标准的国字脸,见到客人总是憨憨一笑,眼角的皱纹如同他家小笼包子上的褶皱一般,让人看着很舒服。我们小孩子觉得他身材好似小笼包,又都很喜欢吃他家的小笼包,私底下都亲切地叫他“笼包叔叔”。

他的包子店位于商南县城文化路,算是老字号了。整个县城,只有他家的包子是用炉火蒸制的,吃起来比那些用电蒸的香多了,再加上价格适中,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打小我就对“笼包叔叔”家的包子情有独钟,毫不夸张地讲,我是吃着“笼包叔叔”家的包子长大的。早些年,我家住在文化路的一条小巷内,我几乎每天早餐都吃小笼包: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是豆腐粉条素馅包子6个,外加一份小米粥,双休日则是大肉萝卜馅包子4个,外加一碗不要辣椒的豆腐脑,醋水次次不可少。时间一长,细心的“笼包叔叔”记住了我的爱好和习惯。每次只要我一入座,不用点餐,“笼包叔叔”总是微微一笑,马上端来我所需要的餐点,我也总是以微笑回应。那时候,我几乎天天目睹着顾客前来吃包子的盛况:店内,座无虚席;店外,人们或站于树下,或露天而坐;店内店外客人络绎不绝,直到午后。

“笼包叔叔”的包子店如此繁忙,他和阿姨却游刃有余:叔叔在外部负责蒸制、上餐、打包、收银、清理餐具;阿姨则在里面专职包包子,顺带盛稀饭。他俩真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享受着美味的包子,看着他们娴熟的动作,默契地配合,虽置身如此简陋的环境,却觉得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在冬日的早晨,那刚出锅的热腾腾、圆鼓鼓的小笼包,召唤着我,成了我从热被窝里爬起来的最大动力。

前年的时候,我们搬新家了,距文化路相隔好几条街,走捷径也要15分钟以上的路程。搬家后,吃“笼包叔叔”的包子次数大大减少,但“笼包叔叔”那见人一笑的容貌,那纯正的味道,那顾客盈门的盛况,总会经常勾起我要再光顾“笼包叔叔”包子店的欲望,为此,隔三差五,我总会早起几分钟,多跑几条街,前去“笼包叔叔”的包子店,好好解解馋、饱饱口福。

这就是我身边的“名人”——我最喜欢的“笼包叔叔”。

【篇三:法门寺游记】

到陕西去,必去的就是那闻名中外的法门寺了。

信步走进庙中。看见不远处的真身宝塔,其因塔下藏有佛祖真身舍利而得名。我看着那高耸的古塔屹立在那里,在烈日下反射着刺目的光,如一个指引着古代与未来的信标。想必它也快站累了吧!

走入塔内,进入地宫,岁月的沧桑扑面而来。那些古砖埋藏着这里曾经的辉煌,破损的石碑记录着这飞逝的岁月。在这里,我看到了曾存放着佛祖舍利的密室。法门寺那曾经的秘密——那令它引以为傲的秘密,就在我面前。我不禁想到,佛塔是为了纪念某个不为名利的高僧,那为什么这佛塔还会让人们发现呢?众多的游览者是否惊醒了这沉睡的高僧?

钟声悠扬,慢慢地走向法门寺博物馆,法门寺不少隐秘的过去在那里展出。那一个个古老而又形态各异的文物,那一段段故事都透露着法门寺曾经的盛况。我了解到,法门寺自唐朝之后沉寂了千余年。时光变迁,现在法门寺虽无从前之盛况,但已有传承之力。在法门寺的千年之间,已改变太多。

动身前往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塔城佛家弟子经典的双手合十状,指尖直指苍穹,两手掌间安放者佛指舍利的宝塔。我拾阶而上进入塔下的大殿,弥勒大佛像是花岗岩石体雕刻而成,铂金装饰,金碧辉煌,气势磅礴。整座塔像是一个孤独的佛教信徒,也像是一个指引信仰的丰碑。

传统经典与现代文明在这里融合,法门古寺也在这千年之中浮浮沉沉。谁能想到那佛骨舍利在这现代建筑中供奉。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延续千年的法门寺将在这里踏上新的辉煌,更在这里继承着古老的佛教文化。当年的辉煌的古寺已在千年的时光之海中沉去,但现在的法门寺已在历史之海中浮起。

或许历史的沉浮都大致如此吧。在平凡中沉去,在光辉中升起。

热门推荐
1一次有趣的手工课
2我家是个动物园
3我的妹妹
4消防的作文
5身边的好人好事
6我的拿手好戏
7又见枝头吐新绿
8愉快的合作
9攻克难题
10暑假鱼
11峨眉山导游词
12中秋赏月
13数学日记
14出错
15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
16选择拒绝
17完美极了和糟糕透了
18植树记
19童年的回忆
20孔雀舞
21这天我回家晚了
22那一次,我真感动
23春日印象
24爸爸来电
25眼眸
26懦弱的心
27拔河比赛
28我和长沙的2018
29让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30有色彩的春节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