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冷热的作文

【篇一:冷与热】

我们对于冷热感受,最直接的便是水的变化,遇热沸腾,遇冷成冰。奇妙的变化却不改变其本质。冷与热就如同下沉或上升的两团雾气,相互交织,看似简单的独立,却能在交界处开出花朵,而能在冷热交织中骄人怒放的花,何尝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平衡呢?

说起冷,先想到的景象便是南极北极,冰山冻海,再或就是穿着厚厚的棉衣还瑟瑟发抖的冬天。冷是人对外界温度变化的相对感受,最初只是对于冬天的描述,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冷也有了心冷的意义,人们对于失去、背叛、死亡的理解,使冷也在无形中有了几丝绝望的意味。人们总是讨厌冷,因为古时人们对冷的无能,冷将人冻伤、冻死,多少人曾在寒冬之夜抽动的昏死过去,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冷对于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最用,人们抵御寒冷的技术进步,让人类更加强大。

而与冷相反,热总是让我想起些小事物,蝉鸣、树阴、冰块、短袖,或许他们并不搭配,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与冷相同,热也只是一种相对感受,同样随着语言发展,具有了比喻意。但与冷不同,热是指温度升高,比喻意也象征着美好,热往往指明了生机,如同夏日的森林,哪有不生长的道理?而现实生活中,热所带来的也有不小的副作用:生长,让食物发霉、腐烂;高温,又让土地干裂,水分不再平衡。每当这时候,或许人们还些许有点怀念冷。

这样说来,其实冷与热在物质上各有利弊,而在精神层面,人们往往袒护热,不只是在中国,冷与热在语言上的应用竟有着如此高的相似度,就好像英语中的热心,竟然真的可以看到热的存在,而对与冷,人们则是一致打压。但其实冷与热都是两极,都是不可走到尽头的两极,可以简单认为,寸草不生的冰川与荒漠便是冷雨热的两极。

就好像在现实中,人们总会发现丑恶:毒奶粉、地沟油、假胶囊。人们也会发现美好:最美教师、司机。他们都是社会中恶或善的代表,同时也是冷或热的。有人总是在抱怨社会的不公、潜规则、不良风气;也有人在为自己的付出能被人认可而喜悦,为社会的进步而欣慰。

可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过多倾向于丑恶,我们能听到周围的人说最近哪里又发生了什么恶事,却并不经常听到什么善事,或者听到后也大多忘却了。但可别忙着下结论,说社会风气完全败坏了,与之相反人们对于恶的关注说明的是人们还关心着社会,还在积极改造着社会。也就是说,对恶关注,说明社会上的恶事并不多,人心是好的;再换句话说,或许当人们开始更关注善时,社会已经走得不成样了。善恶之间的相互映衬,透露出的丝丝缕缕的关联,虽剪不断,却理得清楚。

善与恶本来就是共存的,如同冷与热,失去一方后,另一方也就没了价值。只有冷热的中心,才是我们应祈求,不!是我们应为之奋斗的。冷与热所折射出的,不是对热的赞美,也不是对冷的斥责,而是对冷热之间,那人间的美好祝愿。

【篇二:冷与热】

“热”后隐藏着冬的凛冽寒冷,“冷”后亦也可守候着一个温暖热烈的春。

人生冷热,相生相惜。

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奴多年终被放国。他饱受屈辱数载,以“卧薪尝胆”吼出了“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直言触怒汉武帝而受宫刑。他忍受各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折磨,以“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挥洒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屈原,一生坎坷,年轻的仕途顺畅后多次被贬,后他那赤诚之心永沉汨罗江底,以“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写下了《离骚》。

贝多芬,28岁听觉减退,48岁完全失聪,面对此等冷酷现实他仍不气馁“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奏响了命运交响曲。

梵高,他将他的一切献给了艺术与最爱。他为爱割耳却遭受抛弃,面对冷漠压抑的生活画出了鲜艳的向日葵。若没有这冷的冷酷何来这热的温馨?

古有人雪中送炭,殊不知若无这天寒地冻,那这一片好心也终究只是画蛇添足罢了。

人生冷热,相互依存。

《红楼梦》里有财有权的贾雨村褪去一身光环后尝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南朝江淹,年少时以文才著称,声名如日中天,这光与热散尽之后也只落得了“江郎才尽”的下场。天有不测风云,“泯然众人矣”的仲永不也上演了热转冷的悲剧吗?没有“热”时的沾沾自喜,何来“冷”时叹息不已?

人生在世,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总得烧一壶冷水,才能泡一壶热茶。

【篇三:一碗粥道】

我们家新搬到这个小区,不久。

小区门口开着一家粥店,据说已经有好几年了。

粥店不大,生意却很红火,每天早上步行去学校总能看到队伍排成了长龙。作为吃货的我,这等美食怎可放过?于是心心念念着的都是哪天早晨去尝一尝。

终于有一天,美食克服懒惰——我早起一回,来到了这家粥店。粥店里尚未太多人,于是很轻松到了柜台前:“两个蒸包、一个煎包,嗯,再来一碗粥。”伙计朝屋角一指:“喏,粥在那儿,自己去盛。”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走到角落,只见一个大铁桶旁边是一张方木桌,木桌上摆着两排碗,皆盛有半碗粥。我摸不着头脑,正想寻个空碗来盛粥时,一位女顾客走过来,端起半碗粥,熟练地拿起桶里的长勺,又添了半碗。我不明就里,便也学着她的样子,将粥碗添满,双手捧着,挪回座位。

一个穿着亚麻色上衣的女孩子把我点的包子送到桌上:“以前没见过你。”她笑吟吟地跟我说,又朝左面的长桌努努嘴,“还可以再去夹点咸菜。”说完便要走。我赶紧喊住她:“哎,你们为什么只盛半碗粥在那里呀?”小姑娘一听,笑着转过身来,调皮地冲我眨眨眼睛:“你喝喝看有什么不同?”我疑惑地拿起筷子搅了搅粥,就着碗边轻轻吹了吹碗里的热气,小心地呷了一小口,细细地品着——冷热适中,味道醇浓,口感极好。我顿时明白了:别家店里的粥,总会让赶时间的人烫得舌头酥麻,亦或是太凉,让你的胃一上午都不舒服,而眼前的这碗粥温度刚刚好。

一碗粥道——一份周到!

看着我恍然大悟的样子,小姑娘笑意更甚,两只大眼睛变成了两弯细长的月牙:“现在明白了吧?我们把半碗粥盛好放在那里凉着,顾客自己再对上半碗热粥,吃的时候就刚刚好了。”她的眸子里盛满了亮晶晶的阳光。

店家是把每一个顾客都当成自己的亲人来为之着想吧?这干净整洁的桌椅板凳、清洁光亮的地板、细致入微的服务,居然有了一种在家吃饭的感觉……

姥姥每天总是早早起床,精心搭配各种材料,小火慢熬,为我熬出香浓的粥。尤其是盛粥的时机把握得恰到火候,扣准我吃饭的时间,让那粥刚好冷热适中,使忙乱的我总可以没有任何顾虑地端起碗来大口大口直接喝。

小姑娘还在忙碌地穿梭于桌椅之间,不停地招呼着来吃早餐的顾客。

店里的人越来越多了,我心满意足地打了个饱嗝,怀揣着感动慢慢地走出小店。

店外,阳光正好。

【篇四:冷与热】

孤独感在这个社会上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人是群居动物,一旦遇到挫折或是心灵上的阴天,便会渴望倾诉、渴望关怀,而此时有些人便会敏感地去捕风捉影别人对其的态度,关心那冷与热。

人和人之间在相处时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家庭环境、性格、思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似或契合的人往往更易彼此走进,成为朋友。而朋友与朋友之间关系自热便与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不同,于是,便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小团体,便有了一个又一个的生活“小圈子”,随之对人对事的态度也便发生了变化。

于是,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便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热,小至个体,大至民族国家。世间万物相处时总是习惯于分个亲疏远近,这是世之天性,一般地说后天不易更改。

所以想通这点,我们在看待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时也就没必要那么挂心了。其实对他人的依赖、对他人对自己冷热的过分关注,本质上都是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的表现。你不知道,世间最稳定的安全感,是你自己对自己的依赖,因为你本身是“1”,他人不过是“0”而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1,0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朋友间亦是一样,真正的朋友不怕失去联系,越是莫逆之交,便越是不会在意相处时的或冷或热的态度,因为都对彼此有信心。“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愈是肤浅的关系,便愈是需要热闹的表象来维系。

喜欢热闹是因为害怕孤独,因为内心的空虚需要外界的喧嚣来排遣。有时,热能让人舒服,却让人浮躁,而且还让人易于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地而不自知。冷让人刺骨,却能让人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

有人因晴天开心,因雨天沮丧,总是习惯于受外界纷纷扰扰的牵制,被那所谓的冷热束缚手脚。他不知道,靠别人的存在来感受幸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这很可悲,也往往不能持久。

真正的朋友,在心灵上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所以他不会去告诉你你有多好,而是在有困难时会第一个向你求助。人都需要朋友,处于困境时一个眼神、一句问候,能抵过万句言辞。就像身边的空气,你从不会过分关注,但你知道——你离不开。

或许生活的最好形态,便是人走茶凉后,你仍然知道怎样乐呵,知道让失去的昨日离去,让未知的明天因你而精彩。

这样的人生,何惧孤独,又怎能受束缚于那冷与热?

热门推荐
1以拥抱为话题的作文
2可爱的小猫作文500字五年级
3我们的舞台
4心中的话
5如果我是河流
6大西北游记
7我长大了
8父母的爱
9倒霉的我
10我是一张纸
11我的歌唱家的梦想
12那街·那巷·那路
13我们班的风云人物
14聪明的小狗看图写话二年级
15济南游记
16我要当一名什么作文
17家乡的剪纸
18关于秋蚕的破茧时间
19“多味”老师
20乡村见闻
21那年那天那个阳光明媚的清晨
22身边的戏精
23雪中的梅花
24真情
25难忘的夏令营
26在放手中长大
27本来我可以拥抱
28我的第一次做饭
29我是一只自由的蝴蝶
30那一天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