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心染墨香】
人们爱在浅浅的阅读中完成自己的心灵之旅,再融入快节奏的生活中去;而我更喜欢那散发着淡淡馨香的阅读,在更深层的阅读中净化自己心灵。
我喜欢:在清晨,倚靠在窗前,手捧着书,倾听檐外空灵的鸟鸣声;我喜欢:泡一杯香茗,于午后的阳光下,细细品味书之韵味;我喜欢:斜倚在书桌的一角,贪婪地读书,天渐黄昏而不觉。
我喜欢在细雨蒙蒙中畅游“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长安春景;在美好佳节中体会“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元夕狂欢;在深沉意境中品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怨愁思。
我也喜欢在春天散步,感受风乎舞雩的惬意;在夏天闲聊,聆听蛙声一片的欣喜;在秋天远足,感受落叶萧条的凄美;在冬天会友,感受万树梨花的凉意。
历史的长河,生生不息,物是人非,曾经的血流成河,铮铮铁骨,早已灰飞烟灭。剩下的,除了深埋地下的废墟,便是那一部部散发着墨香的古籍。我异常珍惜它们带给我生命的充实。
读一本好书,能让我知晓生活的酸甜苦辣,不再懵懂;能让我体会生活中的人情世故,不再无知;能让我明白世间道路的坎坷不易,不再迷茫。
这是我心灵的一剂良药。于午后捧一杯香茗,微风拂过,翻起页页泛黄的书页,感受书的香馨,感受书中诗人的多愁与感善,畅游在书中世界。
穿梭于书海中,用文字退去心中的浮躁,徜徉于最初的纯洁中,愿一缕书香伴我前行。
【篇二:人生三书】
有一位作家说:“人生需要读三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这三本书都是人生的必需品,缺一不可。
“有字之书”是第一本,也是三本书中最简单的。在页页书纸中,我们读李太白的举杯狂歌《将进酒》、陶渊明的闲恬雅趣《过故人庄》、辛弃疾的爱国壮曲《过零丁洋》、王维的蓬勃韵律《少年行》……我们在宇宙间探索无穷的奥妙,理解科学的语言,体会画笔的灵动,感受音符的曼妙……从古到今,我们都在带着对知识的憧憬中,将一个个泛着墨香的字渗入脑海,用它们来充实自己的智慧。这本书,只要有耐心和专心,就能贯通古今上下,明知世界千态。
“无字之书”是第二本,它不局限于书中固定的一笔一画,它是变化莫测的现实之书。读这本书,需要我们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远则亲身领略自然的大千风光,了解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发展和运作,近则感受每一次失败与成功,尝遍生活的喜、怒、哀、乐、惧相互交融的五味杂陈。生活,需要自己亲身经历,这一本书,需要自己来书写。
第三本“心灵之书”,就像读后感,是从生活的感悟中提炼出来的。要读通这本书,首先要有主张和自己的想法,其次要学会思辨,最后要学会了解自己。没有主张的人,只会随波逐流;不会思辨的人,只会提出一些无稽之谈;不了解自己的人,就会不相信自己,从而举棋不定。人生,可能“今晨捧袂,喜登龙门”,亦可能“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造就了这本书,或悲凉感慨,或怒火中烧,或欣喜若狂,而这完全是自己的缔造。要想读好它,就像潜入深海,虽困难重重,但一旦克服了障碍,找到真实的自己,就能欣赏到别样美丽的风景。这一本书独一无二,品甚难,写更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品读第一本书,人生如知识般真切、奇妙;品味第二本书,人生如生活般多姿多彩;品析第三本书,人生如明镜般透彻、敞亮。我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研读此三书,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更绚丽多彩,更重要的是寻找到真正的自己。
【篇三:时光作文】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留下他的脚步。下课的铃声再次响起,吵醒了熟睡的回忆,放眼望去,洁白的操场上,一步步脚印踩出它应有的美丽,课间的欢笑声也打破了它的沉寂。又是一场雪的盛宴,我们在它的陪伴下度过了三年,而又不禁想起了那段美好的时光……
“都下楼上体育课”体育委员的一声令下,同学们都像离弓射出去的箭一样,一溜烟就跑了出去。在冬天,体育老师不做过多的练习,也理解我们这些孩子对于“雪”的热爱,便让我们尽情地在操场上面玩耍。
不知道是谁提议打雪仗,这个建议引来了不少的反响。无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打雪仗这个“程序”都是在冬天不可缺少的一员,就这样这个建议就被我们全票通过了。大家都手里捧着像散了架的雪团,飞快地奔跑,生怕被别人“偷袭”而那被冻红的小手早就没有了寒冷的寓意。渐渐的打雪仗就变成了冰上摔跤。我知道自己摔不过她们,就坐在地上想偷懒,但是被告犯规。可是真的已经筋疲力尽了,却又不想丢脸。于是想出了一个“坏主意”我自己坐在地上,那就再拉一个和我一起坐着,如果他想走我就把住他。即便有人来救队员,也没有用。只能一拉十,十拉百……最后同学们都压成了一团,但并没有打消我们的兴致,反反复复的上演悲剧。下课的铃声响了,而大家也都是意犹未尽,脸上也都挂着一抹抹笑容!
就这样、我们伴着飘雪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冬季,眼看着最后一年了,面对现在厚厚的课本,页页的习题,真的好怀念那段时光。那段时光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就像指尖上的星光,看得见却再也触碰不到!真希望如果还有机会,可以“重演”那段时光,续写回忆的篇章。
【篇四:真正地活着——观《活着》后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题记
惨白的台灯下,是黑白色的单调封面,略显沉重。书名却是活着。到底是怎样的人生?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壮丽史诗,只有沉重,忏悔,艰辛,死亡。因为不懂活着的意义,所以沉沦,堕落。以至于一生中经历失所,战争,离别,永隔,和孤独……
轻轻地捏着书角,页页慢慢翻动着,在平淡的叙述中,是跌宕起伏的人生。家珍回来了,徐富贵却被拉去当壮丁,在枪林弹雨中,流离在生死之间。终于回来了,可母亲却继父亲之后去世,乖巧的女儿凤霞也因发烧而无法说话。
随着时光流逝,徐富贵洗去了年少的放荡不羁,脸上沾染了沧桑,手上结出了厚茧。虽然艰苦,但也平淡幸福。然而幸福的时光却很短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让本来不富裕的家庭,更难过了,饥饿 成了唯一的感觉。
后来,凤霞老实憨厚的”偏头“,儿子有庆也懂事了。可是凤霞却死于难产,有庆为鲜血而意外身亡,二喜却死于工伤,家珍的软骨病再也二喜却死于工伤,家珍的软骨病再也熬不住了,孙子苦根吃豆子撑死了,活着就是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最后独留一头脑老牛陪伴。
一个人的一生那么长,却也那么短,究竟应该怎么活?“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活的没有意义,没有色彩。“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因为他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一个人的生命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应该好好把握。在这几十亿人的地球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一段记录。
人生的路那么长,总会有坎坷,我们或许做不到最好的,但也要积极地面对。富贵一生那么多不幸,不也是撑过来了吗?
最开始,如果福贵成熟安分一点,或许也不会造成这种结局,所以,人生是自己创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既然活着,就应该活得精彩。
【篇五:传承】
接过书本,道一声谢。那,是一场仪式。
翻开泛黄的扉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结构清晰,脉络完整的思维导图。然而,仔细观察每一分支的笔记,却不尽相同。因为它,是从历届初三学子的手中传下来的。
站在面前的学姐,则经历完人生第一场重要考试。她以一张颇为严肃的面孔示人:“这本笔记,是从前辈们的手中,一届一届流传下来的,千万要珍惜!”不禁脑海中浮现这样一个画面:学姐与此时的我类似,也站在老前辈面前,倾听、谨遵教诲。她接过来,以双手,以最崇高的敬意,最诚意的心态接过来。然而,我却不知这“传”背后蕴含的其意。
做了它两周的主人,愈发懒惰地翻看里面的内容,便将其仍在床上,任凭页脚在风中扬起,落下。那情景颇像即将凋零的花瓣,片片坠落。
升入初三以来,日子是煎熬的。发呆时,无意发现笔记中有一行秀气的小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仿佛明白了那“传”的含义。而她所谓的珍惜,是坚持。
重拾了笔记,一字一句地仔细研究上面的重点和批注。竟有一丝冲动,在旁边的空白处留下圈点批注,也为后人“传”下什么。原来,这本笔记的诞生便是如此:一人的总结,二人的补充,三人的订正,四人的提炼……前人的经验都在此得以传承。但是物质的留传不足以令人深省,使我成绩显著提高的,是一份动力,是一种精神,代代传承。
串串槐花下,多少届学子以传承笔记的形式,告诫后辈努力求学;页页小字间,多少句名言历历在目,成为后辈奋斗格言。红蓝笔墨,字迹不一。但不变的,是所有人的信仰与梦想,以及他们为此,所要付诸的行动!
也许,某一天,我的字迹也将继续传至下位学妹手中。我要告诫她,这份珍惜,这种传承,应永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