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如何更“自由”】
同学们,相信你们一定也有类似的经历:想自由自在地看会儿书,大人们就会“提醒”:“先把作业做完吧!”;想下楼跟小朋友一起玩会儿,大人们会先问:“作业都写完了吗?”;甚至好心想帮爸爸、妈妈分担些家务,他们还会“很不领情”地说:“不用了,你还是先去忙你的事情吧。”
为什么爸爸、妈妈总是干涉我们的自由呢?为什么大人们想做什么就可以做,而我们小朋友却不行呢?我也曾“努力”地给自己争取过自由。有一个周末,我很想看《百家讲坛》,心想,这么好的节目,妈妈一定会欣然同意的。但事实是:妈妈没有直接回答我,却问:“作业写完了吗?”虽然最终经不住我“死搅蛮缠”,妈妈还是同意了,但那次的《百家讲坛》却是我看过的最不“舒服”的一次。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担心作业写不完,就是担心妈妈会责备我,主持人讲的内容我几乎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好不容易争取到的自由,就这么白白地“浪费”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现在终于发现了获取自由的“秘笈”,那就是:先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儿。如果你能做得比爸爸妈妈期望的还要好,积极主动及时地完成作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爸爸妈妈一定会尊重我们的自由,并且还很乐意跟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些“自由”时光。我们一起看电影,一起逛公园,一起喝下午茶……那种感觉真是好极了!
同学们,你们要不要试一试?
【篇二:碎片化生活浅谈】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数信息扑面而来、避无可避。因而,碎片化生活滋生壮大,并发展成为一种潮流,一种趋势。那么,碎片化生活态度是否应当提倡呢?
据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人脑一天所接收的信息量超9500晚条,已远远超出其记忆范围。因此仅有大约5%的信息被接收。而信息的碎片化正是基于方便记忆的原因诞生并发展的。
从发展的角度看,碎片化的生活态度可以提高生活节奏,带动消费解决经济需求,大大加快了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促进经济蓬勃发展,这是碎片化的生活态度所带来的好处。
但从长远的角度看,碎片化的生活态度反而是有害的。人类社会费事议程不变的高智能僵尸型社会。人事血肉之躯,由人文精神填充和丰满。如果说发展是一个社会的骨架,那么人文就是其血肉,是社会的形象所在。人文精神之中,与碎片化的生活态度对立的是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不容小觑。众所周知,每一个有大成就者均可俯下身子,埋头苦干。纵观历史,哪一个人得成就是大风刮来的呢?若非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匠人精神,屠呦呦又怎能会制出青蒿素呢?
君不见,古时十年磨一剑,现今无人学匠人。铸剑师穷尽一生的气力去捶打敲击出剑中的杂质,剑中蕴含着他们的坚持,纵然坚如金石亦可削铁如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倒是那个并不盛产铁石,但日本仍能成为世界三大刀剑产地之一,于大马士革这样盛产金石之地相提并论。日本人死板,但他们有着匠人一样的精神,他们夜以继日地捶打着刀胚,让它们吹发可断。这种精神与态度又岂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碎片化生活态度所能比拟的呢?
碎片化的生活态度如网捞鱼,不加辨析,而匠人精神却如人垂钓,纵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行于左而目不瞬”。但是匠人精神并非一日之功,而碎片化的生活态度又根深蒂固,如何才能培养匠人精神呢?
我认为,大体有两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培养匠人精神。首先,我们可以用碎片化的信息进行累积。但并非一味捞取,不加辨析,而是有针对性的选取所研究和钻研的目标,并加以整理。再使碎片逐渐拼接成为一幅幅图画,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希望研究的东西。最后,借由碎片化的信息实现“借鸡生蛋”,从而完成匠人精神的培养。
第二种方法则是顺应时代的步伐,让匠人精神分解成一块块看似零散,实则一体的形散神聚的产物。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百家讲坛》了。《百家讲坛》节目邀请各大知名学者于中午黄金段进行讲学,一个个看似普通有趣的故事中却蕴含着一个个极为深刻且有内涵的道理。况且它们同样也是匠人精神的一块块重要拼图,节目将匠人精神以碎片化的形式将其融入到听众的心中,如同一颗颗种子,也许会长成参天大树。
事实上,第二种方法远胜第一种。第二种方式的效率以及其推广型可以效仿就是第一种所无法比拟的。如《中国诗词大全》、《中国成语知识竞赛》等节目均以此种方式向现代人推广匠人精神。
人类的发展是由极少数的拥有匠人精神的人所殚精竭虑构建并完善的,唯有手持此等利器,方能披荆斩棘,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希望大家不要随波逐流,一味盲从最后持着碎片化的生活态度而一事无成。同样不要与其原理,避之不及,与时代的步伐渐行渐远。而是与其保持距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生活的节奏放缓,建立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篇三:秋天的树叶】
秋天的树叶从古到今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就像杜甫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可见我们对秋叶的喜爱之情,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四种不同的常见的树叶,上一堂“百家讲谈”。
第一个上场的就是这个季节的主角——桂花树叶,俗话说得好“八月桂花飘香”,可惜我鼻子不给力,闻不到,只能看到它叶子的美丽,桂花叶是椭圆形的,叶脉十分明显,由一根正中间的主叶脉往两侧伸展开来,而且叶子上有很多斑点,颜色深深浅浅,非常漂亮,叶面很光滑,好像打过蜡一样,十分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叶片闻起来也有一种独特的淡淡的清香。
第二种是黄桷树叶,云南有“黄桷花开十里香”的说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黄桷兰开花时间很长,而且香味浓郁,能飘到很远的地方,有些人家在做饭的时候放进一两片晒干的花瓣,饭菜里就会有黄桷兰独特的香味,还可以去除羊肉、鱼肉、牛肉等的腥膻味。不仅如此,从黄桷兰中提取的香液也是一种天然的香精,黄桷树叶比桂花叶大,而且没有桂花叶那么硬,薄薄的,软软的,相比起来,黄桷树叶有点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而桂花叶更像是力大如牛的武士。
第三个慢慢走上来的是榕树叶,它在树叶中算是比较肥大的,一般都说“独木不成林”,可是榕树长大后会垂下很多气根,这些所根就像胡须一样,越长越长,等它们长得垂到地面时就会钻进土里,又和树枝连在一起,形成“独木成林”的景象。榕树叶更近似圆形,叶片肥肥的,感觉很有营养的样子,新发出来的叶子颜色稍浅,油亮油亮的,太阳光照射在上面,感觉有水珠在滚动一样,榕树叶摘下来时,断口的地方会分泌一种白色的汁液,有粘性,我经常猜想如果有人砍断的榕树的枝干,会不会喷出一大股这样的汁液把他粘住。
第四位出场的是深秋两大主角之一的银杏叶小姐(我觉得另一位是枫叶),说她是小姐,是因为她的形状非常优雅,她是鸭掌形的,像一把漂亮的扇子,在春、夏都是绿色的,进入秋天会逐渐转为金黄色,她的叶脉是放射形的,我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才长得如此饱满。它和鲜红的枫叶一起渲染出了浓重的秋色。
“百家讲坛,谈笑古今”。
好了,今天的“百家讲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四:第一次爱上历史】
“我的第一次,难忘的第一次,到底是啥呀!”当我正毫无头绪的思考题材,我的眼睛无意间扫到了《明朝那些事儿》。
“百家讲坛,谈笑古今……”电视上正播放着爸爸和爷爷最爱听的“百家讲坛”。每当看到他们听得如此忘我时,我就不得其解:这么枯燥,有什么好看的?况且,我也听不懂,也压根就不感兴趣,还不如《喜羊羊》呢!
因上学期学习和工作表现出色,过完年的这个新学期,赵老师奖赠了一本书给我——巜明朝那些事儿》。这书不翻还好,一翻就不得了。
这套书是以朱元璋的出生写起,一直到崇祯皇帝自溢明朝灭亡结束,整个明朝的历史就被这个笔名为“当年明月”的大师收入书中。作者把原本枯燥的历史加入了小说的写法,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故事,这里面当然少不了权谋之计,战争之计和诡诈之计了。
作者“当年明月”对《明朝那些事儿》的人物排了个名,NO1。文武奇才--王守义,NO2。鞠躬尽瘁--于谦,NO3。大公无私--张居正,而最后一名却是打遍天下的朱元璋,这叫我有几分惊讶。
“当年明月”真了不起,能把明朝最艰难卓绝的开国经历,到繁荣昌盛,最后到落没的这一大段历史写的如此透彻,在下无比的佩服!
在“当年明月”的笔下,一个个历史人物鲜活起来,一幅幅画面将我迷住,我想,我可能因为《明朝那些事儿》而爱上历史,疯狂地爱上历史,现在的历史对我而言,已经算是一位“知己”了,我不再排斥它,而是被它深深的吸引。
如果你一直排斥某个东西,就会厌恶他,错过他,但如果你试着靠近他,去了解它,也许会有新的发现,甚至深深地迷恋上他。
历史并不枯燥,她是那样宏大,那样精彩,她深深抓住了我的心。整整五千年,在这其中,有多少英雄,多少伟事?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历史的无穷魅力,这也是我第一次爱上历史!
【篇五:观百家讲坛有感】
前段时间,我看了《百家讲坛》中的爱上语文,感悟很深。
爱上语文总共有12集,讲的都是如何学习中国的古典诗词。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讲了王安石觉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过江南岸”中的“过”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后改成了“满”,“去”,“近”……等,还是不满意,总觉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诗当中的“绿”字,眼前一亮,最终定下了。我想:作为北宋有名的诗人,王安石写诗都要修改那么多次,那我们写作文修改的次数岂不是更多?我决定以后写作文一定要多修改,争取更加完美,使作文无可挑剔!
第6集讲的是“言与意之间的转换”,让我懂得了怎样去解读诗。解读一首诗,要联系诗人的生平去联想他写这首诗时的画面,从而去理解其中的韵味,意思。而言与意这个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饱经风霜”这个成语,老师们有两种教法。第一种是让同学们先预习这篇文章,再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第二种是由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把所见描绘出来。两种方法都可以学会饱经风霜这个成语,但显然,第二种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对成语的印象和理解。这,就是言与意中意象结合的方法。
爱上语文对同学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我建议大家去看看!
【篇六:文化的背影】
百年之前,敦煌经卷被盗运损毁得支离破碎;百年之后,往昔经典被恶搞颠覆得面目全非。历史的车轮不曾辗过同一辙印,文化悲剧却在以惊人的相似重演。
曾有调查表明,现代中学生不知“李杜”者不在少数。脍炙人品的诗词尚且不知何物,更何况是《诗经》,《离骚》那般晦涩的古风呢?
不禁惊问:中国的文化丢了吗?随着王国维,陈寅恪等一代国学大师的离世,今人似乎再也无心无力营造一个像样的汉文化舞台。背惯ABC,看多了日韩剧,如今又有几人还能体味唐诗的铿锵,宋词的婉约?那些长长短短,错错落落的词句,在今人眼里,仅仅是作为它曾经存在的标志,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意义。
渐行渐远渐无声,望着文化远去的背影,最后的眼泪也正在被恶搞文化的烟尘风干。
当今之世,“明星”二字可谓风靡。“明星分子”“明星球员”层出不穷,连一向被认为寂寞的学者也被冠以“明星”二字。“百家讲坛”成就了于丹,纪连海,易中天等人,几人身价一夜暴增。“明星学者”的称谓是文化的幸运,抑或是文化的悲哀?
坦言之,我并不喜欢易中天,因了他身上那种书卷气的缺失。曾宣称“读书人明理,做人不做秀”的“书生”却爆出“周瑜帅不帅,孔明会K歌,关羽是爱神”这般惊世骇俗的言论,不知那大卖《易中天品三国》的背后是不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叹息?
此类言论并不鲜见,北大古代文学博士也因发表《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细想二人做法同出一辙,无一不是在为恶搞文化寻求“卖点”!就文化本身来说,这是一种文化堕落,一种文化危机;就社会影响来说,这种对经典的颠覆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更会造成对历史敬畏之心的消失。经典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经典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创作人所构成的文化综合体进而形成的文化遗产是维持民族发展的生命线。一味追求文化的通俗性,追求经济效益,将经典以草率的态度改头换面,都无一不是将传统文化踩在脚下的卑劣行径。
一直有个疑问:为何“百家讲坛”可以如此风行?是否人们已失去了亲历阅读的耐心?诚然,时代在变,文人的那点闲情似乎已是不合时宜。在连叹息都没工夫的岁月里,如果能在汽车笛声和机器轰鸣声中留一片安静让人体味闲读书的乐趣,在白炽灯光、霓虹灯光中留一丝缝隙让明月来照一照读书人的书案书窗,不也就够了么?读书所带来的乐趣又岂是讲坛栏目,电子阅读所能比拟?
这是一个缺乏大师的社会,于丹、易中天算不得大师,他们只能称为“商人”。在这种以恶搞取代经典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喧嚣中,不断丰富起来的是“明星学者”的钱包,不断贫穷和困乏下去的则是中国人的文化舞台、中国人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的真正价值。
在娱乐甚至“愚乐”文化的社会行进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文化逐渐远去的背影,如此落魄,如此悲伤。
【篇七:长大后我就成为你】
在我小小的心灵里,除父母外便是您;在我小小的世界里,最了不起的便是您;将来等我长大后,我就要成为你,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为祖国培育花朵,栽植栋梁。
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虽然没有玫瑰美丽,没有桂花芳香,没有松树高大,但是您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是它们所没有的。
有的人崇拜明星,因为他们很有“魅力”;有的人崇拜富人,因为他们很有钱财;有的人崇拜本领高强的人,因为他们比一般人更加厉害,而我崇拜的却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是您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们感受到温暖;是您耐心的的教导,让我们不断成长;我们的萌芽与生长,无不沐浴着您的阳光和雨露。
老师为学生付出了多少心血谁也说不清,老师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谁也数不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在自己的三尺讲坛上发光发热。
老师,您是多么神气,领着一群小鸟在知识的森林里自在飞翔;您是多么了不起,仿佛你就是知识的宝库,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您又是多么的伟大,您就像春雨滋润禾苗一般滋养着我们的心田;您是一束阳光,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指引着我们方向。
时光荏苒,春去秋来,在你的照耀下,我正慢慢长大,长大后我就成为你——我亲爱的老师。
【篇八:精彩的群诵比赛】
“礼炮声中,那是毛泽东庄严宣告,民族站起,人民站起,人民站起!”在同学们铿锵的朗朗诵声中,“民族魂。中国梦--阳光下成长”南浦小学闻莺校区读书节群诵比赛拉开序幕。
我们上场了,整洁如一的西装和我们班女生独有的“郑大大牌”头型让同学们干净利索,英气十足。迈着整齐的步伐,我们走上了灯光聚焦的舞台,三个方阵呈现出中宽旁窄的形状。我裂开了嘴,紧盯着评委的眼睛,想看出什么。
不到一分钟的等待,就像一年一样漫长,谁叫已经练习许久的我们早已迫不及待了呢?忽然,一声洪亮而雄厚的声音响彻云霄。开始了!随着小胡报幕后,全场一静,我们的脸上尽是肃穆。
“听,中国话正通过我的胸膛,我的喉头,在联合国讲坛上响起!”小胡那慷慨激昂的女高音仿佛现在正站立在联合国讲坛。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她的声音把朗诵推到了高潮。
我不由得在背后戳手指,本来我以为这次朗诵会出差错,未想却是如此顺利。谁叫台下的评委都是校长和老师呢?如果不好好表演,咱班可是就毫无希望咯!我更加卖力的咧开嘴,也只能牺牲一下自己高冷的面貌了。但很快我就释然了,让他们评价去吧!我朗自己的颂。如果当时我因表现出不安而扣分,那还了得!现在我居然有点庆幸了。
掌声如大旱后第一声春雷一样响亮,五分钟的时间过了。已没有了嘈杂的谈论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掌声,没有人再质疑我们了,以后也不会了!每位观众的脸上都充满信服。
后来,张校长笑着告诉我们朗诵很成功,但她可曾明白这背后的心酸啊!时间能使一切等待有所结果,不要去理会别人的质疑,所有付出会有最终的精彩,而精彩永远属于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