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数字化的作文

【篇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在数字化的时代,社交平台,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等把我们的生活分割成碎片。我们不再买份报纸细细的读,而是打开手机浏览标题决定是否点开细读;我们不再用一个下午和几个朋友畅聊,而是在手机上和几十个朋友聊天;我们整天忙忙碌碌,要做的事太多,要交的朋友太多,我们的时间都成了碎片。

许多人觉得时间碎片很难利用,不如打盘游戏刷刷微信,时间像流水,一整天飞一般过去。虽然时间碎片短暂而零碎,叠加在一起就可观了。要利用时间碎片关键要找到随时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事,把看似无用的时间变得有意义。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短小精彩的说明性书籍是解决方法之一。在餐厅等待午饭时,哲学漫画书能在五分钟里告诉你一个哲学流派的精髓;在车站等车时,一本短篇小说集能在短时间内让我们领略文学的精彩,感受自己不曾有过的生活;课间休息时,语文书上的自习短文也能让我们领略到生活的精彩。用书籍抓住时间碎片不是我的原创,早在宋朝,欧阳修就讲过“三上之功”。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让你穿起零星的时间。课间利用课桌打打乒乓球;地铁上转转眼睛保视力;排队时踮踮脚扭扭腰,伸展一下锻炼身体。哪怕偶尔发呆也是一种放松,比无目的的刷手机有意义。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学习习惯会让你事倍功半。早上上课前,看一下昨天的学习内容;午饭后的休息时间,打一个盹再背一小段英语;旅游等待同伴拍照时,画几张素描。学习不止在课堂,而是充斥在每一个时间碎片。

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离不开网络,而且很可能会越来越依赖网络。然而网络不是让我们的生活碎片化的罪魁祸首,是我们的选择让我们的生活碎片化。如果你觉得除了应付学校的课程之外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你觉得一眨眼就到了晚上十点睡觉的时间,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已被碎片化,请试着改变你自己。拿起一本好书;改变一下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你会发现时间碎片可以拼出一个美好的生活。

【篇二: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两三年前,在大学稳定下来,接触到了电子媒介阅读方式,瞬时一发不可收拾。下载了许多经典著述到电脑、平板中。以往慢慢读书的习惯也渐渐被部分代之以电子化的浏览。以往的一首诗,或许会费上一个下午反复背诵、揣摩。有了电子媒介,对于文本材料的记忆似乎退居二线,太多新内容目不暇接,许多好的文章看了一遍,收藏起来,几乎没有看过第二遍。

数字时代的阅读,最被诟病的一点似乎是“浅阅读”,即人们阅读的内容越来越肤浅化。对此我倒是另有看法。

愿意看有深度的文本的人,自然会在网络上寻找有深度的资源。

互联网只是提供了一个信息来源,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存储平台。能想到的阅读文本资源,当下基本上都能在互联网的大数据库中找到。

阅读,以前所未有的开放、自由的形态,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

君不见车站、公交之上,多少人低头摆弄手机,其中有不少是在阅读文本。对于其阅读的内容暂且悬置,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当下的科技,已经能够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方便地阅读文字的需要了。固然,带一本书上地铁也是一种阅读样态。但毕竟,纸质书携带起来不如手机、平板或电子书阅读器那样方便。

数字化时代的阅读有其利弊。

其利在于方便,在于互联,在于海量资源随时获取。但是,数字化阅读的低廉转换成本,使得人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于一本书上——或许看了几十页,就不耐烦,进而换成另一本书阅读,最终哪一本书都没有真正读好。当然,传统的阅读不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譬如对于“坐拥书城”,在家中书房阅读书籍的人们来说,也可以在一个时间段里,交替阅读几本书籍。而这样的对于阅读材料的转换,毕竟没有超链接与搜索按钮带来的那样“任意武断”。

更好的一个态度是,在数字化阅读与纸媒阅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电子化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实现博尔赫斯《沙之书》中描绘的那种阅读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是由超链接与海量文本加以支持的。

以往的阅读,往往在一个时段内针对一本书的文本加以细读。而有了超链接,书籍的对比阅读、延伸阅读、交叉阅读都要更加方便。如是,在海量信息的基点下,我们完全可以建构属于自身的完善的知识体系。

某种意义上,超文本链接,也带来了学科间的交互。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其一就是信息与人的互联。在这一点上,人获取信息的成本不断降低,有人指出,边际成本甚至会趋近于零。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好好阅读吧。基于正确的取舍原则,好好阅读,想不成才都难。

【篇三:传统与时尚】

前些年我们跟着潮流奔跑,在时尚中玩转非主流:前些年我们追逐所谓的娱乐,在嬉笑中寻求特别。我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国家的儿女,拥有着富裕的物质生活,也在文化废墟中行走。

现在的电视剧不断地翻拍各种古典作品,《红楼梦》就是遭劫之一大的文学。据调查,新版的《红楼梦》被百姓们评论为自娱自乐的恶搞,戏中的人物,情节堪称不凡,因为都是著名的影视明星所扮演。由于这样的《红楼梦》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相去甚远,收视率只有俩三成!这是“折腾”名著还是羞辱传统文化?虽然重新解读名著是一种时尚,我们也不该不对历史负责,我们该多一份文化担当,做一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良知的中国人。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繁荣。

恶搞杜甫也是一大热点。书中悠然恬淡的诗人杜甫时而手持刀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脚踏摩托车……这些形象稀奇百怪的恶搞图片成为学生们的一大乐趣。在调查中,学生们声称当今的语文课偏离其真正的价值轨道,僵化的与语文教育使他们颇为不满,参与涂鸦只是一种宣泄方式,内心并不排斥杜甫。杜甫并不只是整天愁苦坐吟的诗圣,他也有过追鹰追兔的豪迈生活。学生们的话并不是不无道理,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到底该怎样继承和发扬?杜甫伟大精神。博大胸襟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倘若真的愿意走进杜甫,尝试领略其文学境界,那才是美事。否则,恶搞许多图片做为大众娱乐,只能表明当今社会的无聊轻薄,空虚而已。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世界。伴随网络打字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手写之美渐渐淡出我们的生命。几乎将近一半的中国人提笔忘字,所有人都认为我们的书写能力在普遍下降。键盘固然是时尚便捷,但我们也不该丢弃传统的文字书写。保留书法这门艺术,是要将传统的文字传承融入到我们的灵魂、血液中去。

不管是重新解读传统经典,还是用潮流的形态往古代诗圣身上灌输,又或者玩转时尚用数字化生活代替传统的书法艺术。都是我们科技日新月异的表现,我们不该丢掉最本质的传统文化。在时尚中立异的同时,也要有着灵魂的修养,散发着中华名族最美的文化,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

【篇四:网课的喜与忧】

自从党中央宣布了尽量待在家里,不要外出的通知,原先热闹喜庆的街道变得空无一人,原本将要开学的我们也因疫情的影响,只得呆在家中。想到要过好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榛果文社的老师、同学们,我心中就涌上丝丝无奈。

不过,在这个手机、电脑家家都有的数字化时代,身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当然不能“落伍”了。这不,没几天,我们美丽的赵老师就从教师一行跨进了“网红”行列,开始为大家上网课了。

转眼间,赵老师的网课就开始了。一进教室,我就吓了一跳——怎么听不见赵老师的声音?我的心一瞬间提了起来,如受惊的兔子,上窜下跳。到底是怎么了?手一滑,手中的手机便摔在了地上,音量键也磕在了地板上。“听得到我的声音吗?”手机突然“爆发”出的音量吓得我一颤。仔细一看——虚惊一场。原来,我把手机调成静音了。果然,还是上实体课方便呀。

坐在书桌前,听着赵老师那久违的亲切话语,曾经坐在教室中的欢喜又回到了我心中。从手机中传出赵老师阵阵爽朗的笑声,我仿佛又看见了教室里那抹穿着旗袍,拿着衣架,孜孜不倦传授知识的身影。多亏了数字化的普及,我才得以在这个“非常时期”听到我可爱赵老师的声音。在这时,网课的喜便淋漓至尽的展现出来了。

网课有喜又有忧,忧时,让你唉声叹气,抱怨连连。可一转眼,它又让你喜上眉梢,笑得合不拢嘴。不过,我还是期盼着疫情结束的那一天,真正坐在榛果文社的教室里,不再与老师、同学们隔着厚厚的屏幕,在讨论区回答问题。我相信,那一天,不在遥远。

热门推荐
1田径运动会
2生活需要“梅花香”
3美丽人生观后感
4奔跑的感觉真好
5植树看图写话
6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7月饼漫游记
8我家的鱼
9坐观山景
10共享时代,方便你我他
11自由无价
12我们班的跑步健将
13绿色生态环境
14十年后的家乡
15边走边看
16我从标示牌中学到了语文
17最珍贵的财富
18暑假结束了作文
19我最爱的秋天
20秋天的菊花
21一场电影
22不一样的感触
23我收获了快乐
24爱的“绑架”
25迎战痛苦
26乡村之行
27幸福
28奇妙的大自然
29上海外滩
30我愿陪在你身旁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