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土房的作文

【篇一:改革开放前后家乡变化】

以前我总听到父母啰嗦说他们以前的日子有多么多么辛苦,又说现在的孩子有多么多么幸福,每当这时候我总是会小声嘟囔一下:“真啰嗦,不都是童年嘛,能有多大区别。”直至这个寒假,我参加了历史综合活动,才知道改革开放前后的改变实在太大了。

民以食为天,所以首先说说吃的变化吧。以前的人们买米需要粮票,而现在却没有再使用了,粮食在哪里都能买到。听父辈们讲以前的人们都是吃番薯一类的廉价食物,更别说营养搭配什么的了,反观现在的食品种类实在丰富多了,也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了。而在节假日出去聚餐等活动在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已司空见惯,在外饮食支出也不断增长。

其次谈谈穿吧,在改革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一套衣服也需要穿很多年,对于衣服的样式也没有多么讲究,他们总是觉得穿得暖就可以了。改革后,那就大大不一样了,人们总会去追逐潮流,要让自己变得时髦,拥有的衣服数量多了,穿同一件衣服的次数缺少了。

然后住宿条件也不一样了,改革前人们住的都是土房平房,而现在高楼大厦随处可见。比起改革前人们乘船等的出行方式,改革后人们的出行也更加便捷了。

家乡的变化又何止于此呢?除了上述的几点外,我们周围的环境变好了,人们的需求更能满足了,娱乐活动也更多了……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让我们过得更舒服,但是我们仍不能忘了要勤俭节约,肩负起保护环境的重任。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各尽所能,我们的家乡将会变得更好!

【篇二:春风下的渐变】

迎着和煦的春风,循着庄稼的芳香,心中不自觉得漾起一股欢喜,一股来自家乡变化的欢喜。

走在水泥路上,记忆中小路原本的模样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窄小,凹凸不平到处是水洼的泥路。每次下雨,即使踮着脚走,一不小心踩错了地方,鞋子上总会裹满泥巴。

而现在,我们早已新修了水泥路,宽敞明亮,道路两旁植上了树,安上了路灯,即使在雨天奔跑,裤管上也不会爬满泥巴,及时再晚上行走,我也不再害怕,道还是通往家里的路,却又不再是哪条路了。

不光是道路发生了大变化,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我发现大家住的都不再是一些又矮又破的小土房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栋两层高的漂亮房子。房子门口都有自家的菜地,一个小小的院子,楼顶上还有个小天台呢、屋里的摆设很整齐,不仅每家每户都有电视机,风扇,而且做饭也不用柴烧了,用的都是大城市那样的管道煤气。甚至有的家庭还有私家车和电脑。看看这些不禁赞叹道;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呀。

而且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基本上每人都有一部手机,还有的人拿的是名牌手机,用手机联系朋友,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且因为路好了所以交通也发达了,人们生活的越来越好,开始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可爱的家乡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繁荣,并且我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会在这片土地上续写更新的篇章,彰显新时代新青年的独特魅力,让人们喜欢身边的新变化,享受身边的新变化,热爱身边的新变化。

【篇三:中国在成长】

70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一代代呕心沥血的中华儿女们,造就了新中国的茁壮成长。原本破烂不堪、颜色灰暗的衣裳,如今已花样无穷、颜色鲜艳;原本难以果腹的食物,如今已美味无比;原本一片贫瘠的土地,如今已拔起了高高的大厦;原本费时费力的交通旅行,如今已四通八达……中国的变化太多太多,中国正在快速成长!

听爸爸说,他们小时候的衣服完全没我们现在的新颖和保暖。他们冬天穿的衣服就是两块布里塞一些棉絮,既不保暖颜色又灰暗,遇到潮湿天气立刻吸水变得很沉重,穿在身上可不舒服了。我倒吸一口凉气,想起了现在我们冬天穿的羽绒服、冲锋衣、保暖衣和好多又轻便又保暖的棉袄,爷爷小时候可能闻所未闻吧!这让我体会到,中国在成长,她会纺织了!

吃饭时我看见桌上有一盘蔫乎乎的菜。妈妈说,这是腌菜,就是把青菜和一些别的蔬菜用盐腌之后放在坛子里,可以保存很久,在冬天没有蔬菜的时候吃。我有些纳闷,冬天怎么会没有蔬菜?妈妈说,冬天原本是没有蔬菜的,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在冬天吃到蔬菜,是因为发明了先进的大棚技术和在室内栽培技术,这样一来,一些其它季节的蔬菜水果在冬天也能生长出来,我们冬天才有蔬菜吃。看吧,中国在成长,她会栽培了!

爷爷说,他们以前住的房子是一个很矮的小土房,房顶是一堆堆茅草,那种屋子可不严实了,冬天很冷、夏天很热,遇到雨天还会漏雨。我又忍不住吧那些土房跟现在的楼房比了比:土房子只有一层,还不足十平方米大;而现在的楼房最少起码有五六层高,几十、上百平方米大,而且使用水泥、砖瓦砌成,冬天有地暖、夏天有空调,和原来兼职天壤地板!呵呵,中国在成长,她会建筑了!

坐在汽车里,奶奶说她们以前可没有这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一般都是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工具。那时也没有这么宽敞的柏油马路,都是些不平坦的土路,下雨天泥泞不堪,走起路来费劲极了,哪里像现在这么好啊!我再次发现,中国成长了,她会造汽车、修公路了!

听说,以前如果谁家里有“三转一响”,那就是很富贵的家庭了。我不懂“三转一响”究竟是什么东西,爸爸说,“三转”指的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洗衣机;“一响”指的是收音机。啊,现在这些东西早就被放在一边了,自行车用电动车代替了,衣服直接在商店里买,再不用自己做了,洗衣机也不贵,手机上有许许多多的新闻和歌曲,根本不用听收音机了。这些在以前看来很奢侈东西,在现在根本不值一提。中国在各方面都在成长!

中国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中国成长得真快呀!

【篇四:家】

这几天,老宅要拆,全村要搬。虽是几月前就知道了今日的离别,一眨眼,却发现离别竟来得这样快。奶奶还在忙活着“最后的晚宴”,我独步后院,再一次仰望沧桑的屋檐,炊烟依旧。端一碗汤圆,努力吞咽所有的记忆,却发现咀嚼的原来已是思念的滋味。

弯的河渠,弯弯的马路,弯弯的电缆挽起弯弯的虹光。老家在变,一直在变,矮矮的土房耸起摩天的高楼,万亩农田化为热闹的商场。老家那深深的眼窝,看多了这分分合合的世事沧桑,也许有一天会在一声叹息中悄悄合上。你在变,我在变,小树在变,灯火在变,全都在变,无法阻止,更无法改变,一不留神便会成为陌生。我害怕,有那么一天,老家会这样把我遗弃。

总有一天,当风尘仆仆的旅人回到故乡,发现迎接他的是更大的陌生——这样的悲凉太多。乡愁浓浓,羁绊着世人的浅浅愁眠。李白的故乡是否是那月光初照的地方,是否有千樽的酒,是否有如云的帆,是否有不醒的芳宵,是否他的故乡比他的足迹还要渺茫?乡关何处?乡关何处?历代文人最凄惨的心境莫过于“欲寻陈迹”的迷茫。

窗外的汽笛已经响起,拉住行李,再回首,老家的棱棱角角已经在泪光中朦胧。莫家庄,莫以为家,此时的故乡,分明是个苍老的父亲,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目送了一代又一代,再回首,只留下模糊的背影,似乎在告诉你:莫回头。

我不知道李白征途的终点是否是他的故乡,或许以他的气度早已四海为家,用一生去寻觅的只是那精神的归宿,精神的家乡。

或许人生真的是一张张票根,撕开了一段段旅程,而老家不过是驿站的一处。留下的不过是记忆中曾经的灯火,永远指引着前方。当你站在新建小区的高楼前,再仰首,望见的已不是曾经的屋檐,你也许会明白,所谓老家不过是年少的梦影,勾勒出小小的精神家园,等待你用一生去相信,去塑造。

于是,转过头来,狠狠心,扯断所有的思绪,把目光寄向远方。

【篇五:爱的暖流在我心中】

放寒假啦!我因为得到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而得意洋洋,叫嚷着要爸爸给我买奖品,但爸爸不以为然,默不作声,为此,我很生气。

几天后,爸爸和他单位的两位同志去山区慰问贫困户时,我也跟去了。我们驱车走了许久,此时正阴雨绵绵,进山的路泥泞不堪,我们好不容易才到达目的地。

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破烂不堪的小土房子。土房的门是由二三块木板拼接成的,窗户上钉着硬纸板,屋内一张床一张桌子,墙角布满蜘蛛网。

出来一位奶奶,她身体佝偻,穿着褴褛,脸形瘦削。我想:这户人家真是太穷了!爸爸和另外两位同志递过去一些慰问金,手里还拿着两大箱食物和水。爸爸说:“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虽然不多,但请您收下!”老奶奶热泪盈眶,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嘴里还喃喃地说着感激我们的话。老奶奶抚摸着我的头,这时,我感到她的手一直在颤抖,我想:不知这世上还有多少需要帮助的人呀?

老人热情地招待我们,但都被爸爸谢绝了。“老人家,您注意……”爸爸不时拉上几句家常。临走时,我依依不舍地对老奶奶说:“奶奶,我们还会来看你的!”说完我跳上车,强忍着不让眼泪落下。天空飘着蒙蒙细雨,但老奶奶仍步履蹒跚的送我们,好像舍不得我们离开。突然,一股暖流流进了我的心田,我从未有过这种感觉。我急忙跳下车,把我的几块零花钱塞给了老奶奶,什么也没说,转身钻进了车。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但却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我们的车疾驰而去,当我转身透过车窗再看老奶奶时,还看到她抬着的手朝着我们,嘴里好像还说着什么,我的眼睛湿润了,一股暖流回荡在我心中。

【篇六:心之所向】

透过一扇窗,隐约那道微亮,应是记忆中的故乡。故乡中的爷爷,还好吗?

跟随爸爸妈妈到这座大城市,已经三年了。客居在这座城市里,虽然有我喜欢的肯德基、必胜客,有霓虹灯装饰的不夜城。然而,在我心之深处,再繁华的都市也不及那一望无际的稻田,再明亮的街灯也不及爷爷院子里点亮的灯笼,再高的摩天大楼也比不上儿时住惯的那低矮的乡村土房。我爱清静与飘着稻香的村庄,更爱爷爷陪伴在身边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东边的天空渐渐泛白的时候,爷爷会带着我去田里。我不懂农作,只顾着到处去追蝴蝶,到处去挖泥土。我常常拿着狗尾草逗邻居家的小妹妹笑。当刺眼的光穿透云层的时候,爷爷就会喊我回去。见到爷爷的第一句话,总是“爷爷,我饿……”。这时的爷爷也总是假装生气地说,“饿,饿,我就知道你说‘饿’,下次不带你来地里。”可是,每一次,爷爷还是会高高兴兴地带上我。我们会去田地里拔萝卜,采摘花朵,采摘豌豆。我喜欢一切绿的、黄的、红的果子,也喜欢碧绿清芬的树,喜欢色彩鲜艳的花,喜欢清澈如镜的小溪,喜欢乡间四季的小路。

回到家,爷爷便亲自下厨炒两个菜,都是爷爷种的菜,我吃得可香了。

总觉得那时的风很柔,那时的草很绿,那时的果子很甜,那时的黄瓜炒肉很香。

三年,除了过年的时候能见到爷爷,我已经三年没有好好陪伴爷爷了。爷爷总是在电话里嘱咐我,让我听爸爸妈妈的话,让我在假期的时候在补习班好好学习,让我中考之后再回去好好玩儿……

这次春节,由于疫情影响,我和爸爸妈妈没能回去看爷爷。直到现在,我已经一年多没有见到爷爷了。我盼望着疫情快点结束,盼望着放假,盼望着考出一个优异的成绩……到那时,我就可以在爷爷想念我的时候,让他骄傲,让他开心……

窗外,酷热的七月。我听到蝉鸣,在这安静的试室之外。而我能想到的,是乡间路上,我与爷爷快乐的笑声,像清风一样爽朗……

【篇七: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下庄镇金旦村8组。几年前,一条条崎岖不平的小路,一排排矮小的土房,房前屋后的垃圾堆得随处都是,使人不忍直视。

几年之后,一阵改革的春风向我们这贫困地区吹来,将那一层黑暗的灰尘吹掉了,整个村庄换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党拨给村里很多钱,那老旧的土房被修成了一排排整整齐齐的红砖瓦房,排列着。崎岖不平的小路变成了平平坦坦的水泥路,各家门前扫得干干净净,道路两旁,婀娜多姿的柳树随风轻轻摇摆,那枝叶好似少女美丽的秀发,那落在树上的小鸟,则成了卡在秀发上的发卡,十分迷人。

远远望去,田野里是一望无际绿得发黑的小麦,好似人工织成的精美地毯。在路旁不远有一片果树林,果园里,梨树更是美丽动人,那粉红的桃花,红得那么娇美。这果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啊!想不到党的政策这么好,将我们农村建设的那么美。这真是“改革春风吹万家,农村旧貌换新颜”呀!

【篇八:谈变化】

“喂!喂!你知道吗?我们这儿又要建一座科技园了!”同学甲高兴地对我说。我一愣,什么时候我们这儿有这么大的变化了?是呀,似乎高新区建立后,变化就开始了。我想,我也该亲身去感受一下了。

家庭之变

三四十年前,人们个个穿着破布烂衣,每天顿顿吃糠咽菜。至于我们现在十分常见的馒头,也如珍宝一般,珍贵的不得了。人们家里的设施也十分简单。就像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赵本山说的一样,家电也只有一样,那就是手电筒。自从高新区建成后,人们家庭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搬进了家里,馒头摆上了桌。人们穿的不再是破布烂衣,而是一件比一件精美的服饰。人们的娱乐也变了,变得更加丰富:少年每到双休日就会三五成群地去郊游;青年每到有空的石时候,就出去旅游,饱览祖国大好河山;至于老年人,每天拿着个椅子,端着一杯水,出去听戏。或者是拿着两把扇子,与老年朋友扭一扭秧歌。看着人们脸上满足的笑容,我想让时间永远定格在这一刻。这些不相同却相似的笑容,都是因高新区变化所露出的呀!

路之变

谈到路,就不能不说一下我的生活体验。在几年前,妈妈每次下班回家,就满脸无奈地说:”这路呀,真该修修了,满天刮的尘土都刮到人身上,都糊成了泥人了!”至于下雨天,妈妈回来则是满脸怒气,我不用看就知道又是这“路”惹的祸。在近几年,妈妈的表情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每天一回家都哼着歌。我问她:“您不抱怨路了?”她一笑,说:“还抱怨什么,修得这么好,下雨天也不用愁了。不过呀,这路变化还真是大。”是呀,几年前的路简直就是一个“泥土地”,平常不说,下雨天,它立马变成“泥河”。黄色的泥水顺着坡流下来,疾驰来的汽车溅得人满身是“泥点”。人们每天为了这路而忧虑。现在,柏油马路一条条的建起来了,平坦,宽阔,甚至于漂亮,它们在我们看来,就是一条条亮丽的风景线。树旁就是马路,马路两侧就是绿化带,这是大自然与现代化的完美结合啊!没有了以前的尘土飞扬,生活变得更好了,更舒心了。

房屋之变

楼房是建筑的主流,也是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又高又合适的楼是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处所。但在以前,能住上这个“完美处所”的人,简直可以成为这个地区的“首富”。平常人中住的最多的就是用泥与不规则的石块混合起来盖的低矮的土房;其次是砖瓦房。以前人们看这些高楼甚至于小楼,都是仰视,眼里流露出的满是羡慕,心里想:“住在这里面的人该是多么幸福啊!”而高新区建立后,区领导们积极引进外资,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茅屋与土房已与人们的现实搭不上边儿了,瓦房也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则住进了宽敞、舒适的楼房。人们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以前在这里发展的都是小型企业,房屋矮小,设施不足,人力也不足。而现在,小型企业发展成为大型企业,小房屋变成了大工厂,设施齐全,劳动力充足。住房与工厂相互配合,演唱出来的是高新区发展的协奏曲。

我爱高新区,它的变化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喜悦,同时也让我多了一丝期待。我期待未来的高新区会越来越好。同时,我将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高新区的发展尽一份力量,将我们的家乡变成风景怡人的大都市。

【篇九:土地】

土在农村并不少见,有黄泥,有黑土,土地生总是长着青草和植物,里面还生活着不少小动物。

我从小就和奶奶主在农村,住在土房里。最爱做的事是在路边捡一根小木棍挖泥土。我想明白土里面究竟买了什么东西,带着好奇心,我常常会把晒稻的谷场挖的像老鼠洞一样,为此,还被奶奶打骂过呢?可我就是不肯改掉这个坏毛病。于是奶奶就不给我木棍,这样我就没有破坏谷场的工具了。我依然没有就此罢休,我又喜欢上了抠墙上的土块,在墙上涂涂画画。奶奶拿我没办法,就见这一次骂我一次。

等到我稍大一些时,我被送进了幼儿园。每天和泥土接触的少了。但是在学校时,我和同学们一起玩泥土,把泥土捏成形状怪异的物品成了我的乐趣。不久,奶奶为了生活方便,从土房离开去了爸爸新盖的楼房里住。我便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我的乐园,住进了到处是水泥,瓷砖的楼房。我对水泥不感兴趣,便开始寻找泥土,偶然一次,我发现门口的路上有泥,我便又和泥土成了好朋友,但是渐渐地,泥土的路上垫了许多砖块,我想要看到泥土,玩泥土便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我也渐渐对泥土失去了兴趣,只喜欢走在泥土地上,漫步在新楼房的小庭院里,闻着泥土的芳香。

再大一些,我就要上小学了,被母亲接到了外地念书,从此我与泥土隔绝了。因为上学的原因,我只能一年回家一次,每当我回一次家,家乡都有很大的改变。上小学时经常和哥哥姐姐走的小路长满了草,草甚至比人高。每次回家,我都没有走过那条泥泞的小路,我已经忘了该怎么走。学生们上学都骑车走大路,很少有人上学走路,更没有人走那条通向学校的小路。我即便回到乡下,与泥土打交道也是很少。

转眼间,小学六年过去了,我从外地回来念书,家乡的变化更是让我吃惊,往年的砖块铺成的道路,现在是水泥大路,与宽阔的柏油马路连接,直通省城。我最喜爱的泥土呢?早已被埋在水泥地下。回到老家的庭院,泥土的谷场也变成了水泥地,我几乎看不见了泥土,更别说是走在泥土地上,村中的人们邀请我们去他们家中做客,走进家门,庭院里的物品井然有序,还种了不少花朵,布置得像花园一般,走进客厅,方桌旁的椅子摆放整齐,条件好的还安置了沙发和茶几。房间里布置得更为讲究,水泥地上又铺了一层木地板,宽大的床。有的家中还有空调和液晶电视。

土房子呢?那些木头和泥地呢?全都不见了,这些变化真是太大了!

现在奶奶还经常说,不要去玩泥,会弄脏衣服的。我已经长大了,不会去玩那些泥土了,即使我对泥土恋恋不舍,我也看不到了呀!

【篇十:春_小学生】

冬去春来,最令我怀恋的,是故乡的一抹春色!

现今,多生活于车水马龙的噪杂中,却忘了平淡的生活。斟一壶香茗,会一会亲友,赏一隅春色。

我是十分幸运的,能摒除平淡日子中的烟尘,来故土做客。土房都“长高”了,变成了二层洋楼,村里的青年大多都走了,也渐渐冷清了,时隔七年,又有谁同我一样,在意枝头的的一抹新绿。

春天是没有变的,对人来说却少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欣喜。远望海棠,依旧那么粉艳,漫步花间,依稀联想儿时的欢悦。

迎春花代表着春光,是春的信使;杏花代表着贞洁,是春的仙子;桃花代表着热烈,是春的舞者。

一场春雨,可以让我无比欣喜,润物细而无声,又一次体味春眠不觉晓的清雅。枝头鸟叫,今晨落红无数。啊!故乡,你令我魂牵梦绕。

晌午又来到田间地头,情景已不同于昨天——百花齐放,娇艳若滴,泥土湿润了,一阵风儿吹过,可谓“出门俱是看花人”,村里的顽童“只拣行人多处行”,已是挤满花下。

抓起一把泥土,闻了一闻,依稀嗅到春花之香。啊!朋友,不管冬天多么拘束沉闷,多么干燥枯烦,只等到来年春天,万物会将孕育了一个冬天的灵气,一气喷发,形成一种磅礴的,豪迈的,新生的动力,再让新苗拔地而起,柳树吐露新叶,绽放杨花。

春天的活力,春天的美丽,故土的深沉,故土的博大,共同揉进了一个主题——乡春。

这源自春天和故乡的莫名情愫将引领我在生活中一往无前!

热门推荐
1风雨中的那张笑脸
2忍不住回头
3植树看图写话一年级
4足球赛
5独予你花期
6心情扫描仪
7爸爸,我想对您说
8便利的碎片化生活
9有你真的很幸福
10足球精神,指引我们前行
11我当上了天气消息发布员
12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13我生命里的那抹阳光
14爱的叮嘱
15以老物件为题
16取个新名字
17物虽小,勿私藏
18父子之间
19小组“排卖会”
20乡下人家
21自信让生活更美好
22那个影响了我的人
23我的房间
24话到舌尖暂隐藏
25以自然为友
26声声爆竹除旧年
27童年趣事
28星空下的遐想
29赶集的日子
30莫为恶魔奴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