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具的作文

【篇一:我读懂了匠心】

你是否见过建在悬崖上的长廊?你是否见过几千年屹立不倒的长城?你是否见过多功能的农具?这些或许依靠现代技术可以重现,但是,在几千年前是如何制造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四川——古称川蜀之地,周围多悬崖峭壁,交通不便,人们之间隔着山,明明“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萌生了——在悬崖上建起长廊,这样不就畅通无阻了吗?但是,在悬崖上建长廊又谈何容易啊!许多年,许多人不断尝试,这期间有人因此丧生,可他们仍旧前赴后继。就这样,长廊终于有了蓝图。他们在悬崖上挖出一个又一个洞穴,在洞穴里凿出一个深一米的圆孔,在修好的桥板上凿出一个圆孔,在圆孔内放入一块纯花冈岩的巨石。接着把桥板嵌入深坑,巨石随之也嵌入深坑,就这样,一块桥板就镶嵌在悬崖上了。一块又一块的拼接,一条长廊就凌空出现在悬崖上了。也许我的描述不足以体现之艰难,但是,据专家研究:我们用现代技术也无法复制当初的长廊。但那时既没有冶炼,也没有起重机,天知道这巨石从何而来,又如何镶嵌上去。可古代人民硬是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在随时可能丧生的条件下,建成了这个奇迹!

再说说多功能的农具。你能想象这农具竟是木头制造的,而且经久耐用,甚至当你累了时,还可以将它拼接成一个板凳。没错,这就是无缝拼接。它的构造看似很简单,就是普通的木头加上一些神乎其神的卡槽,就是这些卡槽,才能让它任意变换形态。那时,没有任何测量工具,天知道这精密的工具是如何制成的!

古人智慧无穷无尽,那些“奇迹”都是他们精艺求精后再精艺求精的智慧的结晶。这,就是古人,这,就是匠心!

【篇二:时间留下来的地方】

清晨第一缕阳光伴着高亢的鸡鸣,洒在了安详的村庄,宛若打了一个哈欠,原本沉寂的村庄渐渐鲜活起来。若起得稍晚一点,便可以看见早起的农人,三三两两的结伴行走在乡村的土路上,他们扛着缀满功勋的农具,踏着晨曦向他们的农田走去。

天上的太阳渐渐向西移动,它温柔地泻下阳光,在这既不炫目的阳光下,万物都在快活地生长。农人们在田埂间辛勤地劳作,舞动的农具在阳光中闪耀着美丽的光芒。站在林边深深地吸一口气,蕴着水汽的空气慢慢充满了肺部,那是大自然的赐予,它使得人们洗净了自己的身心。

呼吸着这温润如水的气息,即使日光渐渐变得热烈起来,人们的嘴角也仍含着一丝丝的微笑。远远的一户人家升起了一缕青烟那是守在家中的人们在为在田中劳作的家人准备午饭的炊烟,尽管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时候,朴素的人们仍不会忘了古老的柴火,他们运用这种方式做出了美味的家宴,等待着家人们的归来。

午后,吃饱喝足的人们悠闲地享受桃花源似的生活。

夕阳西斜,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农具踏着晚霞回了家。尽管夜幕垂下,但点点明亮的灯火好像在显示自己不屈一样,挖开了夜色的一块。欢声笑语中,清闲下来的人们交流着自己一天的见闻,并且享受着丰盛的晚餐。

渐渐地,扰闹的气氛平静下来。该是睡觉的时候了。人们遵守着自己的作息时间,在宁静的夜中进入了梦乡。而远远的有几点灯光,朦胧得就像坠入凡间的星辰,随着时间逐渐变晚,也融入了黑暗之中。宁静的村庄里,依稀有着几声犬吠,使人们忆起日间的活泼。村庄在宁静中苏醒,又在宁静中安详的睡去。

这便是我的家乡,她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噜嘎。三三两两的人家坐落在群山和绿水之间,这里的人们安定,祥和,尽管岁月留下了她的痕迹,但光阴没有洗去她的朴实,宽厚,她依然如古时候一样好客和热情。这里是时间也不愿意离开的地方。

【篇三:农耕文化之旅】

在暑假,同学们都会去各地游玩,有海洋之旅、沙漠之旅、草原之旅,今天我参加农耕文化之旅。

我们跟随带队老师来到了湖头文化大礼堂,一走进礼堂就看到张伯伯笑眯眯的朝我们招手。我们开开心心的坐到座位上,等张伯伯给我们说说农耕文化。

张伯伯随手拿起一件农具举起来给我们看,这是一件竹编的农具,两头都是空的,一头大一头小,中间很粗,像个大肚子,张伯伯说这是他小时候捕鱼用的鱼篓。我不禁疑惑起来:这个家伙两头都是空的怎么能捕鱼呢?张伯伯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惑,笑着解释说,这是专门捕比较大的鱼用的,只要把它平放在水里,大头的一端朝着水流,小的鱼会从小口一端游出去,而大的鱼则一头撞到鱼篓璧上,会发出震动,捕鱼人就知道有鱼上钩了,就把大口朝上提起,一条大鱼就妥妥地被我们抓住了,我们好像真的和张伯伯一起抓到了这条鱼。张伯伯的讲解让我们身临其境了一番农耕时的场景,张伯伯还给我们介绍了米车、纺车、木犁等等农具。

参观了农具展示台,我不禁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生了崇高的敬意。这些老农具虽然已经弃用多年,但是,它们承载着先辈们艰苦奋斗、勤劳耕作的宝贵精神,我们应该把这种宝贵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篇四:校村结对乐享农耕文化】

“远望一头马,近看无尾巴,肚中风轮转,屁股秕壳拉。”你能猜出这条谜语的谜底吗?猜不出的话,可以去请教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他们准会。你知道我是如何认识它的吗?那就跟着我们乾西小学的少先队员一起到湖头文化礼堂“结亲家”去吧。

一走进善美讲堂,室内横幅上“乾西小学与湖头村文化礼堂校村结对、双堂双进德育共建授牌仪式”一串大字映入眼帘。同学们顺次入座,我也摆放好本子和笔,坐得端端正正的,就像在学校教室的课堂上一样认真听讲。首先进行的是授牌仪式,仪式中雷副校长庄重地拿出荣誉牌匾交到湖头村支部副书记张路前伯伯的手中。我们的共同信念将在这一刻起航,同学们都激动极了,礼堂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授牌仪式后,导师张路前伯伯为我们带来了一堂有趣的农耕文化课。“这个木桶是用来干什么的?有哪位同学见过?”张路前伯伯一上讲台就拿出一个大大的木桶把大家给问倒了。台下立刻炸开了锅:“饭桶”、“水桶”、“米桶”、“火桶”……你猜我想,各种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连我们的大队长陈锦琳都说没见过,等着老师揭晓答案。“这是站桶,过去老一辈人没时间带孩子,干活时,把孩子放在田埂边的站桶里。”张路前伯伯说,“这个站桶里面还有一个夹层,冬天温度低,将火盆放底下,小孩站在夹层上方。”我们台下的同学可是听得目瞪口呆,接着大家又议论开了,有的说:“爷爷奶奶们这么聪明的呀!”也有的说:“以前的孩子没有妈妈抱,真可怜。”

认识了站桶,知道了用处,张伯伯的手中又变换着各种农具:一个土制的陶罐原来是用来放盐的,叫做盐罐;一个用竹子编制的篓子居然叫鱼篓;一根木棍变成担拄后,不仅可以作为扁担中间的支撑点,方便临时歇脚,还能平衡扁担。张伯伯边介绍边演示着这些书本上没有的,生活中见不到了的各式各样的老旧农具,仿佛在向我们传递光阴的故事,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爷爷奶奶们生活劳动的场景,仿佛看到了爷爷奶奶们走过的艰苦岁月。

课后,同学们有序参观了文化礼堂内的民俗文化馆和书画创作室。在书画室里,我还为这次活动进行现场书法创作,自豪地写下了“校村结对,相互交流提高”,让此次活动的意义更加深远。

对了,前面的谜语猜出来了吗?我可就在这民俗文化馆里认识它的,那就是用来去除水稻等农作物子实中杂质、瘪粒、秸杆屑等的木制传统农具——风车。你若还想了解更多的农耕文化,欢迎你来到我们的湖头文化礼堂参观学习哦!

【篇五:星空下的遐想】

夜幕静静地降临,就正如我今天放学后悄悄地回家。整个下午的时光就在我的作业、看书中静静地淌过。没有父母的唠叨,也没有电视的喧嚣,只有山村的宁静,田园的风光陪伴着我。

打开窗户。秋风如水,迎面涌来,一下子洗去了我身心的疲惫。庭院里看不到父母忙碌的身影,映入眼帘的依旧是院门两边的桂花树。它似乎不愿打搅我的学习,根本不理会秋风的顽皮,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矮墙外面的桔树趁着夜光想隐藏自己,可桔子借着微弱的星光不时的展示自己,就如同一个顽皮的小孩对着我眨呀眨的眼睛。远处,澧水河借着暮色的掩护,把自己藏在早已漏出身躯的冲天杨柳林中。天幕上,星星露出了庐山正面目,一个一个像赶趟儿似的,却又像一群小孩在捉迷藏。

可我没时间和他们一样嬉戏。“进入初中,多了几门学科,有你学不完的知识。”“三年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不努力看你怎么考上重点高中。”“你又长大一岁了。”这是父母的叮咛,也是父母的期望。不错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已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我也应该懂事了。每天早上我们三个人一同出门时,四周还静悄悄的。看着被农具压得佝偻的身躯,听着那耳熟能详的唠叨,我总觉得书包重若千钧。它是父母的心,是我的路。我得把它扛在肩上,我得挺直了我的身躯……

院门的嘎吱声打断了我的沉思。是父母回来了。我连忙跑出去迎接他们。夜幕中,我看不清他们的脸庞,只觉得他们浑身的疲倦写满了艰辛。我帮母亲接过农具,告诉他们我的作业做完了。父母似乎一下子有了精神,大踏步往里走,嘴里飘出一句话:“这样就好。”

这样就好。是啊!这样就好!星空下的山村静静地守护着我学习,我学习上的努力很快地消除了父母的疲劳。我边往书房走边想,这就是人生么?

【篇六:家乡的春节】

光阴似箭,一转眼春节就要到了,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做准备。除夕之夜终于到了,为了晚上那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整个上午,我跟弟弟妹妹们忙得不亦乐乎。

按照家乡的风俗,下午两点以后就可以开年夜饭了,而且比赛谁家吃得早,吃饭前要放一串鞭炮,以此作为标志,而且放鞭炮还代表着一年的终结和新年的开始。三点钟一到,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厨房门口,随着一阵香味扑鼻而来,桌子上摆满了鸡、鸭、鱼、肉和各种素菜,我像一只馋猫,盯着桌子上的饭菜两眼直发光。虽然今天的饭菜非常丰盛,但事实上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品尝这些佳肴而坐在一起的,而是为了庆祝一家人的团圆,庆祝一年的终结,祝福新年的到来。

年夜饭结束了,暮色也渐渐降临,这是我们尽情玩耍的时候了,我们拿着事先买好的礼花炮,一个接一个对着天空放。邻家的孩子们也在燃放自个儿买来的礼花炮。抬头仰望,天空中顿时出现了各种美的图案,这绚丽的夜空装点了美丽的村庄。花炮放完了,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晚会。春晚已经成为除夕夜的一道“盛宴”。那些动听的歌曲,搞笑的小品,幽默的相声,更为春节增添了一份喜庆。到了初一,早早地爬起来,先放一串鞭炮,以表示对新年的祝福。这一天,按照家乡的习俗,不能去拜年,得先去上坟拜祭祖先。所以,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上坟。一直到午饭后才回来。从初二开始,就忙着去拜年和做春客。过年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幸福的,既可以得到压岁钱,又可以尽情地玩耍。

“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们这里,这一天被称为“棒棒节”,从正月十四一直延续到十六。这几天集市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棒棒”,有当农具的,有小孩玩耍用的木刀、木剑、木枪等等。还有各种各样的花卉、树苗。这三天里,市场上人山人海。农民们把一年要用的农具全买齐了,还捎带上各种花卉,去装饰各自的院子。我们这里的人非常喜欢养花、养鸟。一进院子,一派鸟语花香的景象。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的“棒棒节”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棒棒”交易为主,而是增加了各种日常生活用品、花卉等。白天逛完“棒棒会”,到了晚上,跟除夕之夜一样,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元宵晚会”。一直看到晚会结束才肯去睡觉。

十五一过,这就标志着我们最欢乐的日子就要结束了,我们马上就要回学校上学了。很留恋春节的那一份欢乐和喜庆,那一份亲人团圆的温馨,还有那一份压岁钱。这不,此时我已经又在暗暗地巴望着春节的早日到来。

【篇七:一次难忘的课堂】

今天,乾西乡中心小学40名少先队员怀着壮烈的心情,在老师的指挥下排着长龙般的队伍来到乾西乡湖头文化大礼堂,骄阳似火的阳光直射在我们身上,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许多同学却已经大汗淋漓、汗流浃背。

老师带我们走向一栋楼,好不容易到达了,可歪七扭八的台阶似乎又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我们走了上去,只见面前是一个庄严的房间,我们每个人都按老师的要求选了一个位子坐了下来。

不过一会,一位姓张的伯伯开始给我们讲课。张伯伯兴致勃勃地讲道:“同学们好,今天我要讲一讲我们的湖头。湖头已经有着600多年的历史,它从……”张伯伯讲了二堂七廊,七廊有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艺术廊、成就廊、名声廊等七个廊。张伯伯又拿出几个农具,还让我们猜,许多同学都知道。张伯伯把这些农具的由来和用途一一讲解,同学们听得特别认真。

张伯伯讲完后,我们就开始参观,同学们解放似的到处参观。我先走进了一个书法室,墙上、地上都是书法作品,最前面的墙上是用毛笔画的一些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又走进了民俗文化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用具,还有一些明信片。

最后我用来到了图书室,里面有丰富的图书,还有人在看书呢。

今天的这一堂课真有趣。

【篇八:乡间小景】

乡间风景可比城市里到处灰蒙蒙的景色别致多了!

每家每户门前,都是个“小花园”,杜鹃、芍药、五星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墙上,还爬有牵牛花,不仅装饰了房屋,还热闹了庭院,这可比那高楼门前蹲着的威严的石狮子生动多了。

几只狗慵懒地趴在晒谷场上,呼吸着甜美的空气。池塘里,成群结队的鸭子在嬉戏,它们时而扑打翅膀,时而悠然地拨着水,时而把头深深地扎进水里觅食。岸上,母鸡和公鸡正领着一群可爱的小鸡悠闲自在地散步呢!

田地里,勤劳的人们正在耕地、种田,看不出一丝倦意。傍晚,炊烟袅袅,屋里的妇人站在门口喝上一声:“吃饭咯!”男人们就收拾好农具,三五结伴地回家了。娃娃们摆好饭菜,送上碗筷,大家便围坐在一起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夜幕中,回荡着大家爽朗的笑。

乡间小景,处处别致。

【篇九:等秋风来】

斜坐岸边,手脚拍打着水面击起涟漪,凉意渐袭,我在等秋风来,吹落第一片树叶。

幼时,总盼着黄昏时爷爷从田地里归来。爷爷总呆坐在院里摆弄着农具,一寸一寸地摸索,目光炯炯,像是年老的骑士爱抚曾经的战马。一声轻快:“爷爷,我们去捡落叶吧。”老人顿了顿,沧桑的脸上挤出笑容,爷爷小心放下,拍拍身上的尘土,轻声说:“走吧。”

落日的阳光打在叶上,一层深似一层,在泥地上重叠交错。手太小,爷爷竖起一根食指让我牵,挑一片片好看的树叶捡起。不知不觉捡了一袋子,我开心地笑着,走在爷爷面前,在我身后,是爷爷和满地的落叶,而我只捡了一小袋而已。我感受不到那满地的落叶是爷爷的爱,。

后来,繁重的学习让我不再提起捡落叶之事,也鲜少听到农具与地面摩擦的嘶嘶声,爷爷经常独自一人徘徊在那条小路上,直到夜里才回来。趁着一次假期回来,我也只是一整天泡在房间里。爷爷忽地提起,“我们去捡落叶吧”特别是那句“捡落叶”让我愕然,满怀歉意,满怀欣喜,什么时候爷爷也来邀我捡落叶了。

还是那条熟悉的小路,踩着落叶上听叶脉断裂的清脆声音,爷爷不自觉微微竖起的食指像是回忆过去。我的手早已和他一般大小,还是不自觉地牵起他的食指。满地的落叶发散着清香,那香气被雨水浸泡后变得越发浓郁,捡起,凑近鼻尖嗅了嗅又放下。再捡起,装进心里,满满地都是爷爷的爱。还是乘着月光回来,两个影子洋溢着笑容,我拉起爷爷的食指,感受岁月走过的痕迹,原来爷爷确实老了。

一副黝黑朴实的面孔,简单的话语,不善表达的爱。

我在等秋风来,吹下第一片落叶,好再牵起你的食指,重走那条小路,细品你浓浓的爱。

【篇十:竹之爱】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农舍的庭院中,在学校的读书亭旁,常常可见竹影摇拽。

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中国人视竹为吉祥物。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

一想到竹,就会想到于谦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那光滑的岩石上,竹能扎根挺立,是那样的坚强。

在故乡,清明节看竹,正是很好的时节。春天刚刚离开,给竹换上了一件翠绿的新装。看上去,竹是那样的美,显得格外年轻。脚下的竹笋正在快乐的生长着。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由此可见竹对人的影响很大。

竹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他偏偏绿得艳丽。他耐得住风雨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寒而愈丽,显露出不怕困难的神采。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

竹不仅美丽,还是农民们的农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们常常用竹来纺织一些农具和生活用品。如:果盒、提篮、竹板、竹筏子、竹竿、竹椅等。

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挺拔的气势;人们爱竹,爱它那高雅的气质。

一想到竹,往往又使我联想到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奋战在各个岗位上,他们不畏不惧,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虽然他们很平常,但他们却很英勇。我认为,用竹来比喻这些无私奉献的人再好不过了。

竹,你是好样的,我爱你!

热门推荐
1描写归宿的
2我为自己点个赞
3我是一个稻草人的
4海边捉螃蟹
5童眼看家乡
6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
7心的平静
8那一次,我真后悔
9清晨的可爱
10快乐旅游
11写给2020的你
12幸福的滋味
13我追赶时间
14无言的爱
15无偿献血
16青少年,请放下手机
17《春节》
18观雨——观君子
19续写青铜葵花
20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作文大全
21滥竽充数续写
22大嗓门中的细爱
23游桂林漓江
24我的父亲
25家乡的红树林
262019年的第一场雪
27令我敬佩的妈妈
28《水浒传》读后感
29我的学艺路
30《双面猎犬》读后感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