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味书屋的作文

【篇一: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时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敬吾老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小时侯,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住在一起,那时我时常和同村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如今,我已读九年级,不再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每逢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篇二:苦涩与清香的童真】

童年,不及少年时的忙碌,青年时的青涩。它像海洋里的一滴水,清澈见底;像儿童画的一幅画,色彩斑斓又杂乱无章;像一朵花骨朵,虽未绽放却小巧可爱。它欢快的朝我们走来,手里拿着一本书——《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记载了他童年、少年、青年的种种经历。在读朝花夕拾的时候,不止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和嘲讽。有人说鲁迅这一生嫉恶如仇,那换位思考,如果你知道你心爱的隐鼠被踩死了,一直疼爱你的长妈妈去世了,父亲被庸医活活治死了,挚友也穷困潦倒死了,你还能冷静地对待生活中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吗?当一个个美好的回忆变成一个个悲剧的时候?你还能平心而论吗?

《父亲的病》不正是因为庸医的愚昧病情一步步的走向恶化,生命一步步的走向死亡,那所谓的“名医”便只是敷衍的给人开无用药方,小时候的鲁迅和大家听信庸医的话,每次开新药都忙里忙外,结果却是被戏弄了一场,“名医”出的一个比一个独特的方子,只不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胡乱开方,又来了一个“名医”,他的出现或许就表明鲁迅的父亲的病愈发严重了。后来衍太太叫我们在父亲将死之刻,唤他。或许那只是抒发生人的感情,但鲁迅如果知道他父亲走的时候,听着他们的呼唤,是那么痛苦的话,我相信他一定不会叫。多年后,鲁迅如若懂得那两位庸医的目的的话,那该会有多恨他们!

百草园中泥墙根一带,算是大自然送给鲁迅的一个礼物,油蛉、蟋蟀在这开演唱会,蜈蚣斑蝥们在这拍仙侠片,鲁迅寻找着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人形何首乌根神丹,或许老天还显他太小,怕他放心不下家里人,所以暂时不允许他升仙吧!当他要去三味书屋时,他是多么怀念与昆虫为伙,与伙伴捕鸟的日子,他又是多么留恋他心爱的百草园啊!可他又是那样无奈的去了三味书屋,这里“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既乏味又无聊,他和他的同学怎奈得了这般滋味,所以经常溜去三味书屋后面的一个小园子里去玩,折腊梅花,寻禅悦,捉苍蝇喂蚂蚁,但也经常会有这样“人都到那去了?!”的意外发生,当被捉回来的时候,先生便会叫他们读书,每次先生读入神时,鲁迅也会开始专心致志的画他的画……

埋藏在记忆中散琐的童年,牵动了一根又一根的心弦,那逝去的场景又一遍遍的从脑海中绽放。鲁迅的童年有乐趣十足的百草园,善良的保姆阿长,枯燥的三味书屋,还有雪地捕鸟的经历等,不乏味中带了点苦涩。褪去童年的我们,陷入了学习的忙碌,过去的怀念,未来的憧憬……

【篇三:多彩假期感悟成】

暑假我去了浙江,我们一行先来到了绍兴的鲁迅故居。最有名的当属三味书屋了。鲁迅先生早年就在三味书屋读书求学,鲁迅先生酷爱学习、敢于发表自我言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和革命家,三味书屋至今保存完好。据说“三味”的意思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在三味书屋的正中间是书房,房间正墙上挂着一块匾,题名“三味书屋”。下面是一幅画,画中一只肥硕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屋内摆放着当年的书桌椅,整间房屋古香古色。在鲁迅先生小的时候,他有一次上学迟到了,被老师寿镜吾先生狠批了一通,鲁迅很惭愧,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以此来激励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鲁迅先生的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去学习。

从三味书屋来到百草园,那里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百草园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园内还有一群群的鸟儿飞来飞去。那里的树木郁郁葱葱,形状奇特,历史悠久。园子里还有何首乌、皂荚树、桑葚等等,有的地里还种上了新鲜的蔬菜。时不时的还能看到一些小虫、蟋蟀穿梭在花草间。我感觉好像回到了鲁迅的童年时代,想起了先生笔下的“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呜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眼见为实了,真是奇趣无比!走出百草园,我们坐着小乌篷船,摇摇摆摆地荡着,欣赏河边的风景,微风习习,两边的树木青翠欲滴,我们心情舒畅,非常惬意。鲁迅先生笔下的文字,顿时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生动贴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行是知之始”。

离开鲁迅故居,我们前往浙江大学。在这所百年老校里我感受到了她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校园中央绿地,矗立着一座毛泽东的雕像,一代伟人,以鼓励学子们勤奋读书,报效祖国。走在校园里,还有很多学哥学姐,他们没有回去放暑假,而是留在校园里坚持学习,考研究生、博士生,继续深造和勤工俭学。天道酬勤,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乐学、勤奋和坚持!我要以他们为榜样,确立目标努力拼搏,坚持不懈,做更好的自己!

【篇四: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一部佳作,《朝花夕拾》。这本书大家应该也不陌生。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写了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百草园里听着蝉的歌唱声,抓着蟋蟀,时不时翻开断砖来,有时还会遇到蜈蚣和斑蝥,想象一下,如果用手按住它们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烟雾。三味书屋是鲁迅学习的地方,他在那里读书,练字。他的老师对他十分严厉,正所谓严师出高徒。

读完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读懂了鲁迅学习为什么那么好,不是一味地学习,而是要多实践,他在百草园里学习了很多天然的东西,不会想我们现在那样在家里宅着。大自然他本身就是一本书,只要读懂了他就好比走向了成功的大门。在三味书屋里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这些都是只有实践才能学好的道理。

读书能使人懂得许多知识,让我们一起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翱翔吧。

【篇五:最美丽的相遇】

【篇一:最美丽的相遇】

卓展德

万象城的凯知乐是我儿时的乐园。小时候,我常常跑到那里看各种各样的玩具。有一天,我正在里面闲逛,眼前突然一亮,一组色彩斑斓的的车模出现在我的面前,有搅拌车、跑车、推土机、拖拉机,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车。这些车像磁石一般引着我的眼球,我走过去,望着那些车,心里痒痒的,就像突然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似的。

于是,我缠着妈妈给我买下了其中一台。

回家后,我把弄着新买的小车——那是一台搅拌车,它有红色的驾驶室和红色的桶,它的桶可以翻起来,桶的支架是黄色的,非常好看。我拿着它,左看看,右看看,爱不释手。这辆车真可爱!

这是什么品牌?色彩怎么如此鲜艳?做工怎么如此精致?功能怎么如此俱全?我请教老妈,老妈也不知道,便上网查找,知道,这个品牌是德国品牌,叫siku(仕高),创立于1921年,现在这家公司拥有250多种款式的车模。我很吃惊,原来这家公司已经有快一百年的历史了,怪不得如此之牛。

从那时开始,如同小鸟执著地热爱着春天,我便一直没有停止对siku车模的热爱,它一直陪伴着我到现在。我一直在收集各个年代的siku经典款,从静态到遥控,从现货到绝版,同时,我还加入了一个siku粉丝群,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好哥们。在群里,我与好友交流着,分享着各自有的车款,不亦乐乎。一次,我把刚到货的一款绝版车发到群里,群里立刻泛起了波澜。大家仔细问了我这辆车的情况和买址,能够为大家做出贡献,我真的非常兴奋。

有一次,在外地工作的老爸好不容易回家一次,我特别开心。可是才过两天,他又要回去了。我非常不舍,抱住他的大腿,想挽留他。他说:“儿子,我要挣钱养家。必须得回去啊!我也很想待在家里多陪你几天,但工作太忙,没办法啊。”说到这里,老爸像突然想起来什么似的:“我想起来了,我给你买了一辆siku小车,就当是我的通行证吧,请儿子放行。”没想到,老爸关键时刻这么幽默,又这么懂我。有了爸妈的支持,在收集siku车模的路上,我收获了最大的快乐。

现在,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去德国siku工厂看一看,为此我已经开始学习德语,学习德国文化。因为siku车模,我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我的世界也越来越精彩。

在万象城的凯知乐邂逅siku车模,成了我一生最美丽的相遇。

【篇二:最美丽的相遇】

黄碧紫

轻轻推开黑油的竹门,从宽敞的正厅绕过一方天井,再缓缓沿着迂回的雕廊来到第三间北厢房,就到了鲁迅少年时读书的私塾——三味书屋。那道匾额依旧端正的悬挂在屋正中,匾额下面是那幅已褪色的画,梅花鹿仍安静的伏在古木之畔。画的下面是一方案几,案几前便是寿镜吾先生授课时坐的太师桌椅,厚重而质朴。时隔百年,老屋仍显得古香古色。

三味书屋的三味让人好奇。正想着它究竟暗含何种深意,耳畔传来导游模仿镜吾先生的腔调,对游人侃侃而谈:“三味指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书生就应与百姓同甘苦。满足于粗茶淡饭,才能静心苦读,从诗书的深奥内容中获得体悟。”导游看大家听得认真,一下子来了兴致:“镜吾先生为了使子孙身体力行,他曾责备荣登榜首后来当上知县的儿子,骂他不孝,认为他当官是为了为虎作伥,同流合污。好一个方正质朴的老先生!”

听完导游慷慨激昂的讲解,我对镜吾先生肃然起敬。没想到在晚清竟还有这样一方书香的天地,一处静心之所,这可是镜吾先生尽其一生心血和精力打造的兰芷之室。我对着那幅梅花鹿的古画深深的鞠躬,一拜孔子二拜镜吾先生。

课桌椅摆放在墙边,我坐在鲁迅曾经学习的凳子上,用手摩挲着,那坚致细腻的桌面仿佛岁月雕琢而成。鲁迅少年时在桌上刻的那个“早”字依然清晰可辨。我的眼前浮现出昔日课堂的情景——“独角兽对比目鱼!”鲁迅胸有成竹的答到。镜吾先生拍案叫绝,“对仗工整,两者皆是吉祥之物,妙极妙极!”

从书屋出来,转到后院。这是一片小巧的庭院,里面种满了花草,可以体会出园主人的雅趣。对于少年鲁迅来说,这里虽然及不上妙趣横生的百草园,但却是课间休息时的乐园,在这里可以抛开枯燥的经书,可以卸下斯文书生的面具,尽情玩乐。镜吾老先生似乎也童心未泯,不会过于干涉。只有当该上课而大家未归时,才清清喉咙喊道:“人都到哪里去了?”或许,镜吾先生也意识到很多经书的内容不过是压抑天性的伪理学,才默许了学生们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镜吾先生抑扬顿挫中略带唱腔,领着学生们大声朗读,学生们摇头晃脑模仿着先生的腔调和节奏,不紧不慢的应和着。我也喃喃念起来,沉醉其中。

鲁迅厌倦了早已会背的诗书,会想出点子。他趁先生微笑着出神读书时,正在自个专研呢!他立着国文课本,其中夹着一小册连环画。他两眼盯着课本,乍一看还以为他专心致志,殊不知他正用眼睛的余光侦测先生的动向,准备随时将画册藏入衣袖之中。他口中念念有词,手头却临摹着绣像,影写于荆川纸上。

这位热爱自然、聪颖调皮的少年就是民族脊梁、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吗?来到三味书屋,遇见的不是那个呐喊着或是彷徨着寻找中华民族出路的文豪,不是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斗士,而是少年鲁迅纯真质朴的一面:对自由的拥抱、对天性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求。

在美丽的江南水乡绍兴,一间晚清的私塾——三味书屋,成了我最美丽的相遇。

热门推荐
1春节
2夕阳下,美好的遇见
3严格的爱
4美丽的玫瑰花
5心怦怦直跳
6书香校园
7给父母做一顿饭
8妈妈的唠叨作文
9都是拖拉惹的祸
10第一次当服务员的感受
11校园一角——“智泉”池
12我的语文老师
13回味
14傲娇老爸
15蒙汉情深何忍别
16我迷上了春风
17一滴水的奇妙之旅童话作文
18妈妈,我想对您说
19二十年后回故乡
20挥洒个性
21你还好吗
22感动的泪水
23说勇敢
24爱在雨天
25交通安全,时刻牢记
26小蚂蚁历险记
27大鹏美丽乡村一日游
28我的绿色梦想
29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30有一种美丽叫坚持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