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六朝的作文

【篇一:南京,让我再看你一眼】

乘坐着巨龙般的高铁飞驰南下,横穿长江我邂逅了你——南京。

历史的车轮碾压着滚滚喧嚣红尘,南京在六朝往事和民国遗风的碰撞间,留下了今日的绝代风华。这样一座伤感的古城,处处是时代侵蚀的痕迹,她承载了六朝的兴衰,在极尽的繁盛与疮痍间轮回辗转,在尖刀的磨砺声中置死后生,在战争的洗礼中蜕变、沉淀、温厚,而如今,我眼中的南京是一座温柔的城,依山作裙,磅水作发,滚滚长江,环身作带。

虎踞龙蟠龙蟠之地,佳丽帝王之洲,南京曾是雄健的大明王朝的帝都,吞吐日月,慷慨激昂。可一切都敌不过人心的欲望,朱棣一把大火烧毁了宫殿,唯一留下一座陵墓,沉寂在钟山的苍翠深林之中,数百年落叶满地,萧索而苍凉。南京的江水还在向东奔流,大明却早已灰飞烟灭。如今,人们来到这座坟墓,抚摸着光滑的石兽脖颈,谈论着昔日的传奇轶闻,这是怎样的一种沧桑!

这是一座有记忆的城,她依然记得1912年的南京临时政府,虽经时光洗礼,岁月冲刷,它依然伫立在南京城的中心。它是一个象征,象征着那个试图取代千年帝制的新生儿,骄傲地张开双臂拥抱冉冉升起的历史光芒。我们也清楚记得,一个新生政权在这里蹒跚起步,无数仁人志士在这里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他们不为权,不为名,只是为了让希望重新点亮中华大地。

穿行在清幽的小径,我的身边,一侧是总统府跨越世纪的厚重老墙,一侧是摩登的金属招牌光烁如电。午后暖暖的阳光穿过梧桐树叶,细细碎碎洒了一地,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啊,要辣油啊?”徜徉于历史与当下之间,分辨着古今之别,亦是一种别样的乐趣。

步行至中山陵,我举手凝视。拾级而上是中山先生的塑像,屹立在诺大的大理石广场,宛若历史的守望者。在雪白的石径上悄然走过,拖曳着并不鲜艳的光影。故都的面纱,青白的旧影,蒙蒙微雨中,望不尽的只有漫长的阶梯。中山先生在这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到如今他手执《临时约法》,依旧意气风发,他伟大的英魂将永远庇佑着南京这座伟大的帝都。

恍惚间忆起儿时背过的那句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夜幕之下,乘一艘游船,泛舟在清澈的十里秦淮,聆听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往事。晚风轻拂,游人喧嚣,灯火闪耀,小贩争相叫卖,人流涌动如潮。历朝历代,岁月更迭,破败与繁盛总是竞相轮回,而夫子庙依旧在这里凝视着一切的过往,任岁月流淌。

历史的光阴似秦淮河里的流水静静淌过,如今CBD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宣示着南京今日的辉煌。在历史与时尚之间徜徉,或许这是南京给予我们的独一无二的享受。因留恋车水马龙之繁华,才懂得如何体味南京这片时尚之地;因心怀世事兴衰之哀叹,才懂得倍加珍惜南京今日的模样。

夕阳西垂,捧一杯清茶,看六朝繁华陨落后的她,安静地坐在斜阳山丘下,万代千秋,千帆过尽,留下的只有一抹斜阳一鸟飞。如果你有幸与南京来一段邂逅,一定别忘记拾一片梧桐落叶夹于笔记本的扉页之中,如若多年之后再次回味,时光定会滤去多余的水分,留下的是南京这座帝都所有的纯美。

远方催促登车的汽笛声响起,我也许已经爱上了这座城?在离别之际我忍不住再看她一眼?但是这一看,或许便是一眼万年——

【篇二:南京六朝博物馆游记】

南京是六朝古都,位于玄武区长江路的六朝博物馆是中国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遗址博物馆。星期五的下午,我们带着好奇心跟着老师的步伐来到了南京六朝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我一眼就看到大厅上面悬挂着六幅条幅,上面写着“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是什么意思呢?听过老师介绍后,我终于知道这就是在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了。

六朝博物馆的文物真丰富啊!有纹饰多样的瓦当,有刻满图案的建宫砖,有六朝人穿的木屐,还有神态各异的人物陶俑……

我们来到一排展柜前,看到里面陈列着许多瓷罐,它们壶面圆润,颜色各异;大小不一,有高有矮,但有一个地方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个壶的壶身会有一个或者两个鸡头,鸡头的造型栩栩如生,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鸡首壶啦。我俯下身子,仔细观看。好奇怪呀?为什么有的壶嘴是开口的,有的壶嘴是封起来的呢?壶是用来装水或者装酒的,没有开口的壶怎么倒水、倒酒呢?

带着这个问题,回家后我上网仔细查阅了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最早出现的鸡首壶,只是作为装饰品或者随葬品出现的,壶身上的鸡头是实心的,是粘附在壶身上的。因为“鸡”和“吉利”的“吉”同音,古人制作鸡首壶是希望能带来吉祥如意。到了六朝东晋时,鸡头由装饰性的实心变为实用性张口、鸡首壶也就成了一件实用美观的用品,盛极一时。

这个发现让我感到古人真的很智慧,他们的发明创造,值得我们后人敬佩和学习。

【篇三:南京印象】

若把南京比作人,那么她一定是一位温婉而端庄的大家闺秀。虽没有江南的小家碧玉,东北的热情豪放,却依旧令人沉迷。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孕育着这颗明珠。南京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朱自清曾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如今,我也来到了南京,一睹古都风采。着实体会到了那难得的历史气息。

一直以来,南京都是一个很美的城市,厚重中夹杂着缓缓流淌的愁思。这个六朝古都上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辉煌总与悲伤并存。雄伟的明长城早已消失,只留下断壁残垣诉说着当年的繁华,朱元璋在明孝陵中也只剩下石像傲视百年沧桑。走在中山陵的三百九十二级台阶上,心中不免受到触动。中山陵依山而建,气势不凡。它是中华民族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的主色调为青白两色,象征着青天与白日,从里而外流露出古朴与典雅。再往前走,就来到了碑亭,整齐的台阶向上延伸,踏上台阶,虽然有些陡,可每一步都非常踏实,每走一步,心中的爱国情怀也就愈发热烈,因为,一代伟人就长眠于此地啊!

走在南京的街道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路边的一棵棵行道树——法国梧桐了。这里的每一棵法梧都苍翠遒劲,弯曲的树干沉稳而不张扬。有的伸向路中,好似在欢迎到此的每一位游人;有的主动张开臂膀,为游人遮风挡雨;还有的昂首挺胸,雄姿勃发,好像在保卫祖国。走近这些树,会发现它们斑驳的树干上依稀残留着上世纪的腥风血雨与不屈的生命力,它们竟然也能感受到祖国的生命。好一棵法梧!想到这,我不禁在心中为这些梧桐树喝彩。

仅仅在南京停留了两天,我却产生了不舍之情。南京,这位稳重的女子,用她的柔情洗涤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篇四:我的游学记忆】

难忘却金陵喋血,

六朝烟雨同悲泣。

这次游学我选的是南京线,不知是一股神秘力量,还是那冥冥之中的那一线牵连,让我对此行有着深深的肃然起敬。

说实话,我们的行程安排的满满当当:游览北固山,西津度,参观镇江醋文化博物馆,游览个园(何园),徒步大运河等活动。可我脑海中最清晰的,莫过于游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夜游秦淮河。

难忘却金陵喋血,六朝烟雨同悲泣

11月16日,我们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前全是雕塑,最大的是一尊名为家破人亡的雕塑,一个苦难、憔悴、绝望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仰首向天。破烂的衣裳、凌乱的头发、空洞凹陷的眼睛,让每一个游客紧皱眉头,愤怒、不可思议、悲痛交织在一起。虽然雕塑是黑的,但我好像隐约的看到一滴浑浊的泪挂在眼角,一片模糊的泪凝结她的脸上。“是啊,还有什么,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去拯救、去守候。”,“高大”的那个女人仿佛要跪下来。

前面还有许多雕塑,形态各异。但有一样,他们是相同的:绝望、害怕、扭曲、逃命、家破人亡。我看不下去了,我怕坚强的我会哭泣。我拖着沉重的脚步进入了纪念馆内。

馆内记录的一撇一捺把我的心狠狠攫住了:日本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强暴案超过了20000宗!仅仅这样就已经让人很抓狂了,他们还有“杀人比赛”:谁先杀满100人就获胜。各种“非人类”的作为,各种如“嗜血狂魔”的举动,让我们的同胞生不如死。

他们有没有想过,每个人都有家的,少一个人,这个家就支离破碎了。天花板上挂满导弹,凹下的百人坑里遍地残骸,扭曲的姿势,一种诡异的感觉朝你袭来。头一晕,再次睁开双眼,自己置身于地狱之中:尸体遍地,每一个死去的人都瞪大双眼,干裂,溅满血的嘴唇微张,好像在感慨命运的不公,在无声的抗议!

“不,——”撕心裂肺的声音刺破我的耳膜,回头望去,一个“日本鬼子”在一名妇女的面前将她的孩子刺死。旋即,那个女人也倒下了,“日本鬼子”又在她身上连刺数十刀,血肉模糊……

浓烈的血腥味让我愈发难受,头痛、恶心、眩晕、冒冷汗。一个日本军官朝我走来,血浸染了他的军服,他脸上干涸的红使他的脸越来越邪恶。他毫无生气的眼睛里流窜出对血的渴望,举着砍豁了口的大刀朝我劈来。我好像被一种东西拽住了,低头一看,血蔓延到我的脚踝,凝固了,我都动不了。不远处,被血浸透了的土地,血红而又妖艳的彼岸花正在怒放。一阵天旋地转,我又回到了现实。

我想找到是谁在哭,我被击垮了。远处墙上血红的手印,仿佛是由那些濒死的人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印上的,这是那些地狱魔鬼来过这里的铁证!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晚上我们去了秦淮河,可谓是夜游秦淮河。我们坐上了古色古香的木船,窗外灯火通明,雕镂着花纹的窗棱和窗户把外面的光点点滴滴的洒进来,洒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船内很安静,安静的可以听到花开的声音,可以听到船划开水的声音。

我倚窗外望,看到的是耀眼的光和碧阴阴的秦淮河水,可脑海中仍断断续续地浮现那些影像,如同水里漂浮着的水藻,挥之不去。光在水面上一晃一晃的,可河水依旧凉凉的绿着。

别人都在这静谧的地方沉默着,安静着。心亦如水,微微漾起了水纹,为此陶醉,在此沉醉。可我的心还在那个纪念馆,心里的水燃烧着,翻滚着,泛起了红色的波纹。

窗外的水声“哗啦,哗啦”的,我思绪万千。水声继续响着,一刹那,我明白了开始的疑问,我是中国人!这里有我死去的同胞!我们的心是相连的,我们的血液是一样的!

秦淮河水在轻轻吟唱,在为因难度大屠杀死去的军人唱着赞歌,为逝去的人们哀悼……

【篇五:南京之行作文】

【篇一:南京之行】

南京,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古老?悠久?请随着我的步伐欣赏。

刚刚步入南京,郁郁葱葱的的行道树扑面而来,每一棵的枝干,写满了一个古都的悠久与韵味,踏在宽敞的柏油大路上,我们用鼻尖细细嗅着南京的古韵,用眼睛细细地寻找南京流光溢彩的故事。

六朝古都的南京,带着厚重的历史气息,迎接我们的来到,行走在这厚重的土地上,我们想到气吞山河的金戈铁马,我们想到仗剑称帝的英姿飒爽,但是时光像一把无刃的刀,斩断六朝的悲欢。南京,就像冬日孑然的树梢,落尽一春一春的明媚,只能在一夜一夜的怀想里,追忆真实的过往。

风吹过树梢,南京浪漫的法国梧桐浸染了秦淮河千年的脂粉香。往日的刀光剑影、荣辱兴衰倒被几分现实的恬淡荡涤得清澈无华了。梧桐相抱,冲淡了行人风风火火的浮躁,解开了历史沉重的枷锁。

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足迹?唐伯虎挥毫泼墨,陈圆圆浅唱低吟,风吹过秦淮杨柳,飞檐翘角、黑瓦白墙的房屋描画着古秦淮千年不变的风姿。她有着北方的阳刚、巍峨,也有着南国的秀美、婉约。南京的秦淮,每一丝碧波,都荡漾出历史沉重的叹息,叹息中,我听到了曾经四万万国民的怒吼,我看到了南京身为王者被蹂躏的不甘。每一丝浪纹,都震动着我的心弦。

古墙城显现了历史的沧桑,凹凸不平的墙砖,斑斑驳驳的墙体,连着湖畔,点点青苔。高大宏伟的墙叙述这曾经古都的繁华,感叹着还有无人隔江唱后庭花。感叹着不知千帆过尽后,抬头依然天地悠悠。

秦淮河依旧静静的流着,流过几千年的繁华,在我唏嘘感慨中,她默默地流着,不带走一丝痕迹。

在历史的长河中,六朝金粉,十代王朝,慢慢地暗淡消逝,却留下了那些韵味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南京不施脂粉却依旧卓尔不群。

在南京历史的温婉与美丽面前,我只有细磨与深入地探求了。

【篇二:南京之行作文】

南京,是江苏省会,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六朝古都,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如中山陵、栖霞山等。南京——就是我们此次研学游的目的地。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此刻,黄导正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着中山陵,那一大段的描述性文字让我无法去想象,近乎本能的认为:也就和合肥差不多嘛。但是,一下车,我瞬间就被震撼了——公路两旁矗立着整整齐齐的参天古树,名曰“法国梧桐”,凉风徐徐吹来,哗哗作响的梧桐树叶似乎在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愈深入于中山陵就愈变得震撼——这是我做梦也不会想到的场景!突然觉得合肥与南京,如图小巫见大巫。

经过了几道蜿蜒曲折的小路,就来到了这“博爱”门。即使这段路程并不长,但是石板的沧桑与厚重直达脚板、贯彻全身,当提到孙中山晚年时人口已多达三亿九千万时,尤其是他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时,我不禁油然而生敬意,与清朝相比这一如此大的变化,定离不开孙中山先生对革命事业的辛勤付出,同时孙中山先生逝世也是如此的年轻,听到这里一股酸涩感突然涌向鼻尖,这为此造的三百九十二级台阶、规模如此之大的陵墓来称述其功德,一点也不夸大……

此刻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神色严肃的看向位于灵堂的孙中山雕像,我的眼前突然浮现出老百姓为纪念孙中山,日夜不停废寝忘食地建造其陵墓,而耗时五年多的时间时,我的视线逐渐变得模糊了起来……今天我到底怎么了?铁心的我为何竟变得如此伤感?

后来我们又参观了南京许多的建筑,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南京大学。

我认为好大学好于三个方面:图书馆、氛围、导师,所以此次游览南京大学我特地注意了一下。

一进大门,右拐就是图书馆了。一转身,我又被震撼了——磅礴大气、规模巨大的图书馆矗立在我眼前,学生进进出出于门口,想象着整天在图书馆里看自己感兴趣的书,与同系的人交流着经验,真是想想都热血沸腾!此后,我们参观了南大的一些著名的景色,这美好的环境无不激起着我上南京大学的冲动,但我还小,还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啊。

南京,人杰地灵,比之合肥,乃更大更美更繁华,但身为合肥人,我们需努力努力在努力,攀登攀登在攀登!为合肥的发展与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

热门推荐
1稻草人读书笔记
2未来的一天想象作文
3那个给予我生命的人
4快乐的一天
5冬日趣事
6仙人球
7找春天
8抗日英雄作文
9与自信在一起
10美丽的秋天
11爱要大声说出来
12幸福原来这么简单
13眼睛
14精彩的足球赛
15嘿,泡温泉的感觉真好
16我家的公鸡
17爱管闲事的我
18心事
19雨中登云龙山
20春暖花开
21老师的作文
22买钢笔
23平板电脑的自述
24花市探花
25共享时代
26我的布偶熊
27那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28校园景色
29无言的爱
30夸夸我们的班长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