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供品的作文

【篇一:月的怀想】

好久好久没有看着月儿了,印象中,它似乎有皎洁明媚之时,有昏黄浅红之时。记得最深的是中秋月圆之时那朦胧的诗意。

农村的孩子是极为盼望八月十五之日的中秋夜的,每当那天,家家都会举行祭月的。准备各种水果,米食,香烛,木屑。一家人等待夜黑时,那份安详与宁静是那般深沉的啊!将供品一一摆上灶台,点上香炉,送上祝福,祈求平安。屋里忙,屋外也忙着,烧天香是一同进行的,这时的孩子最快乐,看着红烛流泪,希望香快些净,那可让那满台的供品落入孩童手中,口中占上福气,品上甜蜜。当香火既尽之时,化元宝,化莲金盆,将满满的祝福,送给月儿,带给家人。

月就那么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匆忙又幸福地进行着。我习惯了在这月半之时,坐在小竹凳上,捧着串串葡萄,看着月儿的脸,直到累了,倦了,才起身爬进被窝,隐隐约约记起那月儿的微笑。我一直都在想,月儿那般看着人间,是否人间也有她的亲人,在等着她归家呢?

那是遥远的孩童时候的中秋之夜,温馨而又匆忙。如今的中秋月夜有的是什么呢?对月也无了念想。只有月在孤寂的空中,怀想着那时的热闹,怀想着那时的浪漫,怀想着那时人们对月神的敬仰与爱慕。如今,科学的进步,化去了月儿神秘的面纱,她变得那般平凡了,没有人看到月会想起那美妙的婵娟,更多思及的是被人命名的一座座环形山。月的怀想是那么简单,单单希望人们有时能轻抬头看着她的温柔,如今也变得遥远了。

如今的八月半,中秋夜,头顶没了无边的空寂,是一盏盏比明月更加美丽的水晶灯。桌上不是送给月神的份份供品,而是人们欢聚时的山珍海味。时代变了,风俗变了,连人的气味,品性都变了。月在窗外偷偷地看着屋内,流着泪隐入层层深云了中,怀想过往的祝福,在泪中送出幸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如今呢?明月即使在,几人问明月。月的怀想,想念那份逝去的温暖,想念那层薄薄的面纱。在中秋之即,明月总是那般令人怀想。

【篇二:民俗的守望者】

八月十五中秋夜的晚上,我和同学卖完孔明灯后,兴冲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过西大街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家店铺前还有着光亮,走过去一看,却是一个老奶奶,在店铺前放置了一张案板,铺着红色绸缎的案上放满了各式水果和食品。我们很好奇的走过去,问老奶奶这是在干什么?老奶奶微笑着对我们说:“敬月!”

敬月,这是一个多么遥远的名词。回想起从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说过,敬月,就是去虔诚地供奉月亮,希望在这一年剩下的日子里,月宫里的嫦娥仙子可以保佑全家人平安、幸福。仔细端详案上的物品,主角是一根长藕,据一旁的老人子女说,这个藕是多日前就专门定购的,不但整,还需将一些小细藕也连在整藕上,寓意整个家族的繁衍茂盛。再看看这丰盛的物品,心里在想,那咧嘴笑着的石榴应该就是子孙满堂的意思了。还有整串的葡萄应该就意味着硕果累累吧?我正这样想着,一旁的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叫起来:“看,都是双数呢,四个苹果、六个柿子、两包月饼”。一旁的家人又热心介绍起来:“这都是希望成双成对、事事如意、六六大顺。放藕的茶盘里放着的金色小鱼,还有白色玉石兔子头上扣着红花,都是图个热闹。”是啊,很平常的两只小白兔因为头上戴了两朵花,立刻显得生动起来。

第二天,我去奶奶家,把这个发现告诉他们时,他们竟然很激动,一问才知道在他们的小时候,也有这样的风俗。爷爷和奶奶的童年,一个是在偏远落后的农村,一个是在有着“天下粮仓”美称的繁华的漕运之都度过,他们的童年都有这样的习俗,是除了春节以外孩子们最爱的节日,“敬月”之后,小孩子们走动窜西,到那家吃那家,好一派热闹景象。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人都已爱上了洋节,已经淡忘了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现在,即使在传统保留相对较好的乡村,也没有多少人在敬月了。

回想起那一晚,整条大街沿街的房屋门窗都紧闭着,路上几乎没人,只有他们一家在虔诚的按着传统,摆着传统的供品,等待十二点的到来。空寂的大街给这位从十六岁就开始敬月的老奶奶添上了一种神圣的氛围。

我们不应该从洋媚外的去过一些洋节,忘记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精神瑰宝啊!

愿老奶奶一家可以继续守望这个几近失传的习俗。明年,我也想在家中的院子里摆上丰盛的供品,也同家人相拥在一起,共同敬月,也成为我们淮安民俗的守望者。

【篇三:清明节】

清明,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期之一,约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具体的说清明是在冬至后第108天。到了这个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是草木葱绿、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银装素裹、凄凉的景象。农业生产也多忙于春耕、春播了。江南谚语:“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就是在寒冷的北大荒,为了不违农时,清明节前后也抢着播种小麦了,并有“清明忙种麦”的谚语。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多彩而极其有趣的,除了禁烟火、吃冷食、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

清明节在山东省胶东地区人们普遍叫“过寒食”。寒食节在鲁胶东地区人们的心目中仅次于春节和正月十五元宵节灯节,都要庆贺三天。孩子们都要脱去穿了一冬的旧棉衣,换上新做的单衣。民间有传说:“清明不穿棉,穿棉死后变兔子”。民间还有传说:“老牛老马也要过个寒食节”。这三天也要给牛、马一些好草、好饲料,并休耕三天。

记得儿时,每逢寒食节学校都要放假三天,老师带领学生到效外踏青、郊游。山东吕剧中有一段唱词:“清明佳节三月三,老师踏青去游玩……”充分说明清明节老师与学生们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健身活动。

清明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祀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去的先人的一种活动。每到清明节,家长都要带上供品、香、纸、扛着铁锹、举着扫帚,领着孩子们去自家的祖坟祭扫坟墓,将供品摆放在死去的先人墓碑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供品回家。

记得儿时寒食节玩得最有兴趣当数放风筝,荡秋千了。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人们特别是儿童最喜爱荡秋千。放风筝是儿童最喜欢的一项活动,牵着高高飞翔的风筝的牵线,仰望着风筝悠哉,悠哉飞翔的形态,踏着绿毯似的小草,吸着春天郊外的新鲜空气,仿佛进入了仙境,别说有多高兴了。

清明不仅是祭祖的祭日,同时又是儿童们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玩耍的好时光。

【篇四:中秋纪实】

月亮圆了,妈妈和奶奶摆好了一桌瓜果,我们对着深蓝的天空祈福——这是中秋。

随意拿起一块月饼放在嘴边,香甜的味道迅速在舌尖蔓延开来。我也像大人们一样盯着遥远的天空,看着那散发着微光的玉盘。好美丽好明亮,就像天真无邪的孩子澄澈的内心一样。

一开始,我对中秋节的认知还十分模糊,只知道这是一个吃月饼、上香的节日,直到今年,妈妈在阳台上摆好了一桌瓜果供品,要我跟着她上香。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很庄重的节日。

吹着清凉舒爽的夜风,我跟着家人们一起赏月。今天的月亮分外好看,又大又圆,也像极了手中美味可口的月饼。妈妈转过头对我说:“你知道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吗?”这个问题早已在我心中扎根许久,我便好奇地点了点头。妈妈笑着回答道:“因为月饼啊,就像是这天的月亮,你看,又圆又明亮,象征着幸福、团圆和长寿,只要在这一天祭拜月神,吃月饼,对着天空虔诚地祈福,在以后的日子里就会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中秋节的传统啊!我双手合十向着天边祈福,爸爸还开心地夸我:“欺负的样子可真是有模有样呢!”

在这次不平凡的中秋节,我收获了知识与快乐。

【篇五:清明思】

今天,清明节迈着脚步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留下一丝丝绵绵的离愁别绪。

今天,没有什么落雨纷纷,也没有什么风沙飞扬,艳阳高照,洒下一路灿烂的阳光,却让人心里不禁黯然神伤,一丝酸楚,悠悠缠绕在我们的心间。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的我们,只能遥寄思念。

来到楼下,望望桌前的太公太婆的相片。太婆满头银丝,慈眉善目地望着我;太公脸上一道道皱纹,那是岁月的见证。门口,一堆焚烧的纸钱被风吹拂,在空中翩翩飞舞,徒增一种淡淡的忧伤。

妈妈告诉我,太公在我还未出生前就离开了,而太婆,在我四岁时也走了,她还抱过我呢,那时的记忆模糊不堪,几乎是一片空白,我凝视着相片,双手合十,恭敬地为天上的他们献上美好的祝福,也许,在另一个地方,他们会笑吟吟地注视着我们罢。

出发。一步步登上山顶,充满敬意地来到墓地,这是外公父母的坟。

一年没来,周围生满了杂乱的植物,大部分已经枯黄,厚厚地堆积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层浅浅的地毯,颇有一种颓败的美。

扫除一层落叶,清理干净枯树,一座古朴的墓便显露在我们的面前,将供品放上,弟弟天真地问:“这些东西给谁吃啊?”“给太公太婆吃呢。”表哥应道。“啊?太公太婆在哪呢?”“小傻瓜,太公太婆在这呢!”表哥拍拍石板,望着天空。

刹那间,我的心里涌起一丝落寞,那些供品,寄托着亲人们美好的祝福和浓浓的思念,就算太公太婆知道了,但去世的人终究是不能复活的。外公坐在旁边,一言不发,他的头发像雪一样白。

一张纸钱,点燃,火舌轻轻舔舐,看着它卷成小小的一片灰烬;蜡烛点了起来,一星小小的火苗,轻轻浅浅地跃动着,摇晃着,那是亲人们一颗思念的心;香插在墓前,一缕缕轻烟,那是亲人们美好的祝福。放了鞭炮,火花爆开,哦,逝去的亲人哪,可否知道我们的深深思念?

行动不便的外公站在坟前,双手合十,闭上眼,鞠了一个躬,我的鼻子酸酸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大概只有体验过的人才能了解吧。

我一步步走向山脚,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篇六:我家乡的春节】

哲学家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俗话说“一方水土可养一方人。”的确如此,即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常小事,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春节灯节、清明、端午节,中秋重阳节。从小到大,都伴随着这些节日,和亲人度过一年又一年。可我最难忘的还是家乡的春节。

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下午两点开始,所有的人必须冲好凉,换上新衣新鞋,反正从头到脚都一身新。一家之长会带上小孩子去祠堂拜神,当然少不了供品,有鸡、酒、茶、饼干、柑橘、烟、苹果、粮果、年糕。当供品一切摆好了,我们从中选出一个人来,让他代表大家请求神的保佑,更多时候我听不懂那些人在念什么,因为他速度奇快奇流利。拜好神之后,迎来除夕之夜,长辈要给晚辈利事钱,之后方可玩烟花。

正月初一一大早,我们的早餐是必须要吃素的,比如白粥,花生之类的,反正一点油也不可粘,必须这样。若谁家不吃素,则受人排斥,一年都不可以会得到神佛的相助而收入会下跌。我初一初二的早晨五点钟,一家之长必须带好供品去祠堂拜神,六点半方可回家,而其它人则可以去可不去,而我总会去的,因为碰上哪个亲戚的一家之长,我便可得到祝福和利是钱。回家的路上好吃的供品又可先尝一些,所以我总会让爸爸叫上我。

到正月初七时,我们家乡有一种擂茶,是茶叶、芝麻和花生用一种机器搅拌过后,变成粉,再倒入沸水,方可食用。而初七那天,必须把粥熬好后,将搅拌好的擂茶倒入粥中,再放七种菜,叫做七样菜茶。通常放蒜、葱、薄荷、芹菜、香菜,还有两种我到现在已叫不出名了。

在正月十二日,那天我们叫“十二等王爷,”虽然我不知道这一天是怎么来的,但也是春节的重点日子之一。有什么节目我记不清了,但我知道这一天很热闹,连邻村的人也会来凑热闹。

家乡的春节就是这样热闹而又隆重。

【篇七:家乡的春节】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民俗民风因地而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我家乡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中旬就开始了。因为现在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所住的房子大都有四、五层高,很多人都选择在腊月中旬就开始大扫除了。他们不是一天打扫完,而是一天干一点,今天擦洗窗帘,明天洗洗阳台,后天拖扫一层或整理一个房间,每天干一小时,不让自己累着。这样一来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净化心灵。当打扫完一幢楼房时,就到腊月下旬了。

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他们必须准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带孩子上街买衣服,好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春节眨眼就到了。除夕的早上,女人负责杀鸡准备祭祖的供品,男人负责把春联贴好。当春联贴好后,大人们担着供品带着孩子去祭祖,希望新的一年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晚上,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外边做事的人,都必须赶回家吃团圆饭。每年我都会吃得很快,因为我要赶着洗澡穿新衣服。在我家只要穿上新衣服,长辈们就会马上给你压岁钱,这是我最高兴的事。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家家户户都准备丰盛的食物,什么鸡呀鸭呀鱼呀样样齐全。初一餐桌上只有一些咸菜之类食物,没有肉,我们家乡初一三餐都食素,不准杀生,也不准探亲访友,意思是希望观音菩萨保佑我们在新的一年平安幸福。

初二是走亲戚的高峰期,凡是嫁出去的女儿这天都会穿得很亮丽,带着各种的礼品回娘家。一是表达了嫁出去的女儿对家乡亲人的切切思念之情;二是让父母放心,女儿婚后生活很幸福。

初十是我家乡春节又一个高潮。那天如果哪户人家去年生了个男孩,就要大摆宴席,请齐所有的亲戚朋友前来庆贺。这在我们的家乡叫“点灯”。当亲戚朋友酒足饭饱后,还不能回家,要排好队,等候主人发红包,然后主人把挂在大厅的花灯取下来,由家中的男丁扛着花灯走在前面,所有前来饮酒的亲戚朋友跟在后面,把这盏灯送到神庙才能回家。但这个男孩的父亲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他不但要每天到庙里焚香祷祝,还要给这盏花灯添香油,不能让花灯的火熄灭,一直到正月十六。十七早上把花灯取下来烧掉就算结束。乡村们这样做是想让孩子健康成长,今后生活红红火火。但这样做太浪费了,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一种负担,我希望这种习俗不要再延续下去。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在这里,我祝福家乡越来越红火,祝福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篇八:家乡的春天】

清明节的前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叔叔骑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摩托车回到了我的乡下。一下车我们就闻到了一股清新的乡村气息,一眼望去四周都是田野,人们都喜欢在房子周边种上一块菜地,我想:家乡的春天应该在这里吧?于是我就跑到菜地前,仔细地看,哇!好一片绿,绿得像铺了一块绿毛毯一样,里面的蔬菜茁壮成长,旁边的小草也不甘示弱,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为了明天的扫墓,我们吃了晚饭就早早地睡了。我躺在床上,却久久不能入睡,是因为外面传来“呱呱、呱呱”不停的叫声。原来是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青蛙睡醒了,到了晚上就不约而同地练起了大合唱,仔细地听下来,我发现里面是高低两重唱,它们让我体验了大自然的美妙之声,我想这也是家乡春天的一个特点吧!

第二天早上,我们在鸟儿“叽叽喳喳”清脆的歌声中出发去扫墓了,我们的目的地是太公墓所在的六祖山。我们骑车来到山脚下,把车停好,带着供品、蜡烛、鞭炮和纸钱上山去了。在上山的路途中,我发现满山的绿中,只开了一种白色的花,妈妈告诉我,这是“糖罐花”,结出的果实还可以吃呢!是一种甜甜的野果。当我登上山,到了太公墓前,我享受着扑面而来的清风,仔细地看着周围,我又发现了原来山上还开着另一种花,这种花形状很特别,像一盏蜡烛灯,妈妈说,这是松树的花,远远看去,奇特极了。

清明节我不但体会了扫墓的过程,还借此机会欣赏了春天的美景,我明年还会再来扫墓的。

热门推荐
1孔明灯所寄托的希望
2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3我是一个小书虫
4记事的作文
5听雨
6暖爱列车,情满人间
7执着
8冷风袭人
9我的新发现
10新加坡游记作文
11一幅美丽的画
12小河
13有舍才有得
14我们是一家人
15短暂的自由
16路在脚下
17作文忘不了那件事500字
18想起来就好笑
19给哥哥的一封信
20国庆游记
21意志力
22神奇的探险之旅
23爱与被爱——《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读后感
24留一点快乐给自己
25从新文化中心看新六横
26放风筝
27我也是一颗珍珠
28国宝大熊猫
29彩旗飘扬的日子
30暴脾气妈妈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