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魏国的作文

【篇一:我变成了诸葛亮】

一天晚上,我刚看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智取汉中,然后便上床睡觉了。我看见了一位仙人给了我一粒仙丹让我吃了它,再喝一口水,就可以变成你想当的那个人。我心里暗暗说了一句,我想变成诸葛亮,然后我的头上就有了一顶帽子,手中拿着一把鹅毛扇,嘴巴下还留了一束长长的胡子。哈,我变成了诸葛亮。

我来到了三国时代,一天我看见了吴国孙权和魏国曹操正在相互打大仗,但是还没有分出胜负,我突然灵机一动,如果等他们打得精疲力尽的时候再让主公刘备派兵乘机追击,不就可以一举两得了吗?我赶紧往国走,向刘备告知说:“吴国和魏国正在打仗,现在还难分胜负,等他们打到两败俱伤时,我们便可以趁机追击,不就相当于一箭双雕吗?”刘备听了连忙点头,但是他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他们发现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答道:“我们只要埋伏在草丛里等他们没有战斗力时就扑过去。”于时刘备派大军在周围的草丛埋伏好之后,等他们都要撤退时就来了一个大追击,乘势消灭了他们国的军队!然后我们要再分别攻占两国的国土,去实现统一全国的梦想。我正得意时,忽然一个耳熟的声音传来:“浩浩,起来吃早饭啦!”我听见叫声后就爬下床吃早餐去了。

原来是一场梦啊!可惜我当诸葛亮统一全国还没有完成好呢!下一次,我一定要完成好这个统一全国的任务!

【篇二:《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主要写了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各地黄巾军蜂起。镇压黄巾军起家的曹操经过多年征战,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又挥师南下,准备趁机统一全国。赤壁一战,曹操被孙权、刘备联军打得大败。魏、蜀、吴三国鼎力局面从此形成。不久。孙权杀了刘备的义子关羽,夺了荆州。刘备为了报仇,率大军划吴打败而归。刘备病死,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诸葛亮征服了南方蛮族,有采用联吴抗魏的方针,先后六次出兵祁山伐魏,没能成功,诸葛亮最后病死军中。不久司马氏掌握了魏国政权,并先后灭掉蜀、魏两国,建立了西普,统一了全国。

这本书中人物众多,各具个性。我最敬佩的是“五虎大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和军师“诸葛亮”。“五虎大将”个个才艺不凡,要么武艺高超,要么足智多谋,都对主公忠心耿耿。“诸葛亮”非常聪明,他们善用计谋来帮刘备打胜仗,而且是非常爱国的,处处为蜀国着想。……这些人的美好品质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但书中有些人却不同,比如说周瑜,他虽然也十分聪明能干,但心胸狭窄,他眼里只有诸葛亮一人,他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干,他想: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我不喜欢周瑜这样的人。

当然,对书中某写人物的解读我也有自己独特的的见解。曹操被人们说成是奸雄,但我很佩服他的军事才能,懂得行刺、讨伐等方法。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之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我觉得他是三位君主之中最有才干的,魏国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国家。

总的来说,这本书使我打开了眼界,《三国演义》这本书给我上了深深的一课。

【篇三: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看过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长篇章回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他以晋朝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为素材,还参照了当时民间的戏曲,经过加工写成了《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二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之间发生的事情,重点描写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衰故事,主要写了桃园结义三兄弟、曹操、孙权、诸葛亮、赵云、周瑜、司马懿等人物。

如关于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讲述诸葛亮率军攻打魏国时,因运送粮食十分麻烦。诸葛亮想出一个办法,他用硬木做成一种叫“木牛流马”的机器人,既能运输粮草,又能防止被兵器伤到。魏国士兵以为是怪物,就吓得逃走了。我读完《木牛流马》后的感想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慌张,要冷静动脑筋想出解决的好办法,不能逃避问题。

在《魏廷造反》中,魏廷想夺了刘禅的皇位,却被人用巧计杀死了。社会上那些黑社会、邪教和拐卖儿童的坏人,不正是像魏廷这样的人吗?我劝他们改邪归正,不然可能会像“魏廷造反”那样被警察用巧计抓住,受到法律制裁。世界上如果没有像魏廷这样的人,会变得更加美好!

【篇四:读《三国演义》有感】

今天我阅读完了一本书――《三国演义》,它是讲的汉朝之后的魏、蜀、吴三个国家争霸的事情。首先是发生了黄巾起义,那时刘备、关羽、张飞兄弟桃园结义,后来黄巾军被灭,汉朝也分裂成魏、蜀、吴三国。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帮忙,诸葛亮答应了,火烧新野一战,打得曹军大败,只有曹仁带着几员大将回去了。

曹军在新野吃了苦,就开始向樊城杀去,被赵云杀得很惨,赵云救回了刘备的儿子。

后来因为长板桥那里有张飞驻守,张飞大吼:“你们又不战,又不退,这是何道理?”这一吼叫吓死了曹操的几员大将,使得他们只能撤回了。

司马懿杀了曹操,夺去了魏国的王位,他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起了晋国。在之前魏国已经灭掉了蜀、吴两国,司马炎趁机攻击魏国,魏国大败,最终三国归一。

读了这本《三国演义》之后我觉得人类不该为了利益而战,因为最凶猛的土狼在同伴面前也是礼让的,更何况人类是比土狼聪明几倍的动物。

【篇五:我穿越到了三国】

我睁眼一看,刚才的情形怎么没有了呢?噢,原来是我穿越到了三国。

早晨,我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忽然见床边有一个圆圆的东西,出于好奇,我按了上面的按钮。

“呯——”我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我起来一看,原来我穿越到了三国。我想:如果我不赶快投靠一个国的话,我很快就会下线的。想到这里,我飞身上马。向蜀国的都城——成都跑去。

说起来为什么投靠蜀国,因为先主刘备能文能武,有精兵数十万,又有五虎将和名将魏延,还有卧龙诸葛亮和中郎将姜维的辅佐,天下无敌,但还是被魏国所灭。

我来到了蜀国的都城,先主刘备见我智勇双全,便任命我为大司马、大将军兼副军师,还封我为六虎将。

次日,魏国和吴国分四路攻打蜀国。第一路为大都督曹真,取阳平关。第二路为名将吕蒙,取葭萌关。第三路为东吴孙权取长沙诸郡。第四路为夏侯惇和夏侯渊取荆州。刘备得知,问我有何良策,我便说了我的计策,刘备听了,连连叫好……

当魏、吴兵到这里,埋伏的军士以逸待劳,杀退了魏、吴兵,我也不甘示弱,先杀曹真,再斩吕蒙,后取夏侯惇,还俘虏了十万敌兵。

刘备见我节节胜利,便叫我挥师,向魏国都城——许昌杀去,许昌易守难攻,于是我将许昌包围住,不久,曹军不战自降,魏国灭亡,还降了许多曹将。

我见曹军已降,便马不停蹄地向吴国的都城赶去,孙权见我来势汹汹,便倾全国之兵与我交战。渐渐地,我有点招架不住,再加上人困马乏,跟随的兵士越来越少,忽听一声炮响,左有严颜、赵云、司马懿和曹仁;右有关羽、张飞、夏侯惇和曹仁;前有马超,黄忠、张辽和张郃;后有魏延、夏侯渊、于禁和王平。刘备、诸葛亮、姜维也领水兵

前来增援。不一会儿,吴军就被杀得片甲不留。从此,蜀国统一了三国。

“叮——”一阵铃声把我吵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可我却看见刘备在窗外向我招手。我睁眼一看,刚才的情形怎么没有了呢?噢,原来是我穿越到了三国。

【篇六: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

这个寒假,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被里面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使我读的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这本书的内容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黄帝招兵镇压,各路英雄聚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来三人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打出了一片天下,建立了蜀国。最后蜀、魏、吴三国为争夺政权,而展开的激烈的斗争。因为魏国实力庞大,蜀国就和东吴联盟一起对付魏国……

我喜欢的人物有:刘备、关羽、诸葛亮。刘备以德服人,求贤若渴。刘备得知诸葛亮很有才华学识,不惜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也不在家,直到第三次诸葛亮在家午睡。为了不吵醒诸葛亮,刘备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了才进去,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仁义仁德所感动,于是就追随刘备,做了刘备的军师。

因为诸葛亮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使蜀国打了许多胜仗如:草船借箭,让曹操白白送给东吴十万多支箭。空城计,不用一兵一卒吓的司马懿落荒而逃。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一个个精彩的战役,使我热血沸腾,佩服的五体投地!

关羽以忠肝义胆闻名,关羽被曹操抓住后,曹操给了他许多金银珠宝,想让他留在魏国,而关羽并没有为金银珠宝而投靠曹操。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远千里万里去投奔故主。忠于故主的关羽使我钦佩!我也要忠于我的老师,忠于长辈,对朋友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啊!里面的人物个个厉害,故事情节也十分吸引人。刘备的礼贤下士,关羽的忠诚,诸葛亮的智慧,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有勇有谋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篇七:我想交换年代】

“看看你,这次又没捞到100分,想当年,我次次都能拿满分……”你听妈妈又在唠叨了,有以后再这样的话,我都活不下去了!唉……

这时,我突然眼前一亮:“要是我交换年代了,会怎么样呢?”

如果我在三国时期,我一定要饱读诗书,和诸葛亮齐头并进,争取当个三国都要的大军师。如果我去了蜀国,周瑜肯定会说:“既生瑜,和生涵?”然后吐血而死,如果我去了魏国,曹操肯定会大加赞赏我:“张智涵,你足智多谋,堪称天下第一。如果有了你,我们肯定会称霸天下的!现在,我任命你为魏国第一大军师!”听得人喜上眉梢。如果我去了吴国,刘备肯定会大喜:“这样我们打魏国又有一个好帮手了!”

如果我在春秋时期,我一定要成为孔子的三千弟子之一。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听取教诲,从此名声大振,让司马迁再次改写《史记》。

如果我在清朝,我一定要告诉慈禧太后:“不得闭关锁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我在战国时期,我会远走他乡,丢下诗书,策马扬鞭,当一个护国大将军,成为人们爱戴的英才……

“都两个小时了,怎么一个字还没写?”妈妈的唠叨声把我的思绪打断了。想象永远是想象,是不会变成现实的!唉……

我拿起笔又开始我的作文之旅……

【篇八:我眼中的曹操】

曹操,舞台上的形象一直是个以白脸示人的奸雄,他为什么就不可以是红脸或是黑脸呢?你们又对他了解多少呢?

曹操,魏国帝王,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他敢作敢为这件事反映出他是一个审时度势的天下将才。我认为:如果曹操是天子的话那他必定是一代明君,他自己文武双全,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喜猜忌别人,到晚年疑心病加重,杀了主薄杨修。但他几次在大战中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如:官渡之战大败袁绍。虽然曹操很会杀人,但是他写起诗来却是一绝。诸如《短歌行》等也是千古流名!身为汉末时大宦官曹腾之孙子,在当时也算是一文艺少年吧!少年时期的曹操曾经得到了几个名士的高度评价,太尉桥玄如是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许劭对其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操作战经验丰富,是一位随机应变的人才也。有次他想密杀董卓,被董卓从镜子里发现他的企图,于是呢曹操赶紧谎说是来献刀,然后逃之夭夭。做为魏国集团高层领导,他非常善于用人,身边有许多谋士如:贾诩,郭嘉……之外,在刘备为左将军之时,他用兵速度之快以致于民间都流传句谚语:“说曹操,曹操就到!”形容了他用兵的神出鬼没,令人到无法想像。

他的结局就是死于自己的疑心病,有病不治杀了华佗。我叹息天才将领竟是如此早亡,年仅六十五岁。曹操是个人性复杂的人,各位看官你们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篇九:争锋三国】

中国,这个有着渊源文化的文明古国,历经千朝万代的熏陶,成为了一个无比光辉的大国,和谐的炎黄时代、刀与剑的春秋战国、酒与诗的唐宋……一个个朝代像一颗颗明珠照耀着,但我认为,争锋的三国才是最光辉的时代。

东汉末年,天公将军张角带领农民妄想推翻汉室,发动了黄巾起义。本以为只是一场起义,却造就了许多能改变世界的英雄。三位平民刘备、关羽、张飞锻造武器保护汉室,开始反击逆贼;江东孙坚也带领名将反击张角;而北方的曹操带着势力强大的手下也来到颍川,总将何进带领参军的志士,杀向张角的老巢。197年,黄巾军全军覆灭。汉室回归了往日的和平。

在这段时间里,刘备、曹操、孙坚、袁绍等人广招人才,组建了自己的势力。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大都督周瑜、天妒奇才司马仲达等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军师与名将。曹操下了《求贤令》;刘备重视农田产业;孙坚的儿子孙权与琉球(今台湾)建立友好关系,事业、生活以及经济都十分发达,这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8年,曹操的霸道逐渐引起了刘备孙权的不满,因此两方联手对抗曹操,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最终,曹操寡不敌众,在华容道上败走了。从此,就奠定了三国的基础。

其间,蜀、吴、魏三方战争不断,损失十分惨重。到了三国的末期,蜀国势力逐渐衰弱,大将相继病死,魏国乘虚而入,在五丈原之战中,蜀国势单力薄,最终不幸灭亡。

后来,魏国司马仲达带领手下开始对魏国实施侵占,最后魏国也灭亡了,随后司马炎建立晋朝。286年,吴军也防守不住,最终败在了司马炎的手下,三国时期就此灭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一个璀璨的时代,造就了多少能人志士,为国家作出了多少贡献,尽管时间很短,但是它却像一颗流星,虽短暂但光辉美丽。三国,便是那颗最璀璨的流星!

【篇十:志必立】

曾几何时,在众说纷纭中彷徨,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曾几何时,在他人的只言片语中迷茫,缺一双飞离困境的翅膀;曾几何时,没有坚守亦或听取的胆量,心中少一片照亮前路的阳光;方向的迷茫,前路的迷惘,使我们感悟到:志必立。

立志,是一种信念。志向源于信念,人没有信念便无法立志。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正是中国处于"挨打"的时候。他看到的一件件人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事情,使他心中产生了一个要拯救中国的信念。于是,他便在这青春年少之时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自己青春年少的时光埋头于书中,用自己风华正茂的岁月奋斗在崛起祖国的革命事业中。在志向的陪伴下,他圆了自己的"中国梦",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所以,立志需要信念,亦源于信念。

立志,是一种责任。没有志向的人是自我放弃,没有责任心的人。东汉末年,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成就了一方霸业,建立了蜀国。但天下尚未统一,刘备却因病逝世。他的儿子刘禅继位,年少无知的刘禅并没有什么远大志向,只知道整日与宦官嬉戏。但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并无忧患。诸葛亮病逝后,魏军大举南下,攻打蜀国。此时的刘禅惊慌失措,手足无策。只得打开城门,投降于魏国,刘禅成了亡国之君。在魏国称臣,他却乐不思蜀,终使蜀国永远沦落。由此看来,立志是一种责任。没有志向的人,他的事业便无法取得成功。

立志,是一种使命。一个人的一生承担着一种使命,而完成使命则需要我们立志。鲁迅先生从小便立志医治世人的疾病,当一名医生。但当他看到中华民族将要沦亡,而世人却麻木、无知。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用其"投枪匕首"唤醒民众拯救中国。他的努力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所以,立志是完成使命的前提,只有立下志向、明确目标方能完成使命。

明朝理学家王阳明曾说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须趁早立下志向,追逐自己的信念,担负自己的责任,完成自己的使命。

热门推荐
1走进
2生命是平等的议论文
3请相信执着的力量
4帮老爸戒烟
5拔河比赛感受
6我想停停
7捍卫尊严
8我的梦幻世界
9校园春色
10我深爱的灯树
11
12七年级感动作文
13秋叶
14感恩在成长路上
15这,不是一切
16拜年趣事
17茶中品生活
18三十年后重回母校
19小袋鼠的隐身衣
20人民币的自述
21想起了你
22舌尖上的美味
23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24运动会上的加油声
25我想对您说
26这件事真让我难忘
27听那绿色盛开的声音
28我最敬佩的人
29花开绽放
3070周年国庆阅兵观后感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