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走过雨檐】
停留在小巷的屋檐下,只是为了躲雨。
暮春时节,这雨倒少了几分清凉,叩在小巷的屋檐上,细细碎碎,却也不恼人,只溅起四散的水珠儿。滴滴答答。
若不是这场雨,我不会留意这条小巷、这道屋檐。本是上世纪的房屋,平日里略显破旧,此时看来,倒有几分清幽,些许迷离。尽管有归人匆匆走过,却毫不惊扰小巷的清梦。
也曾路过这屋檐。晴天时,偶尔看见晒太阳的一个或一双老人。他们喜欢在窗台上种下一丛又一丛的雏菊。如今这花在雨中正开得蓬勃,那细碎的花瓣,就像这濛濛清雨。
抬眼仰望天际,只有半边屋檐,细雨中见得一层薄薄的青色铺在上面。这些青苔不为谁生长,不为谁盛开,像是所有悲欢都只属于它们。
故事开始爬满青石板。
屈子就是在这样一个雨天投身于汩罗江中的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乃屈原之执著所在也。可怜其鸿图尚未大展,竟惨遭流放,满腔报国热血无处可洒。东北望郢都,盼君主能回心转意,无奈等来的却是国破、山河灭、梦碎、心成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于是他毅然跳入汹涌的江水之中。屈原同他的梦想消失在那年五月初五的烟雨里。那年,天堂与人间只隔了一道雨线的距离。
如今,素手摘得一片新雨。这雨里,恐怕还留着屈子“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誓言。
我想,郑愁子的那场错误也邂逅在雨中的屋檐下吧。少女盼望着心上人的归来,在雨檐下等至深夜。“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年少哪谙世事,不信三月马蹄,只是过客而已。
王维的那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也就是在这样一个雨天里有感而发。
小时候常听陆游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总觉得那该是一个温婉的女子,捧着一束杏花,打湿漉漉的小楼阁前走过,然后留下清幽的花香在雨中氤氲。
时光润物细无声,那静默的流年润泽了多少事,又消磨了几代繁华?只有戴望舒那雨巷那撑油纸伞的,丁香般的姑娘不疾不徐地在雨中远去。如此从容。
他们都怀揣着一个梦想,或是在雨中开始,或是在雨中结束。——而我的梦又在哪里?
小巷响起一曲古老的戏,听那婉转千回,听那咿呀忘返。
我还在沉思。
我曾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回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人潮中红红绿绿,我却像一抹惨白,扎眼地杵在他们的斑斓里。
没有梦想,何必远方。可我不甘这样,我也有我要追的梦,我不能一味地躲避,只躲在这屋檐下的黑暗里。
我大步踏进雨中,看见落在我身上的雨,开出花的模样。倾国、倾城——其实从一开始这场雨就不必躲。
我行走着,雨还在下,我知道茶烟尚绿,一切还来得及。
今夜,不知又有多少人走过这雨檐。
【篇二:痛而不言】
小孩子是善于说痛的。他们用哭的最直接简洁的表达方式,道出最强烈的痛觉。也许这种痛不过是一时破了皮,一时缺了奶,可这的确证实了,人——是脆弱的动物,我们会痛,而说出来是本能。
但是,说痛,不是简单地两个字“我疼”,更不是一阵委屈的哭,那是小宝贝儿们的把戏。痛的表达,是高于呻吟,还应高于诉苦的一种认识,一种自我认识。
痛的呻吟是没有用的。因为反射弧的一个简单传导,是不过脑子的,就好比让自己的血被鲨鱼瞧见,它不可能怜悯你的伤,而会怜惜他自己的饥饿的胃。当吕布在五花大绑下,跪对刘备述说辕门射戟之功,他装出一副可怜相;当魏忠贤终于被逐,却偏要学王翦东西生事,蹦跳挣扎。他们已经被人狠狠一击,却偏要展示伤口——那软弱与低贱的手段令人发指。射戟之威只能让刘备说一句“曹公未见董卓之下场?”吹打生事只能让崇祯起杀灭后患之心。可见,呻吟是可悲可恨的,一个自强的人万不可如此。当效陈宫昂首受斩,当效勾践卧薪尝胆。痛苦面前,不能让锯齿白牙吓退坐倒,而应首先不卑不亢,打落牙齿和肉吞。
在经历那一瞬间的痛后,你一定有屈辱、有愤恨。当太史公受宫刑之苦,当屈子流放于楚江。“藏至于深山,传之其人”,“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首先,是不屈与忍耐。那不是不说,只是不呻吟而免于受辱。
有人在此时倒下了,放弃了。他们道出痛苦,并指望以此获得原谅与同情。祥林嫂在被逼出嫁时可以大喊大闹,顽强抵抗;可事后便与柳大嫂诉说苦水。这样的说痛虽不是示弱者的呻吟,却也是自恃应怜而谋取认同。她是一个牺牲品,不止因为他受礼教之毒,更在于她那种自以为历大难不死而欲“博同情”的所谓“自夸”。这是对自己的痛缺乏认识的体现。所以,不是用一句话,用嘴的开合可以愈合伤口的。说痛,更在于内心的领会。
痛,是强烈的,也只有心领神会,才能算智慧。不是向别人说痛,而是对自己的内心。“《报任安书》的内心直白道出司马迁忍辱负重的远大志向;《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正是屈子“不甘蒙世之温蠖”而“自疏濯淖之中”最真诚的写照。所以说,痛是不可少的,他给人以砺炼——而痛的表达,应当是向内心的的纯真自白。他们用行动诠释:那些痛已经使他们站立起来。
说痛,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心头上的。它不一定要语言,它更是一种认识与领悟。
【篇三:诗词中的端午】
五月初五,祭屈子。一代名臣,终投汨罗江,上至君臣,下至黎民,无一不惋惜。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唐。文秀)”
没有人能懂屈原的痛,他的名字中也带有“屈”这一决定命运的字。直臣进谏,帝王昏庸。楚国的未来摇摇欲坠,不测风云席卷全国。屈子投江以示清白。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减字木兰花。竞渡》宋。黄裳)”
端午龙舟,突出了中华民族的雄浑、敦厚,一声声的鼓声、呐喊声汇聚成一片,水面上龙舟你追我赶,年轻的汉子们使出全身力气,只为摘得第一枚金牌。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端午即事》宋。文天祥)”
文天祥的端午,是思念,是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思念。虽隔辽海,心却连接在一起。正直的内心,直白的谈吐,文天祥是否也会像屈原那样宁死不屈?但我们记得,文天祥坐在元军帐中,哪怕刀抵喉管,依旧正直不屈。
“举世浊浊,唯我独清。”屈原,生于一个经不起击打的国家,长于混乱战事之中,死于滚滚汨罗江中。百姓们惋惜他的死,也愤恨于君王的昏庸无能。
千年后的我们,回望那段浊浊历史,心中怎不波涛汹涌?白水缸中一滴墨,能使清水变浊。但染缸中的一滴水,却不能让水变清。屈原的心无人懂,那清白一世的节操,令人佩服!
今日又端阳,故人已去,唯有缅怀。屈子之品质,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传承!
【篇四:路与行】
人的一生都行走在路上,或是跋涉,或为归途,总之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人,无毛两足生物,靠着行走的力量驰骋在蓝色的星球上,开辟出通向更远方的道路,然后骄傲地竖起“万物之灵长”的大旗,睥睨大地。细细想来,人的确是值得敬畏的,就这么生生地走出了千千万万的路。盘古开天地,夸父逐炽阳,人类用行走踏出了天地洪荒。于是,千年历史从黄河边上的第一个脚印发源,流淌出绮丽生辉的铮铮之路。走出这条路的前人,该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上了千年前的古道。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面前有一袭长衫在滚滚波涛前久久伫立,眉宇间浩然正气可与日月争辉。我颤抖着开口:“敢问阁下可是屈子先生?”他良久无言,又往江边站近了几步,深邃的目光似在盯着水面,又似乎看向了很远的被血洗的郢城,眸子里骤然掀起痛苦的波澜。然而只是短短的一瞬,我便又在他的眼眸中找到了一种释然后的平静。我怕起来,他要投入这茫茫无边的汨罗了吗?我拼命地推阻他,却发现他看不见我,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徒劳无功。他走进了冰冷的汨罗江,走进了历史深处,留下我在原地静静地看着他走过的路。“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条忠君爱国之路走得太辛苦,但我知道屈子无怨无悔,哪怕化为汨罗水里的一尾鱼,他依然惦念着祖国。这条路,他用滚烫的热血走过,并最终走成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我转身离开,目光被一个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男子所吸引,我随着踌躇满志的他走入金銮殿。力士脱靴,贵妃磨墨,何等的尊贵与荣耀,而我却从他玩世不恭的神情里捕捉到一丝落寞。是啊,梦想着直挂云帆大济苍生的青莲,怎能忍受自己写出“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的浓词艳调?终于,他离开了灯红酒绿的京城,云游天下。我想起余光中先生的诗“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太白是聪明的,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选择了自己想走的路,过自由的一生。很多人也在不停地走,只是在自己筋疲力尽倒下的时候才明白,自己穷尽一生追求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多可悲。望着李白身后诗意的路途,我懂了许多。
……
不知走了多久,我又回到了自己的道路上。望着前方景色,我再一次开始行走。一路走来,一路花开。
【篇五:祖国我用另一种方式爱你作文】
你,屹立在世界东方,静静散发自己独特的龙涎香般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的香气,在小提琴的缠绵,钢琴的清丽,萨克斯的深情中,用竹笛的婉约奏出另一种独树一帜的乐章。如今,我捧一手月光的冰凉,用隔世的目光遥望,遥望你,你渗血的沧桑,用双手祈祷,中国,我用另一种方式爱你。——题记
银杏国魂
古老虬曲的树根,延伸在漆黑的泥土中,郁郁葱葱,恰如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精髓,质朴而又真诚。
孔子,儒学之祖,他的语言汇成《论语》,用荡漾着墨香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洗涤浮华,留下那份执着与顽强。彼时的诸侯花天酒地,奢靡浮华,而他,用那份真诚的执着,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背影。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像是温润的指尖叩击过麻木的心弦,铮铮的回音久久不散。从此觉得,仲尼如树,如一棵或许痩弱却傲然顽强的树-银杏。阅尽天地沧桑,你仍一尘不染,瘦弱,却有扭转乾坤的力量,诸侯列强的不屑与轻视,怎能阻挡你坚若磐石的志向。为了心中的“大同社会”而坚忍执着。那顽固而憔悴的背影,奏响上下五千年的一曲绝唱。
仲尼如树,银杏国魂。他用那份坚持,爱着中国,用那份信念,爱着中国。
中国,我用另一种方式爱你。用对信念的不懈追求爱着你,我的中国。
兰韵幽香
兰花,高傲孤洁的代名词。她那端庄的气度,深刻内敛的内涵,是上苍赐给人类宝贵的财富,静静诠释着那份高洁忠诚的品德。
是五月吧,沉默的纸鸢早已开始探听天空的春讯,汨罗江水翻腾的怒吼中,屈子的《离骚》《九歌》成就了一篇没有作者的墓志铭。如兰一样盛开的生命,就是因为小人诬陷而灿烂地逝去,千年的时差,就在他卷入汨罗江水的那一刻融化得无影无踪。兰花如屈子,屈子如兰花忠心为国,在空谷中高傲地盛开,不容人玷污。如今,秭归的城里还散发着艾香,汩罗的水上仍泛着龙舟,我们用古老的习俗,祭奠他,祭奠他如兰一般的品格。
屈子如兰,兰韵幽香。他用那份忠诚与高洁,爱着中国,用那份孤洁,爱着中国。
中国,我用另一种方式爱你,用对国家忠诚的奉献,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爱着你,我的中国。
傲竹凌云
在一个地方,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痩瘦的筋骨将生命的诗意一缕缕挑亮,将心中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一个灿烂的微笑。
请风唤醒了千年的记忆,淌在西湖中的水韵流光。那是东坡,起起落落走一回潇洒的人生路,泼墨弄彩给历史留下一个美丽背影。拨开历史的滚滚尘埃,我看见他在乱世中留下如竹一般的身影,如同万年未启的佳酿,醉在赤壁的风月中,梦在流放的艰苦中。用他的一生,展现凌云的风彩,如竹一般挺立。用生命,用心,用灵魂,爱着中国,爱着那份傲然不屈的品格。
东坡如竹,傲竹凌云。他用那份傲然不屈,爱着中国,为中国留下一篇篇美丽诗篇,用那份淡然,爱着中国,为中国留一个千古不变的淡泊气概。
中国,我用另一种方式爱着你,我的中国。用那份淡泊和傲然爱着你,我的中国。
或许多少年后,时光翩然,沧海桑田,我仍会用那份执着,忠诚,淡泊,爱着你,用另一种方式爱着你,我的中国。
【篇六:收藏阳光】
收藏阳光,因为天空不总是阳光明媚,凄风苦雨会不时飘零。
收藏阳光,因为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惊涛骇浪会不时造访。
收藏阳光,因着它是温暖,它是希望,它是热情和信心。
收藏阳光,因着它是能量,它是力量,它是执着和信念。
屈原收藏过阳光。它是屈子对祖国的满腔热忱,它是屈子念念不忘的怀王曾经给予的知遇之恩,它也是楚国百姓同情而哀伤的眼神,它更是坚守节操,矢志不移的信念。这几缕阳光冲散了谣言中伤诋毁编织的迷雾,这几缕阳光铸就了忠诚、高尚、执着、清高的中华之魂。因着这几缕阳光,屈子深味着现实的浓黑的悲凉,游刃有余的在苦难中翩翩起舞;因着这几缕阳光,屈子愤怒的诅咒着不堪的现实,旁若无人的在苦难中引吭高歌。
杜甫收藏过阳光。它是诗圣对皇帝的葵藿之心,它是诗圣对开元盛世无法抹杀的回忆,它也是那从未曾熄灭过的属于青年的热情的火焰,它更是那心系苍生甚至忘却自己的伟大品质。这几缕温暖的阳光将苦难的泪水淬炼成为美丽的珍珠,这几缕温暖的阳光将悲剧的时代变换成圣人横空出世的舞台。因着这几缕阳光,他哪里介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因着这几缕阳光,他才能高歌“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收藏阳光,那是温暖我们身心的每一种真善美。
收藏阳光,那是鼓舞我们斗志的每一股生命的力量。
收藏阳光,那是激励我们前行的每一件寻常小事。
收藏阳光,那也可以是铸就我们人格的每一个英雄的故事。
已故歌手张国荣在《默默向上游》中唱道:“幸运不肯轻招手,我要艰苦奋斗。努力不会有极限,若遇失败再重头。现实欺弄不担忧,我要跟它决斗,挺着胸对抗命运,用力握实我拳头”。优美旋律下的平实的歌词伴着我走过了人生中最为艰辛的高中生活。它就是我用心收藏的阳光。即使歌者不知在何种绝望的心境中飘然而逝,这缕永不会消逝的阳光也将永远照彻我的生命!
【篇七:端午怀人】
朦胧中,汨罗江畔,一位容颜枯槁的老人在低声吟唱。灰色的眼角流下沧桑的泪水。他便是楚国大夫屈原。
他拥有“皓皓之白勿蒙世俗之尘埃”的节操。只可惜每朝有每朝的腐朽,每代有每代的阻碍,纵使他可以承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不公,却终究无法面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刻。在“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之后,最终选择了怀石投江,用清冷的江水来清洗自己的失意。
千古流传,司马迁以生践志,屈原以死明志,人们在理解司马迁的同时,不免为屈原的做法感到惋惜。既然拥有“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才能,为何不像商鞅一般投奔一个贤明的国主,继续施展自己的才华呢?
当读到“余既不难夫离别后,伤灵修之数化”,真正了解到屈原对国家的爱超乎生死,如同信仰一般后,不解与惋惜瞬间变成了崇高的敬意。屈原就像一朵绽放在冰山上的雪莲,高洁而美好。正是这种品格,使他无法抱着自己破灭的希望继续在阴暗的苍穹下苟活。死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解脱,他想用死来求赎那些贪婪愚昧的灵魂,以此来换取他们内心的觉醒。
“屈氏以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未馋谤,追欲却蛟龙。”屈原身死,楚国颠灭。但他爱国的灵魂和那以死明志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自古至今有不少文人志士在汨罗江畔写下对屈子的怀念。边贡的“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讥离骚不解愁。”张耒的“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都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何惋惜。
时光流逝,许多事情早已是物是人非。但屈子以死明志的爱国精神却永远存在人们的心间。或许在了解事态之后,人们会认为屈原的死是必然。但换句话说,在当时,也只有死才能够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吧。
【篇八:继承与创新】
如果说创新是色彩斑斓的画页,那么继承就是古色古香的书卷,兼而有之,才能书写出夺目的篇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当学会继承,让文明之火一直延续下去,经久不息。《弟子规》、《千字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孟子》、《论语》交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周易》、《春秋》将古人在生活中所领悟的道理为我们一一展现出来。继承传统,学会创新。
畅游《史记》,我们了解到黄帝到汉武帝的置境《离骚》,我们感受到屈子强烈的爱国热忱与虽死不悔的胸襟;徜徉《本草》,我们熟知各种中草药材对我们的利弊。这些举世惊人著作全是古人先贤用意志的血滴和奋斗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我们应当学会继承,继承其中的优秀的品质,并发扬他们的精神,不让这些佳作在时代的变迁中黯然。
如今的中国早已从“东亚病夫”变为“东方雄师”,傲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中华民族一早已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什么让我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是创新。从冷兵器时代到现在人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创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因为创新,我们才看到更远,走得更高。创新精神是一个富国、强国真真正正走向富强的体现,正因有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中华名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正因有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我们才有更多的新发明创造浮现人间。因为创新,我们才看到更远,走得更高。
继承是苍茫蓝天中的太阳,灿烂的光辉闪耀着一缕顽强,它承载着的是一个民族富强的希望;创新是绿野里的花朵,嫣红的花蕾孕育着创新的火光,它给予一个富强民族前进的方向。我们应学会继承,懂得创新。
我们正值青年,应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学会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多参与国学经典传诵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继承屈子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操守,继承鹏举不畏艰险精忠报国的品质。
21世纪的我们是祖国富强的希望,创新是使祖国富强兴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在继承之中前去创新。
【篇九:此岸】
彼岸是死,屈子是彼岸的艾草。蚊虫肆虐、毒瘴弥漫时,便义无反顾地赴身于彼,用自己的心魂,让此岸亦溢满浓烈的苦辛。
此岸是生,司马迁是此岸的沉香木。穹风摧折、雷电轰击时,便硬生生咽下痛苦,凝成晶莹如泪的沉香,让彼岸亦回荡浓郁的芬芳。
曾经,此岸的三闾大夫行吟泽畔,哀叹自己的不平,哀鸣朝廷的昏乱,哀唱百姓的多艰。渔父不能泅渡他的哀苦,他用生命换了一叶扁舟,驶向哀伤而美的彼岸。曾经,彼岸徘徊的太史公独居书斋,写下古今史事。写透天人的变化,写尽受辱的耻恨。任安未必解他的苦痛,他把死亡铸成一架竹筏,来到美而哀伤的此岸。
举世皆浊不可污其皓皓之白,众人皆醉不可损其幽兰之气。屈原是一株燃烧的苦艾,彼岸的江鱼再吞食几千年,又怎吞得下此岸他的一根傲骨?叱电咤云压就一身铜筋铁骨,苦雨阴风化成一缕奇香异津。司马迁是一棵涅槃的沉香,此岸的浪涛再淘洗几万个日夜,又怎洗得去彼岸,他的百篇华章?
走访四海五岳的太史公或许访过彼岸屈子行吟的江畔,以澎湃的江水,润洗过那支书写无韵离骚的瘦笔。化为一缕离魂的三闾大夫或许亦在此岸享用过司马迁祭奠的几只香粽,因厚重的史书,感慨了那颗浪漫的诗心。
太史公在此岸,遥望见彼岸的屈子,定然羡慕而哀怜:羡慕他高贵的出身,羡慕他一生的洁净,羡慕他的自由果决;哀怜他因高贵而遭受忌恨,哀怜他因洁净而与世难容,哀怜他悲壮的燃烧。三闾大夫在彼岸,凝视着此岸的司马迁,定然痛惜而敬重:痛惜他为流俗所轻,痛惜他为乡党所笑,痛惜他“每念斯耻”的“发背沾衣”;敬重他有卑贱的身份却不卑微,敬重他在最难坚忍地时刻选择坚忍,敬重他壮丽的涅槃。
司马迁或许难以认同屈子的选择,不认同他从生之此岸,毅然赴往死之彼岸;但司马迁一定懂得屈子的纵身一跃,是一块莹洁白玉在撞碎自己,永不甘坠入污泥。
屈子或许难以认同司马迁的选择,不认同他从死之彼岸的边缘,忍辱跑回生之此岸;但屈子一定懂司马迁的从世浮沉,是用一副不畏死的铁甲,保护坚定的理想。
人间虽浊,君子却洁。世道虽苦,君子必坚。
此岸与彼岸之间,从来都有一条流涌不息的长河。长风如洗,吹不透它的涟漪。它只顾在两岸间流涌不息,从彼时流到此时。阳光下,它光彩灼灼,分不清是向生而死,还是向死而生。